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经过价值选择的权威的系统知识,是学校课程最具体的形式,是师生教与学共同依据和完成的对象。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本教材 开发 探索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快速转轨,外部压力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也迫切要求教材建设与之相适应。随着课程与教材改革工作的推进,国家规划的新教材开发开始推行政府指导、监督,出版社运作,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一纲多本”的新体制。但由于开发力量所限,受统编教材积淀的影响,以及出版垄断的痕迹犹在,现行教材从管理制度到教材质量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差距。由于教材开发周期较长,影响巨大,对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发展中积极加以研究、完善。
一、职业学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客观方面的问题
由于自身具有专业复杂性、办学多样性和社会密切性等特点,职业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客观上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各地区、行业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缺乏教学性、可读性;教材体系以学科教材为主,受专业限制,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教材编写周期较长,且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教材建设中编审缺乏法规的约束;教材研究、编写与使用脱节。
(二)主观方面的问题
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广大中职学校教师只有使用教材的意识,没有参与教材编写方面的积极性,也缺少根据培养目标变革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锻炼,形成了对统编教材很强的依赖心理,长此以往,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将教材绝对化、权威化,认为教材就是“规范”教学的手段;产生抹不掉的学科中心“情结”,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现实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是熟悉教材、讲解教材,对学生的需求知之甚少,对社会变化关心不够;教学的含义,大部分教师理解为“教书”,多年一本书教得烂熟,但如果让其承担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综合性的教学任务,要么由于知识结构不适应,难以胜任,采取保守、抵制的态度,要么把原来学科结构的几种教材剪裁、拼凑,搞知识搬家;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对象,远离工作实际,而在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中,又很难找到对应的、实用的教材。
二、提升现代教材建设品位,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教师对教材的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使用方式的基本看法,教材观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材观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不同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教材应是教学的平台、跳板,供教学参考,为教学提供导向,而不再是师生的桎梏。但传统中职学校教材把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分割成两个世界,漠视彼此间的联系,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比较单调、狭窄,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也受到限制,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建构的精神,教师也难以在教学中找到其创造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教师受到各种新的教材观的冲击。一个持开放式教材观的教师是以研究的精神对待教材的,对“教什么”和“如何教”都试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转换各种信息,实现从“以课本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在职业学校应积极倡导“教参”的教材观,这是形成新教学观的开端。因为“活化”教材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从而逐步转变为一个拥有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程的潜能,增加课堂容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是专业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
近年来,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教材开发的多样化以及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政策环境和现实基础。“校本课程”的倡导和试验为一些教师参与教材研制创造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无形的推动力。当然,总体上看我国中职学校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意识和素养还不高,但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教学改革,对新教材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编写中职学校教材的意见纲要
新教材不仅要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原则,既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和培育基本职业素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现实,密切教材与学生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科技、职业发展的联系。新教材要从职业分析入手构建运用知识的体系,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痼疾,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据此,对编写新教材提出一些原则性意见:
基本定位体现实用性(学以致用),针对性(明确为谁而写)、简约性(要给教师留出教授的空间、宜薄不宜厚、降低成本)、及时性(反映最新成果、更新要快)、新颖性(设计、表现要有新意、引人注目)。
根本要求体现科学性(内容的正确性、表述的准确性、结构的逻辑性、表达的认知性),力求做到生动性、直观性、艺术性(形式设计美观,巧用图表,符合学生的审美和年龄的特征),努力体现引导性(引导预习、复习)、可读性(便于自学)、启发性(思考材料、思考题、相对完整性(模块化、条理化)。
另外,必须注意可选择性(从外部看,“一纲多本”中的“本”要有特色。同时,就内容而言还要有弹性,顾及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可忽视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科学思想、人文思想、心理素质教育,这是教材的灵魂),可以考虑链接性(给出深入学习的有关资料、索引、提示、注释等)。 总之,要从教材设计上努力促进教材观的转变,为教学中教师的自主创造提供信息,留下一定空间。
