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的要:研究生导师的问题,事关学生创新教育的最终效果,必须予以重视。针对目前社会上关于研究生创新培养及导师工作的一些讨论,本文对大家所关注的研究生导师工作的几个问题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创建科学、合理的导师工作机制与模式,可以使导师的指导工作能更好地遵循研究生创新培养规律的需要。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导师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无容置疑,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起着引导性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好研究生导师这种作用却值得研究。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好多学者从导师作用、素质要求、考评方法、队伍建设等等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1-10],有些观点对自己很有启发作用,但对有些观点却不能完全认同。在此,真对关于工科研究生导师问题的一些讨论,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2.讨论的几个问题
2.1对研究生导师的学位要求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大学教师的学位水平普遍得到很大提升,但是与西方国家还相差很远。研究生导师的学位及其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影响问题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事情之一[1-3]。
1995年,在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全面改革现行的博士生导师评审办法。根据会议的精神,我国好多大学在随之出台的博士生导师遴选条件中规定了“195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申请者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等类似的条款。而且有的大学甚至对硕士生导师的遴选也提出了“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的要求。这样,我国许多大学,开始逐渐地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工作提出了新的高标准。
一般来说,各大学对导师学位要求的规定都划分了一定的年龄段,并采用了“一般应具有”的字眼,这样,既照顾了历史形成的事实,又考虑了特殊情况下“不拘一格”的需要,体现了对导师条件要求实事求是和人性化的特点。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对研究生导师学位要求的提出,对于导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应该说起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我们不认为学历就一定能代表能力,更不赞成惟学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作用要求,但是作为研究生导师,若没有接受过研究生阶段系统、严格的训练,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试想,一个人对自己从来没有经历的过程,却要对别人提供指导,这无疑是盲目的,起码是要打很大折扣的。
在过去研究生导师队伍人员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个探索、过渡阶段,过去我们对研究生导师的学位没有提出严格要求,是属于在非常阶段的非常方法。而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已经有能力、有条件对导师队伍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了,所以,对研究生导师学位要求的规定应运而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从本人和身边具有相同经历的人来看,虽然此类政策使得高校中很多50年代出生的人,为了达到博导新标准要求,不得不在已被聘为教授后,再去攻读博士学位,甚至要师从比自己年轻的博导,对这部分人造成很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但大家挺过来后,感觉这段经历弥足珍贵。大家都认为,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充分体验了一段不一样的求学经历,对自己今后指导研究生的工作获得了难得的宝贵经验。对个人各种知识的补充和创新能力提高确实大有益处。
所以,对研究生导师的学位要求,反映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发展需要,对研究生的创新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条件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应该逐渐成为一个硬性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
2.2导师上岗培训
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一般都是凭自己的经验或参考别人的经验进行。通过调研可知,很多导师,甚至是从事导师工作多年的教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工作特点、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导师工作的主要作用、作为研究生导师自己应该补充的知识点等等一些细节,都处于一个似懂非懂的状态,在工作中往往处于被研究生工作推着走的状态,只有当研究生将各种表格送到面前签字时,才意识到:哦,这个同学的学业已经到了这个环节了。几乎失去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应有的、主动的指导作用,有的导师甚至成了放羊娃[1]。
不是导师们都对工作不负责任,而是确实没有人明确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所以,在学校内部建立适当的导师岗前培训机制是需要的,这就类似对某些职业要求上岗必须要取得资格证一样。适当学时的岗前培训,适时增加导师间的工作经验交流,可以使得教师们对导师工作的性质、特点、作用和程序等有一个更系统地了解和梳理。以保证导师能在成熟的理论引导下,按照一定的培养规律与模式,将研究生教育有章有法地进行。工作交流中的典型案例,还可以帮助年轻导师更快地掌握一些技巧和进入角色,以最大效能地做好研究生创新培养。
再就是有必要建立研究生导师学习或进修制度,定期使导师在国内外其它院校进行学习或进修[4,5]。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涌现和旧事物的被淘汰以过去从不曾有过的速度进行着。不要说隔行如隔山,即便是同行之间往往这个人干的工作,其他人也未必完全懂。人们对古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在没有哪个工科导师敢说:我任何理论或技术方面都比学生强。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工科学生,在一些新技术方面确实都有一些自己的擅长或突出之处是导师所不具备的。
虽说导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科研方向选择和科研方法指导等等方面,但是,在这“不进则退”的时代,若长时间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或多或少就会面临自己掌握的旧知识过时了,而新知识又不太了解的尴尬,势必影响自己的创新能力增长,使自己视觉范围受到限制,也就不能更好地胜任导师工作。
