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审题,就是在对问题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数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反映的思维活动。准确、敏锐、深入的审题是正确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本质、探寻解题思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关键,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解答的结果。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学生产生审题障碍的原因,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这对于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开启数学思维的大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重视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审题的准确性
  准确地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前提。在审题的过程中,除了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条件、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有正确的理解之外,尤其要把握好某些关键性的词语,防止出现解非所答。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准确性,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
  二、充分挖掘,培养学生审题的深刻性
  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形成清晰的数学思维,然而,要想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还要学会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数学题的已知条件是直接给出的,而有的则是隐藏在文字的叙述中,或寓于概念,或存于性质,或含于图中,审题时,就要注意深入挖掘这些隐含条件,因为,这些隐含条件是突破难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例如:设复数z1和z2满足关系式z1z2+Az1+Az2=0,其中A是不等于零的复数,证明:
  (1)|z1+A|·|z2+A|=|A|2。
  (2) =| |。
  分析:此题难度较大,直接推导证明不易。若在审题时注意到题设的潜在条件“ 必为正实数”,并由此入手证明,就容易解决多了。
  证明:设z1+A=r1(cosα+isinα),z2+A=r2(cosβ+isinβ),则 = [cos(α-β)+isin(α-β)]。欲证(2),只须证α-β=0。
  考虑到(z1+A)(z2+A)的幅角也为α-β,故只须证(z1+A)(z2+A)为正实数。事实上,由已知(z1+A)(z2+A)=(z1+A)(z2+A)=z1z2+Az1+Az2+AA=0+AA=|A|2;
  所以(2)得证。
  同时,也证明了|(z1+A)(z2+A)|=|A|2,即|z1+A|·|z2+A|=|A|2。
  亦即|z1+A|·|z2+A|=|A|2。此即为(1)。
  三、注重转化,培养学生审题的灵活性
  近年来高考命题越来越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新型题茫然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相应的数学模型,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转化能力,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原题上。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应积极地将其转换成熟悉和易解的问题。
  其方法有把具体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把几何问题转换成代数问题、把代数问题转换成三角问题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分析题意,善于转换。
  四、紧扣条件,培养学生审题的严密性
  数学问题的陈述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点滴、细致审题、严密思考,切实把握题意,以培养学生审题的严密性。许多题目都存在关键性的字词,抓住它们就会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审题时,除了熟悉问题的整体背景,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外,还要特别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五、利用图形,培养学生审题的整体性
  数形结合也是审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一旦题目与数轴、单位圆、图像、几何图形等存在联系,就可通过画图利用其直观性和几何性来帮助分析、思考,甚至根据图形直接找出答案。
  因此,我们要养成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六、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审题的广阔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试题更注重以学生生活中有价值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具有社会性和实用性。如果学生生活体验较少或有体验的机会但沒太注意,就会导致学生生活经验严重匮乏,遇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无法下手。可把身边的生活事件再现于课堂,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体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生活、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
  总之,科学的审题方法是每个学生所必备的,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审好题才能答好题,审好题是解好题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解题能力,就必须从学会审题开始。故而,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科学的审题方法,学会对题目作深入细致、全面准确的审题,养成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为解题做准备,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包含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个方面。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地向现代化迈进,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在增多,尤其是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这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有关,我们作为教师无力改变社会环境,对家长的影响也有限,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结合我从教三十多年的实践,谈一下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更新理念是优化
期刊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识字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更快更牢地记住生字。  一、玩一玩,在轻松中识字  1.做动作,猜词语  如在教学《操场上》的生字,上课前,我把要学习的“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这六个
期刊
摘 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代表了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古典文学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中学是接受母语教育、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呢?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积极探索古诗词教学的途径,要求学生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或名句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自己的感悟,最终达到运用古诗词的层次。  关键词:初中语
期刊
摘 要: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怎样使学生们用笔将生活中的素材写出来,是增强学生生活感悟、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对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水平谈了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为学生的语文写作尽一些绵薄之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水平 对策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与低,可以从写作方面体现出来。
期刊
摘 要:新课的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一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新课的导入方法有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优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究竟使用哪种导课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选用,尽可能取得最大成效。  关键词:高中化学 导课方法 探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课是课堂教学中的催化剂和兴奋剂,它能在短时间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期刊
学语文,用语文,归根到底是为了说话。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让学生开口说话难、动手写作更难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动手写的少,读的更少,导致其视野狭窄、感悟肤浅。“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厚积,哪来的薄发?要想让学生敢说、会说,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多体验、感悟生活,尤其是熟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诵读就是一剂不错的良药。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
期刊
摘 要:高考复习是一项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系统工程,我们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不能只有一种复习手段或一种复习策略,而是需要多层次的、多手段的备考策略。本文从时间的规划、关键词的运用、生活化方式的突破三个方面阐述了高三历史高考复习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历史高考 备考 策略  高考复习是一项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系统工程,我们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不能只有一种复习手段或一种复习策略,是需要
期刊
一、初中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要想学好数学,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就要具备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样初中生才能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正是数学学习能力提高的必备条件。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帮助,通过自己的准确理解、模仿以及不断探索和总结所形成的一套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
期刊
我教了十几年的小学语文,记不清指导、研究和倾听过多少节语文课了。我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师和课堂教学,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顿悟。我说不清一个语文教师从不会教到会教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滋味,但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教师真的会在教育的旅途中成长起来,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恐怕不行。  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教师进行了多轮的培训,也采取了多种形式研讨与交流。可是我们的多数课堂涛声依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