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处于改革前沿的國有企业为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要求和产业链发展,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龙头,下辖多个非国有企业的企业架构,并派遣员工到下属公司承担一定的工作。面对日益复杂的内部、外部环境,如何做好国有企业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的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化,确保国有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是摆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外派员工;非国有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而国有企业处在改革的前沿。改革创新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在要求破除进一步发展的束缚的同时,也推动着企业结构、管理制度、员工关系、思想氛围等的改变。在现代公司管理模式的推动和借鉴下,不少国有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和产业链发展需要成立了按市场运作的非国有体制子公司。为确保业务工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国有企业常常派遣部分员工到其下辖的子公司开展各项工作。面对日益复杂的内部、外部环境,如何做好国有企业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的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化,确保国有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是摆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国有企业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外派员工的工作形式在国有企业中越来越普遍。作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虽然已形成了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并设立了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机构,并从领导层面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运行,但纵观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以及伴随经济新常态出现的新形势,国有企业对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者对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外派员工被派遣至非国有子公司工作后,原单位一般依据其承担的经济工作对其实行业务管理,往往重视其在经济指标上的工作情况、贡献率,对其工作评价也过于集 中在业务范围,以业绩取代对外派员工的综合评价,往往忽视对其的思想教育,对其思想变动、生活、适应情况等方面的关心不够,认为收入提高了,思想政治问题就能解决。
(二)外派员工本身思想的积极性不够
员工外派,本是企业根据发展而做出的人员、业务调整,但之于员工本人,则容易滋生负面情绪和不良思想作风。如作为本部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被派遣到非国有的子公司,内心容易出现心理等级差距,认为自身是被外放,加之本部总公司本就对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重视,使得外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损,大大降低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
(三)企业组织结构不完善
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国有企业伴随经济改革的深入也基本构建起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国有企业内部对人才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也有了很大转变。但与之相匹配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教育体制在企业内部并未配套架构起来。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甚至没有被纳入企业总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有部分企业将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推托至外派地企业,而外派地企业则碍于外派员工的人情关系等,不愿或无法真正地将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本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由此,从企业组织结构上来看,外派员工便被人为地搁置在两个组织之间的真空地带,不易于外派员工心理归属感的形成。
(四)价值观错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员工价值观的偏移与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意识滋长,本就对冲击着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多种思想碰撞。加之外派员工从国有到非国有的企业意识、工作意识、行为意识等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于是外派员工意识形态的混乱现象也普遍涌现。
二、国有企业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策略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要做好职工群众工作,只有适应新形势,体现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措施,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给予外派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足够的关注度
想要保证国有企业思政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有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新形态统筹做好本部和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中来,同时,因外派员工在实际管理中的不便利性,因在思想整治工作中给予外派员工思想动态以足够的关注度。
外派员工因种种原因,在生产、学习、家庭、生活、交友和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难以处理的矛盾。诸如经济问题、住房问题、子女读书或者就业问题、赡养老人问题、与同事及邻里的团结问题、家庭不和睦的问题、失恋离婚问题,上下级关系紧张的问题、工作不顺手的问题,等等。业政工干部应该深入到员工之中,注意耐心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而临的实际困难,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使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专注工作。我们也可以从外派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具体要求出发,分类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互动式学习交流”等工作和活动,把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开展思政工作的出发点,不把外派员工单纯的当作技术要素,而是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给外派员工营造出一个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平等机会。
(二)充分利用激励理论做好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国有企业在经过近几年的几次改革后,经济活力有了一定的增强,但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依然较低,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在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贯彻激励理论。在现有的国有企业,平时给员工以物质激励为主,通常就表现在工资、奖金、福利等方面。但是职工通常在满足了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后,就会想到精神方面的需要,而国有企业没能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这就导致员工没有积极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降低,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1]。对于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与其需要通过运用激励理论来强化其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证明,人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后会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国企从开始到现在只关注物质的激励方式显然从根本上能满足员工的需求[2]。人是需要不断激励的,激励又有多种方式方法。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多种分配方式同在的时期,光靠空洞说教不能解决人们的所有问题,必须通过解决物质利益问题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激励措施应该是物质、精神双驱动模式。思想的激励不能只是几句口号,几封倡议书,而应该化作一次次生动的、有主题和主体的活动,在活动的参与中给予参与者激励。国有企业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如此。我們在除了给予外派员工足够关注度外,还应不断地通过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动的、全方位的释放、复刻所宣传的思想内核,给予外派员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从而使外派员工在参与感中受到激励,调动起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当然,这种参与感的强化,并不局限于报告会、宣讲会,还应有一些潜移默化地、按部就班的交流、互动、讨论,甚至是一些思想层面的评比、树典型等。
