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世界 直抒胸臆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文引路】
  耳根的清静
  ◎王开岭
  这个崇尚肉体的时代,竟从未想过为耳朵做点什么。所有感官中,它被侮辱与损害的程度最深。
  ——题记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謐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
  古人真有耳福啊!
  耳朵就像个旅馆,熙熙攘攘,谁都可以来住,且是不邀而至、猝不及防的那种。
  其实,它最想念的房客有两位:一是寂静,一是音乐。
  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
  儿时,逢夜醒,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地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那钟摆声静极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我边默默帮它计数,一、二、三……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冷不丁,会想起老师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罢。
  回头看,那会儿的夜真静啊,童年时耳朵是有福的。
  多年后,读“湖上笠翁”李渔的《闲情偶寄》,谈到睡,他说:“睡必先择地,地之善者有二:曰静,曰凉。不静之地,只睡目不睡耳,耳目两岐,岂安身之善策乎?”
  古人以睡养生,睡之有三:睡目、睡耳、睡心。睡之第一要素,静也。为求静中之颐,那些神仙级的古人还有游觅“安榻”的风尚,即四处借地儿睡,比如深林泉畔、石竹幽窗……总之,在“静”上添更多的附加值。以古天地之清宁,还朝三暮四、环肥燕瘦,真奢靡啊!试看当下星级酒店,哪个在“静”上达标?
  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
  刹车声、喇叭声、拆迁声、施工声、装修声、铁轨震荡声、机翼呼叫声、高架桥轰鸣声……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
  耳朵,从未遭遇这般黑压压、强悍而傲慢的敌人,我们从未以这么恶劣和屈辱的条件要求耳朵服帖。机械统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结,只会发出尖利的啸音,像磨砂,像钝器从玻璃上狠狠刮过。
  一朋友驾车时,总把“重金属”放到最大音量,他并不关注谁在唱,按其说法,这是用一个声音覆盖一群声音,以毒攻毒,以暴治暴。
  我们拿什么抵御噪声的进攻呢?
  耳塞?地下室?将窗户封得像砖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隙?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小对耳朵的伤害,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一样。
  人体感官里,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不拦截、不过滤,不像眼睛嘴巴可随意闭合。它永远露天,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其实,耳朵也是一副心灵器官。人的烦躁和焦虑,多与耳朵有关,故有种医术,叫音乐疗法。
  但,耳朵总要反抗点什么。它的反抗即生病:失眠、憔悴、抑郁……科学家做过一项研究:观察马路两岸的树,噪音污染越重,树越无精打采,枝头耷拉,叶子萎靡,俨然一个惊恐的孩子。和人一样,树是有情绪的,是长耳朵的。
  为抚慰可怜的耳朵,我淘过一张CD,叫《阿尔卑斯山林》,采的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晨曲、溪流、雀啾、疾风、松涛……买回家的那个下午,我急急地关好门窗,打开音响,一个人沉浸到傍晚。
  那个下午,耳朵在逃窜,我携它一起私奔,向着遥远的阿尔卑斯。
  弥漫山林的,无论什么动静,都是“静”。久违的静,亘古的静,伟大的静。我给耳朵美滋滋地过了个节,像杨白劳给喜儿买了尺红头绳一样。
  此后,我多了个习惯,每逢机会,便录下大自然的天籁:秋草虫鸣、夏夜蛙唱、南归雁声、风歇雨骤、曙光里的雀欢、树叶行走的沙沙……我在储粮,以备饥荒。城里的耳朵,多数时候是饿的。
  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
  不是么?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之餮,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功夫。
  口福和眼福俱饱矣,耳福呢?
