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er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双创”背景下,教师的创新能力影响着“双创”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从知识积累、创新意识、福利保障、发展环境四个维度来探讨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影响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发现教学训练、亲身实践、资源保障所占权重较大,这一结论为提升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权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4-0119-03
  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服务对象、运行机制以及资源配置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高职公共课教师作为中坚力量,直接参与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人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的研究,梁洨洁从高校管理机制出发,指出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受到学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考评制度以及生活压力等多方面的制约 [2];张慧洁认为外部资本、政策环境、创新制度和功利价值观等因素影响着教师创新能力的激发 [3];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受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教师创新意识、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激励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 [4-5]。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有所区别,对于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没有进一步细化,忽略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初步确立知识積累、创新意识、福利保障、发展环境四个维度是影响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指标。根据指标制定专家调查问卷,向35位相关专家发放问卷,让专家对影响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各指标打分。通过分析专家问卷,本文对一些指标进行修改或者删除,最终确定影响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24个具体指标,包括学习交流、教学反思能力、教学训练等。根据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指标构成结果设计调查问卷,在高职公共课教师中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264份,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87.1%。
  二、研究工具
  本文借助SPSS 23.0软件对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调查问卷量表各题项进行Cronbach’s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系数值为0.845>0.8,问卷量表信度很高;KMO统计量值为0.823,高于0.7,问卷效度较好;Bartlett统计量的近似卡方值为748996.052,Sig为0.000,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三、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硕士学历占90%,其中78%的教师主持过研究课题,不过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占比仅为20%,未曾享受到校级以及以上科研奖励的占比60%。对个指标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知识积累、创新意识、福利保障、发展环境四个模块的得分均值分别为3.69、4.25、4.18、4.16。其中在知识积累模块下,“教学训练”得分最高,说明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认为,教师教学训练和学校的投入程度是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而岗前培训的得分较低,说明教师岗前培训的认可度与重视程度较低,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有组织地获取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步骤 [6],如果创新性地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将会对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创新能力有整体性的提升。
  通过SPSS 23.0对问卷进行分析,遵循公因子个数主要提取特征值大于1且累积方差率大于50%原则。因子分析后,运用主成分提取,得到成分矩阵表(表1),影响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24个指标可以归纳为4个公共因子,分别记作F1、F2、F3、F4,其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积贡献率均超过了50%,与最初的预判一致。通过表1观察到参加学习交流、岗前训练、丰富知识储备量、教学训练、教师网站学习、科研训练、发表教研论文在F1上载荷系数较大,把该因子称为知识积累;薪酬福利、组织的激励制度、资源保障、上级支持、融入团队的能力在F2上载荷系数较大,可以把该公因子称为福利保障;教学手段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创新反思能力、发散思维习惯、追求变革的积极进取态度、明晰的发展目标并为之付诸实践、善于培育学生开拓创新在F3上载荷系数较大,可以解释为创新意识;学校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设施设备、鼓励外出,加大培训力度、必要的教学指导、实践、亲身检验在F4上载荷系数较大,把该公因子称为发展环境。
  四、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四个公因子的权重大小依次是知识积累(0.2796)、创新意识(26.42)、发展环境(0.2450)、福利保障(0.2112)。而各具体指标中,总权重排在前面的因素有教学训练(0.0641),实践、亲身检验(0.0549),资源保障(0.054),必要的教学指导(0.0534)。为了有效提高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可以结合各指标权重大小,明确工作方向,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公共课教师的创新能力。
  “知识积累”模块在影响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中所占权重最大,表明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重点工作是教师的自我提升。而在知识积累模块中,教学训练所占权重较大,说明学校应给予教师充足的学习时间与机会,使教师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下,运用自身的知识发现自身思维的创新性,激发解决问题的热情,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反思能力、追求改革的意识在创新意识模块中所占权重大,表明高职公共课教师需加强自身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密切关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只有不断更新和充实头脑,才会产生反思的动机和要求。
  必要的教学指导、实践及亲身体验这两项指标在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中占用重要位置,说明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专家、名师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使教师在宽松环境与优秀同行的带动下,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养成自主创新的习惯。
  资源保障、上级支持在发展环境模块中权重较大,这表明学校对教师物质和精神双层面的激励还有欠缺,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不足。要构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职公共课教师团队,各学校主管部门应健全相关制度保障,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最终实现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整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传熙. 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4(03):64-66.
  [2] 梁洨洁. 探析制约教师创新力发挥的高校管理机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01):116-118.
  [3] 张慧洁. 大学教师创新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1):111-114.
  [4] 陈烈荣,钟永强. 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力的途径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39-40.
  [5] 刘晓静,刘京丽.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策略探索[J]. 教育探索,2015(12):136-138.
  [6] 程敬恭.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再论[J]. 教师教育研究,2009(03):44-47.
  (荐稿人:胡建平,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向志莉)
其他文献
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办法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但在实用性、职业性极强的应用型高校,多数仍停留在“填鸭式”阶段,教学缺乏“美育”“德育”的融入,学生没有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本文通过简述《蒹葭》实际教学案例,解读了“自学、自思、自练、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探讨了在“翻转课堂”和“课程思政”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指出高校语文教学能够通过“自学、自思、自练、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促成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达成。
摘 要: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面对信息庞杂的现实,学校对于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信息道德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政治教师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要更深入、更科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中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在当前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环境下,本文针对外训层次教学特点开展学员学情分析,提出在外训专业课程中实施“线上+线下+X”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环节以“雷达新体制与新技术”课程为例,重点阐述了该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结合思维导图梳理、规划线上环节课程内容;线下环节紧密衔接线上学习内容,通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员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X”环节灵活采用情境式教学、实地考察教学等方式,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入课程思政教育,展现我国现代化、信息化建设风貌,加深学员对我国的认知与认同。研究发现,通过混合
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不仅解释了人类全面发展的深层意义,而且为人类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满足马克思提出的条件,即“空闲的时间与空间”“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生活”“人人都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生活方式”。文章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摘 要:高校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以设计专业教学和教学管理改革为切入点,积极打造专业教学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和成果展示平台“三个平台”。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一人一档”“一师一品”“一课一赛”“一卷一书”“一期一训”“一季一展”的“六个一工程”概念,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成果多维评价、实践教育提升、对外交流合作四个维度,深化设计专业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实践对教学的“融入性”、教学实践中学
基于“立德树人”的宏观教育背景和“大思政”的高校思政工作基本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通过与学生达成有效沟通来发挥教育和引导的功能。因此,教育工作中的亲和力状态就会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影响亲和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意在找到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研究可知,现代高校教育中影响思政教育亲和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了学生群体的现实需求、师生情感状态、教师综合素质三个方面,高校需要通过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增进师生感情、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新时代,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出现新特征、新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新”精神引领来指引教学方向,为高职学生成才奠定思想基础。本文阐述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的新内涵以及“新”精神引领对高职思政教育发展的意义,深入剖析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高职思政教育“新”精神引领的最佳路径,以期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入,我国高职学生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生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在这样的形势,我国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情况也越来越不容乐观,当代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话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就业指导教育,并大力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对即
摘 要:学习动机的调查是学情分析的核心内容,学习动机的迁移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围绕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本文探讨了问卷的设计方法、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调查的维度和对调查结果的解读,为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提供了指引,有助于分析教学效果,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动机;问卷调查;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3-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提升校园教学的总体水平,更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更好地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找到开展学风建设的新方向。文章从学风问题的思想根源入手,分析思政教育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学风建设的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们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