(三)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
对于本部公司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或许我们还能采取一些传统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为提高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则不但要工作方式上有所改变,而且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媒介上有所突破。在在工作方式方面,需要全面了解所有员工的身心特点,因为不同年龄段以及之前工作经验的不同,都会导致员工身心特点产生差异。企业可以通过利用现代化媒体以及现代化资源平台的方式,将互联网融入到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中,积极的发挥网络社交平台的作用,通过微信、微博等比较新颖的媒介来传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针,也可以构建平台,让员工相互交流,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3]。企业要大力发扬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让员工通过浏览企业网页等方式,更加渐变的参与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打破了传统的多人汇聚一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覆盖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员工业余时间,使其充分的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中,不断的拓展思想政治工作范围以及工作形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所具有的枯燥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容易走入员工的日常生活中。
(四)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除了与企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外,还要在它的内容上加强和改进,使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的目标贯穿始终。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企业文化自身的历史传统、行业特点、人员素质、发展水平和所处社会环境决定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突出时代特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相衔接。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教育、文明企业创建、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安全文明岗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只有结合本企业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才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耀斌,宋镜明.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一项历史的考察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9+46
[2]苏静,莫涛,赵勇等.激励理论下国有企业的薪酬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3]朱蕾.在激励理论下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分析[J].科技与创业,2014(12):86-86
[4]李小帅.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关键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外派员工;非国有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而国有企业处在改革的前沿。改革创新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在要求破除进一步发展的束缚的同时,也推动着企业结构、管理制度、员工关系、思想氛围等的改变。在现代公司管理模式的推动和借鉴下,不少国有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和产业链发展需要成立了按市场运作的非国有体制子公司。为确保业务工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国有企业常常派遣部分员工到其下辖的子公司开展各项工作。面对日益复杂的内部、外部环境,如何做好国有企业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的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化,确保国有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是摆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国有企业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外派员工的工作形式在国有企业中越来越普遍。作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虽然已形成了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并设立了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机构,并从领导层面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运行,但纵观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以及伴随经济新常态出现的新形势,国有企业对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者对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外派员工被派遣至非国有子公司工作后,原单位一般依据其承担的经济工作对其实行业务管理,往往重视其在经济指标上的工作情况、贡献率,对其工作评价也过于集 中在业务范围,以业绩取代对外派员工的综合评价,往往忽视对其的思想教育,对其思想变动、生活、适应情况等方面的关心不够,认为收入提高了,思想政治问题就能解决。
(二)外派员工本身思想的积极性不够
员工外派,本是企业根据发展而做出的人员、业务调整,但之于员工本人,则容易滋生负面情绪和不良思想作风。如作为本部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被派遣到非国有的子公司,内心容易出现心理等级差距,认为自身是被外放,加之本部总公司本就对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重视,使得外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损,大大降低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
(三)企业组织结构不完善
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国有企业伴随经济改革的深入也基本构建起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国有企业内部对人才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也有了很大转变。但与之相匹配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教育体制在企业内部并未配套架构起来。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甚至没有被纳入企业总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有部分企业将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推托至外派地企业,而外派地企业则碍于外派员工的人情关系等,不愿或无法真正地将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本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由此,从企业组织结构上来看,外派员工便被人为地搁置在两个组织之间的真空地带,不易于外派员工心理归属感的形成。
