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小型展览建筑本身的特点出发,对其设计手法进行探讨,试图归纳出适于该类型建筑设计的几点要素。
[关键词]小型展览建筑;空间布局;互动关系
1、引言
经过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在生活水平上有了本质的提高。相对于物质需求得到的极大满足,人民精神层面的供给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心理学家马洛斯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层,除第一层级,其余四层均为精神层面的需求。人文关怀可以有效的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促进完全人格的建立。展览建筑作为人文关怀的实质性的载体,在现代人类文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展览建筑概述
2.1展览建筑定义
“展览”一词的中文词条释义:展示实物图片,以供观览欣赏。故展览建筑为提供特定的空间,使其可以向公众展示图片、实物、声音,公众可以在其中自由地观览及其交流。日常的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如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会展中心等均可划分为展览建筑。
2.2展览建筑的发展。
早期的展览建筑多为奴隶主和贵族所有,有简单的收藏和部分研究功能,例如亚历山大图书馆。到了中世纪,随着西方教廷将财富集中在教廷手中,展览建筑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此时,展览建筑还没有脱离纯收藏的范围,其面向的公众也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例,例如教廷控制下的各大教堂。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精神的感召及人性光辉的照耀下。展览建筑逐渐脱离了仅有单一收藏功能的枷锁,不仅增加了展示的多样性,而且具备了相当的独立研究功能。
公元十八世纪后,快速的资本主义发展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时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空前强烈,展览建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陆续向民众开放,例如这一时期各个国家博物馆的建立。展览建筑也成为了现代欧洲民众人文素质相对较高的基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百废待兴,展览建筑展开了全新的篇章。不仅很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而且爆发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对战后创伤的修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始正式反哺人民。此时的展览建筑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基本的收藏需求,形态上体现当时科学技术的风貌,还要在空间上营造出有利于公众交往交流的氛围,本身也要成为现代大众文化的符号。蓬皮杜艺术中心,古根海姆博物馆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2.3展览建筑的类型
根据其展示的内容以及规模大小,展览建筑可以分为若干种类型,我们这里仅以规模大小来讨论。其中大型的如综合类博物馆,国家级的艺术、自然博物馆。其展品种类多、时间跨度大、保存要求高。故承载展品的展览建筑多为大体量的公共建筑。而与其相对的是展品类单一、时间跨度小、保存难度低的地区级小型主题展示馆。这类公共建筑,相对于体量较小、功能单一、受周边环境影响大,所以在设计手法上与大型展览馆有所不同,具有独特性。
3、小型展览建筑设计手法
3.1小型展览建筑的空间布局
展览建筑的空间组织多以复杂而著称,其包括基本的功能使用空间,交通过渡空间,以及公共交流空间。大型的展览建筑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对其细分,空间布局上可分为单线序列布局,多线序列布局,复合布局等。而小型展览建筑,由于本身使用面积的限制。并不适宜组织多条复杂流线。使用单线序列布局,既可以将各个使用空间有效地串联起来,又可以使整个观展流线简洁连续,目标性明确。同时,一根有序的单线观展流线,可以通过科学的布展比较容易的营造出渐入佳境的观展效果。而一般单线序列布局所令人诟病的展厅灵活度差,不易于调整布展,一旦调整布展便对整个观展流程有较大的影响等缺点。对于某一主题的小型展览建筑来说,由于其展品的种类单一,同时展品的更新率较低,很难出现大规模更换展品的情况,故可以把该缺点降至最低。所以对于小型展览建筑来说,简洁的单线序列布局是较为理想的空间布局方案。
同时由于面积的限制,小型展示建筑可以将空间进行多功能化和边界模糊化,展陈空间和过渡空间相结合,这样一方面使得展览流线衔接更为流畅,观众观展体验更好。另一方面空间利用率更高,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展出更多的展品。
3.2小型展览建筑的表皮处理
