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鸿熙,男,汉族,1915年1月生,江苏省铜山县人。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1943年毕业于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1943年至1944年参加抗日战争。1949年赴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附属医院及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医院进修麻醉、外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1957年回国后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副教授、教授,1972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工作,先后任胸外科、心脏外科主任、教授。
2013年7月1日这天,苏鸿熙老人热泪盈眶,梦想一生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在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内,138名老党员伫立在苏老身后见证。
“我宣誓……”3个字刚出口,苏鸿熙已是泪流满面。在其他党员的帮助下,他艰难地抬起中风偏瘫的右臂,伸出左手紧紧托住右臂,面对党旗一字一句道出对党的心声。那双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生命的手,如今颤颤巍巍地划出弧线,最终将思想、灵魂、身体的归宿定格在耀眼的党旗之下……
“我尽管在苍苍暮年才实现入党的愿望,但我一生都在按共产党员的标准做事。”面对党旗,98岁的苏老动情地对身边的同志说。
1957年1月3日午夜,美国纽约机场,一对年轻的夫妇正在道别。黑眼睛黄皮肤的丈夫把披着一头乌发的碧眼妻子送到海关检查口,俯在她耳边又一次悄悄地嘱咐:“锦,不要忘记我们的相约。如果在约定的日子我没有随‘皇后玛丽号’到达利物浦,那就说明我被扣留了……”“如果那样,我一定马上赶回来营救你。”妻子不待丈夫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她轻柔的话语显得无比坚定。丈夫的脸上露出了骄傲自豪的神情:“我们一定会成功的,为了你和我的将来,也为了我们的孩子。”他的目光落在妻子微显隆起的腹部,两个年轻的身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是一次前程未卜的离别,等待他们的,除了重逢的喜悦外,可能还有扣留、监禁,甚至入狱的痛苦。但这对夫妇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眼前这条异常艰难的道路,因为,他们忠实于自己心中的爱。
这对年轻人就是留美的心胸外科专家苏鸿熙和他的美国妻子杰妮——中国名字叫苏锦,此行他们是要踏上通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征途。
20世纪40年代末期,年轻的外科医生苏鸿熙获取了赴美留学的机会,登上了通往大洋彼岸的客轮。就在他离开祖国15天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苏鸿熙在海轮上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无比激动。他是一名医生,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他也是一个热血男儿,祖国能摆脱水深火热的苦难日子,是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此时,苏鸿熙走到轮船的甲板上,顶着海风,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心中郑重地向生他养他的故乡立下誓言:祖国,我学成之后一定会回来,用我所能拥有的一切为您和人民鞠躬尽瘁。
在美国学习的光阴瞬息而过。苏鸿熙学成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叶,正是中美关系最僵的阶段,朝鲜战场的烽火毫不留情地将两国难以融合的政府关系推向了顶端,中国科学家要返回自己的祖国成了一件最困难不过的事情。
苏鸿熙回国的热切愿望没有被当时的险恶政治环境封杀。他一面在芝加哥的一所医院进修,一面积极做着回国准备。然而令他未曾想到的是,就在这里,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他的心,他同一个叫杰妮的美国姑娘陷入了爱河。
