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业能力是使创业实践活动赖以启动、运转和展开的操作系统,是影响和制约创业实践活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本文从创业能力的界定入手,根据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分析探讨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创业能力
0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我国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目前大学生创业的能力比较缺乏,创业成功还有待于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砺。因此,如何开展创业能力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大学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大学生创业热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几年的实践显示,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创业的成功率也相对较低。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要点”指出:我国的创业类型以生存型为主,而不是机会型。中国的创业机会很多,但国民创业能力弱。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缺乏,我国国民创业能力弱,他们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少自信,内心充满矛盾和焦虑。既向往创业,渴望创业,又害怕创业,担心创业;既想自主创业,又想找一个好的工作单位;既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又为自己能力不足而苦闷,对创业前景把握不定,显得迷惘,意志不够坚强。因此,创业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取决于创业者创业能力的高低,同样的环境下,创业能力越强的人抓住机遇、成功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2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界定
根据大学生创业研究课题组(2006)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报告显示,尽管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对创业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实际的创业动能并不高,而且创业精神、创新意识、资源获取能力、企业运作和市场知识等创业的核心能力不强。文章在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潜在的创业者将各种资源整合,把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创业能力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可以界定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能力。
2.1 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创业的基础能力。创业者应具备的方法能力主要体现在:创业者应具备从一般媒体和网络等信息载体中搜集信息并进行加工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能力,是一种人、财、物、时间、空间的合理组合、科学运筹和优化配置的心理能量的显示,在较高的层次上决定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业能力;人力资源整合能力,建立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选择共同的创业理念的创业者、结合专业进行优化组合,能运用群体目标建立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形成群体的内聚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性能力,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能够成功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通过消费者需求分析、市场定位分析、自我实力分析等过程,依据“最适合自己的市场机会是最好的市场机会”的原则,做出正确决策,完成从创业点子到商业概念形成决策的过程。
2.2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能胜任用人单位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首先要考虑是创业者的专业能力与所选择的创业项目是否有结合点,一般都应在自己熟悉的行业中选择项目,这样就能避免许多“外行领导内行”的尴尬,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创业者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创办企业中主要职业岗位的必备从业能力;接受和理解与所办企业经营方向有关的新技术的能力;把环保、能源、质量、安全、经济、劳动等的知识和法律、法规运用于本行业实际的能力。
2.3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与情商的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是创业成功的主要保证。创业者具备的社会能力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公关能力,谈判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3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实现途径
3.1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有助于在大学生中系统地培养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在创业培养体系中,课程教学体系是核心,在各类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作用,在第一课堂课程设置方面,应开设《创造学》、《创业学》、《创新思维》、《创业管理》等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以更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在第二课堂创业活动方面,应广泛开展诸如创业计划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演讲、辩论、广告设计大赛等活动,逐步形成以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为主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同时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创业指导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2 营造良好的校内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积淀,创业教育要融合于学校的整体育人机制中,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Rogers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对于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那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能力的基本前提。校内创业教育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创业教育硬环境指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的场所或实验设备,提供创业资金和创新奖励基金以及为创业竞赛和创业社团提供专项资助等有形的创业支持。创业教育软环境主要包含学校领导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创业鼓励相关制度建设和活跃的校园文化等。学校要不断加强“硬环境”的建设,建立创业基地,引进试验设备并提供专项创业资金的支持。在“软环境”的建设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友和企业家成功创业对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示范作用,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加大“挑战杯”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业文化节、创业计划比赛、创新设计大赛、科技节等专题校园文化活动。
3.3 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创业能力。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场所建立创业实训基地,扶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与钻研专业紧密结合,与服务企业紧密结合,与实践创业紧密结合,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一是学校的科研实验室要向学生开放,让学生了解科研前沿,演示高精技术设备,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同时鼓励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接纳部分优秀大学生。学生在导师的带动下,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二是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体验,让大学生虚拟创业公司,地方高校还可以成立让学生处方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大学生超市、食堂、书亭、家教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实体,在创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全过程,使学生在经营实践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校内培育,部分工作室可在学生毕业时成为较成熟的创业实体。同时采取校企联姻的模式,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学生的创业成果尽快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史永安.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2]房欲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J].理工高教研究.2004.(4):76-77.