四、建立新的教材管理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1. 出版社应成为组织教材编写的主体
编写教材的人员应包括:专业学者和教师、生产领域的优秀工作者、教学法及心理方面的专家、出版商、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家、美工专家,甚至多媒体制作方面的专家等。只有通过他们的默契协作,才能制作完成复杂而庞大的产品,才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特点、学校和教师的责任、现实的条件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是依靠出版社,运用其独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资源来完成教材编写任务。
2. 现行办法
我国的市场机制尚未发育成熟,教材的管理行为缺乏法律的约束。目前可以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即先实行编写资格和出版资格的投标制度,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力量编写几套高质量的国编教材。国编教材要求具有:(1)权威性。组织全国著名专家编写,对某些教材还要有一定的强制性。(2)指导与示范性。结构设计、内容选编、表现形式等方面可作为地方、校本教材的范本。(3)稳定性。编写周期长、成本高,力求相对稳定。(4)广泛性。专业覆盖面要宽,具有普适性。与此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出版社参与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 建立中职学校教材开发的激励机制。
从中职学校本身来讲,应该将校本教材开发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书教自己的学生”,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使学校教师踊跃参与教材编写,使专业理论更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教材编写的结构体系
1、编写体裁
为了从根本上反映现代中职教育以知识的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中职学校的教材应敢于摒弃传统教材中落后的工艺理论,采用以“课题”为单元的新体裁。这样便于突破原先意义上严密的学科体系,而以“课题”为表现方式按需组织教学内容,既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又照顾到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此外,采用以“课题”为单元的新体裁便于集中来自学科专家以外的相关工作领域的技术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真正体现教材的科学性、职业性、实用性。尽可能地从教以致学、学以致用的职业教学观出发,更新教材编写思路,使教材成为教学必备的信息载体和权威的教学指导书。
2. 教材体系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知识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必须形成有利于满足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体系,树立“大教材”的概念,以教科书为核心,运用广泛的教材表现形式,使教材建设在过渡中逐步合理化,教材体系应该“一主多辅”,把主要的教科书编精、编薄,并广泛开发教学辅导、自学指导、实验指南、操作手册、参考资料、电子教材等类型的教材。只有把教材“变一为多”,教师创造性的工作潜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只有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教材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本教材 开发 探索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快速转轨,外部压力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也迫切要求教材建设与之相适应。随着课程与教材改革工作的推进,国家规划的新教材开发开始推行政府指导、监督,出版社运作,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一纲多本”的新体制。但由于开发力量所限,受统编教材积淀的影响,以及出版垄断的痕迹犹在,现行教材从管理制度到教材质量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差距。由于教材开发周期较长,影响巨大,对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发展中积极加以研究、完善。
一、职业学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客观方面的问题
由于自身具有专业复杂性、办学多样性和社会密切性等特点,职业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客观上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各地区、行业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缺乏教学性、可读性;教材体系以学科教材为主,受专业限制,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教材编写周期较长,且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教材建设中编审缺乏法规的约束;教材研究、编写与使用脱节。
(二)主观方面的问题
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广大中职学校教师只有使用教材的意识,没有参与教材编写方面的积极性,也缺少根据培养目标变革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锻炼,形成了对统编教材很强的依赖心理,长此以往,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将教材绝对化、权威化,认为教材就是“规范”教学的手段;产生抹不掉的学科中心“情结”,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现实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是熟悉教材、讲解教材,对学生的需求知之甚少,对社会变化关心不够;教学的含义,大部分教师理解为“教书”,多年一本书教得烂熟,但如果让其承担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综合性的教学任务,要么由于知识结构不适应,难以胜任,采取保守、抵制的态度,要么把原来学科结构的几种教材剪裁、拼凑,搞知识搬家;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对象,远离工作实际,而在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中,又很难找到对应的、实用的教材。
