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要充满人文关怀、创建教学情景、注重创新、指导学生更新学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生命活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人文关怀、问题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是回归学生的课堂。
一、课堂教学的语言要充满人文关怀
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求明白易懂,具有科学性,而且力求达到优美可亲,对学生充满鼓励、赏识、尊重、期待,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国外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样的道理,如果对学生尊重、有感情,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反之,如果教师老是高高在上,摆师道尊严的架子,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恐慌心理。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夫于情”,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多数比较紧张,此时,教师应面带笑容,亲切地告诉学生:“不要慌,大胆说,错了没关系。人非圣贤,谁没有错的时候?”如:笔者所带班有一位学生,她学习好,但一站起来脸就红,最多说一句话就无法继续了。每每此时,笔者都会说:“别紧张,坚持就是胜利。”现在,她已经基本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尽管脸还是红的。
二、创建教学情景,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教育学家顾冷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为了激起学生对莲的兴趣,一开始笔者就激趣说:中国有个绝美的地方,同学们或许有机会游过了。你们知道是哪里吗?——天堂(蒙古的大草原),唱过就算。但那是腾格尔的天堂,我们的天堂是西湖。西湖名满天下,自古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可你们知道西湖夏天最美的是什么吗?——荷花,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就有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证,那景色真是绝美。接着出示已准备好的荷花图。经过这样一问一答一看,学生的心已融入了莲之中。接着笔者趁势追问,那你们可知这荷花从何而来?又如何亭亭玉立于水中?为何比国色天香的牡丹及有富贵之誉的菊花更令人神往呢?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已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想寻找答案去了。看到时机已成熟,笔者让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荷花图”,发挥想象去感受荷花的形态之美及沁人心脾之香,那后来的人化莲就不言而喻了。通过情景的创设,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注重创新,充满探索性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要注意在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这一课,老师给你们讲个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有位科学家致力于把两颗炮弹(随手画两弹头)弄爆炸。只要那蘑菇云一升起来(随手画蘑菇云),很多人就会闻风丧胆,就连当时的美英帝国主义者也不敢再随意对我国指手划脚,既扬了国威又雪了国耻。至于他们为什么这样害怕?我们可以去问问原子弹与氢弹(在弹头画下板书原子弹与氢弹两词)。而能完成这一伟大壮举的人就有邓稼先等科学家(用横线把弹头与蘑菇云相连,并板书邓稼先)。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他如何完成这一惊世之举的?看看那令人生畏的云又从何而来?……上课伊始,教师以故事形式巧设悬念,以简笔画创设情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更新学法,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常以背诵默写为主要学习方式,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生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养成预习习惯,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试探性地解决问题。何况,一篇新课文,很多都是学生学过的字、词、句,甚至一些生活场景学生都十分熟悉,教师再翻来覆去地分析,实无必要。其次,学生要敢于质疑,课外提问,课内讨论,学生要主动积极,不能使之留于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以及口才,使语文知识能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再次,学生还要勤于动笔。对于教师的一些辅助性教学手段,如《阿炳在1950》中,如果能播放阿炳的绝世之作——《二泉映月》,学生听后体味到阿炳的凄苦,易与作者的处境产生共鸣,容易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又如:《蟋蟀在时代广场》、《十五从军征》、《清兵卫与胡芦》这一类的文章,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给课文写上续篇,这也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蔡勉坚还亡友财》、《曹刿论战》、《杨布打狗》、《强项令》这一类文章,不妨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说说其在现实中的意义。这样,听、说、写能力都有所提高,时间一长,便会从量变到质变,学生的语文水平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3
[2] 孙春成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3]《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536015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第一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生命活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人文关怀、问题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是回归学生的课堂。
一、课堂教学的语言要充满人文关怀
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求明白易懂,具有科学性,而且力求达到优美可亲,对学生充满鼓励、赏识、尊重、期待,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国外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样的道理,如果对学生尊重、有感情,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反之,如果教师老是高高在上,摆师道尊严的架子,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恐慌心理。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夫于情”,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多数比较紧张,此时,教师应面带笑容,亲切地告诉学生:“不要慌,大胆说,错了没关系。人非圣贤,谁没有错的时候?”如:笔者所带班有一位学生,她学习好,但一站起来脸就红,最多说一句话就无法继续了。每每此时,笔者都会说:“别紧张,坚持就是胜利。”现在,她已经基本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尽管脸还是红的。
二、创建教学情景,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教育学家顾冷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为了激起学生对莲的兴趣,一开始笔者就激趣说:中国有个绝美的地方,同学们或许有机会游过了。你们知道是哪里吗?——天堂(蒙古的大草原),唱过就算。但那是腾格尔的天堂,我们的天堂是西湖。西湖名满天下,自古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可你们知道西湖夏天最美的是什么吗?——荷花,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就有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证,那景色真是绝美。接着出示已准备好的荷花图。经过这样一问一答一看,学生的心已融入了莲之中。接着笔者趁势追问,那你们可知这荷花从何而来?又如何亭亭玉立于水中?为何比国色天香的牡丹及有富贵之誉的菊花更令人神往呢?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已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想寻找答案去了。看到时机已成熟,笔者让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荷花图”,发挥想象去感受荷花的形态之美及沁人心脾之香,那后来的人化莲就不言而喻了。通过情景的创设,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注重创新,充满探索性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要注意在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这一课,老师给你们讲个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有位科学家致力于把两颗炮弹(随手画两弹头)弄爆炸。只要那蘑菇云一升起来(随手画蘑菇云),很多人就会闻风丧胆,就连当时的美英帝国主义者也不敢再随意对我国指手划脚,既扬了国威又雪了国耻。至于他们为什么这样害怕?我们可以去问问原子弹与氢弹(在弹头画下板书原子弹与氢弹两词)。而能完成这一伟大壮举的人就有邓稼先等科学家(用横线把弹头与蘑菇云相连,并板书邓稼先)。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他如何完成这一惊世之举的?看看那令人生畏的云又从何而来?……上课伊始,教师以故事形式巧设悬念,以简笔画创设情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更新学法,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常以背诵默写为主要学习方式,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生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养成预习习惯,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试探性地解决问题。何况,一篇新课文,很多都是学生学过的字、词、句,甚至一些生活场景学生都十分熟悉,教师再翻来覆去地分析,实无必要。其次,学生要敢于质疑,课外提问,课内讨论,学生要主动积极,不能使之留于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以及口才,使语文知识能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再次,学生还要勤于动笔。对于教师的一些辅助性教学手段,如《阿炳在1950》中,如果能播放阿炳的绝世之作——《二泉映月》,学生听后体味到阿炳的凄苦,易与作者的处境产生共鸣,容易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又如:《蟋蟀在时代广场》、《十五从军征》、《清兵卫与胡芦》这一类的文章,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给课文写上续篇,这也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蔡勉坚还亡友财》、《曹刿论战》、《杨布打狗》、《强项令》这一类文章,不妨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说说其在现实中的意义。这样,听、说、写能力都有所提高,时间一长,便会从量变到质变,学生的语文水平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3
[2] 孙春成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3]《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536015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