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3月,武汉开始刮起一股“掉渣儿烧饼”之风。随后,这个小小的“中国式比萨”横扫了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务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进入2006年,“掉渣儿烧饼”却已风光不再。那么,其兴衰背后的原因何在?
2005年3月,武汉开始刮起了一股“掉渣儿烧饼”之风。随后,这个小小的“中国式比萨”横扫了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到了2006年年初,“掉渣儿烧饼”已经风光不再。以武汉为例,昔日排长队购买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大多数店面门可罗雀。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特色小吃的“掉渣儿烧饼”,竟沦落到被武汉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户部巷所“驱逐”的境地。“掉渣儿烧饼”曾经像流星一样耀眼,却又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流星闪耀
烧饼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然而毕业于湖北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晏琳却能把一个小小烧饼迅速做大。并香遍各大城市。归纳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产品
“掉渣儿烧饼”的首战告捷很大程度归功于它起了一个好的名字,并从视觉、嗅觉和味觉这三个方面对一个普通的产品进行了包装。
1.视觉
“掉渣儿烧饼”与传统烧饼在制作工艺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不同的是,“掉渣儿烧饼”添加了肉馅,并且肉馅涂抹在烧饼表层,也因此,表面的肉料易掉渣,“掉渣儿”之名正缘于此。烧饼与肉科的组合,为“掉渣儿烧饼”赢得了“中国式比萨”的美誉。在外形上,“掉渣儿烧饼”的单饼直径约18厘米,厚度约1.2厘米,比传统烧饼稍大,因此大多数消费者认为2元的售价比较实在。在外观上,“掉渣儿烧饼”表面呈金黄或棕黄色,容易引起人们的食欲。其产品包装也独具匠心,醒目的牛皮袋包装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门面是用竹子、木条和簸箕装修的,尽管简单朴实,但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如同现代都市中的另类,老远就能吸引住消费者的眼球。
2.嗅觉
“掉渣儿烧饼”的“七里香”是吸引顾客最为直接的方式,因为嗅觉最容易引发人们的食欲。
3.味觉
“掉渣儿烧饼”以土家风味著称,经过高温烘烤后,肉馅中的油脂渗出,使面饼吃起来更加酥软爽口,并且油而不腻。口味浓香。

二、特许加盟
以武汉为例,短短3个月(2005年7月~9月),“掉渣儿烧饼”的人气就一路飙升,门店达到了39家(其中直营店4家。加盟店35家)。我们调查发现,其主要动力来自“掉渣儿烧饼”独创的“街头长队+公司承诺”的特许加盟模式。街头长队人气旺,行人受好奇心驱使也纷纷加入。于是队伍越排越长,人气也越集越旺。长队效应表面上聚足了消费者的超强人气.然而实际上也吸引了众多观望的中小投资者的目光。2005年3月,晏琳的第一家店在武汉大学旁开张,学生和行人大排长队的超强人气把投资者们迎至总部门前,而公司的承诺则再推了一把——“一天可卖出1500个烧饼,35天收回成本”,投资者们纷纷掏出了加盟费。
三,软文宣传
在对“掉渣儿”总部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公司除了2005年9月做了近1个月的车载广告外,并没有投入其他的广告宣传。尽管如此,新闻媒体的软文宣传作用,足以产生轰动效应,为“掉渣儿烧饼”的兴起推波助澜。我们调查发现,在不同时期,媒体重点宣传的主题也不相同。2005年6月~7月,媒体以宣传“女大学生创业——烧饼梦”为主。随后的8月~9月,关于“各地刮起烧饼风”的宣传已经铺天盖地。而10月至年底,多为对仿冒店的曝光,为晏琳打抱不平。量早关于“掉渣儿烧饼”的报道,可能是在2005年6月《楚天都市报》刊登的一篇名为《白领丽人的烧饼梦》的文章。自那以后,武汉乃至全国的各大媒体都开始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跟进报道.尤其到了2005年9月份,达到了顶峰。甚至《楚天都市报》还开通了热线和短信留言,鼓励市民参与讨论“掉渣儿烧饼”何以大行其道的问题。
流星陨落
从2006年年初开始,“掉渣儿烧饼”在武汉开始走下坡路——首家店的建立(导入期)→22家加盟店(成长期)→39家店面的全盘(成熟期)→加盟店开始纷纷退出(衰退期)。如今,加盟总部开始转战技术转让市场,这意味着其招商加盟已经告一段落。为什么“掉渣儿烧饼”最终逃脱不了它的流星宿命呢?
