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务部最近推出5座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中国未来不可能仅有这5座城市,会出现一批消费中心城市,有的可能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的可能是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对于我国来说,培育和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新时期中国经济“三新一高”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所谓新发展阶段,可以从五方面理解。
第一,新发展阶段处于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期。在这个重要变革期,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甚至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外在表现,一个国家的国民幸福指数、国家繁荣及文明的程度,才是这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不能过度注重外在表现形式,要注重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大城市功能,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消费环境、人民幸福指数。未来,国际上大国竞争和博弈,不表现为如何欺负别人、剥削别人、遏制别人,而表现为这个国家自身治理得怎么样,特别是代表国家形象的城市发展得怎么样,城市人民生活感觉怎么样,这是一种内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素质。
其实,每个国家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能使我们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好的方向发展。最大的变局,是每一个国家都在发生着内在的变化。
第二,中国已经进入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到2020年,中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的世纪梦想,从现在起到2050年的3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崛起两个百年的后30年,是两个百年最后冲刺的30年。
那么,这30年对于我们来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中国有一批能代表未来国家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消费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大城市。这也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重要标志。
第三,从现在起到2050年,中国都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未来30年中国都处于这样一个大的格局,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全球共有140个大城市占世界13%的人口,占世界33%的消费,占世界39%的GDP。
未来大城市的集聚度会更高,中国领先的大城市,包括我们的人口、GDP总量、消费能力会比国际平均水平还要高,在这个大局中,需要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四,中国的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党的十九大之前,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需要有一批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载体。
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作为最前沿、最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代表着中国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一个风向标。
第五,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既包括高质量的生产方式,也包括高质量的生活方式,高质量的人的生命方式,以及高质量的人的生存方式。高质量发展不单是指某一个产业、某一种产品,我认为是指整个社会存在的状态,这个转变非常之大。
新发展阶段对于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作为国家的窗口、国家发展水平的风向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它的内涵会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
第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这是引领消费潮流,创造新的增长动能的一个重大举措。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形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它并不是按照我们统计报表在发展,出现了一批国际化的城市,或者叫国际化大都市。比如,香港已经是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这次推出的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除了北京、上海,还包括重庆、广州、天津。这些城市已经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潜能,有的本身已经是国际化大城市,完全可以率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二,中国还出现了一批消费带动力强的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或者城市群落。
中国确定了一批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已经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9座城市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提出培育、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有13个,分别是长沙、沈阳、杭州、南京、青岛、济南、合肥、福州、昆明、厦门、长春、南昌、乌鲁木齐。
国家中心城市在这个区域发展中具有领头羊的作用,在消费中具有无限的潜力。还有一批城市,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批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消费能力非常强的城市。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很多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批发达城市,这些城市的繁荣程度、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比如苏州的昆山、江阴,虽是县级市,但都是非常活跃的经济中心。
中国还有一批乡镇变成了现代城市,其实中国城市化进程使区域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再加上现在新的国家战略实施不断释放动能,随着“一帶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黄河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进,今后还会出现一批世界级城市群或者全国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群。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的城市不再是那种单体城市,而是成为一个个城市群、一个个城市带,未来会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群落。
有一些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认为,未来城市群落一定是城乡相间的,既包括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微型城市,也包括散落在城市之间的乡村,成为一个个城市团组的城市群落形态。
中国一些城市已经形成陆、海、空、网这样立体化、智能化、综合化的交通形态或者联通形态,会对随之调整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地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有一些人虽然家在农村,但消费行为可能就发生在毗邻的大城市。所以,扩大消费的重心在于城市群落,城市群落形成互相支撑和流动的空间,它会给消费增长带来非常大的潜力和韧性,会催生一批消费中心城市。