“我是要回中国的,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你能同我一起回去吗?”苏鸿熙在杰妮面前毫不掩饰自己对未来的设计,在潜意识里,能否一起去中国是他择妻的一个重要标准。
杰妮是个从小受美国传统教育的文静姑娘,她几乎不了解中国,也无法想象那远在东方的古老国度是多么的贫瘠落后。她甚至不敢相信,电灯、电话、汽车、楼房,这些在美国人看来最简单最基础的生活设施,在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脑海中只是一个奇特的梦。但杰妮却无法使自己抗拒苏鸿熙,这个聪慧开朗、勤奋工作的中国人给她带来了一个崭新的生活世界。在一起工作和交往中,她深深感觉到这是一个值得自己为他抛弃一切而托付终身的男子汉,她愿意和他在一起,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但杰妮还有一个美国家庭——父母、姨妈及朝夕相处的同胞妹妹。要和心上人走,就意味着不知何年何月再能与他们相见,而这对于她和她的家庭无疑都是一种痛苦。
一段时间里,杰妮和她的家人都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对于女儿选中的伴侣,她的父母无可挑剔,他们所顾忌的是政治风云造成的骨肉分离和女儿未来的生活能否幸福。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鸿熙在一家小书店的角落里看到了英文版的《中国画报》《中国建设》和《人民中国》三本杂志,他急不可待地抽了出来。打开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字条:看本书者责任自负。苏鸿熙没有害怕,他毫不迟疑地买下这三本杂志,逐字逐句地看完后又拿给杰妮一家传阅起来。通过这些杂志,杰妮和她的家人开始对新中国有了印象。
1956年9月15日,苏鸿熙和杰妮举行了简朴的婚礼。这一天是他离开祖国7周年的日子,也是从这一天起,他和妻子苏锦开始实施重返祖国的计划。
新中国7年来卓有成效的建设使苏鸿熙热血沸腾,他再也坐不住了,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回祖国的怀抱。杰妮的父母理解这个中国青年的爱国赤诚,更不忍棒打鸳鸯拆散一双情深意笃的热恋爱侣。杰妮的母亲含着热泪向这对年轻人祝福,她企盼他们互敬互爱、白头偕老。
为了不使自己随丈夫去中国的事受到阻挠,杰妮在婚前领取了出国护照。
为了回国,苏鸿熙很早就做了准备。在美国,他省吃俭用,穿的衣服大都是从旧货店买的,吃的也是简单之极。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买了医学书籍和仪器。此时,两台人工心肺机已经购齐,正摆放在他医院的办公室里,他要带着它们回国,开展自己所钟爱的胸外科事业。但是,原来苏鸿熙做的只是一人回國的打算,如今有了妻子,回国的事变得复杂起来:苏锦要同他一起回国能否得到祖国的许可,因为她是一名美国公民;如果苏锦和他一同走能够进入中国的话,以后再回到美国等待她的将是5年监禁和5000美元的罚款。
2013年7月1日这天,苏鸿熙老人热泪盈眶,梦想一生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在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内,138名老党员伫立在苏老身后见证。
“我宣誓……”3个字刚出口,苏鸿熙已是泪流满面。在其他党员的帮助下,他艰难地抬起中风偏瘫的右臂,伸出左手紧紧托住右臂,面对党旗一字一句道出对党的心声。那双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生命的手,如今颤颤巍巍地划出弧线,最终将思想、灵魂、身体的归宿定格在耀眼的党旗之下……
“我尽管在苍苍暮年才实现入党的愿望,但我一生都在按共产党员的标准做事。”面对党旗,98岁的苏老动情地对身边的同志说。
祖国,我学成之后一定会回来
1957年1月3日午夜,美国纽约机场,一对年轻的夫妇正在道别。黑眼睛黄皮肤的丈夫把披着一头乌发的碧眼妻子送到海关检查口,俯在她耳边又一次悄悄地嘱咐:“锦,不要忘记我们的相约。如果在约定的日子我没有随‘皇后玛丽号’到达利物浦,那就说明我被扣留了……”“如果那样,我一定马上赶回来营救你。”妻子不待丈夫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她轻柔的话语显得无比坚定。丈夫的脸上露出了骄傲自豪的神情:“我们一定会成功的,为了你和我的将来,也为了我们的孩子。”他的目光落在妻子微显隆起的腹部,两个年轻的身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是一次前程未卜的离别,等待他们的,除了重逢的喜悦外,可能还有扣留、监禁,甚至入狱的痛苦。但这对夫妇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眼前这条异常艰难的道路,因为,他们忠实于自己心中的爱。