大型的展览建筑,由于其本身较大的体量,在建筑表皮的处理上主要讲究其统一的特点,避免将大体量的建筑做碎。同时对于环境而言,由于本身体量大。相对于自身所受环境的影响来说,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小型展览建筑由于其体量小,环境对其影响更大。因而相对于体量来说,要更注重其选用材料本身传递的精神文化。从颜色上来说可以选用当地特有的一些材料,或者是当地普遍选用的建筑颜色来进行表皮的处理,使建筑更容易融入当地环境,或代表了其展示所在地的特色。例如上海世博会的澳大利亚国家馆的部分材料选用。而在细部材质质感的处理上,则可以选用一些与当地材料肌理相近,但本质完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点缀。例如宁波历史博物馆的外墙处理。毛竹制成的模板在最后的混凝土外墙留下的痕迹既体现了设计者的对材料的了如指掌,又反映出了设计者对当地地域文化的理解。
不同的材料显示出建筑不同的特性。木材、砖石、金属、玻璃、混凝土、高分子材料等都可以作为小型展览建筑表皮处理的利器。與大型展览建筑相比。小型展览建筑的表皮处理在建筑选材上要更为精致,要更加讲求细部的处理。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其所反映的内涵要运用得更加得当。例如:砖石与混凝土材料相对于其他材料来说耐久度要更高,所表现的精神也更为的质朴和有历史感,但容易给人带以沉闷的感觉。对于小体量的建筑来说,使用面积要适当,要以其它材料恰当的进行点缀。
3.3小型展览建筑与人的互动
小型展览建筑的空间相对大型展览建筑空间而言较为简洁。但并不意味着其空间简单、单一、无层次。以苏州园林为例,相较北方的皇家园林而言,其园林内部的空间组织更为的灵动多彩。小型展览建筑空间的组织亦是如此,除去利用其内部空间层高的变化,以及对景、借景等经典手法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之外,建筑还可以从视觉、嗅觉、触觉、心理感受等方面与观展人群进行互动。空间内部材料的改变,不同的肌理带给人不同的触觉感受。建筑内部灯光的改变,材料颜色的改变,带给人视觉上不同的感受。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和半封闭空间交替出现,使得室内外空气循环流通,清新的空气会带给人在嗅觉上的变化。展厅空间的人工光线与过渡空间的自然光线的交替出现,也可以使人感受到阳光给人带来的温度的变化。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建筑与观展人之间在进行互动,小型展览建筑对于观展人来说不仅仅是展品的载体,其本身也是展品。
结语:
小型展览建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设计手法上主要突出空间的连续性和多功能性,深挖材料的地域性和内涵性,强调与人互动的多样性。这样才能突破其自身的局限性,更好的满足这一类建筑的精神属性。
[关键词]小型展览建筑;空间布局;互动关系
1、引言
经过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在生活水平上有了本质的提高。相对于物质需求得到的极大满足,人民精神层面的供给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心理学家马洛斯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层,除第一层级,其余四层均为精神层面的需求。人文关怀可以有效的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促进完全人格的建立。展览建筑作为人文关怀的实质性的载体,在现代人类文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展览建筑概述
2.1展览建筑定义
“展览”一词的中文词条释义:展示实物图片,以供观览欣赏。故展览建筑为提供特定的空间,使其可以向公众展示图片、实物、声音,公众可以在其中自由地观览及其交流。日常的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如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会展中心等均可划分为展览建筑。
2.2展览建筑的发展。
早期的展览建筑多为奴隶主和贵族所有,有简单的收藏和部分研究功能,例如亚历山大图书馆。到了中世纪,随着西方教廷将财富集中在教廷手中,展览建筑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此时,展览建筑还没有脱离纯收藏的范围,其面向的公众也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例,例如教廷控制下的各大教堂。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精神的感召及人性光辉的照耀下。展览建筑逐渐脱离了仅有单一收藏功能的枷锁,不仅增加了展示的多样性,而且具备了相当的独立研究功能。
