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日趋成熟。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谈一下本
人对多媒体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物理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许多仪器由于尺寸太小,可见度差,不利于物理教学。
使用多媒体后的物理教学,则可大大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提高实验效果,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例如:刻度尺、天平、温度计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测量仪器,而使用这些仪器时,都要找出它的刻度线、最小刻度、测量范围、单位名称等。为此,我们可以将实验仪器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在屏幕上清清楚楚地看到刻度。
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用电压表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时,我们可借助投影仪,将表头放大,使学生对同一现象能较准确地掌握它们的读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
二、强化动态分析,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时,对现象看得多,分析得少;对具体实验做得多,进行抽象概括得少;遇见的静态现象多,动态现象少。多数初中生习惯于静态分析,对于变化的物理现象,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的概念,则感到非常困惑。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动态的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在讲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时,电荷看不见、摸不着。以往的做法只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再建立概念,而现在利用电脑制作的画面,介绍了马路上行人的流动形成人流,车辆的流动形成车流,潺潺的溪水形成水流等,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幅动感画面。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一个由电源、开关、小灯泡、三根导线连接而成的最简单的电路。闭合开关,灯亮了。灯为什么会亮呢?学生自然想到了电流,然后大屏幕上出现了模拟电流,电路上的正电荷一个个地从正极出发,通过开关、灯泡再回到电源负极。这样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电流的概念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
三、突出物理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多媒体以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势,便于教师分析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看到物理现象的发生,还能突出整个物理过程,这样就扩充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教师可以少讲,学生可以多学,使教学变得轻松愉快,省力省时。例如在讲解“声的利用”时,适时播放了利用超声波为孕妇进行检查、粉碎人体内的结石的录像,让学生耳闻目睹了声音能传递信息及传递能量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国物理教育网等是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不断更新。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并做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
在教学浮力时,需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木块浸没在水中,它的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为平衡力,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立方体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引导学生分析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应比较茫然。通过相关课件的运用即可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播放,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在水平方向保持不动,而播放上下表面不同的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之后引出浮力大小的公式推导过程。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轻而易举地攻破这一难点,同时为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加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掌握和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希望多媒体教学可以走入每一所学校,进入日常的课堂。
(责 编 涵 冰)
人对多媒体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物理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许多仪器由于尺寸太小,可见度差,不利于物理教学。
使用多媒体后的物理教学,则可大大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提高实验效果,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例如:刻度尺、天平、温度计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测量仪器,而使用这些仪器时,都要找出它的刻度线、最小刻度、测量范围、单位名称等。为此,我们可以将实验仪器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在屏幕上清清楚楚地看到刻度。
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用电压表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时,我们可借助投影仪,将表头放大,使学生对同一现象能较准确地掌握它们的读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
二、强化动态分析,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时,对现象看得多,分析得少;对具体实验做得多,进行抽象概括得少;遇见的静态现象多,动态现象少。多数初中生习惯于静态分析,对于变化的物理现象,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的概念,则感到非常困惑。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动态的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在讲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时,电荷看不见、摸不着。以往的做法只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再建立概念,而现在利用电脑制作的画面,介绍了马路上行人的流动形成人流,车辆的流动形成车流,潺潺的溪水形成水流等,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幅动感画面。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一个由电源、开关、小灯泡、三根导线连接而成的最简单的电路。闭合开关,灯亮了。灯为什么会亮呢?学生自然想到了电流,然后大屏幕上出现了模拟电流,电路上的正电荷一个个地从正极出发,通过开关、灯泡再回到电源负极。这样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电流的概念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
三、突出物理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多媒体以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势,便于教师分析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看到物理现象的发生,还能突出整个物理过程,这样就扩充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教师可以少讲,学生可以多学,使教学变得轻松愉快,省力省时。例如在讲解“声的利用”时,适时播放了利用超声波为孕妇进行检查、粉碎人体内的结石的录像,让学生耳闻目睹了声音能传递信息及传递能量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国物理教育网等是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不断更新。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并做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
在教学浮力时,需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木块浸没在水中,它的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为平衡力,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立方体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引导学生分析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应比较茫然。通过相关课件的运用即可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播放,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在水平方向保持不动,而播放上下表面不同的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之后引出浮力大小的公式推导过程。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轻而易举地攻破这一难点,同时为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加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掌握和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希望多媒体教学可以走入每一所学校,进入日常的课堂。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