—、总部:草率扯起加盟大旗
产品设计缺陷小小的烧饼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不论对其进行何种产品概念包装——“土家”也好,“掉渣儿”也好,烧饼终究只是一个烧饼。产品技术含量低,直接导致被诸如“掉渣”、“掉渣渣”、“土掉渣”等的相继模仿,使得“掉渣儿”品牌形象难以脱颖而出,竞争乏力。此外,由于其产品过于单一,且没有后续升级产品跟进.因此不能适应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最终,导致消费人群的迅速减少。
2.盲目连锁
在连锁加盟的可行性上,根据国家《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掉渣儿”当时并不具备特许经营的资格。其在不熟悉国家政策环境的情况下,就盲目加盟连锁,最终导致官司接连缠身,从加盟门槛设置上,由于项目的启动资金不高,3万元加盟费和1万元的保证金,一般的中小投资者都拿得出来。再加上,加盟总部对加盟店店主和店员资质、店铺选址要求、营业面积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导致加盟商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也很难保证店面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3.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加盟总部急速扩张带来了店与店之间的竞争.品牌形象受损等诸多问题。而要维护一个近40家门店的加盟体系的正常运作,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日常管理与监督非常重要。然而,总部一心只想如何招收加盟商,忽略了对整个加盟体系的运营管理。原本能力不高的加盟商,又缺乏总部的支持和统一管理,当然会陷入困境。例如,总部推出了第二代新品——“马打滚”和“泡椒软饼”,在遭受市场冷遇后就没有了下文。
二、“李鬼”:抢食加盟市场
跟风店多,仿冒的加盟总部也多。上网随便一搜,就能搜到很多关于“掉渣儿烧饼”招商加盟或技术转让的热帖和网页。“掉渣儿烧饼”的秘方曾一度在网上被贱卖到几十元,另外还有技术培训光盘等出售。一时间,眼疾手快的人们纷纷瞅准这一市场,欲分得一杯羹。然而,市场容量就那么大,枪食“掉渣儿烧饼”的人却越来越多。如此一来,“掉渣儿”的价格劣势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张。最为严重的是,消费者被这顷刻间出现的众多品牌混淆了视线。甚至到了后来,连“宫廷桃酥王”、“江西桃酥王”以及一批蛋糕店也开始兼营各种名称的“掉渣儿烧饼”了。
三、加盟者:短视的投机者
1.捞一桶就走的加盟商
这一类加盟者一般拥有一定的本钱。但往往眼光短浅.只是追求短期利润的快速增长。哪里赚钱且见效快就往哪里投资,先捞得第一桶金再说。
2.赚一点就行的加盟商 绝大多数加盟者属于这一类。与上一类相比,他们没有那么多本钱。投资的目的往往是想赚一点钱,以维持生计。这一类的加盟主最为典型的就是下岗工人,他们的本钱有时呈向亲戚朋友七拼八凑来的,打算赚了钱再慢慢还债。因此,除非是完全无利可图,这一类投资者一般会在这个项目上维持比较长的时间。但我们调查发现,由于加盟总部没有把集中采购得到的优惠直接转让给加盟店(总部把在市场上以2.5元/斤就可批发贮得的肉馅以5.9元/斤售给加盟商),于是为了降低成本,有的加盟商竟绕过总部,自购肉馅。如此一来,既破坏了“游戏规则”,又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更糟的是,一旦加盟商纷纷自行采购,总部的规模经济体系将濒临崩溃。
3.玩一把心跳的加盟商
还有少数加盟商自己就是老板,投资此行并不纯粹为了赚钱,而是想涉足一个新领域。或者说他们也在模仿,因此出现了诸多加盟店私下进行“技术转让”的现象。虽然在加盟手册中会有相应的条款限制,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加盟商也愿意铤而走险。总部发展加盟商,而加盟商又发展自己的下线,从这个有趣的现象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传销的影子。
四、消费者:尝鲜之后的分流
我们调查发现,消费者的初次购买动机大体相同:“看到很多人排队。也想前去尝尝新鲜。”所以随着其新鲜感的退去,市场必然出现衰落势头。
1.理智型的流失
大多数消费者新鲜感过后,在选购前会更多地考虑产品的口味、卫生甚至是营养健康等等。据我们的调查,消费者对“掉渣儿烧饼”的口味评价并不高;有近60%的受访者认为“掉渣儿烧饼”味道一般:有50%以上的人购买不超过3次。且购买时间多集中在去年9月。
2.情感型的游离
