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道德经”中的音乐思想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fcumt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子》道德经全文共八十一章,涉及音乐的论述只有四处,分别是“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音乐
  一、大音希声
  其中“大音希声”一语,可以看作是《老子》整个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直接影响了其后庄子等人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对“大音希声”进行正确的解释,是正确认识《老子》乃至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所以,对“大音希声”的内涵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意义不可忽视。但《老子》本书对“大音希声”一词并无明确的解释,所以,历代文人对此便爭执不休。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比污浊,特别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以《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道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交响;另一类是人们所认为的比较世俗的音乐,是人类所创作出来的人本性的音乐。无为的音乐和天道是比较贴切的,它是人类所想象不到的宇宙之音,音乐本身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万能之空的,又是无声的,体现音乐的最高境界。人类所创作的音乐则是感人的,因此它会让人听完后有一种令“过客止”的感觉,但这种人类所创作的音乐是美的是世俗的是短暂的,他会“令人耳聋”,因此不宜提倡。对于古圣先贤来讲,治理天下的过程时,要有“为腹不为目”的内心世界,要去除掉耳目的心理和行为的享受,要去除掉包涵音乐在内的一切人类外在的感受,如此才能达到天下的治理、才能天下大治,才能领悟《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五种解释: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音乐没有声音;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即音乐)听来感觉是稀疏的;三是体悟“希声”即“没有声音”,但此“希声”和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感觉意义是一样的,虽“希声”而大声,是谓“大音”;四是解释“大音希声”乃天道之乐,“希”作“取”解,即不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取那博大的“天乐”;五、是理解“大音”即天籁的音乐,“希声”是对音乐旋律情感的超越。
  二、音声相和
  音与声相和,才构成自然界和谐的音律。因此又有“禽无声,兽无音”的说法。《礼记》中的《乐经》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为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有与无,是彼此互为因果,相生互变的。它的重点,在相生的这个“生”字。当然也可以说是互为相灭,但我们的传统是采用生的一面,并不采用灭的一面。难与易,本来互为成功的原则,它的重点在难易相成的这个“成”字。天下没有容易的事,但天下事当在成功的一刹那,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凡事的开始,看来都很容易,做来却都大难。但“图难于易”,却正是成功的要诀。高与下,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它的重点,在相倾的这个“倾”字。高高在上,低低在下,从表面看来,绝对不是平等的。但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凡事崇高必倒,复归于平。即使倒而归于平,在弧形的回旋律中,高下本来同归于一律,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也便是同此意义。《易经》泰卦九三爻的爻辞上说“无平不破,无往不复”也同此理。音与声相和,才构成自然界和谐的音律。因此又有“禽无声,兽无音”的说法。《礼记》中的《乐经》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为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前与后,本来是相随而来,相随而去,没有界限的,无论是时间的或空间的前后,都是人为的界别。它的重点,在这个相随的“随”字。前去后来,后来又前去,时空人物的脚步,永远是不断地追随回转,而无休止。总之,老子指出无论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现象界的种种,都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着,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所以他便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老子的美学观,与其哲学观中“道”的学说和政治观中的“无为”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凡是那种“服文采、带利剑”(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为的东西一样,只能对人有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都是说“有为”之美必然损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之道才能体现。这样的美,就表现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老子的这些见解,开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声之美”等理论的先声,也奠定了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道家美学的基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这是个朴素辩证理论,一般地讨论作为艺术美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如果变成了过分的感官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甚至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成为一种事与愿违、伤害身心的精神负担和审美“灾害”。
  四、乐与饵,过客止
  “乐与饵”指流行的仁义礼法之治,“过客”指一般的执政者,但还不是指最高统治者。老子在本章里警告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统治集团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这是在春秋末年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人民群众遭受严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统治者荒于朝政,根本不关心人民群众的死活。老子对于当时这种状况极为清楚,他这章里所说的话,表明他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忧虑的历史责任感。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樂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其他文献
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探索,从培养兴趣的目的意义到培养兴趣的方法,多角度地对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进行了阐述,既有经验的积累又有方法上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多彩的想法、闪光的思维、宝贵的生成资源,这些是学生参与数学的成果,学生智慧的显现,学生创新的活力,锻炼学生的素材,等待教师欣赏这番美景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新闻传播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体育媒介市场的基本格局,综合雅典奥运会我国体育媒介传播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体育媒介市
缺损症在眼科并非罕见,但葡萄膜缺损同时伴有晶状体缺损实为罕见,笔者曾遇到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 26岁因自幼左眼视物不清外斜视,逐年视力下降,于一九九○年四月到我院眼科
《小氮肥设计技术》期刊自2006年第四期开始更名为《氮肥技术》。国内统一刊号:CN37-1448/TQ。《氮肥技术》期刊是由全国化工合成氨设计技术中心站主办的专业性科技刊物。
前些日子,听何捷老师上了一节二年级小朋友的绘本写话课,让我这个一直“高高在上”的高年级语文老师有一种顿悟的感觉。何老师说,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是最有水平的。由浅入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中挖掘出深意,并深入浅出地与孩子们进行交流这绝对是个技术活。今年我也任教二年级语文,听何老师的课后我热血沸腾,我也想像何老师那样给孩子们讲故事,让他们爱上语文,可事实绝对没那么简单。我至今仍记得何
期刊
患者男29岁潜水员病案号193308 右眼外伤后视力下降2.5月。1990年10月5日进行臂力锻炼时,不慎臂力器滑脱崩伤右眼,当时眼痛、流血、视力朦胧。右眼视力指数/40cm,左眼1.0。
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化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可以说,有效的实验教学对于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有着重大意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借助有效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点,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生活实践组织实验教学活动,使得化学课堂能够满足素质教育教学要求
节奏是舞蹈训练中的重要要素,节奏感不仅仅保证了舞蹈动作与音乐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同时也提升了舞蹈艺术美感。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必须要集中精力来对学生节奏意识进行训练,提
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在于打开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本文结合自己开设的《玉环的前世今生》选修课程谈谈,在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