尽管有些教师可以通过出国、考博等方式获得进修,但并不是每位导师都有这样的机会。若是能从制度上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无疑对多数苦于进修无门的导师们是一个不断提升水平的好举措。
2.3对导师工作考评
很多文章都提出要对研究生导师建立某种评价体系进行业绩考评,并提出对导师队伍引入淘汰机制的建议等 。
我认为,对导师队伍引入淘汰机制是必要的。对于那些长期无科研工作可开展,无学生可指导、不能完成正常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来说确实应该经常地进行清理,以保证导师队伍的活力;但是,若要对导师们经常进行那些林林总总需要几十项细则的所谓的业绩考评就值得商榷。
教师平日里要经历很多的考评,诸如实验室建设考评,重点学科考评,工程中心建设考评,个人年终考评,个人聘期考评,个人职称考评,某学术骨干成员考评,某某学习总结或考评等等。每一次考评都需要教师扒翻成摞的材料,整理那些定性的、定量的业绩资料,按照不同的考评表规定的格式,逐一填写。少则一两天,多则一星期。本来就忙,若再额外再增加对导师工作考核的专题项目,实属工作重复,劳民伤神。
过多的考核更不利于大师级导师的出现,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1,9]。而且我们也不能要求导师个个都是大师。对导师的工作不能求全责备,要允许年轻导师存在一个成长过程,要正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或业绩存在差异。对研究生导师,只需要规定合格的底线,如,一定时期内从事科研项目的数量、所培养的研究生完成的工作任务、最终论文水平是否合格等等,其它的事情可以由导师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特点灵活掌握。这就如同规定了教师的年教学工作量标准,那么无论他是刚刚达到最低标准,还是超额了一倍,都会认为他们都是合格的。给导师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会有利于其个性的发挥或对自己感兴趣方向的关注。突出的个性和对专门问题的关注,对导师和研究生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2.4导师与科研
科研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驾驭。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实践活动中,人们才可能将那些书本上那些表层的东西逐步发展到深刻的认识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住知识内在的规律性的内容,才能尽快将所学知识发展到能灵活驾驭、活学活用、可以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创新阶段。尤其是在研究生培养上,要适应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改过去对本科生教育的“重知识传授”,变为研究生教育的“重方法传授”。
不做科研的导师去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如同一个“旱鸭子”教别人学游泳,即便其将书本上的游泳理论学得滚瓜烂熟,但自己尚不会水,如何能教出游泳健将?所以教师只会“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
科研可以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人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科研就是帮助教师装满一桶水的过程。
因为搞科研必然会遇到好多新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促使教师和学生去不断学习、补充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否则就无法实现创新。
尤其从事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更是要求教师必须去跟踪、了解和掌握某个研究领域的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并去学习掌握一些先进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只有这样,其工作才能达到高水平指标,获得高水平创新成就。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得到提升、充实与发展。这样,教师桶里的水就在涨高。
所以,应该提倡研究生导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最好能使得学生的论文选题就是导师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内容,这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尤其要注意成功科研案例为教案,引导研究生熟悉各个科研环节及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自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某些理论方面来指导自己的科研创新实践。
根据对大量的研究生培养情况的了解来看,导师有科研和导师没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或动手能力培养的效果确实大不一样。所以,研究生导师若本人无科研,最好能与有科研的教师合作带研究生,若实在找不到合作者就应该考虑限制其招生数量。
2.5导师指导小组
有些文章提到成立研究生导师小组的建议[10,11]。我认为这个建议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在条件成熟或工作需要的场合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科分支总数已从20世纪前期的600多门发展到当今的6000多门。科学家预测,21世纪还将有大量的新兴学科和新兴领域接踵而至。科技创新的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多学科、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综合。
面对现今知识的海洋,一个人想尽学所有知识根本是不可能的,即便对自己从事学科的知识也只能做到部分掌握。
在工作中,每个教师势必会遇到自己不擅长,而其他教师所擅长的各种情况。如此,科研必须要有科研的团队,研究生培养也应该有培养研究生的指导小组。
在科研团队的组建上,我们的体会是应强调“专攻”人员的组合。
“万金油”式的教师,虽然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对什么都了解一些,在哪方面都能伸把手。但是,毕竟个人的精力有限,宽度的增加,势必带来高度的降低。对这种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妨称其为“平台型”。
“专攻”式教师掌握的知识面宽度也许不如“万金油”式的大,但是其学有专长,研究有专攻,能量得到很好的聚集。这种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妨称其为“立柱型”。
若一个学术团队中大家都是“平台型”人才,在哪个方面都不突出,则众多低“平台”排列在一起,整个体系仍然是低水平的“平台”,研究就难以实现高水平创新与突破。
若一个学术团队中大家都有所“专攻”,形成优势互补,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长项,则该团队在相关技术的各个方面都会处于较高水平,大家组合在一起,“立柱”就变成了“高台”,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就更容易出现。
同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类似的情况需要面对。一个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小组可以帮助不同专业的学生们更游刃有余地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前沿上团结行进,获得仅靠一个导师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创新实践效果。