另一部分消费者仍会继续购买,但是他们的买的对象并不固定。也就是说,他们不一定是“掉渣儿烧饼”的忠实消费者。这是因为,市场上过多过滥的“掉渣儿烧饼”品牌;中淡了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即他们并不在意哪一家是所谓正宗的,哪一家是仿冒的。
反思沦落
一、小吃连锁的“中国式沦落”现象
纵观国内连锁小吃的发展道路,无外乎是“一炮走红→一哄而上→一塌糊涂→一哄而散”的发展轨迹。同从武汉发源的小吃“蔡林记”热干面以及曾经扬言要“挑战麦当劳”的红高梁快餐连锁店,无不是以失败而告终。
武汉“蔡林记”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但终究未能幸免遭此一劫。相对于“掉渣儿”这个新兴食品来说,“蔡林记”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品牌,它的失败在于品牌透支,2加。年年初,“蔡林记”将特许经营权授予了一家不见经传的私营企划公司。盲目扩张的同时忽略了对加盟店的统一管理和支持,最终导致加盟店几乎一夜间从江城消失。
二、如何不再走向“中国式沦落”
1.从产品策划到品牌培育
对于小吃连锁加盟体系,是否只有设计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才能防止对手模仿跟风呢?其实未必。有高技术门槛固然好,但加盟体系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在于品牌。简单的商业模式很容易被克隆,而成熟的品牌是不易被模仿的,今天的很多特许企业之所以“命”不长久,是由于大量同类化的不规范加盟的存在——企业品牌与产品被大量复制,但往往又被复制走了形。这样势必会降低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导致企业业绩下滑.甚至有可能走向消亡。
因此,企业在建立初期,首先应该培育自己的品牌,再采用加盟形式扩张。到那时,已经拥有了一群忠实顾客的企业不必再担心被人仿冒。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肯德基的经验:其刚进入中国时,主要采用直营形式,待在消费者中树立起稳固的品牌形象后,再放手给加盟商来做。
2.从加盟招商到网络管理
加盟总部应对其加盟商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总部和加盟店之间非隶属关系,而应是一种互利合作、共求发展的关系。如果加盟店经营成功,则可以帮助总部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增强品牌的感召力,最终使特许经营体系进一步发展扩大。如果加盟店经营失败,会使特许体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品牌贬值。因此,双方需要精诚合作,以共赢为目标。
具体来说。总部需要一方面对加盟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管理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加盟网络体系的有效监督管理。对于小吃行业,采购和配送的规模经济是特许经营体系的一大优势,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统一的关键。因此,企业加强对加盟商后续服务的重点表现之一,就是与加盟商分享集体采购所带来的优惠。而不是把低价购入的原料高价卖给加盟店从而赚取价差,这样必然会引起加盟店的强烈不满和抵制。
3.从合同管理到法律约束
连锁小吃的创立者应该先备足法律功课,学会使用法律工具。首先,要依法约束他人的行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比如,在品牌管理方面,宜先申请专利。再开店。否则只能像“掉渣儿烧饼”那样被跟风者仿冒,眼睁睁地看着大好的市场惨遭蚕食。其次,也要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在授权经营方面,要注意时机的把握,根据相关法律条款确定自己是否有特许经营的资格。否则,像晏琳那样被人告上法庭,就得不偿失了。因此,约束自己的行为也是保障自己的权益,两者并不矛盾。
4.从流星企业到百年老店
如今很多加盟连锁的创建者本身就动机不纯.有的甚至只想借特许加盟这种运作模式敛财,这样的企业是注定无法长久的。因此,加盟体系的创建者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如何做大做强,而不能单纯地追求短期利润的快速增长。轻视了长足的品牌推广和战略发展。否则,类似“掉渣儿烧饼”这样极具潜力项目的火爆只能是一时的,也许成就了几个或十几个招商者,但肯定无法成就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准百年老店或者超百年老店。
