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智商高,全国贪官哭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明英宗年间起,大明官场上就多了句俗话:“朝廷用人,多取仪表。”也就是升官看颜值,明朝中期以后的各路名臣,清一色是美男子。当然其中也不乏作恶多端的官员,比如正德年间的政坛强人张彩。
  张彩出生于陕西安定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作为家中长子,他一心往科举上闯,闯到36岁才考取进士,却也只是个二甲69名,分到吏部做了主事。
  除了有个“白皙修伟”的好相貌,张彩的其他一切都无比普通,但他却心怀一个不普通的大梦想:位极人臣!
  为了这个梦想,走进仕途的张彩拼命使劲,先卖力巴结顶头上司吏部尚书马文升。对这个弘治年间出了名的脾气硬、为官清的能臣,张彩投其所好,工作擅长扛锅,别人几十天办不好的事,张彩三五天就办妥了。张彩果然获得马文升力捧,没几年官升文选司郎中,然后在这个人人羡慕的肥缺上,多年如一日地拒绝贿赂。甚至还因此被言官诬告,惹得马文升等老臣纷纷声援。这下他更是名望大涨,成了朝野称颂的廉政标兵。
  更叫朝中老臣们无比欣赏的,还有张彩多才多艺的本事。别看他八股文写得差,文韬武略却一点儿不差,还常热心建言国事,连边关军备都门儿清。几次犀利评点国防军备,把好些久经沙场的老将都深深折服了。比如他被言官诬陷时,手握重兵的三边总督杨一清就隔空喊话:张彩在吏部干不下去正好,来边关接我的班得了。
  就这样,入仕十来年的张彩凭着各方面爆表的表现,成了领导喜欢、下属仰慕的男神级人物。但就在声望一片火热间,岁数奔五的张彩忽见晴天霹雳:新皇帝正德登基,出手就是官场大清洗,昔日用心栽培自己的老领导马文升悲情罢官,大太监刘瑾骤然蹿红,一跃把持大权,自己苦苦经营的大好前程岂不是要付诸东流?
  深受刺激的张彩在痛定思痛后,终于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甚至形象的重大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活。于是,当踩着一群文官爬上高位的劉瑾得意扬扬地回府时,却见盛装打扮的张彩优雅地登门拜访,喜得刘瑾当场蹿上前抓住张彩的手:“遇见你,是老天对我的眷顾!”
  这番深情表白后,刘瑾的办事效率也是奇高,之后短短一年里,就给张彩来了六次提拔,从郎官升为手握明王朝人事大权的吏部尚书,简直是火箭般的速度。曾经贵为京城青年官员学子偶像的张彩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为凶残阉党的核心骨干。
  刘瑾如此重用张彩,难道只是一见钟情?事实证明,多亏他认识了张彩。这段时期,就是明代著名的“刘瑾专权”时期:新登基的正德喜好玩乐,国事全甩给刘瑾,正好叫刘瑾趁机兴风作浪,京城内外特务乱窜,好些忠臣良将惨遭恶治,全国上下乌烟瘴气。但最关键的几个折腾,都是张彩替他办到的。
  尤其重要的一条,就是张彩的拿手本行——吏部人事。多年经受吏部工作的张彩,对明朝文官集团的内部纷争早就烂熟于心。有他出谋划策,刘瑾果然如鱼得水,几个月间连拉带打,把京城各大衙门整得七荤八素。而且为了方便整人,张彩还弄出了严格的官员考核,专用打击异己。多年后也被名臣张居正认真学习,好多被原样抄进了《考成法》。
  除了大扫荡外,张彩还擅长“攻堡垒”,比如对付兵部尚书许进。此人不但是刘瑾的政敌,更是为明朝收复西北失地的大英雄,正德做太子时就对他佩服有加。但这个叫刘瑾无奈的硬骨头,张彩却轻松编造了几条罪名,全是有鼻子有眼且犯了正德忌讳的,果然让正德气得下了诏书,直接勒令许进退休回家。
  这几个漂亮动作后,刘瑾更是一天都离不开张彩了。甚至每当官员们去刘瑾家请示工作时,经常是一群高官在刘瑾客厅里站到头晕眼花,才看到刘瑾和张彩打着酒嗝,哈哈大笑着从内室里手拉手出来。
