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后期,懵懵懂懂的赶上农业集体化的末班车,使我有机会亲近那段淳朴岁月的一点余韵遗风。责任田、算工分、上河工等都是那个年代才有的名词。更可爱的是,在这些流逝的记忆背后总会立着一个不错的大家畜——牛。
我说的牛,是会犁地拉车用的水牛。不论公母,它们都有两个大大的牛角,一副憨憨实实的模样。因喜水,爱泡塘子,所以,黝黑的皮肤上总沾着些晒干后的塘泥水草。夏天,牛虻多,有了这身泥胄草甲,牛虻的口器再怎么刁钻,也很难吸到什么,确实让牛儿们省了不少心。
和牛处熟了,会发现牛是通人性的。可不是,每次放牛,无论是谁,都可以骑在它的背上自在快活一会儿。没有脚蹬,牛脊滑溜溜直抵屁股,存在安全隐患,但没有看见谁怯懦;因为在村人的心目中,牛是忠厚善良的代名词,不相信它,还能信任谁?聪明胆大的小伙伴骑牛的功夫那得叫绝,能和牛对话——先是拿手对着牛比划比划,边比划嘴巴边“坑头坑头”(低头低头)地叫唤,绝了,牛儿高昂的头真的会温顺地低下来,嘴巴几乎靠到了地面。这时小伙伴在众人的赞叹声中敏捷地爬上去,两脚踩住牛角,一边一个,前倾着身子,双手扶在牛脖子上,妥当了,再大喊两声:“起来起来!”牛头乖乖地崛起,直至与肩胛齐平,这样骑牛,人便可以利用这个通道到达牛背了。说来遗憾,我从小就胆怯,每每听到小伙伴们骑在牛背上的爽朗笑声,心头便痒得砰砰直跳。终于有一天,自己被牛头撅离了地面,竟又吓得忘了继续往上攀爬,呆呆地弓在那里,任时间流走,白白浪费了牛儿的一片好心。现在联想起来,发现性子还没有变,每次和朋友玩过山车、蹦极之类危险的娱乐项目,我都会敬而远之,或许这在三十年前就打下了伏笔吧!
父亲是村里的农民,赶牛犁田已经有些年头了。茶余饭后,夹起烟卷便打开话匣,唠叨些牛事——就拿去年买的那头母牛来说吧,听话的很,干活卖力,不拖沓,跟这样的牛耕田,一天犁上十亩水田,也不觉得累。相反,有头公牛却懒得很,不给几鞭子绝不使劲。干起活来,鼻孔粗气不断,推三阻四,磨蹭得很,热了,卧在河塘里拉也拉不上来,最后不知被哪位急性子拉掉了木塞子,成了个豁鼻子。可怜呀!父亲摇着头,语气中充满了怜悯。原来牲口也和人一样,有着优劣之分。
不过,好牛还是占多数。家乡苏北平原,每逢农忙时节,总会在田间地头或通往打场的土路上发现牛儿们勤劳的影子。秋收前的一周里,要收拾村边的空地,打场用。去年的草垛歪斜地横在空地的四周,能烧的就留下,不能烧的用牛车拉走,免得占了新垛的地方。收拾停当以后,除去空地上的杂草,使之松软,便开始置办打场。这是乡村迎接大忙的传统项目,先要从场边的沟渠里挑水,耐心细致地一瓢一瓢地往场地上泼,直至地面均匀地湿透。歇一个晚上,第二天撒上碎草絮,再用两百来斤的石磙子反复碾压擀平。人是拉不走这么重的石家伙的,靠谁,毋庸质疑——牛。将带有缆绳的“V”型木架子往牛脖子上一套,长鞭一挥,石磙子便乖巧地滚动起来……这样的情景多半在傍晚,夕阳西下,凉风习习,场里场外,影儿摇曳,石磙子吱悠吱悠,赶牛人咿咿呀呀,放学的孩童在周围嬉嬉闹闹,美景让人陶醉。同样陶醉的是牛儿,迈着四方步子,晃晃悠悠地在潮湿的场地上走着,全然不顾后面是沉重的石物,这样一圈一圈的转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送走又迎来了多少个丰收的秋天……
夜来了,村子上空开始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被露水打湿了的炊烟,如恋家游子,久久不忍离去。忙活了一天的打场人收理好农具,三五成群的往家里走。牛儿呢,照例被牵到场边的牛房里休息,今晚,等待它的又是一顿丰美的晚餐。