(编辑:大 千)
2005年3月,武汉开始刮起了一股“掉渣儿烧饼”之风。随后,这个小小的“中国式比萨”横扫了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到了2006年年初,“掉渣儿烧饼”已经风光不再。以武汉为例,昔日排长队购买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大多数店面门可罗雀。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特色小吃的“掉渣儿烧饼”,竟沦落到被武汉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户部巷所“驱逐”的境地。“掉渣儿烧饼”曾经像流星一样耀眼,却又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流星闪耀
烧饼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然而毕业于湖北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晏琳却能把一个小小烧饼迅速做大。并香遍各大城市。归纳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产品
“掉渣儿烧饼”的首战告捷很大程度归功于它起了一个好的名字,并从视觉、嗅觉和味觉这三个方面对一个普通的产品进行了包装。
1.视觉
“掉渣儿烧饼”与传统烧饼在制作工艺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不同的是,“掉渣儿烧饼”添加了肉馅,并且肉馅涂抹在烧饼表层,也因此,表面的肉料易掉渣,“掉渣儿”之名正缘于此。烧饼与肉科的组合,为“掉渣儿烧饼”赢得了“中国式比萨”的美誉。在外形上,“掉渣儿烧饼”的单饼直径约18厘米,厚度约1.2厘米,比传统烧饼稍大,因此大多数消费者认为2元的售价比较实在。在外观上,“掉渣儿烧饼”表面呈金黄或棕黄色,容易引起人们的食欲。其产品包装也独具匠心,醒目的牛皮袋包装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门面是用竹子、木条和簸箕装修的,尽管简单朴实,但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如同现代都市中的另类,老远就能吸引住消费者的眼球。
2.嗅觉
“掉渣儿烧饼”的“七里香”是吸引顾客最为直接的方式,因为嗅觉最容易引发人们的食欲。
3.味觉
“掉渣儿烧饼”以土家风味著称,经过高温烘烤后,肉馅中的油脂渗出,使面饼吃起来更加酥软爽口,并且油而不腻。口味浓香。

二、特许加盟
以武汉为例,短短3个月(2005年7月~9月),“掉渣儿烧饼”的人气就一路飙升,门店达到了39家(其中直营店4家。加盟店35家)。我们调查发现,其主要动力来自“掉渣儿烧饼”独创的“街头长队+公司承诺”的特许加盟模式。街头长队人气旺,行人受好奇心驱使也纷纷加入。于是队伍越排越长,人气也越集越旺。长队效应表面上聚足了消费者的超强人气.然而实际上也吸引了众多观望的中小投资者的目光。2005年3月,晏琳的第一家店在武汉大学旁开张,学生和行人大排长队的超强人气把投资者们迎至总部门前,而公司的承诺则再推了一把——“一天可卖出1500个烧饼,35天收回成本”,投资者们纷纷掏出了加盟费。
三,软文宣传
在对“掉渣儿”总部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公司除了2005年9月做了近1个月的车载广告外,并没有投入其他的广告宣传。尽管如此,新闻媒体的软文宣传作用,足以产生轰动效应,为“掉渣儿烧饼”的兴起推波助澜。我们调查发现,在不同时期,媒体重点宣传的主题也不相同。2005年6月~7月,媒体以宣传“女大学生创业——烧饼梦”为主。随后的8月~9月,关于“各地刮起烧饼风”的宣传已经铺天盖地。而10月至年底,多为对仿冒店的曝光,为晏琳打抱不平。量早关于“掉渣儿烧饼”的报道,可能是在2005年6月《楚天都市报》刊登的一篇名为《白领丽人的烧饼梦》的文章。自那以后,武汉乃至全国的各大媒体都开始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跟进报道.尤其到了2005年9月份,达到了顶峰。甚至《楚天都市报》还开通了热线和短信留言,鼓励市民参与讨论“掉渣儿烧饼”何以大行其道的问题。
流星陨落
从2006年年初开始,“掉渣儿烧饼”在武汉开始走下坡路——首家店的建立(导入期)→22家加盟店(成长期)→39家店面的全盘(成熟期)→加盟店开始纷纷退出(衰退期)。如今,加盟总部开始转战技术转让市场,这意味着其招商加盟已经告一段落。为什么“掉渣儿烧饼”最终逃脱不了它的流星宿命呢?