  当然,放在凶残贪婪的刘瑾身上,张彩跟他论起办坏事来,却还是互补类型。比如卖官鬻爵,虽说是刘瑾想赚钱,可经营模式全是张彩创办的,中央地方大小官职明码标价,就连“立刻当官”与“等几个月当官”都有不同的价码,轻轻松松就让刘瑾财源滚滚。
  不过,张彩也很清楚自己的威风来自刘瑾。而刘瑾要想权力稳固,除了排斥异己外,还必须干几件叫正德高兴的好政绩。于是眼看刘瑾越闹越不像话,张彩决定劝刘瑾做做好事——反腐败。
  一次闲谈的机会,张彩郑重地劝刘瑾:“你平日叫地方官年年给你送钱,可这些钱他们不会自己掏腰包,反而是打着你的旗号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收来的钱他们拿大头,只分你一点。你说你这么收钱傻不傻?”刘瑾听后大怒,在正德四年把所有来送钱的倒霉蛋组团抓了。
  打响了第一炮后,刘瑾反贪立功的瘾也上来了,张彩也再接再厉,给刘瑾设计了另一大招:查盘!针对各地府库亏空的情况,派遣专人深度盘查,但凡发现贪腐行为,一律由贪污犯负责赔偿,不到一年光景,就给朝廷追回了之前八年的亏空,好些贪污犯更是家破人亡。
  但张彩万没想到的是,整完了亏空的刘瑾竟然不顾张彩反对,打算整顿军屯。可军屯哪有这么容易整顿,反而整出了安化王叛乱。待到平叛结束后,呼风唤雨的刘瑾更被政敌捏住了把柄,被正德清算,拉到刑场活剐而死。张彩也被关进牢狱,然后不停地在狱中给自己喊冤,喊了几遍后病故在狱中,人生就此打住。
  别看张彩的人生结束了,他生前的事迹却在之后的明朝不停地闹出大动静。张彩生前最后一年,他亲自策划的反腐风暴几乎把全国贪官扫了个遍。待到他死后,他的“查盘”等反腐妙招也被明王朝从此照收,专用恶治贪官。
  其实,如果没有张彩当年一身盛装朝着刘瑾的屈身一拜,以他的满身才华,纵不能位极人臣,也不至于死于牢狱。人生任何错,也许都有救,可一旦三观错掉,哪怕有才如张彩,终究还是没救。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一本连环画中尽情展现了2017年的世界,可谓脑洞大开。  智能厨房,今天已经基本实现,并不是奢望了。  核动力列车飞驰在白令海峡的大坝上。如果真的能连接白令海峡,从亚洲到北美洲就方便多了,只是这个方案太难实现了。  可视通话,在今天一个手机就可以实现了。  智能塑料手叫醒主人公,其实这个也不难,连智能机器人都有了,按时叫醒起床根本就不是难事。  超級钻机这个东西早就有了,只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石曼卿一生参加了三次科举,最后一次好不容易考中,却因旁人作弊而被牵扯,惨遭除名。结果第二天真宗发了善心,特授几名落选的士子“三班借职”,属于末等武官。石曼卿很不甘心,失望之余赋诗一首,“无才且作三班借(职),请俸争如录事参(军)。从此罢称乡贡进(士),且须走马东西南(北)。”这是一首藏尾诗,意思就是:你们把我打发到北方军中效力,不觉得草率吗?石曼卿深以为耻,坚决不肯就职。这时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亲征辽国失败,撤退时被追击的辽军射伤腿部,回国后虽经多方医治,但因失去最佳治疗时间落下了病根,每逢阴雨连绵天气,箭伤就会隐隐作痛,发作起来,寝食难安。虽经宫中御医、民间“神医”多方会诊,依然毫无起色。  有一天,枢密承旨(掌管枢密院内部事务的官员)陈从信外出执行任务归来,发现街上有个叫侯莫陈利用的江湖郎中,标榜自己医术如何神奇、高超,特别善治刀枪剑伤。陈从信知道这些江湖
清朝史上一桩提气大事,正是1839年的虎门销烟,但林则徐为何选择虎门太平镇作为销烟场所?  首先是技术问题。作为中国史上的“新型”毒品,鸦片的顽固之处就是极难销毁。火烧?这本身就是靠点燃吸食的毒品,点着岂不害了一片?虎门销烟以前,清朝销毁鸦片的办法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就是把鸦片浇上桐油再烧,看上去烧得彻底,剩下的渣滓照样能“服务”瘾君子。  林则徐就被坑过,他做湖广总督时曾收缴大批鸦片,然后用