第三,中国已经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中国最大的底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也是中国吸引外商投资最大的吸引点。中国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迅速,包括北京服贸会、上海进博会、广交会、海南消费品博览会,也包括5000多个像义乌一样的专业批发市场,还包括各个省份搭建的展销会、投资洽谈会、贸易洽谈会,正在形成全球最活跃的市场平台,形成升级的市场体系,形成新的消费通道。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国际上日趋激烈的大国竞争博弈和比拼,没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实际上就不能形成内循环,也就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第四,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使扩大消费需求、建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巨大的供给能力。中国有完备配套的制造业体系,包括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全球制造业类别一应俱全。所以,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可以形成内循环,加上中国消费品的商业供给体系、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在疫情中没有依赖国外产品。
全球性封闭熔断,考验了我们的制造业供给能力,考验了我们的现代流通能力,考验了我们的现代物流能力。当然,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制度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给人民带来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
所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呼之欲出。另外,中国已经培养了一批中等收入群体,国家统计局曾经公布的数字是4亿人。随着未来消费能力不断提升,还有正在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会大大增强。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可以建成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建立呼之欲出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的比较优势。
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应该考虑以下五方面。
第一,要加快打造一流的现代营商环境。中国现代营商环境在全球排31位,虽然与自身相比上升幅度很大,但还比不上中国香港,比不上美国的排位。
第二,培育世界级的消费中心城市群落。除了商务部推出的5座城市之外,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率先成为全岛国际消费中心,23个GDP过万亿元的城市也会产生一批消费中心城市。把一批世界级的国际消费中心打造成开放、创新、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盘,打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领头羊,这也是国之大业。
第三,注重建设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商圈。上海正在建设时尚之都、演艺之都、消费之都、博物馆之都等,北京将利用5年时间,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教育、医疗、会展等一系列“城市名片”,当前应该突出重点全力打造世界级现代商圈。
第四,培育基于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促进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线上旅游、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支持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发展覆盖居民“衣食住行娱”、基于地理位置的個性化本地生活服务;探索建设商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客流、消费等商圈公共数据服务体系。
第五,创造更优的制度供给和管理方式。要特别关注建设城市的15分钟生活圈、一小时交通圈,要形成具有网络化、便利化、体系化服务的社区商业,这对于构建现代国际消费城市至关重要。希望在未来,消费中心城市使消费者有更大舒适感、获得感、愉悦感和沉浸感,让我们沉浸在更好的消费环境中。
对于我国来说,培育和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新时期中国经济“三新一高”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所谓新发展阶段,可以从五方面理解。
第一,新发展阶段处于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期。在这个重要变革期,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甚至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外在表现,一个国家的国民幸福指数、国家繁荣及文明的程度,才是这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不能过度注重外在表现形式,要注重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大城市功能,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消费环境、人民幸福指数。未来,国际上大国竞争和博弈,不表现为如何欺负别人、剥削别人、遏制别人,而表现为这个国家自身治理得怎么样,特别是代表国家形象的城市发展得怎么样,城市人民生活感觉怎么样,这是一种内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素质。
其实,每个国家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能使我们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好的方向发展。最大的变局,是每一个国家都在发生着内在的变化。
第二,中国已经进入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到2020年,中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的世纪梦想,从现在起到2050年的3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崛起两个百年的后30年,是两个百年最后冲刺的30年。
那么,这30年对于我们来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中国有一批能代表未来国家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消费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大城市。这也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重要标志。
第三,从现在起到2050年,中国都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未来30年中国都处于这样一个大的格局,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全球共有140个大城市占世界13%的人口,占世界33%的消费,占世界39%的GDP。
未来大城市的集聚度会更高,中国领先的大城市,包括我们的人口、GDP总量、消费能力会比国际平均水平还要高,在这个大局中,需要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四,中国的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党的十九大之前,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需要有一批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载体。
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作为最前沿、最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代表着中国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一个风向标。
第五,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既包括高质量的生产方式,也包括高质量的生活方式,高质量的人的生命方式,以及高质量的人的生存方式。高质量发展不单是指某一个产业、某一种产品,我认为是指整个社会存在的状态,这个转变非常之大。
新发展阶段对于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作为国家的窗口、国家发展水平的风向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它的内涵会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