公元十八世纪后,快速的资本主义发展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时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空前强烈,展览建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陆续向民众开放,例如这一时期各个国家博物馆的建立。展览建筑也成为了现代欧洲民众人文素质相对较高的基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百废待兴,展览建筑展开了全新的篇章。不仅很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而且爆发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对战后创伤的修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始正式反哺人民。此时的展览建筑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基本的收藏需求,形态上体现当时科学技术的风貌,还要在空间上营造出有利于公众交往交流的氛围,本身也要成为现代大众文化的符号。蓬皮杜艺术中心,古根海姆博物馆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2.3展览建筑的类型
根据其展示的内容以及规模大小,展览建筑可以分为若干种类型,我们这里仅以规模大小来讨论。其中大型的如综合类博物馆,国家级的艺术、自然博物馆。其展品种类多、时间跨度大、保存要求高。故承载展品的展览建筑多为大体量的公共建筑。而与其相对的是展品类单一、时间跨度小、保存难度低的地区级小型主题展示馆。这类公共建筑,相对于体量较小、功能单一、受周边环境影响大,所以在设计手法上与大型展览馆有所不同,具有独特性。
3、小型展览建筑设计手法
3.1小型展览建筑的空间布局
展览建筑的空间组织多以复杂而著称,其包括基本的功能使用空间,交通过渡空间,以及公共交流空间。大型的展览建筑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对其细分,空间布局上可分为单线序列布局,多线序列布局,复合布局等。而小型展览建筑,由于本身使用面积的限制。并不适宜组织多条复杂流线。使用单线序列布局,既可以将各个使用空间有效地串联起来,又可以使整个观展流线简洁连续,目标性明确。同时,一根有序的单线观展流线,可以通过科学的布展比较容易的营造出渐入佳境的观展效果。而一般单线序列布局所令人诟病的展厅灵活度差,不易于调整布展,一旦调整布展便对整个观展流程有较大的影响等缺点。对于某一主题的小型展览建筑来说,由于其展品的种类单一,同时展品的更新率较低,很难出现大规模更换展品的情况,故可以把该缺点降至最低。所以对于小型展览建筑来说,简洁的单线序列布局是较为理想的空间布局方案。
同时由于面积的限制,小型展示建筑可以将空间进行多功能化和边界模糊化,展陈空间和过渡空间相结合,这样一方面使得展览流线衔接更为流畅,观众观展体验更好。另一方面空间利用率更高,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展出更多的展品。
3.2小型展览建筑的表皮处理
大型的展览建筑,由于其本身较大的体量,在建筑表皮的处理上主要讲究其统一的特点,避免将大体量的建筑做碎。同时对于环境而言,由于本身体量大。相对于自身所受环境的影响来说,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小型展览建筑由于其体量小,环境对其影响更大。因而相对于体量来说,要更注重其选用材料本身传递的精神文化。从颜色上来说可以选用当地特有的一些材料,或者是当地普遍选用的建筑颜色来进行表皮的处理,使建筑更容易融入当地环境,或代表了其展示所在地的特色。例如上海世博会的澳大利亚国家馆的部分材料选用。而在细部材质质感的处理上,则可以选用一些与当地材料肌理相近,但本质完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点缀。例如宁波历史博物馆的外墙处理。毛竹制成的模板在最后的混凝土外墙留下的痕迹既体现了设计者的对材料的了如指掌,又反映出了设计者对当地地域文化的理解。
不同的材料显示出建筑不同的特性。木材、砖石、金属、玻璃、混凝土、高分子材料等都可以作为小型展览建筑表皮处理的利器。與大型展览建筑相比。小型展览建筑的表皮处理在建筑选材上要更为精致,要更加讲求细部的处理。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其所反映的内涵要运用得更加得当。例如:砖石与混凝土材料相对于其他材料来说耐久度要更高,所表现的精神也更为的质朴和有历史感,但容易给人带以沉闷的感觉。对于小体量的建筑来说,使用面积要适当,要以其它材料恰当的进行点缀。
3.3小型展览建筑与人的互动
小型展览建筑的空间相对大型展览建筑空间而言较为简洁。但并不意味着其空间简单、单一、无层次。以苏州园林为例,相较北方的皇家园林而言,其园林内部的空间组织更为的灵动多彩。小型展览建筑空间的组织亦是如此,除去利用其内部空间层高的变化,以及对景、借景等经典手法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之外,建筑还可以从视觉、嗅觉、触觉、心理感受等方面与观展人群进行互动。空间内部材料的改变,不同的肌理带给人不同的触觉感受。建筑内部灯光的改变,材料颜色的改变,带给人视觉上不同的感受。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和半封闭空间交替出现,使得室内外空气循环流通,清新的空气会带给人在嗅觉上的变化。展厅空间的人工光线与过渡空间的自然光线的交替出现,也可以使人感受到阳光给人带来的温度的变化。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建筑与观展人之间在进行互动,小型展览建筑对于观展人来说不仅仅是展品的载体,其本身也是展品。
结语:
小型展览建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设计手法上主要突出空间的连续性和多功能性,深挖材料的地域性和内涵性,强调与人互动的多样性。这样才能突破其自身的局限性,更好的满足这一类建筑的精神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