—、总部:草率扯起加盟大旗
产品设计缺陷小小的烧饼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不论对其进行何种产品概念包装——“土家”也好,“掉渣儿”也好,烧饼终究只是一个烧饼。产品技术含量低,直接导致被诸如“掉渣”、“掉渣渣”、“土掉渣”等的相继模仿,使得“掉渣儿”品牌形象难以脱颖而出,竞争乏力。此外,由于其产品过于单一,且没有后续升级产品跟进.因此不能适应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最终,导致消费人群的迅速减少。
2.盲目连锁
在连锁加盟的可行性上,根据国家《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掉渣儿”当时并不具备特许经营的资格。其在不熟悉国家政策环境的情况下,就盲目加盟连锁,最终导致官司接连缠身,从加盟门槛设置上,由于项目的启动资金不高,3万元加盟费和1万元的保证金,一般的中小投资者都拿得出来。再加上,加盟总部对加盟店店主和店员资质、店铺选址要求、营业面积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导致加盟商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也很难保证店面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3.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加盟总部急速扩张带来了店与店之间的竞争.品牌形象受损等诸多问题。而要维护一个近40家门店的加盟体系的正常运作,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日常管理与监督非常重要。然而,总部一心只想如何招收加盟商,忽略了对整个加盟体系的运营管理。原本能力不高的加盟商,又缺乏总部的支持和统一管理,当然会陷入困境。例如,总部推出了第二代新品——“马打滚”和“泡椒软饼”,在遭受市场冷遇后就没有了下文。
二、“李鬼”:抢食加盟市场
跟风店多,仿冒的加盟总部也多。上网随便一搜,就能搜到很多关于“掉渣儿烧饼”招商加盟或技术转让的热帖和网页。“掉渣儿烧饼”的秘方曾一度在网上被贱卖到几十元,另外还有技术培训光盘等出售。一时间,眼疾手快的人们纷纷瞅准这一市场,欲分得一杯羹。然而,市场容量就那么大,枪食“掉渣儿烧饼”的人却越来越多。如此一来,“掉渣儿”的价格劣势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张。最为严重的是,消费者被这顷刻间出现的众多品牌混淆了视线。甚至到了后来,连“宫廷桃酥王”、“江西桃酥王”以及一批蛋糕店也开始兼营各种名称的“掉渣儿烧饼”了。
三、加盟者:短视的投机者
1.捞一桶就走的加盟商
这一类加盟者一般拥有一定的本钱。但往往眼光短浅.只是追求短期利润的快速增长。哪里赚钱且见效快就往哪里投资,先捞得第一桶金再说。
2.赚一点就行的加盟商 绝大多数加盟者属于这一类。与上一类相比,他们没有那么多本钱。投资的目的往往是想赚一点钱,以维持生计。这一类的加盟主最为典型的就是下岗工人,他们的本钱有时呈向亲戚朋友七拼八凑来的,打算赚了钱再慢慢还债。因此,除非是完全无利可图,这一类投资者一般会在这个项目上维持比较长的时间。但我们调查发现,由于加盟总部没有把集中采购得到的优惠直接转让给加盟店(总部把在市场上以2.5元/斤就可批发贮得的肉馅以5.9元/斤售给加盟商),于是为了降低成本,有的加盟商竟绕过总部,自购肉馅。如此一来,既破坏了“游戏规则”,又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更糟的是,一旦加盟商纷纷自行采购,总部的规模经济体系将濒临崩溃。
3.玩一把心跳的加盟商
还有少数加盟商自己就是老板,投资此行并不纯粹为了赚钱,而是想涉足一个新领域。或者说他们也在模仿,因此出现了诸多加盟店私下进行“技术转让”的现象。虽然在加盟手册中会有相应的条款限制,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加盟商也愿意铤而走险。总部发展加盟商,而加盟商又发展自己的下线,从这个有趣的现象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传销的影子。
四、消费者:尝鲜之后的分流
我们调查发现,消费者的初次购买动机大体相同:“看到很多人排队。也想前去尝尝新鲜。”所以随着其新鲜感的退去,市场必然出现衰落势头。
1.理智型的流失
大多数消费者新鲜感过后,在选购前会更多地考虑产品的口味、卫生甚至是营养健康等等。据我们的调查,消费者对“掉渣儿烧饼”的口味评价并不高;有近60%的受访者认为“掉渣儿烧饼”味道一般:有50%以上的人购买不超过3次。且购买时间多集中在去年9月。
2.情感型的游离
