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机结合体 相互沟通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的,而是研究出来。”在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育还应倡导自由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方式,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从客观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用再创造的方法去进行教学。从目前的高中数学改革效果来看,新课程的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数学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一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新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也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高中数学必修体现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这一课程理念,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限制,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了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3.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授,使得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也就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第一,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在解决问题时,不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第二,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因材施教,给他们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感觉。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不要着急,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强发展;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種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总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机结合体 相互沟通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的,而是研究出来。”在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育还应倡导自由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方式,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从客观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用再创造的方法去进行教学。从目前的高中数学改革效果来看,新课程的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数学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一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新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也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高中数学必修体现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这一课程理念,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限制,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了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3.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授,使得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也就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第一,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在解决问题时,不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第二,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因材施教,给他们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感觉。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不要着急,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强发展;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種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总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