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这一角度,分析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困难”这一高耗低效的状况,提出教师有效引导的具体方法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多元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并不表明在课堂上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给学生而教师就无所事事。相反,教师更应该冷静思考自己在课堂中所处的位置,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角色应起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似乎陷入了瓶颈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关引导性的问题出现在课堂提问和教学目标两个方面。
课堂提问对师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交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向教师提问来弄清自己的困惑,师生提问都能促进彼此的思考,从而改进教学。[1]可以说,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所在,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却总是出现较多失误,比如:提问范围大、空洞抽象;提问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偏深偏难,简单地让同学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太过笼统;有的提问脱离了学习重点,含糊不清;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态不给评价等。提问效果不理想,就更不要说对提问的回答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引导了。
再一方面就是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在新的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关键。它需要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全局性质的把握,不仅要理清楚知识点讲解的先后顺序,还需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找到准确的教学切入点,更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错位和杂乱。错位的教学目标不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杂乱的教学目标既不利于学生集中学习,也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双方的思维火花碰撞,多元思维有空间可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却不易做到。笔者认为,首先,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引入课文既要有趣又要贴近文本,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又潜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联系课本,变被动学习为积极思考。这需要教师提前明确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引导侧重点,教师一定要十分清楚具体的教学内容,吃透文本,采用恰当的教学思路,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找到文章切入点。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把握课堂教学的全局,在引导学生的时候才会遵循教学目标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实现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应注意引导的控制。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要尽量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在课堂交流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引导者的身份。课堂提问时,学生个性多样,思考方式多样,因而得出的问题答案也会多样。多样性的回答,不仅能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学相长。当然,学生的回答有时候也会偏离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答非所问、奇思妙想的答案肯定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回归教学思路主题,不能偏离课堂学习的既定目标。最后,关键是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独立思考了老师的提问,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都不应该轻易给予否定。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精神和勇于回答问题的勇气,然后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具体的剖析。就客观性问题来说,学生答出的正确答案要给予肯定和及时总结;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标准答案时,教师的正确做法是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剖析——是提问本身有毛病,还是答题思路不对,或者是理解不当,逻辑不合理等,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及时正确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促使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就主观性的问题来说,一般情况下没有标准答案,就“意思对即可”的问题,不需要太在意答案的形式。另外,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思维,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不要只停留在文字表层,要深入探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某老师讲课文《老人与海》的时候,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文章中“老人”的形象让你想起了中国小说的哪个人物形象?很多学生答的是《水浒传》里的武松,老师又进一步问学生是喜欢武松多一点还是喜欢“老人”多一点,学生就积极地开始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最后各自陈述自己所支持的人物及理由,老师把双方的观点进行总结。看似与课文关系不大的一个问题,却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而在学生陈述观点的时候,无意识地自主分析出“老人”的形象,达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对比分析武松的形象,不仅教会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而且对学生以往的知识进行巩固,这种引导过程可谓“一举三得”。
无论采取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要恰当的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思维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学习兴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短暂的课堂中达到高效的教学成果,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 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吴冰冰,女,1990年生,河南省项城市人,学生,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多元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并不表明在课堂上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给学生而教师就无所事事。相反,教师更应该冷静思考自己在课堂中所处的位置,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角色应起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似乎陷入了瓶颈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关引导性的问题出现在课堂提问和教学目标两个方面。
课堂提问对师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交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向教师提问来弄清自己的困惑,师生提问都能促进彼此的思考,从而改进教学。[1]可以说,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所在,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却总是出现较多失误,比如:提问范围大、空洞抽象;提问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偏深偏难,简单地让同学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太过笼统;有的提问脱离了学习重点,含糊不清;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态不给评价等。提问效果不理想,就更不要说对提问的回答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引导了。
再一方面就是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在新的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关键。它需要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全局性质的把握,不仅要理清楚知识点讲解的先后顺序,还需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找到准确的教学切入点,更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错位和杂乱。错位的教学目标不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杂乱的教学目标既不利于学生集中学习,也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双方的思维火花碰撞,多元思维有空间可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却不易做到。笔者认为,首先,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引入课文既要有趣又要贴近文本,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又潜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联系课本,变被动学习为积极思考。这需要教师提前明确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引导侧重点,教师一定要十分清楚具体的教学内容,吃透文本,采用恰当的教学思路,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找到文章切入点。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把握课堂教学的全局,在引导学生的时候才会遵循教学目标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实现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应注意引导的控制。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要尽量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在课堂交流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引导者的身份。课堂提问时,学生个性多样,思考方式多样,因而得出的问题答案也会多样。多样性的回答,不仅能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学相长。当然,学生的回答有时候也会偏离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答非所问、奇思妙想的答案肯定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回归教学思路主题,不能偏离课堂学习的既定目标。最后,关键是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独立思考了老师的提问,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都不应该轻易给予否定。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精神和勇于回答问题的勇气,然后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具体的剖析。就客观性问题来说,学生答出的正确答案要给予肯定和及时总结;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标准答案时,教师的正确做法是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剖析——是提问本身有毛病,还是答题思路不对,或者是理解不当,逻辑不合理等,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及时正确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促使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就主观性的问题来说,一般情况下没有标准答案,就“意思对即可”的问题,不需要太在意答案的形式。另外,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思维,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不要只停留在文字表层,要深入探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某老师讲课文《老人与海》的时候,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文章中“老人”的形象让你想起了中国小说的哪个人物形象?很多学生答的是《水浒传》里的武松,老师又进一步问学生是喜欢武松多一点还是喜欢“老人”多一点,学生就积极地开始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最后各自陈述自己所支持的人物及理由,老师把双方的观点进行总结。看似与课文关系不大的一个问题,却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而在学生陈述观点的时候,无意识地自主分析出“老人”的形象,达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对比分析武松的形象,不仅教会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而且对学生以往的知识进行巩固,这种引导过程可谓“一举三得”。
无论采取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要恰当的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思维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学习兴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短暂的课堂中达到高效的教学成果,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 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吴冰冰,女,1990年生,河南省项城市人,学生,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