3.结束语
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工科研究生与其它学科相比有一些特别之处,其中对导师的要求也有些特点。在工科研究生创新培养上应该加强对其研究生导师工作各个方面的研究。只要大家采取百家争鸣的方式,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就可以将导师工作的方方面面逐步完善起来。创建导师工作好的机制与模式,使其工作更好地遵循研究生培养的科学规律,就可以将研究生培养工作引上规范与充满创新活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华英.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李明.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2006(1):95-98
[3]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51-54
[4]单连阳,王殿元.论高等院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1(5):53-55
[5]杨扬,李杨,朱淼等.如何实施新增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岗前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6):10-11
[6]葛湘群.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与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7]李璐, 陈闻. 硕士研究生导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因素分析[J].高教论坛,2008,(03):181-183
[8]郭文娟.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06
[9]谭源渊.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3):49-51
[10]李九生,管爱娟.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9-20
[11]王伟.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8):131-133
Reflections on the Work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Tutor
FAN Bing-huiSUN Ai-qinWANG Chuan-jia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Qingdao, 266510)
Abstract: The issue of graduate student tutor is related to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the final results, we must give great weight. View of the current discussion in society about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tutors work, several views and understanding were expressed in this paper concerned the work of graduate tutors. To create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utor working mechanisms and patterns can make the work of tutors to guide students to better follow the law of the need for innovative training.
Key words: engineering; 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Tutor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导师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无容置疑,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起着引导性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好研究生导师这种作用却值得研究。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好多学者从导师作用、素质要求、考评方法、队伍建设等等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1-10],有些观点对自己很有启发作用,但对有些观点却不能完全认同。在此,真对关于工科研究生导师问题的一些讨论,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2.讨论的几个问题
2.1对研究生导师的学位要求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大学教师的学位水平普遍得到很大提升,但是与西方国家还相差很远。研究生导师的学位及其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影响问题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事情之一[1-3]。
1995年,在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全面改革现行的博士生导师评审办法。根据会议的精神,我国好多大学在随之出台的博士生导师遴选条件中规定了“195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申请者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等类似的条款。而且有的大学甚至对硕士生导师的遴选也提出了“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的要求。这样,我国许多大学,开始逐渐地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工作提出了新的高标准。
一般来说,各大学对导师学位要求的规定都划分了一定的年龄段,并采用了“一般应具有”的字眼,这样,既照顾了历史形成的事实,又考虑了特殊情况下“不拘一格”的需要,体现了对导师条件要求实事求是和人性化的特点。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对研究生导师学位要求的提出,对于导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应该说起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我们不认为学历就一定能代表能力,更不赞成惟学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作用要求,但是作为研究生导师,若没有接受过研究生阶段系统、严格的训练,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试想,一个人对自己从来没有经历的过程,却要对别人提供指导,这无疑是盲目的,起码是要打很大折扣的。
在过去研究生导师队伍人员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个探索、过渡阶段,过去我们对研究生导师的学位没有提出严格要求,是属于在非常阶段的非常方法。而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已经有能力、有条件对导师队伍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了,所以,对研究生导师学位要求的规定应运而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从本人和身边具有相同经历的人来看,虽然此类政策使得高校中很多50年代出生的人,为了达到博导新标准要求,不得不在已被聘为教授后,再去攻读博士学位,甚至要师从比自己年轻的博导,对这部分人造成很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但大家挺过来后,感觉这段经历弥足珍贵。大家都认为,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充分体验了一段不一样的求学经历,对自己今后指导研究生的工作获得了难得的宝贵经验。对个人各种知识的补充和创新能力提高确实大有益处。