[3]陈国华.试论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J].科技与教育.2006(10).
[4]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5]林秀华.创新能力培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创业能力
0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我国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目前大学生创业的能力比较缺乏,创业成功还有待于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砺。因此,如何开展创业能力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大学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大学生创业热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几年的实践显示,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创业的成功率也相对较低。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要点”指出:我国的创业类型以生存型为主,而不是机会型。中国的创业机会很多,但国民创业能力弱。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缺乏,我国国民创业能力弱,他们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少自信,内心充满矛盾和焦虑。既向往创业,渴望创业,又害怕创业,担心创业;既想自主创业,又想找一个好的工作单位;既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又为自己能力不足而苦闷,对创业前景把握不定,显得迷惘,意志不够坚强。因此,创业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取决于创业者创业能力的高低,同样的环境下,创业能力越强的人抓住机遇、成功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2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界定
根据大学生创业研究课题组(2006)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报告显示,尽管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对创业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实际的创业动能并不高,而且创业精神、创新意识、资源获取能力、企业运作和市场知识等创业的核心能力不强。文章在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潜在的创业者将各种资源整合,把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创业能力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可以界定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能力。
2.1 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创业的基础能力。创业者应具备的方法能力主要体现在:创业者应具备从一般媒体和网络等信息载体中搜集信息并进行加工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能力,是一种人、财、物、时间、空间的合理组合、科学运筹和优化配置的心理能量的显示,在较高的层次上决定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业能力;人力资源整合能力,建立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选择共同的创业理念的创业者、结合专业进行优化组合,能运用群体目标建立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形成群体的内聚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性能力,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能够成功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通过消费者需求分析、市场定位分析、自我实力分析等过程,依据“最适合自己的市场机会是最好的市场机会”的原则,做出正确决策,完成从创业点子到商业概念形成决策的过程。
2.2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能胜任用人单位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首先要考虑是创业者的专业能力与所选择的创业项目是否有结合点,一般都应在自己熟悉的行业中选择项目,这样就能避免许多“外行领导内行”的尴尬,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创业者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创办企业中主要职业岗位的必备从业能力;接受和理解与所办企业经营方向有关的新技术的能力;把环保、能源、质量、安全、经济、劳动等的知识和法律、法规运用于本行业实际的能力。
2.3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与情商的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是创业成功的主要保证。创业者具备的社会能力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公关能力,谈判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3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实现途径
3.1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有助于在大学生中系统地培养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在创业培养体系中,课程教学体系是核心,在各类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作用,在第一课堂课程设置方面,应开设《创造学》、《创业学》、《创新思维》、《创业管理》等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以更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在第二课堂创业活动方面,应广泛开展诸如创业计划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演讲、辩论、广告设计大赛等活动,逐步形成以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为主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同时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创业指导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2 营造良好的校内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积淀,创业教育要融合于学校的整体育人机制中,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Rogers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对于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那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能力的基本前提。校内创业教育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创业教育硬环境指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的场所或实验设备,提供创业资金和创新奖励基金以及为创业竞赛和创业社团提供专项资助等有形的创业支持。创业教育软环境主要包含学校领导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创业鼓励相关制度建设和活跃的校园文化等。学校要不断加强“硬环境”的建设,建立创业基地,引进试验设备并提供专项创业资金的支持。在“软环境”的建设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友和企业家成功创业对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示范作用,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加大“挑战杯”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业文化节、创业计划比赛、创新设计大赛、科技节等专题校园文化活动。
3.3 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创业能力。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场所建立创业实训基地,扶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与钻研专业紧密结合,与服务企业紧密结合,与实践创业紧密结合,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一是学校的科研实验室要向学生开放,让学生了解科研前沿,演示高精技术设备,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同时鼓励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接纳部分优秀大学生。学生在导师的带动下,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二是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体验,让大学生虚拟创业公司,地方高校还可以成立让学生处方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大学生超市、食堂、书亭、家教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实体,在创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全过程,使学生在经营实践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校内培育,部分工作室可在学生毕业时成为较成熟的创业实体。同时采取校企联姻的模式,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学生的创业成果尽快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史永安.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2]房欲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J].理工高教研究.2004.(4):76-77.
[3]陈国华.试论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J].科技与教育.2006(10).
[4]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5]林秀华.创新能力培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