这对年轻人就是留美的心胸外科专家苏鸿熙和他的美国妻子杰妮——中国名字叫苏锦,此行他们是要踏上通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征途。
20世纪40年代末期,年轻的外科医生苏鸿熙获取了赴美留学的机会,登上了通往大洋彼岸的客轮。就在他离开祖国15天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苏鸿熙在海轮上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无比激动。他是一名医生,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他也是一个热血男儿,祖国能摆脱水深火热的苦难日子,是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此时,苏鸿熙走到轮船的甲板上,顶着海风,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心中郑重地向生他养他的故乡立下誓言:祖国,我学成之后一定会回来,用我所能拥有的一切为您和人民鞠躬尽瘁。
在美国学习的光阴瞬息而过。苏鸿熙学成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叶,正是中美关系最僵的阶段,朝鲜战场的烽火毫不留情地将两国难以融合的政府关系推向了顶端,中国科学家要返回自己的祖国成了一件最困难不过的事情。
苏鸿熙回国的热切愿望没有被当时的险恶政治环境封杀。他一面在芝加哥的一所医院进修,一面积极做着回国准备。然而令他未曾想到的是,就在这里,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他的心,他同一个叫杰妮的美国姑娘陷入了爱河。
“我是要回中国的,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你能同我一起回去吗?”苏鸿熙在杰妮面前毫不掩饰自己对未来的设计,在潜意识里,能否一起去中国是他择妻的一个重要标准。
杰妮是个从小受美国传统教育的文静姑娘,她几乎不了解中国,也无法想象那远在东方的古老国度是多么的贫瘠落后。她甚至不敢相信,电灯、电话、汽车、楼房,这些在美国人看来最简单最基础的生活设施,在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脑海中只是一个奇特的梦。但杰妮却无法使自己抗拒苏鸿熙,这个聪慧开朗、勤奋工作的中国人给她带来了一个崭新的生活世界。在一起工作和交往中,她深深感觉到这是一个值得自己为他抛弃一切而托付终身的男子汉,她愿意和他在一起,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但杰妮还有一个美国家庭——父母、姨妈及朝夕相处的同胞妹妹。要和心上人走,就意味着不知何年何月再能与他们相见,而这对于她和她的家庭无疑都是一种痛苦。
一段时间里,杰妮和她的家人都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对于女儿选中的伴侣,她的父母无可挑剔,他们所顾忌的是政治风云造成的骨肉分离和女儿未来的生活能否幸福。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鸿熙在一家小书店的角落里看到了英文版的《中国画报》《中国建设》和《人民中国》三本杂志,他急不可待地抽了出来。打开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字条:看本书者责任自负。苏鸿熙没有害怕,他毫不迟疑地买下这三本杂志,逐字逐句地看完后又拿给杰妮一家传阅起来。通过这些杂志,杰妮和她的家人开始对新中国有了印象。
与妻子一起实施重返祖国的计划
1956年9月15日,苏鸿熙和杰妮举行了简朴的婚礼。这一天是他离开祖国7周年的日子,也是从这一天起,他和妻子苏锦开始实施重返祖国的计划。
新中国7年来卓有成效的建设使苏鸿熙热血沸腾,他再也坐不住了,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回祖国的怀抱。杰妮的父母理解这个中国青年的爱国赤诚,更不忍棒打鸳鸯拆散一双情深意笃的热恋爱侣。杰妮的母亲含着热泪向这对年轻人祝福,她企盼他们互敬互爱、白头偕老。
为了不使自己随丈夫去中国的事受到阻挠,杰妮在婚前领取了出国护照。
为了回国,苏鸿熙很早就做了准备。在美国,他省吃俭用,穿的衣服大都是从旧货店买的,吃的也是简单之极。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买了医学书籍和仪器。此时,两台人工心肺机已经购齐,正摆放在他医院的办公室里,他要带着它们回国,开展自己所钟爱的胸外科事业。但是,原来苏鸿熙做的只是一人回國的打算,如今有了妻子,回国的事变得复杂起来:苏锦要同他一起回国能否得到祖国的许可,因为她是一名美国公民;如果苏锦和他一同走能够进入中国的话,以后再回到美国等待她的将是5年监禁和5000美元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