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在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他们蹒跚学步时,却找不到父母搀扶的肩膀;他们开始上学时,与父母的联系却只能靠一根长长的电话线;当别的孩子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却像荒草一样孤独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五年级的石磊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他性格内向、倔强,不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不交作业,经常迟到,还常和同学打架。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一篇“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兴奋地议论开了,我对学生说,按以前的做法,先在小组内说,说说自己想对妈妈说什么,看谁说得好,而且每个同学都要说,然后各个小组派两名代表到讲台上来说。小组活动结束后,六个小组的同学都纷纷举手要求上讲台发言,有的说:“妈妈,我爱您,您每天很早就起来给我做早饭,白天还要上班,晚上回家还陪我做作业。”有的说:“妈妈,您每到六一节总要给我买新衣服,自己却舍不得买,记得那次您看到下雨,还拖着带病的身体来学校给我送伞。”这时,我发现坐在前排的石磊眼里有亮晶晶的东西。一会儿,教室里传来了啜泣声,教室立刻变得安静了。有同学说:“老师,石磊哭了。”我赶紧走了过去,轻声地问:“你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这时,平时不爱说话的他抬起头说:“我想妈妈了……”说完就放声大哭起来。我忙蹲下来,轻轻地擦去他腮边的泪水,将他搂入怀中。哭声变成了断断续续的抽噎声,他轻声地对我说:“我也想……妈妈……给我做早饭,想妈妈在六一节给我买新衣服,想妈妈……”听着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说出的话,我的鼻子酸酸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石磊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民,早在几年前就离婚了,他被判给了妈妈。妈妈为了养家,外出打工。石磊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和亲情。看着石磊的遭遇,我在学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每个班都有留守学生,比例不一,全校460个学生,留守学生占了10.1%。
这些孩子的父母正值青壮年,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祖辈或亲戚照看,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针对留守儿童的这种状况,我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
一、建立班级爱心档案
我们将留守孩子的家庭住址、父母打工地点和电话、间接监护人姓名和电话等登记在留守儿童爱心档案上,并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以便及时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或间接监护人联系,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二、温暖爱心,开启心扉
留守孩子大多孤独,与同学缺少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学习生活缺少激情。于是,我们在班上开展手拉手活动。让每个小组选择若干名留守孩子加入小组,辅导他们学习,督促他们完成作业,关心他们的生活,发现困难及时向老师反映,同时也有意识地让留守儿童为班级做一些事,比如帮其他同学订正作业,帮老师收作业。
三、家校互动,感受亲情
留守儿童缺少的是亲情,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老师建立家访制度,鼓励留守孩子经常给在外的父母写信、打电话。电话费从班费中开支,每星期获得留守儿童进步奖的孩子可免费给爸爸、妈妈打两分钟的电话。这样,孩子平时有了进步的动力,虽然短短的两分钟,却增进了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可以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又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如我班的晓晓同学,平时不爱说话,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差,可是性格孤僻,还有小偷小摸的现象。经了解,她父母长年在外,每月不能按时给她生活费。开展亲情电话奖活动之后,她突然变了一个人,改掉了小偷小摸的毛病,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一连几个星期她都获得亲情电话奖,原来她是用这个免费的亲情电话在联络爸爸妈妈的感情。
四、克服自卑,学会坚强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享受不到同龄孩子的温暖,他们大多自卑。他们有的聪明,有的迟钝;有的开朗,有的心胸狹窄;有的坚强,有的脆弱。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从兴趣入手,通过“小游戏家”“生活小能手”“小歌唱家”“小作者”“小编辑”“小劳模”等比赛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学会坚强。(作者单位:铜鼓县三都镇中心小学)
五年级的石磊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他性格内向、倔强,不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不交作业,经常迟到,还常和同学打架。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一篇“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兴奋地议论开了,我对学生说,按以前的做法,先在小组内说,说说自己想对妈妈说什么,看谁说得好,而且每个同学都要说,然后各个小组派两名代表到讲台上来说。小组活动结束后,六个小组的同学都纷纷举手要求上讲台发言,有的说:“妈妈,我爱您,您每天很早就起来给我做早饭,白天还要上班,晚上回家还陪我做作业。”有的说:“妈妈,您每到六一节总要给我买新衣服,自己却舍不得买,记得那次您看到下雨,还拖着带病的身体来学校给我送伞。”这时,我发现坐在前排的石磊眼里有亮晶晶的东西。一会儿,教室里传来了啜泣声,教室立刻变得安静了。有同学说:“老师,石磊哭了。”我赶紧走了过去,轻声地问:“你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这时,平时不爱说话的他抬起头说:“我想妈妈了……”说完就放声大哭起来。我忙蹲下来,轻轻地擦去他腮边的泪水,将他搂入怀中。哭声变成了断断续续的抽噎声,他轻声地对我说:“我也想……妈妈……给我做早饭,想妈妈在六一节给我买新衣服,想妈妈……”听着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说出的话,我的鼻子酸酸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石磊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民,早在几年前就离婚了,他被判给了妈妈。妈妈为了养家,外出打工。石磊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和亲情。看着石磊的遭遇,我在学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每个班都有留守学生,比例不一,全校460个学生,留守学生占了10.1%。
这些孩子的父母正值青壮年,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祖辈或亲戚照看,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针对留守儿童的这种状况,我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
一、建立班级爱心档案
我们将留守孩子的家庭住址、父母打工地点和电话、间接监护人姓名和电话等登记在留守儿童爱心档案上,并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以便及时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或间接监护人联系,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二、温暖爱心,开启心扉
留守孩子大多孤独,与同学缺少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学习生活缺少激情。于是,我们在班上开展手拉手活动。让每个小组选择若干名留守孩子加入小组,辅导他们学习,督促他们完成作业,关心他们的生活,发现困难及时向老师反映,同时也有意识地让留守儿童为班级做一些事,比如帮其他同学订正作业,帮老师收作业。
三、家校互动,感受亲情
留守儿童缺少的是亲情,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老师建立家访制度,鼓励留守孩子经常给在外的父母写信、打电话。电话费从班费中开支,每星期获得留守儿童进步奖的孩子可免费给爸爸、妈妈打两分钟的电话。这样,孩子平时有了进步的动力,虽然短短的两分钟,却增进了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可以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又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如我班的晓晓同学,平时不爱说话,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差,可是性格孤僻,还有小偷小摸的现象。经了解,她父母长年在外,每月不能按时给她生活费。开展亲情电话奖活动之后,她突然变了一个人,改掉了小偷小摸的毛病,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一连几个星期她都获得亲情电话奖,原来她是用这个免费的亲情电话在联络爸爸妈妈的感情。
四、克服自卑,学会坚强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享受不到同龄孩子的温暖,他们大多自卑。他们有的聪明,有的迟钝;有的开朗,有的心胸狹窄;有的坚强,有的脆弱。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从兴趣入手,通过“小游戏家”“生活小能手”“小歌唱家”“小作者”“小编辑”“小劳模”等比赛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学会坚强。(作者单位:铜鼓县三都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