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大多数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难以抽象概括,不少教师因此以为他们的数学课堂只能是灰色的,缺乏生机。其实只要我们少一些功利,多一份期待;少一些抱怨,多一份精心;就会发现培智数学课堂照样可以五彩斑斓,照样可以充满生命活力。
一 珍视心灵,让智障学生胆子大起来
智障儿童由于他们的智力有残疾,长时间受到人们的歧视或因深感自己智力残疾而产生自卑、怯懦心理,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关爱与呵护。
1.真心亲近,爱屋及乌。教师捧着一颗真心去亲近孩子是和智障学生交往的第一步,培智学校的寄宿制则为师生彼此间的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平日里,教师要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多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与孩子一起早锻炼,顺便了解他们昨晚睡得可好;与孩子共进午餐,聊聊各自的饮食喜好;加入孩子的大课间活动,拉拉家常等。孩子是最慷慨的,当他感受到了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当他认可了你是他们中的一员,是“自己人”,他便会像小鸟儿一样时时处处在你周围唧唧喳喳个不停,高兴了他会记得与你分享、不开心了他会找你哭诉、有为难的事儿他会想到向你求助。
2.诚心期待,静等花开。教师在预设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客观分析孩子的学习现实。目标过高,就可能会因为孩子的无能为力而导致孩子最终的无望;目标过低,又无法激起孩子持续学习的动力与欲望。课堂上,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教师应放低心态、放缓步子,引领孩子步步亦趋,直至达到理想效果。
比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时,起先,教师直接出示了主题图,引导学生搜集完图上的数学信息后,提出了问题:“一共有几个玉米?”可是教室里一片沉寂,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于是,再引导时,教师改变了教学策略:创设了猴妈妈与猴宝宝摘玉米的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了猴妈妈、猴宝宝摘玉米的过程,然后将猴妈妈与猴宝宝所摘的玉米归为一处并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便不再说话。片刻,有孩子举起了小手……
二 活动引领,让智障学生身子动起来
新课标强调把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
1.组织游戏,玩数学。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孩子们获取知识、锻炼身体感官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辅助教学。如“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由于智障生本身的缺陷,他们几乎没有购物付币的生活经历,可以说,认知经验为零。因此,这个学习内容对孩子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与此同时,在孩子的内心而言,他们又极度渴望感受购物的过程。于是,我在教学时选择了学校的情景教室,大胆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游戏活动中:模拟超市的场景,在柜子上放置了各种各样的小学习用品以及生活用品,用标示牌标注好价格,由孩子们手执代币来做消费者,买一买自己喜欢的物品。由于是孩子发自内心想做的游戏,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也使原本枯燥的认识人民币课堂顿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2.动手操作,做数学。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对于智障孩子而言,很多数学知识的探求与发现更多地会依赖动手操作。因此,培养智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注重向学生提供可操作的数学素材。引领学生动手实践,让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更有助于他们达成数学理解。
三 质疑问难,让智障学生脑子转起来
质疑问难从起初的被人忽视,到目前已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它的作用正越来越为教师们认识: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质在得意处,思绪了无痕。课堂中质疑问难,是因为学生心中有疑惑,而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某种需要,更不是课堂的点缀。因此,质疑问难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只要学生心中有疑问,就要允许学生提问。尤其是智障学生,他们会有一股脑儿的问题。你不让他说,他就会坐立不安,难以静下心来学习。“疑必有问,问必先思。”满足他们的质疑需要,采撷他们所提的问题为教学所用,促其学、思、疑、问、悟相结合,对于发展智障生的数学思维是非常有意义的。
2.问在忘形处,显山又露水。“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敢问、乐问,总是在学生迷恋、执着、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加数的连加计算”一课时,挑选了两个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每次比赛的结果都当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算一算每人跳了多少,谁胜利了。学生跳得很投入,很认真,拉拉队也欢声如潮,全班的兴奋点被提到了最高。一次一次加太麻烦了,有没有快一点的办法啊?要是能先知道谁赢了该多好啊!欲望、热情、需求在这一刻全面迸发,他们以此为进一步学习、思维走向深入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李 林