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已经具备
第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这是引领消费潮流,创造新的增长动能的一个重大举措。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形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它并不是按照我们统计报表在发展,出现了一批国际化的城市,或者叫国际化大都市。比如,香港已经是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这次推出的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除了北京、上海,还包括重庆、广州、天津。这些城市已经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潜能,有的本身已经是国际化大城市,完全可以率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二,中国还出现了一批消费带动力强的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或者城市群落。
中国确定了一批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已经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9座城市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提出培育、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有13个,分别是长沙、沈阳、杭州、南京、青岛、济南、合肥、福州、昆明、厦门、长春、南昌、乌鲁木齐。
国家中心城市在这个区域发展中具有领头羊的作用,在消费中具有无限的潜力。还有一批城市,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批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消费能力非常强的城市。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很多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批发达城市,这些城市的繁荣程度、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比如苏州的昆山、江阴,虽是县级市,但都是非常活跃的经济中心。
中国还有一批乡镇变成了现代城市,其实中国城市化进程使区域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再加上现在新的国家战略实施不断释放动能,随着“一帶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黄河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进,今后还会出现一批世界级城市群或者全国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群。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的城市不再是那种单体城市,而是成为一个个城市群、一个个城市带,未来会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群落。
有一些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认为,未来城市群落一定是城乡相间的,既包括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微型城市,也包括散落在城市之间的乡村,成为一个个城市团组的城市群落形态。
中国一些城市已经形成陆、海、空、网这样立体化、智能化、综合化的交通形态或者联通形态,会对随之调整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地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有一些人虽然家在农村,但消费行为可能就发生在毗邻的大城市。所以,扩大消费的重心在于城市群落,城市群落形成互相支撑和流动的空间,它会给消费增长带来非常大的潜力和韧性,会催生一批消费中心城市。
第三,中国已经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中国最大的底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也是中国吸引外商投资最大的吸引点。中国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迅速,包括北京服贸会、上海进博会、广交会、海南消费品博览会,也包括5000多个像义乌一样的专业批发市场,还包括各个省份搭建的展销会、投资洽谈会、贸易洽谈会,正在形成全球最活跃的市场平台,形成升级的市场体系,形成新的消费通道。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国际上日趋激烈的大国竞争博弈和比拼,没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实际上就不能形成内循环,也就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第四,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使扩大消费需求、建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巨大的供给能力。中国有完备配套的制造业体系,包括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全球制造业类别一应俱全。所以,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可以形成内循环,加上中国消费品的商业供给体系、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在疫情中没有依赖国外产品。
全球性封闭熔断,考验了我们的制造业供给能力,考验了我们的现代流通能力,考验了我们的现代物流能力。当然,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制度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给人民带来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
所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呼之欲出。另外,中国已经培养了一批中等收入群体,国家统计局曾经公布的数字是4亿人。随着未来消费能力不断提升,还有正在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会大大增强。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可以建成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建立呼之欲出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的比较优势。
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应该考虑以下五方面。
第一,要加快打造一流的现代营商环境。中国现代营商环境在全球排31位,虽然与自身相比上升幅度很大,但还比不上中国香港,比不上美国的排位。
第二,培育世界级的消费中心城市群落。除了商务部推出的5座城市之外,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率先成为全岛国际消费中心,23个GDP过万亿元的城市也会产生一批消费中心城市。把一批世界级的国际消费中心打造成开放、创新、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盘,打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领头羊,这也是国之大业。
第三,注重建设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商圈。上海正在建设时尚之都、演艺之都、消费之都、博物馆之都等,北京将利用5年时间,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教育、医疗、会展等一系列“城市名片”,当前应该突出重点全力打造世界级现代商圈。
第四,培育基于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促进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线上旅游、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支持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发展覆盖居民“衣食住行娱”、基于地理位置的個性化本地生活服务;探索建设商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客流、消费等商圈公共数据服务体系。
第五,创造更优的制度供给和管理方式。要特别关注建设城市的15分钟生活圈、一小时交通圈,要形成具有网络化、便利化、体系化服务的社区商业,这对于构建现代国际消费城市至关重要。希望在未来,消费中心城市使消费者有更大舒适感、获得感、愉悦感和沉浸感,让我们沉浸在更好的消费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