二战中,德国空军对同盟国开始轰炸,盟国空军全力反击,双方均损失惨重。  在德国空军指挥部,首席指挥罗伯特说道:“空军是德军最强悍的主力,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一位副将戴维斯沉思良久,说道:“我觉得可以采取低空俯冲投掷炸药的方式攻击。”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在座几位军事专家的一致反对:“不行,那样做无异于自取灭亡,仅地面射击就会摧毁整架飞机。”戴维斯说:“低空俯冲确实有危险,但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对方的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节选)  英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编总结:人生琐事多,看开了,什么都不算事儿。  《蝾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柳永(节选)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小编总结:谁都有做痴人的时候。那种忘却一切、只为一人一事的
1846年,林则徐任陕西巡抚时遇到了一桩刑事案件。  陕西泾阳有个叫马书新的人,游手好闲却嗜赌如命,把家当输得一干二净,以致妻子李氏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寒冬时只能睡在草垫上。李氏的哥哥见到这种情况很心酸,送给她一床棉被。马书新发现了棉被,又要拿它卖钱去赌。李氏当然不肯答应,拉住棉被死活不放,结果被马书新一顿拳打脚踢。李氏哭着叫骂起来,马书新一时恼火,竟用切草的铡刀将李氏的头砍了下来。  案情并不复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落后挨打的晚清简直被人花样欺负。除了疯抢殖民地的列强外,一些不怎么强的“侵略者”也找机会耍个威风。比如欧洲弱国葡萄牙,这个从明朝起就租了澳门、一直作乖乖状的“老租客”,在鸦片战争后彻底撕破脸,不但各种耍赖,还赤裸裸地威胁,气得大清咬牙吐血,一笔丧权辱国协议就把澳门“过户”出去。不过软弱的晚清也曾怒怼“强敌”,甚至有大扬国威的时候。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意大利驻华公使
北宋的科举制度,至今仍在历史爱好者里“圈粉”:比起之前的唐朝,北宋的科举大门更向寒门敞开,平民子弟科场登第的概率大为增加,朝廷对科场舞弊的打击,也是更加零容忍。可其中毛病,从大宋开国起也常遭吐槽:北宋开国后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以诗赋为主,为大宋选拔行政人才的科考,每届其实都考出一群诗人。  这样的后果有多严重?天下的学子们从此都埋头钻研诗歌学问,实际的行政能力几乎没有。范仲淹曾怒斥此事是“士皆舍大
如果你问一位民国时期的老北京,“这么热的天儿,往哪儿躲呢?”他定会提着鸟笼、叼着烟斗、盘着核桃对你说:“去什刹海边儿凉快凉快呐!”  新鲜的荷苞与莲蓬插在水桶间隙,像文艺风的夏日logo,弹去不少烟火气息。而水桶里刚捞的带鱼码得整整齐齐,倔强地翻起一片鱼肚白,仿佛在说:  “我觉得自己还能抢救一下。”  比起恭王府、钟鼓楼、关岳庙等景点,热到冒烟的群众还是更爱光顾遮阴效果五星级的冷饮铺子,其中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