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报道的构思技巧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329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思维方式的革新、认真把握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是构思电视经济报道的关键所在。坚持这些原则也就是要求我们辩证地分析问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高电视经济报道的思辨性、真实性和可视性。
  下面结合实例,就电视经济报道的构思技巧做一阐述。
  一.思维方式的革新
  面对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因循守旧地抱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是无法正确认识和评价现今的经济活动,也没有能力完成反映舆情、引导舆论的任务。以乌海电视台两组新闻报道为例:第一组,去年冬天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报道了出租车拒载现象,节目中反映了我市出租车拒载违章行为和乘客的不满情绪,片尾还用相当篇幅呼吁有关部门执法要严上加严,司机要提高职业道德,乘客应敢于批评和举报违章行为等等。这样的报道因浮于表面,只能隔靴搔痒,观众听到第一句评论,就已经能猜出后面一连串的内容,看罢索然无味。第二组,之后电视台派出的第二组记者深入了解了出租车司机、乘客和管理部门多方面的看法,结合市场规律得出结论,认为,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严重的市场供求失衡。寒冷的天气人们乘坐出租车的需求大大提高,经常冰冻的路面又使出租车的载客量大大降低,从而形成“求大于供”的局面。而当前有关部门执行的价格管理措施和严格的出租车数量限制又使供求矛盾无法得到缓解,在难行的路面上为了维持令人满意的收入,很多司机宁愿冒着处罚的风险而对乘客挑挑捡捡,违章司机越来越多,有关部门管理起来也是力不从心,恶性循环使得出租车拒载现象愈演愈烈。基于这一见解,记者向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根据市场状况采取科学的物价政策,建议采取增加出租车、社会闲置车辆特殊季节准入出租车市场、加强综合管理等做法,以缓解供求矛盾,提高服务水平。受众认为,第二组记者的报道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因为它能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市场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把握“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经济节目最忌空泛的说教式宣传报道,应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之下的微观经济现象敏銳地洞察,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地进行报道和分析,通过对直接改变百姓生活的具体事件的报道来诠释国家经济政策。同样,我们也不能将手段当成目的而浅尝辄止,电视经济报道如果仅停留在微观事件报道这一层面上,就会因太零碎而没有力度和引导作用。我们要有宏观思路,以宏观认识采访微观;或者从微观认识采访宏观,达到“一滴水见太阳”的目的。“微观”往往是新鲜的,最具活力的,是血肉;而宏观则是事物发展的大势,是骨骼。例如,“五?一” “十?一”黄金周期间国内“旅游热”的报道,如果仅仅就国内各旅游景点人如潮涌这一现象做一动态性报道,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做深度报道,那么,几年来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利率杠杆的运用,以及假日经济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心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等都应是记者在构思经济节目中必须了解的内容。
  总之,记者应宏观在胸,微观在握,以“大胸襟”创造“大手笔”。
  三.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正确处理经济新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可以提高经济报道的力度和感染力,因为经济活动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的活动,没有人物的事件是不存在的。
  例如:几年前,我市的一个潜水泵公司,打破旧的经营管理模式,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焕发出生机活力。记者做这一报道时,摒弃了泛泛地讲解改革措施的做法,而是通过深入调查,挖掘出一个鲜活的人物事迹:该厂的总工程师很早以前就发现“深水潜水泵”在西北市场是空白,上这一项目是他多年的梦想,但受旧体制的束缚,这一梦想因无资金投入和领导支持而一直没有成为现实。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之后,他说服了新厂长又动员全厂职工集资入股,开始建设生产线。这期间,他忙于工作不回家,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日夜攻关。生产线试车成功当天,记者赶赴现场,厂长拉着记者的手热泪盈眶地说:“片子播出时,一定要通知我们,让总工程师的爱人看看,他这几个月没白忙活”。摄像机记录下这一感人场景。片子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片中主人公鲜明的人物个性打动了观众,使其感受到了职工与企业之间风雨同舟结下的不解之缘,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自然,观众也深刻地领悟到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对企业振兴的重要意义。
  四.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电视经济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经济宣传不同于普通的社会题材报道,一旦出现本质错误,就可能对市场活动产生误导,从而直接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电视经济记者在采访时务必坚持严谨务实的作风,万不可走马观花。例如:报道我市某村秋天蔬菜喜获丰收,农民收入大增,起初记者仅报道这一表面现象,单纯宣传该村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的做法,这样很可能给农民造成误导,认为蔬菜的市场需要旺盛,而实际上,当时的市场已趋于饱和。其实该村农民致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春耕时,专业合作化组织已推行了“订单农业”,农民拿着订单种庄稼,收入自然有保障。透过该村农民种蔬菜致富的现象,应该看到农民市场经济观念的增强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意义。幸好这一报道得以及时修改,否则,如果不了解实情的农民受到误导,一窝蜂似地跟种蔬菜,造成严重供大于求,后果不堪设想。由表及里,探索务实本质是电视经济记者应有的工作作风,它不仅要求记者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要求记者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和对众多经济现象的广泛了解。
  五.必须把握具象和抽象的关系
  电视经济报道离不开抽象的概念和数据,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枯燥的概念和数据是发挥电视媒体优势、提高经济宣传效果的关键。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这些死的概念、数据“活”起来是电视经济记者必修的基本功。例如:我市大力推广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那么什么是ISO9000?如果把教科书上的东西生搬到电视屏幕上来,肯定会令人生厌,而且电视配音的速度之快也使观众来不及全面理解和接受。如果作个形象的比喻:果园里,人们很难逐个检验每个苹果的质量,但如果从育种到土壤选择、果树培育、除虫,施肥、采摘每个生产环节都做严格监控,每个苹果的质量自然能够保证,人们把对各个生产环节和整套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认证,交给联合国认可的机构去完成,这一活动称为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通过上面的表述,观众自然直观形象地了解了原本抽象的概念。
  (作者单位:乌海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其他文献
从最初的5M免费体验到10M,再到30M、50M……中国农业大学的杨沐(化名)这半年多来几次升级手机流量套餐,可最近发现,居然到月底又不够用了。50M的流量都不够用,这意味着杨沐每天平均至少有3个小时在用手机上网。如今,像杨沐一样大力使用手机上网功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2010年7月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71.2%集中于10~29岁的青少年群体,其中最多用途
期刊
采訪是获取新闻事实最原始的动力,也是整个新闻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步。采访当中,如何向受访者清晰、明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诉求,对一名记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采访,首先要是一次顺畅的沟通。如何以合适的语言表达取得最佳的采访效果,笔者结合实践,谈一点看法和体会。  一、新闻采访中语言表达的特点  根据以往采访的经验,笔者以为,语言表达需要明确体现出的几个特点:可感可信、互动共鸣,真实可靠、观点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