(四)价值观错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员工价值观的偏移与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意识滋长,本就对冲击着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多种思想碰撞。加之外派员工从国有到非国有的企业意识、工作意识、行为意识等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于是外派员工意识形态的混乱现象也普遍涌现。
二、国有企业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策略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要做好职工群众工作,只有适应新形势,体现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措施,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给予外派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足够的关注度
想要保证国有企业思政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有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新形态统筹做好本部和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中来,同时,因外派员工在实际管理中的不便利性,因在思想整治工作中给予外派员工思想动态以足够的关注度。
外派员工因种种原因,在生产、学习、家庭、生活、交友和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难以处理的矛盾。诸如经济问题、住房问题、子女读书或者就业问题、赡养老人问题、与同事及邻里的团结问题、家庭不和睦的问题、失恋离婚问题,上下级关系紧张的问题、工作不顺手的问题,等等。业政工干部应该深入到员工之中,注意耐心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而临的实际困难,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使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专注工作。我们也可以从外派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具体要求出发,分类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互动式学习交流”等工作和活动,把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开展思政工作的出发点,不把外派员工单纯的当作技术要素,而是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给外派员工营造出一个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平等机会。
(二)充分利用激励理论做好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国有企业在经过近几年的几次改革后,经济活力有了一定的增强,但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依然较低,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在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贯彻激励理论。在现有的国有企业,平时给员工以物质激励为主,通常就表现在工资、奖金、福利等方面。但是职工通常在满足了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后,就会想到精神方面的需要,而国有企业没能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这就导致员工没有积极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降低,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1]。对于外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与其需要通过运用激励理论来强化其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证明,人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后会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国企从开始到现在只关注物质的激励方式显然从根本上能满足员工的需求[2]。人是需要不断激励的,激励又有多种方式方法。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多种分配方式同在的时期,光靠空洞说教不能解决人们的所有问题,必须通过解决物质利益问题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激励措施应该是物质、精神双驱动模式。思想的激励不能只是几句口号,几封倡议书,而应该化作一次次生动的、有主题和主体的活动,在活动的参与中给予参与者激励。国有企业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如此。我們在除了给予外派员工足够关注度外,还应不断地通过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动的、全方位的释放、复刻所宣传的思想内核,给予外派员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从而使外派员工在参与感中受到激励,调动起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当然,这种参与感的强化,并不局限于报告会、宣讲会,还应有一些潜移默化地、按部就班的交流、互动、讨论,甚至是一些思想层面的评比、树典型等。
(三)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
对于本部公司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或许我们还能采取一些传统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为提高外派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则不但要工作方式上有所改变,而且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媒介上有所突破。在在工作方式方面,需要全面了解所有员工的身心特点,因为不同年龄段以及之前工作经验的不同,都会导致员工身心特点产生差异。企业可以通过利用现代化媒体以及现代化资源平台的方式,将互联网融入到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中,积极的发挥网络社交平台的作用,通过微信、微博等比较新颖的媒介来传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针,也可以构建平台,让员工相互交流,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3]。企业要大力发扬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让员工通过浏览企业网页等方式,更加渐变的参与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打破了传统的多人汇聚一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覆盖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员工业余时间,使其充分的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中,不断的拓展思想政治工作范围以及工作形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所具有的枯燥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容易走入员工的日常生活中。
(四)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除了与企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外,还要在它的内容上加强和改进,使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的目标贯穿始终。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企业文化自身的历史传统、行业特点、人员素质、发展水平和所处社会环境决定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突出时代特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相衔接。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教育、文明企业创建、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安全文明岗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只有结合本企业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才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耀斌,宋镜明.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一项历史的考察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9+46
[2]苏静,莫涛,赵勇等.激励理论下国有企业的薪酬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3]朱蕾.在激励理论下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分析[J].科技与创业,2014(12):86-86
[4]李小帅.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