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2-0055-01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护士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在80年代初国际上就开始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研究,护士在进行各种注射、输液、抽取血液标本等护理基础操作过程中,决定了護士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因此,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是护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1 职业暴露原因:
1.1 护士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漏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着许多的暴露危险。空气污染也是医院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门诊人员流动大,病种复杂,各种致病微生物在空气中易通过呼吸道传染给护士。
1.2 护士防范意识差:医院领导思想观念滞后,重医疗轻护理,投入不足个别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在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过程中,流程不规范,存在不安全医疗行为,忽视自我保护意识。
1.3 护士职业防护措施安全不够:目前我国各级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重视不够,对相关宣传教育较少。医院应设有安装医疗设备和防护措施,符合卫生学标准要求。(安装电子感应式洗手池,提供一次性擦手纸,各种针头、安瓿等锐器有专用的耐刺防渗漏加盖锐器盒统一收集、处置。
1.4 职业教育培训不到位:目前,护士在校学习时,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所以造成护士对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临床工作中,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教育中,未把职业防护做为重点培训内容,造成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
1.5 化学因素 预防院内感染频繁使用的各种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对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损害作用,可引起哮喘、皮炎、恶心呕吐或流产、致畸、致癌等。
2 传播途径:
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血源性因子对医务人员传染常发生于锐器和针刺伤皮肤粘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多发生于护士,其次是检验科人员及医生。
3 防护措施
3.1 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洗手是预防感染最重要、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用肥皂和清洁剂洗手,可使手的细菌减少90%,洗手后用手拧污染的水龙头是造成护理人员手微生物超标的主要原因,应改为感应式、肘碰式或脚踏式。减少护理人员的接触,同时严格遵守洗手原则,加强自我防護。
3.2 做好各种防护措施
3.2.1 戴口罩:病区护士给病人做治疗时,需要戴口罩、帽子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流程,如如呼吸道传染病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的。护士戴口罩时,口罩边缘在距下眼睑1厘米处,下缘要包住下巴,四周要遮掩严密。
3.2.2 戴手套: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中如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料理血液污染的器械、持血标本等需戴手套进行。
3.3 预防针刺伤:针刺伤是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损害。在加强病人护理安全的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安全保障。所以,在打开玻璃安瓿,用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对各类针头、刀片等利器应置于医用利器盒内,统一焚烧处理。手持针头和注射器时,不要对着他人,以免刺伤他人。一旦被锐器刺伤必须立即处理,挤血并冲洗伤口、消毒、包扎、报告和记录。
3.4 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护士在工作中要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的区域管理要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按病种分室收治病人,各室门边隔离标志醒目,已提醒医务人员、病人、来访者必须遵守隔离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戴好隔离衣裤、口罩、帽子。
3.5 护士长要将每位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作为管理职责的一部分,经常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促使大家在工作中主动采取保护措施,减少感染机会。
3.6 重视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教育;
要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必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首先从改变观念入手。上岗前的护士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后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监督力度,把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4 结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工作压力大,再加上一些主、客观的影响因素,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不容忽视。做为医院管理者要给予医务人员人性化的关怀,要重视护士岗前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保障投入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资金投入,确保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保障义务人员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护士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在80年代初国际上就开始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研究,护士在进行各种注射、输液、抽取血液标本等护理基础操作过程中,决定了護士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因此,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是护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1 职业暴露原因:
1.1 护士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漏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着许多的暴露危险。空气污染也是医院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门诊人员流动大,病种复杂,各种致病微生物在空气中易通过呼吸道传染给护士。
1.2 护士防范意识差:医院领导思想观念滞后,重医疗轻护理,投入不足个别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在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过程中,流程不规范,存在不安全医疗行为,忽视自我保护意识。
1.3 护士职业防护措施安全不够:目前我国各级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重视不够,对相关宣传教育较少。医院应设有安装医疗设备和防护措施,符合卫生学标准要求。(安装电子感应式洗手池,提供一次性擦手纸,各种针头、安瓿等锐器有专用的耐刺防渗漏加盖锐器盒统一收集、处置。
1.4 职业教育培训不到位:目前,护士在校学习时,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所以造成护士对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临床工作中,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教育中,未把职业防护做为重点培训内容,造成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
1.5 化学因素 预防院内感染频繁使用的各种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对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损害作用,可引起哮喘、皮炎、恶心呕吐或流产、致畸、致癌等。
2 传播途径:
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血源性因子对医务人员传染常发生于锐器和针刺伤皮肤粘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多发生于护士,其次是检验科人员及医生。
3 防护措施
3.1 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洗手是预防感染最重要、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用肥皂和清洁剂洗手,可使手的细菌减少90%,洗手后用手拧污染的水龙头是造成护理人员手微生物超标的主要原因,应改为感应式、肘碰式或脚踏式。减少护理人员的接触,同时严格遵守洗手原则,加强自我防護。
3.2 做好各种防护措施
3.2.1 戴口罩:病区护士给病人做治疗时,需要戴口罩、帽子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流程,如如呼吸道传染病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的。护士戴口罩时,口罩边缘在距下眼睑1厘米处,下缘要包住下巴,四周要遮掩严密。
3.2.2 戴手套: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中如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料理血液污染的器械、持血标本等需戴手套进行。
3.3 预防针刺伤:针刺伤是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损害。在加强病人护理安全的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安全保障。所以,在打开玻璃安瓿,用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对各类针头、刀片等利器应置于医用利器盒内,统一焚烧处理。手持针头和注射器时,不要对着他人,以免刺伤他人。一旦被锐器刺伤必须立即处理,挤血并冲洗伤口、消毒、包扎、报告和记录。
3.4 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护士在工作中要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的区域管理要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按病种分室收治病人,各室门边隔离标志醒目,已提醒医务人员、病人、来访者必须遵守隔离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戴好隔离衣裤、口罩、帽子。
3.5 护士长要将每位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作为管理职责的一部分,经常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促使大家在工作中主动采取保护措施,减少感染机会。
3.6 重视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教育;
要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必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首先从改变观念入手。上岗前的护士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后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监督力度,把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4 结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工作压力大,再加上一些主、客观的影响因素,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不容忽视。做为医院管理者要给予医务人员人性化的关怀,要重视护士岗前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保障投入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资金投入,确保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保障义务人员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