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始于疑,有疑而问,然后知之。让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可做适当地引导示范;另外,对于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加以鼓励,使学生在学习“提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还要不断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
  关键词: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解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第一课时,按照教学习惯,让学生交流关于居里夫人的资料,扫除字词障碍,提出不懂的问题加以解决,有几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真叫人啼笑皆非,如“居里夫人为什么叫玛丽.居里?”“一居里等于多少?”“什么是钋?”等,这显然不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本不靠谱,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游离了课堂教学主线。
  二、引发的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批评争论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能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因此,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和潜能。
  三、解决的策略
  经过研究,我发现其实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教师如何引导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运用以下几方面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产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回答或解释的地方,问题的提出者应当是学生。
  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是回答问题,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教师把问题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在新课程理念下这样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回归。
  (1)加强师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协作意识,才能造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2)引导观察,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3)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思考方法。
  (二)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要解决学生畏难心理
  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由于有心里顾虑。许多学生担心:我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别人都懂了,同学会讥笑吗?我的问题如果连老师都答不出来,出了老师的“洋相”,让老师下不了“台”,老师会批评我吗?我的问题会不会打乱老师的思路遭到老师的责怪?这些心理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最终学生也无疑可问了。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说:“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个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也许是“童言无忌” 和“异想天开”,但也是学生跨出的第一步,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消除学生畏难,尊重保护,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勇于展示。敢于“异想天开”、敢于产生疑问,
  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學生得人格,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不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坚决反对斥责、讥讽学生,决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和友谊。教师要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从而打消学生的惧怕和隔阂心理。
  (3)尊重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沙锅问到底,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对学生的意见暂缓批评,特别是不要对学生那些奇异的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敢问、主动问。
  (4)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投入到情境之中,达到身临其境。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爱的情景,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样一来,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参与,积极的自主的探索,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生提问题须经历从“提出无价值的到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开篇提到的,在讲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的质疑不着边际,离题甚至离谱,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时候,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从“敢问”——“会问”转变。   (1)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状态的倾向。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出格”、甚至“出错”的质疑行为,然后加以引导,使之纳入“正题”。
  (2)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和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难以回答出问题时,千万不能讥讽,挖苦,嘲笑,要让他们带着安全感坐下,投入到对问题的重新判断思索之中。让那颗萌发着求知欲望的心永远保持在积极的探索之中,直到解决问题带着种成就感,幸福感完成心灵的积淀。
  (3)教师要适时点拨引领。新课标中的学生“自读自悟 ”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须有教师主导参与。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一开始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需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被老师适时点化、及时引领畅游思维王国,从而探求到有价值的问题。
  (4)质疑问难能力训练要从易到难,兴趣引导。在课前,我经常抽出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先由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同学上讲台,让其他同学随意向他提上节课所学内容的三个问题。如果三个问题回答过关了,他就拥有向全班同学提出三个问题的权利,谁被难住了,就必须向全班同学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
  这样,课堂上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思维会更有深度,提出的问题也会更有价值。
  (四)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教给学生问难的方法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人渔。”如果说环境的影响可以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问的勇气,并不等于就能提出问题了。那么正确的提问方法则是真正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取知识的关键。如何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呢?我在教学中总结有以下方法:
  1.在课题中寻找问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对于我们教语文的教师来讲,“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学生接触课题后,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再对课题进行推敲,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的中心和结构。课一开始就能设下悬念,可以吸引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读书,使他们的脑子积极、主动地围绕课题转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例如:学生接触《长城》这一课题后,教师以启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情境,不但使学生思维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长城究竟有多长?建筑长城产要用了什材料?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而且为下一步教学找到了突破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扣题质疑要抓重点。
  2.在课堂中寻找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扣题质疑,学生有了读的兴趣,这时让他们带着题疑反复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这一方面使他们在读中解疑,另一方面也为产生新的疑问而奠定基础。等到学生确实读到位了,由题产生的疑问解决了,教师再为他们提供新的质疑契机,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再去质疑,或从文中关键内容上设疑,或从语言运用上设疑,或从课文疑难点上设疑,或从人物、事物的特点上设疑。