所以,对研究生导师的学位要求,反映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发展需要,对研究生的创新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条件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应该逐渐成为一个硬性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
2.2导师上岗培训
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一般都是凭自己的经验或参考别人的经验进行。通过调研可知,很多导师,甚至是从事导师工作多年的教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工作特点、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导师工作的主要作用、作为研究生导师自己应该补充的知识点等等一些细节,都处于一个似懂非懂的状态,在工作中往往处于被研究生工作推着走的状态,只有当研究生将各种表格送到面前签字时,才意识到:哦,这个同学的学业已经到了这个环节了。几乎失去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应有的、主动的指导作用,有的导师甚至成了放羊娃[1]。
不是导师们都对工作不负责任,而是确实没有人明确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所以,在学校内部建立适当的导师岗前培训机制是需要的,这就类似对某些职业要求上岗必须要取得资格证一样。适当学时的岗前培训,适时增加导师间的工作经验交流,可以使得教师们对导师工作的性质、特点、作用和程序等有一个更系统地了解和梳理。以保证导师能在成熟的理论引导下,按照一定的培养规律与模式,将研究生教育有章有法地进行。工作交流中的典型案例,还可以帮助年轻导师更快地掌握一些技巧和进入角色,以最大效能地做好研究生创新培养。
再就是有必要建立研究生导师学习或进修制度,定期使导师在国内外其它院校进行学习或进修[4,5]。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涌现和旧事物的被淘汰以过去从不曾有过的速度进行着。不要说隔行如隔山,即便是同行之间往往这个人干的工作,其他人也未必完全懂。人们对古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在没有哪个工科导师敢说:我任何理论或技术方面都比学生强。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工科学生,在一些新技术方面确实都有一些自己的擅长或突出之处是导师所不具备的。
虽说导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科研方向选择和科研方法指导等等方面,但是,在这“不进则退”的时代,若长时间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或多或少就会面临自己掌握的旧知识过时了,而新知识又不太了解的尴尬,势必影响自己的创新能力增长,使自己视觉范围受到限制,也就不能更好地胜任导师工作。
尽管有些教师可以通过出国、考博等方式获得进修,但并不是每位导师都有这样的机会。若是能从制度上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无疑对多数苦于进修无门的导师们是一个不断提升水平的好举措。
2.3对导师工作考评
很多文章都提出要对研究生导师建立某种评价体系进行业绩考评,并提出对导师队伍引入淘汰机制的建议等 。
我认为,对导师队伍引入淘汰机制是必要的。对于那些长期无科研工作可开展,无学生可指导、不能完成正常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来说确实应该经常地进行清理,以保证导师队伍的活力;但是,若要对导师们经常进行那些林林总总需要几十项细则的所谓的业绩考评就值得商榷。
教师平日里要经历很多的考评,诸如实验室建设考评,重点学科考评,工程中心建设考评,个人年终考评,个人聘期考评,个人职称考评,某学术骨干成员考评,某某学习总结或考评等等。每一次考评都需要教师扒翻成摞的材料,整理那些定性的、定量的业绩资料,按照不同的考评表规定的格式,逐一填写。少则一两天,多则一星期。本来就忙,若再额外再增加对导师工作考核的专题项目,实属工作重复,劳民伤神。
过多的考核更不利于大师级导师的出现,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1,9]。而且我们也不能要求导师个个都是大师。对导师的工作不能求全责备,要允许年轻导师存在一个成长过程,要正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或业绩存在差异。对研究生导师,只需要规定合格的底线,如,一定时期内从事科研项目的数量、所培养的研究生完成的工作任务、最终论文水平是否合格等等,其它的事情可以由导师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特点灵活掌握。这就如同规定了教师的年教学工作量标准,那么无论他是刚刚达到最低标准,还是超额了一倍,都会认为他们都是合格的。给导师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会有利于其个性的发挥或对自己感兴趣方向的关注。突出的个性和对专门问题的关注,对导师和研究生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2.4导师与科研
科研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驾驭。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实践活动中,人们才可能将那些书本上那些表层的东西逐步发展到深刻的认识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住知识内在的规律性的内容,才能尽快将所学知识发展到能灵活驾驭、活学活用、可以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创新阶段。尤其是在研究生培养上,要适应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改过去对本科生教育的“重知识传授”,变为研究生教育的“重方法传授”。
不做科研的导师去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如同一个“旱鸭子”教别人学游泳,即便其将书本上的游泳理论学得滚瓜烂熟,但自己尚不会水,如何能教出游泳健将?所以教师只会“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
科研可以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人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科研就是帮助教师装满一桶水的过程。
因为搞科研必然会遇到好多新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促使教师和学生去不断学习、补充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否则就无法实现创新。
尤其从事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更是要求教师必须去跟踪、了解和掌握某个研究领域的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并去学习掌握一些先进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只有这样,其工作才能达到高水平指标,获得高水平创新成就。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得到提升、充实与发展。这样,教师桶里的水就在涨高。