一 珍视心灵,让智障学生胆子大起来
智障儿童由于他们的智力有残疾,长时间受到人们的歧视或因深感自己智力残疾而产生自卑、怯懦心理,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关爱与呵护。
1.真心亲近,爱屋及乌。教师捧着一颗真心去亲近孩子是和智障学生交往的第一步,培智学校的寄宿制则为师生彼此间的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平日里,教师要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多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与孩子一起早锻炼,顺便了解他们昨晚睡得可好;与孩子共进午餐,聊聊各自的饮食喜好;加入孩子的大课间活动,拉拉家常等。孩子是最慷慨的,当他感受到了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当他认可了你是他们中的一员,是“自己人”,他便会像小鸟儿一样时时处处在你周围唧唧喳喳个不停,高兴了他会记得与你分享、不开心了他会找你哭诉、有为难的事儿他会想到向你求助。
2.诚心期待,静等花开。教师在预设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客观分析孩子的学习现实。目标过高,就可能会因为孩子的无能为力而导致孩子最终的无望;目标过低,又无法激起孩子持续学习的动力与欲望。课堂上,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教师应放低心态、放缓步子,引领孩子步步亦趋,直至达到理想效果。
比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时,起先,教师直接出示了主题图,引导学生搜集完图上的数学信息后,提出了问题:“一共有几个玉米?”可是教室里一片沉寂,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于是,再引导时,教师改变了教学策略:创设了猴妈妈与猴宝宝摘玉米的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了猴妈妈、猴宝宝摘玉米的过程,然后将猴妈妈与猴宝宝所摘的玉米归为一处并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便不再说话。片刻,有孩子举起了小手……
二 活动引领,让智障学生身子动起来
新课标强调把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
1.组织游戏,玩数学。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孩子们获取知识、锻炼身体感官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辅助教学。如“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由于智障生本身的缺陷,他们几乎没有购物付币的生活经历,可以说,认知经验为零。因此,这个学习内容对孩子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与此同时,在孩子的内心而言,他们又极度渴望感受购物的过程。于是,我在教学时选择了学校的情景教室,大胆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游戏活动中:模拟超市的场景,在柜子上放置了各种各样的小学习用品以及生活用品,用标示牌标注好价格,由孩子们手执代币来做消费者,买一买自己喜欢的物品。由于是孩子发自内心想做的游戏,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也使原本枯燥的认识人民币课堂顿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2.动手操作,做数学。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对于智障孩子而言,很多数学知识的探求与发现更多地会依赖动手操作。因此,培养智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注重向学生提供可操作的数学素材。引领学生动手实践,让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更有助于他们达成数学理解。
三 质疑问难,让智障学生脑子转起来
质疑问难从起初的被人忽视,到目前已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它的作用正越来越为教师们认识: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质在得意处,思绪了无痕。课堂中质疑问难,是因为学生心中有疑惑,而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某种需要,更不是课堂的点缀。因此,质疑问难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只要学生心中有疑问,就要允许学生提问。尤其是智障学生,他们会有一股脑儿的问题。你不让他说,他就会坐立不安,难以静下心来学习。“疑必有问,问必先思。”满足他们的质疑需要,采撷他们所提的问题为教学所用,促其学、思、疑、问、悟相结合,对于发展智障生的数学思维是非常有意义的。
2.问在忘形处,显山又露水。“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敢问、乐问,总是在学生迷恋、执着、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加数的连加计算”一课时,挑选了两个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每次比赛的结果都当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算一算每人跳了多少,谁胜利了。学生跳得很投入,很认真,拉拉队也欢声如潮,全班的兴奋点被提到了最高。一次一次加太麻烦了,有没有快一点的办法啊?要是能先知道谁赢了该多好啊!欲望、热情、需求在这一刻全面迸发,他们以此为进一步学习、思维走向深入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