  例如: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课堂显得“井然有序”,是那么的平静。于是我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说它不肯随遇而安呢?”“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些问题的提出,为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找准了一个出口,也激发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欲望。
  3.在课堂结尾寻找问题
  学生通过课中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疏理、归纳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尾的质疑为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可以以文章留给读者的空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例如:学完《穷人》一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向文章留下的空白:“桑娜拉开帐子以后……”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再次迸发出火花:“桑娜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我要预测一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一些经验,大胆想象和推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对书中的插图进行提问
  现在的教科书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插图,在觀察中思考,并能从插图中发现问题,也应该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5.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
  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显“山”露“水”。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熟知文本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基础。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教师指导学生从书本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问这一单元、这一课时的重点、难点是什么;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这些问题。
  (2)敢于质疑是提出高问题质量的关键。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自己认为有问题的事和物。
  我在家访的时候,听到很多家长诉苦:孩子认为老师的话百分之百是正确的,而我们家长正确的话也听不进去。是我们的教育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所以我们教师要抛开师道尊严的外套,树立“善解人意,乐于交流”新形象,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敢于向教师提问了。教师应当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在对待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可对老师提出质疑或批判否定,这对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是大大有意。
  (3)提前预习,是提高问题质量的捷径。为了提高提问的质量,我在每节课的最后,都会公布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问题。由于精彩的问题可以到讲台去“亮相”,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而我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减少了“无用功”。
  总之,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提问是孩子们积极思维的表现,结合语文教学,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力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其他文献
摘 要:安德鲁·怀斯是美国著名的美国著名的怀乡写实义绘画大师,本文从安德鲁·怀斯的绘画取材方面来谈,收集描述关于怀斯的绘画创作资料并进行整理的相关文献综述。以此为基础,探讨怀斯在美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及他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怀斯;现实主义;乡土情怀  乡愁一词让我们想到了语文课本中余光中借诗词来书写乡愁,塔可夫斯基用电影中的影像来表现乡愁,以及许多歌唱家用旋律来咏叹乡愁。而如今我们面
期刊
摘 要: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生态学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将语言看作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对语言的生态因素进行研究,指出从语言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出发,来研究分析语言。了解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时刻提醒着人们注意当今社会语言环境的生态平衡。绿色语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绿色语法中的“绿色”被赋予了环保和生态的意思。在生态
期刊
摘 要:中國本土宗教的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很早就随着中华民族对外交流走向世界。特别是对汉文化圈中的周边诸国影响深远。其中,在日本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特定的道教实体。但在中日交流史中道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留下了深深地足迹。本文在中日交流视域下,解析东汉至明清时期的道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及特征。  关键词:中日交流;道教思想;日本;传播  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期刊
摘 要:从理论上对“创伤”做出系统研究的最早可以追溯至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皮埃尔·让内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以他们为代表的早期研究者对创伤的探究均从心理分析学角度展开。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伤理论对越战老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此创伤研究进入了跨学科研究的新阶段。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众多学者与研究者,如朱迪斯·赫尔曼、肖珊娜·费尔曼、多丽丝·劳伯、罗斯·莱斯等等,
期刊
摘 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更是缺一不可,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创造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主
期刊
摘 要:“蓝色时期”是毕加索一生中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毕加索进行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自我反思,经过这次心灵的撼动,她确立和明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立场和身份,为他随后的立体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和心理基础。“蓝色时期”是毕加索的自省初期,对生命和人生感到忧郁和痛苦;“粉红色时期”是自省的后期,确立了人生的定位和意义。  关键词:毕加索;
期刊
在立体几何的一堂习题课中,我选择了一道关于求多面体体积的练习题,在当时选择这道题时我经过了认真计算觉得学生应该没有问题,而且相对于其它的习题这道题并不是最难的,所以备课时也没有太在意,觉得胸有成竹,学生应该会按照我的思路走,然而在课堂上却出现了问题。下面是我当时选的那道题: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斜边,侧棱AA1=2,点D为AB的中点,点E在线段
期刊
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集中展示了唐宋文人用生命与真情谱写的杰作,其中的“诗从肺腑出”板块,萃集了四首唐诗,诗作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慷慨苍凉、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在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后,我们对文本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识都开始深深思索。  《琵琶行》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与主旨的诗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围绕着这“沦落”二字,师生开始了深入解读。  一、品读人物“沦
期刊
摘 要:“研学后教”理念要求教师不强迫学生的学习,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且“研学后教”教学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无论对与错都要大胆说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团队合作、请教老师等方式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本文从研学案,研互动,研点拨,研探究,研評价五个方面阐述了“研学后教”理念下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研学后教”;小学体育;课
期刊
摘 要:江南水乡不但孕育出了悠长绵长的江南水乡文化,更有江南的特色与韵味蕴含在里面。在江南古镇的文化特色中,街区结构、商贸传统、人文生活、景观意象等都体现了江南的特点。本文将从笔者的角度和理解去论述江南古镇发展的前世与今生。  关键词:江南古镇;水乡文化;区域发展  江南,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可以说就是现在的江浙沪皖地区,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多种不同的区域文化的影响,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楚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