所以,应该提倡研究生导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最好能使得学生的论文选题就是导师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内容,这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尤其要注意成功科研案例为教案,引导研究生熟悉各个科研环节及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自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某些理论方面来指导自己的科研创新实践。
根据对大量的研究生培养情况的了解来看,导师有科研和导师没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或动手能力培养的效果确实大不一样。所以,研究生导师若本人无科研,最好能与有科研的教师合作带研究生,若实在找不到合作者就应该考虑限制其招生数量。
2.5导师指导小组
有些文章提到成立研究生导师小组的建议[10,11]。我认为这个建议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在条件成熟或工作需要的场合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科分支总数已从20世纪前期的600多门发展到当今的6000多门。科学家预测,21世纪还将有大量的新兴学科和新兴领域接踵而至。科技创新的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多学科、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综合。
面对现今知识的海洋,一个人想尽学所有知识根本是不可能的,即便对自己从事学科的知识也只能做到部分掌握。
在工作中,每个教师势必会遇到自己不擅长,而其他教师所擅长的各种情况。如此,科研必须要有科研的团队,研究生培养也应该有培养研究生的指导小组。
在科研团队的组建上,我们的体会是应强调“专攻”人员的组合。
“万金油”式的教师,虽然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对什么都了解一些,在哪方面都能伸把手。但是,毕竟个人的精力有限,宽度的增加,势必带来高度的降低。对这种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妨称其为“平台型”。
“专攻”式教师掌握的知识面宽度也许不如“万金油”式的大,但是其学有专长,研究有专攻,能量得到很好的聚集。这种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妨称其为“立柱型”。
若一个学术团队中大家都是“平台型”人才,在哪个方面都不突出,则众多低“平台”排列在一起,整个体系仍然是低水平的“平台”,研究就难以实现高水平创新与突破。
若一个学术团队中大家都有所“专攻”,形成优势互补,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长项,则该团队在相关技术的各个方面都会处于较高水平,大家组合在一起,“立柱”就变成了“高台”,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就更容易出现。
同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类似的情况需要面对。一个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小组可以帮助不同专业的学生们更游刃有余地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前沿上团结行进,获得仅靠一个导师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创新实践效果。
3.结束语
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工科研究生与其它学科相比有一些特别之处,其中对导师的要求也有些特点。在工科研究生创新培养上应该加强对其研究生导师工作各个方面的研究。只要大家采取百家争鸣的方式,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就可以将导师工作的方方面面逐步完善起来。创建导师工作好的机制与模式,使其工作更好地遵循研究生培养的科学规律,就可以将研究生培养工作引上规范与充满创新活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华英.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李明.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2006(1):95-98
[3]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51-54
[4]单连阳,王殿元.论高等院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1(5):53-55
[5]杨扬,李杨,朱淼等.如何实施新增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岗前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6):10-11
[6]葛湘群.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与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7]李璐, 陈闻. 硕士研究生导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因素分析[J].高教论坛,2008,(03):181-183
[8]郭文娟.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06
[9]谭源渊.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3):49-51
[10]李九生,管爱娟.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9-20
[11]王伟.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8):131-133
Reflections on the Work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Tutor
FAN Bing-huiSUN Ai-qinWANG Chuan-jia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Qingdao, 266510)
Abstract: The issue of graduate student tutor is related to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the final results, we must give great weight. View of the current discussion in society about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tutors work, several views and understanding were expressed in this paper concerned the work of graduate tutors. To create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utor working mechanisms and patterns can make the work of tutors to guide students to better follow the law of the need for innovative training.
Key words: engineering; 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Tu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