二、提升现代教材建设品位,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教师对教材的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使用方式的基本看法,教材观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材观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不同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教材应是教学的平台、跳板,供教学参考,为教学提供导向,而不再是师生的桎梏。但传统中职学校教材把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分割成两个世界,漠视彼此间的联系,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比较单调、狭窄,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也受到限制,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建构的精神,教师也难以在教学中找到其创造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教师受到各种新的教材观的冲击。一个持开放式教材观的教师是以研究的精神对待教材的,对“教什么”和“如何教”都试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转换各种信息,实现从“以课本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在职业学校应积极倡导“教参”的教材观,这是形成新教学观的开端。因为“活化”教材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从而逐步转变为一个拥有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程的潜能,增加课堂容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是专业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
近年来,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教材开发的多样化以及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政策环境和现实基础。“校本课程”的倡导和试验为一些教师参与教材研制创造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无形的推动力。当然,总体上看我国中职学校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意识和素养还不高,但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教学改革,对新教材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编写中职学校教材的意见纲要
新教材不仅要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原则,既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和培育基本职业素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现实,密切教材与学生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科技、职业发展的联系。新教材要从职业分析入手构建运用知识的体系,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痼疾,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据此,对编写新教材提出一些原则性意见:
基本定位体现实用性(学以致用),针对性(明确为谁而写)、简约性(要给教师留出教授的空间、宜薄不宜厚、降低成本)、及时性(反映最新成果、更新要快)、新颖性(设计、表现要有新意、引人注目)。
根本要求体现科学性(内容的正确性、表述的准确性、结构的逻辑性、表达的认知性),力求做到生动性、直观性、艺术性(形式设计美观,巧用图表,符合学生的审美和年龄的特征),努力体现引导性(引导预习、复习)、可读性(便于自学)、启发性(思考材料、思考题、相对完整性(模块化、条理化)。
另外,必须注意可选择性(从外部看,“一纲多本”中的“本”要有特色。同时,就内容而言还要有弹性,顾及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可忽视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科学思想、人文思想、心理素质教育,这是教材的灵魂),可以考虑链接性(给出深入学习的有关资料、索引、提示、注释等)。 总之,要从教材设计上努力促进教材观的转变,为教学中教师的自主创造提供信息,留下一定空间。
四、建立新的教材管理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1. 出版社应成为组织教材编写的主体
编写教材的人员应包括:专业学者和教师、生产领域的优秀工作者、教学法及心理方面的专家、出版商、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家、美工专家,甚至多媒体制作方面的专家等。只有通过他们的默契协作,才能制作完成复杂而庞大的产品,才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特点、学校和教师的责任、现实的条件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是依靠出版社,运用其独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资源来完成教材编写任务。
2. 现行办法
我国的市场机制尚未发育成熟,教材的管理行为缺乏法律的约束。目前可以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即先实行编写资格和出版资格的投标制度,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力量编写几套高质量的国编教材。国编教材要求具有:(1)权威性。组织全国著名专家编写,对某些教材还要有一定的强制性。(2)指导与示范性。结构设计、内容选编、表现形式等方面可作为地方、校本教材的范本。(3)稳定性。编写周期长、成本高,力求相对稳定。(4)广泛性。专业覆盖面要宽,具有普适性。与此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出版社参与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 建立中职学校教材开发的激励机制。
从中职学校本身来讲,应该将校本教材开发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书教自己的学生”,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使学校教师踊跃参与教材编写,使专业理论更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教材编写的结构体系
1、编写体裁
为了从根本上反映现代中职教育以知识的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中职学校的教材应敢于摒弃传统教材中落后的工艺理论,采用以“课题”为单元的新体裁。这样便于突破原先意义上严密的学科体系,而以“课题”为表现方式按需组织教学内容,既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又照顾到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此外,采用以“课题”为单元的新体裁便于集中来自学科专家以外的相关工作领域的技术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真正体现教材的科学性、职业性、实用性。尽可能地从教以致学、学以致用的职业教学观出发,更新教材编写思路,使教材成为教学必备的信息载体和权威的教学指导书。
2. 教材体系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知识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必须形成有利于满足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体系,树立“大教材”的概念,以教科书为核心,运用广泛的教材表现形式,使教材建设在过渡中逐步合理化,教材体系应该“一主多辅”,把主要的教科书编精、编薄,并广泛开发教学辅导、自学指导、实验指南、操作手册、参考资料、电子教材等类型的教材。只有把教材“变一为多”,教师创造性的工作潜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只有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教材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