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上师生的高效互动离不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最优化是预设与生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预设与生成
为了能够较快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我校教师积极投入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在观察与实践中发现,课堂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不和谐现象较为严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师生互动呢?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启动师生高效互动的两大引擎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两者的理想状态是达到和谐。只有两者和谐,才能使课堂上师生有效互动。
案例一:下面是三位数学教师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设计。
师1:请同学们观察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三角形,并找出它们的三边关系,和你的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的?
师2:通过测量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三角形三边的长度,你能得到“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吗?以及“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吗?
师3:通过测量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并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与比较,你能得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第三边”的哪些关系?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根据以上三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思他们的课堂实况发现:师1主导得太少了,学生无法主动,课堂师生互动不佳。师2主导得较多,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得到了正确结论,但是这种过度的主导,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因此师生互动的层次不高。师3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策略的点拨上,为“学生主动”预留了适当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协调性,因而师生能够有效互动。
二、师生互动的最优化是预设与生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能和谐共生,教师必须在课前对两者都进行充分的预设,以便促进课堂生成。
案例二:下面是三位教师在教例题“若关于x的不等式2x2-8x+4-a>0在x∈[1,4]上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时的教学实况。
师1:直接启发学生进行变量分离。
师2:先给学生思考片刻,然后提问全体学生,有个别学生回答用判别式法,接着师生合作完成解答过程,最后教师再问有否更好的方法,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只能讲授“变量分离法”。
师3:先设计问题1:“若关于x的不等式2x2-8x+4-a>0在对任意x∈R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用判别式法解决了此问题,接着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也学会了“变量分离法”解答此题。教师在讲解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总结出“数形结合思想”“化归转化思想”“函数思想”在此题中的应用。接着,再设计问题2:“若关于x的不等式2x2-8x+4-a>0在x∈[1,4]上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给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独立做5分钟时间,然后在教师巡视的基础上让三位学生同时上台板演。三位学生板演如下:
生1:设函数f(x)=2x2-8x+4-a>0,依题意得f(1)>0且f(4)>0即-2-a>0且4-a>0,解得a<-2.
生2:依题意得a<2x2-8x+4在[1,4]上恒成立,令:函数g(x)=2x2-8x+4易知,当x=2时g(x)min=g(2)=-4∴a<-4.
生3:函数f(x)=2x2-8x+4-a>0的对称轴为x=2,∵1<2<4 且f(x)>0在[1,4]上恒成立,∴函数f(x)=2x2-8x+4-a图像与x轴无交点∴△=32+8a<0∴a<-4.
三位学生板演完之后,全班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要求每个小组讨论判断三个学生解答的对错,并且说明原因。接着每个小组反馈讨论情况,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从以上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师1和师2没有通过充分的预设,课堂也就没有精彩的生成,而师3有充分的课前预设,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和谐共生,从而就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师3利用问题1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在这一环节,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为下一环节“学生主动”做好了铺垫。在探究问题2这一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有时间进行充分自主探究,课堂上生成出三种解题思路,其中生1的解题思路是师3事先没有预设到的,虽然生1的解答是错误的,但能增加下一环节生生讨论的分量。师3就以这一错解作为课堂教学生长点,将课堂引进生生互动环节,实现了同伴之间的互助。通过充分的小组讨论,学生不仅澄清了错误的解答,而且增强了对正确方法的理解,实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师3的教学设计也表明了师生互动的最优化是预设与生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在改革中积极塑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和谐课堂,并在课堂上以优化师生互动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官芹芳.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J].上海教育,2011(7).
[2]苪国英,钱军先.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中演绎[J].中学数学,2010(11):21-23.
关键词: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预设与生成
为了能够较快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我校教师积极投入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在观察与实践中发现,课堂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不和谐现象较为严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师生互动呢?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启动师生高效互动的两大引擎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两者的理想状态是达到和谐。只有两者和谐,才能使课堂上师生有效互动。
案例一:下面是三位数学教师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设计。
师1:请同学们观察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三角形,并找出它们的三边关系,和你的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的?
师2:通过测量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三角形三边的长度,你能得到“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吗?以及“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吗?
师3:通过测量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并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与比较,你能得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第三边”的哪些关系?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根据以上三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思他们的课堂实况发现:师1主导得太少了,学生无法主动,课堂师生互动不佳。师2主导得较多,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得到了正确结论,但是这种过度的主导,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因此师生互动的层次不高。师3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策略的点拨上,为“学生主动”预留了适当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协调性,因而师生能够有效互动。
二、师生互动的最优化是预设与生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能和谐共生,教师必须在课前对两者都进行充分的预设,以便促进课堂生成。
案例二:下面是三位教师在教例题“若关于x的不等式2x2-8x+4-a>0在x∈[1,4]上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时的教学实况。
师1:直接启发学生进行变量分离。
师2:先给学生思考片刻,然后提问全体学生,有个别学生回答用判别式法,接着师生合作完成解答过程,最后教师再问有否更好的方法,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只能讲授“变量分离法”。
师3:先设计问题1:“若关于x的不等式2x2-8x+4-a>0在对任意x∈R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用判别式法解决了此问题,接着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也学会了“变量分离法”解答此题。教师在讲解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总结出“数形结合思想”“化归转化思想”“函数思想”在此题中的应用。接着,再设计问题2:“若关于x的不等式2x2-8x+4-a>0在x∈[1,4]上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给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独立做5分钟时间,然后在教师巡视的基础上让三位学生同时上台板演。三位学生板演如下:
生1:设函数f(x)=2x2-8x+4-a>0,依题意得f(1)>0且f(4)>0即-2-a>0且4-a>0,解得a<-2.
生2:依题意得a<2x2-8x+4在[1,4]上恒成立,令:函数g(x)=2x2-8x+4易知,当x=2时g(x)min=g(2)=-4∴a<-4.
生3:函数f(x)=2x2-8x+4-a>0的对称轴为x=2,∵1<2<4 且f(x)>0在[1,4]上恒成立,∴函数f(x)=2x2-8x+4-a图像与x轴无交点∴△=32+8a<0∴a<-4.
三位学生板演完之后,全班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要求每个小组讨论判断三个学生解答的对错,并且说明原因。接着每个小组反馈讨论情况,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从以上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师1和师2没有通过充分的预设,课堂也就没有精彩的生成,而师3有充分的课前预设,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和谐共生,从而就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师3利用问题1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在这一环节,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为下一环节“学生主动”做好了铺垫。在探究问题2这一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有时间进行充分自主探究,课堂上生成出三种解题思路,其中生1的解题思路是师3事先没有预设到的,虽然生1的解答是错误的,但能增加下一环节生生讨论的分量。师3就以这一错解作为课堂教学生长点,将课堂引进生生互动环节,实现了同伴之间的互助。通过充分的小组讨论,学生不仅澄清了错误的解答,而且增强了对正确方法的理解,实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师3的教学设计也表明了师生互动的最优化是预设与生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在改革中积极塑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和谐课堂,并在课堂上以优化师生互动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官芹芳.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J].上海教育,2011(7).
[2]苪国英,钱军先.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中演绎[J].中学数学,2010(1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