另一部分消费者仍会继续购买,但是他们的买的对象并不固定。也就是说,他们不一定是“掉渣儿烧饼”的忠实消费者。这是因为,市场上过多过滥的“掉渣儿烧饼”品牌;中淡了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即他们并不在意哪一家是所谓正宗的,哪一家是仿冒的。
反思沦落
一、小吃连锁的“中国式沦落”现象
纵观国内连锁小吃的发展道路,无外乎是“一炮走红→一哄而上→一塌糊涂→一哄而散”的发展轨迹。同从武汉发源的小吃“蔡林记”热干面以及曾经扬言要“挑战麦当劳”的红高梁快餐连锁店,无不是以失败而告终。
武汉“蔡林记”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但终究未能幸免遭此一劫。相对于“掉渣儿”这个新兴食品来说,“蔡林记”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品牌,它的失败在于品牌透支,2加。年年初,“蔡林记”将特许经营权授予了一家不见经传的私营企划公司。盲目扩张的同时忽略了对加盟店的统一管理和支持,最终导致加盟店几乎一夜间从江城消失。
二、如何不再走向“中国式沦落”
1.从产品策划到品牌培育
对于小吃连锁加盟体系,是否只有设计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才能防止对手模仿跟风呢?其实未必。有高技术门槛固然好,但加盟体系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在于品牌。简单的商业模式很容易被克隆,而成熟的品牌是不易被模仿的,今天的很多特许企业之所以“命”不长久,是由于大量同类化的不规范加盟的存在——企业品牌与产品被大量复制,但往往又被复制走了形。这样势必会降低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导致企业业绩下滑.甚至有可能走向消亡。
因此,企业在建立初期,首先应该培育自己的品牌,再采用加盟形式扩张。到那时,已经拥有了一群忠实顾客的企业不必再担心被人仿冒。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肯德基的经验:其刚进入中国时,主要采用直营形式,待在消费者中树立起稳固的品牌形象后,再放手给加盟商来做。
2.从加盟招商到网络管理
加盟总部应对其加盟商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总部和加盟店之间非隶属关系,而应是一种互利合作、共求发展的关系。如果加盟店经营成功,则可以帮助总部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增强品牌的感召力,最终使特许经营体系进一步发展扩大。如果加盟店经营失败,会使特许体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品牌贬值。因此,双方需要精诚合作,以共赢为目标。
具体来说。总部需要一方面对加盟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管理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加盟网络体系的有效监督管理。对于小吃行业,采购和配送的规模经济是特许经营体系的一大优势,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统一的关键。因此,企业加强对加盟商后续服务的重点表现之一,就是与加盟商分享集体采购所带来的优惠。而不是把低价购入的原料高价卖给加盟店从而赚取价差,这样必然会引起加盟店的强烈不满和抵制。
3.从合同管理到法律约束
连锁小吃的创立者应该先备足法律功课,学会使用法律工具。首先,要依法约束他人的行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比如,在品牌管理方面,宜先申请专利。再开店。否则只能像“掉渣儿烧饼”那样被跟风者仿冒,眼睁睁地看着大好的市场惨遭蚕食。其次,也要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在授权经营方面,要注意时机的把握,根据相关法律条款确定自己是否有特许经营的资格。否则,像晏琳那样被人告上法庭,就得不偿失了。因此,约束自己的行为也是保障自己的权益,两者并不矛盾。
4.从流星企业到百年老店
如今很多加盟连锁的创建者本身就动机不纯.有的甚至只想借特许加盟这种运作模式敛财,这样的企业是注定无法长久的。因此,加盟体系的创建者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如何做大做强,而不能单纯地追求短期利润的快速增长。轻视了长足的品牌推广和战略发展。否则,类似“掉渣儿烧饼”这样极具潜力项目的火爆只能是一时的,也许成就了几个或十几个招商者,但肯定无法成就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准百年老店或者超百年老店。
(编辑:大 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