我说的牛,是会犁地拉车用的水牛。不论公母,它们都有两个大大的牛角,一副憨憨实实的模样。因喜水,爱泡塘子,所以,黝黑的皮肤上总沾着些晒干后的塘泥水草。夏天,牛虻多,有了这身泥胄草甲,牛虻的口器再怎么刁钻,也很难吸到什么,确实让牛儿们省了不少心。
和牛处熟了,会发现牛是通人性的。可不是,每次放牛,无论是谁,都可以骑在它的背上自在快活一会儿。没有脚蹬,牛脊滑溜溜直抵屁股,存在安全隐患,但没有看见谁怯懦;因为在村人的心目中,牛是忠厚善良的代名词,不相信它,还能信任谁?聪明胆大的小伙伴骑牛的功夫那得叫绝,能和牛对话——先是拿手对着牛比划比划,边比划嘴巴边“坑头坑头”(低头低头)地叫唤,绝了,牛儿高昂的头真的会温顺地低下来,嘴巴几乎靠到了地面。这时小伙伴在众人的赞叹声中敏捷地爬上去,两脚踩住牛角,一边一个,前倾着身子,双手扶在牛脖子上,妥当了,再大喊两声:“起来起来!”牛头乖乖地崛起,直至与肩胛齐平,这样骑牛,人便可以利用这个通道到达牛背了。说来遗憾,我从小就胆怯,每每听到小伙伴们骑在牛背上的爽朗笑声,心头便痒得砰砰直跳。终于有一天,自己被牛头撅离了地面,竟又吓得忘了继续往上攀爬,呆呆地弓在那里,任时间流走,白白浪费了牛儿的一片好心。现在联想起来,发现性子还没有变,每次和朋友玩过山车、蹦极之类危险的娱乐项目,我都会敬而远之,或许这在三十年前就打下了伏笔吧!
父亲是村里的农民,赶牛犁田已经有些年头了。茶余饭后,夹起烟卷便打开话匣,唠叨些牛事——就拿去年买的那头母牛来说吧,听话的很,干活卖力,不拖沓,跟这样的牛耕田,一天犁上十亩水田,也不觉得累。相反,有头公牛却懒得很,不给几鞭子绝不使劲。干起活来,鼻孔粗气不断,推三阻四,磨蹭得很,热了,卧在河塘里拉也拉不上来,最后不知被哪位急性子拉掉了木塞子,成了个豁鼻子。可怜呀!父亲摇着头,语气中充满了怜悯。原来牲口也和人一样,有着优劣之分。
不过,好牛还是占多数。家乡苏北平原,每逢农忙时节,总会在田间地头或通往打场的土路上发现牛儿们勤劳的影子。秋收前的一周里,要收拾村边的空地,打场用。去年的草垛歪斜地横在空地的四周,能烧的就留下,不能烧的用牛车拉走,免得占了新垛的地方。收拾停当以后,除去空地上的杂草,使之松软,便开始置办打场。这是乡村迎接大忙的传统项目,先要从场边的沟渠里挑水,耐心细致地一瓢一瓢地往场地上泼,直至地面均匀地湿透。歇一个晚上,第二天撒上碎草絮,再用两百来斤的石磙子反复碾压擀平。人是拉不走这么重的石家伙的,靠谁,毋庸质疑——牛。将带有缆绳的“V”型木架子往牛脖子上一套,长鞭一挥,石磙子便乖巧地滚动起来……这样的情景多半在傍晚,夕阳西下,凉风习习,场里场外,影儿摇曳,石磙子吱悠吱悠,赶牛人咿咿呀呀,放学的孩童在周围嬉嬉闹闹,美景让人陶醉。同样陶醉的是牛儿,迈着四方步子,晃晃悠悠地在潮湿的场地上走着,全然不顾后面是沉重的石物,这样一圈一圈的转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送走又迎来了多少个丰收的秋天……
夜来了,村子上空开始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被露水打湿了的炊烟,如恋家游子,久久不忍离去。忙活了一天的打场人收理好农具,三五成群的往家里走。牛儿呢,照例被牵到场边的牛房里休息,今晚,等待它的又是一顿丰美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