  无一座城市致力于“音容”,无一处居所以“寂静”命名。
  我们几乎满足了肉体所有的部位,唯独冷遇了耳朵。
  甚至连冷遇都算不上,是折磨,是羞辱。
  做一只现代耳朵真的太不幸了,古人枉造了“悦耳”一词,实在对不住,我们更多的是“虐耳”。
  有个说法叫“花开的声音”,一直,我将其当作一个比喻和诗意幻觉,直到遇见一位画家,她说从前在老家,中国最东北的荒野,夏天暴雨后,她去坡上挖野菜,总能听见苕树梅绽放的声音,四下里噼啪响……
  苕树梅,我家旁边园子里就有,红、粉、白,水汪汪、亮盈盈,一盏盏像玻璃纸剪出的小太阳。我深信她没听错,那不是幻听和诗心的矫造,我深信那片野地的静,那个年代的静,还有少女耳膜的清澈——她有聆听物语的天赋,她有一幅画,叫《你能让满山花开我就来》,那绝对是一种通灵境界……我深信,一个野菜喂大的孩子,大自然向她敞开的会很多。
  我们听不见,或难以置信,是因为失聪日久,耳朵被磨出了茧子。
  是的,你必须承认,世界已经把寂静——这大自然的“原配”给弄丢了。   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我听不见花开的声音。
  我只听见耳朵的惨叫。
  (选自《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有删改)
  【我仿我秀】
  静静聆听
  ◎陈 静
  双休日,等来了一个难得的懒觉——其实并非有多么困,只是很享受這种无所事事的慵懒。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能听到隔壁传来的钢琴声,悠扬动听。疲惫的身体像是被揉皱的纸被再次展平,一种难以言说的惬意由心头滋生,向周身扩散……
  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学会静静聆听,那是疲乏之后放松自己、让自己回归恬静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其实,你周围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演奏出不一样的乐章。只要你愿意静心聆听,便能听到——春雨过后嫩芽破土萌发的声音,夏日里树木蓬勃生长的声音,猎猎秋风中百草凋零的声音,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跌落地面的声音……或许那些声音并不真正存在,但是只要你愿意听,用心听,就听得到!世间万物,无论什么,都应该或多或少在每个人心里留下些许痕迹。即使是一些极其微小的东西,也应像一滴雨水滴入河面一样在你的心底荡起层层涟漪,留下一串脆生生的声响。但前提是,你必须留心生活,愿意聆听每一种声音,愿意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其实,不仅要聆听我们周围的一切,有时我们也应该学会聆听自己。事实上,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或者说我们并没有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了解自己。盯着镜子里的自己久了,我们常常会觉得镜子里的那个人非常陌生,更何况那隐藏在深处的内心呢?所以,我们更需要聆听自己。
  偶尔静下心来,让身心放松下来,细细聆听自己身体,你会越来越清晰地听见心脏有力的跳动和血液流经身体各处的声音。试着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慢慢回想从前自己做过的事,客观地检讨,细细地过滤,你会发现自己存在着的某些不足。而这可以说是一个修缮自己灵魂的过程。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完美的,只有在经历了磨难和自我修缮之后,我们才能一步步向着正确的目标迈进。
  这个世界并不安静,也不可能安静。别以为白云淡淡飘过的蓝天是安静的,当我们用心聆听,静心观察,便会发现它其实在以一种喧闹、奔腾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学会聆听后,那些看似琐碎的过去会被放大,变得丰富起来,我们的记忆开始变得清晰,我们脉搏的跳动声会震动耳膜——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将被我们唤醒……
  【技法借鉴】
  一、直接抒情
  作者在描述感情时,不借助任何事物和景物,心里有什么话,有什么想法,有怎样的感情,都和盘托出,全抒之而后快,以其浓烈、酣畅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如文中“童年时期我的耳朵是有福的”,由于环境的安静,能捕捉很多寂静之声。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美好的想象世界中神游。“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营养”,名词作动词,充分体现出美景对耳朵来说是一种享受,能给耳朵带来愉悦。“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强调各种喧嚣声充斥耳朵,对耳朵伤害很大。
  这种抒情方式因其直陈肺腑、坦率真挚、质朴诚恳,给读者以强大的情感冲击力。直接抒情时,作者在前文进行了很细致的铺垫,那些情感经过层层蓄势,到了该抒情的时候便热烈奔放,一泻千里。我们在写作文时,在经过前期的铺垫后,到了应该直陈表白的时候,不要戛然而止,或犹抱琵琶半遮面,或用一个省略号了事,一定要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在写作散文时,我们可以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这样有利于突出被表现的事物,强化所表达的情感,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文中将儿时的宁静环境与现在的喧嚣环境作对比,将嘴巴、眼睛的有福与耳朵被虐作对比,将现代人的“失聪”与女画家“有聆听物语的天赋”作对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社会喧嚣环境的不满,对儿时寂静环境的怀念。
其他文献
任何一位有柔软心的老师发现学生用老师的手机给他妈妈发微信表扬自己“上课积极发言,表现很好”时,一定会哑然失笑,为男孩的天真、机智,也为那一颗向上的心。  男孩为什么要用老师的手机发这样的微信给妈妈呢?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方面,妈妈经常用微信的方式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并借此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另一方面,孩子也十分敬畏母亲,怕自己表现不好让母亲担忧,担心受到母亲的责罚。因而他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宽慰母亲,
期刊
近些年来,关心弱势群体越来越成了时髦的话题,“无障碍通道”增多了,“无障碍卫生间”也应运而生,盲人朋友应该高兴了。可是且慢,因为另一种情况也随处可见:“无障碍通道”上矗立着“无障碍通道”标志牌,“无障碍通道”不通了;“无障碍卫生间”长期处于锁闭状态,无障碍设施有名无实。【围绕“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卫生间”,先说成绩,再说问题,一个“可是且慢”将成绩和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此段引入文题材料,语言灵活
期刊
纸质书籍和实体书店式微的现状,令无数人陷入回忆。从前的日子很宁静,静到常常会“闲读半日”“围炉读书”“雪夜读书”。纸质书籍的墨香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们的意识深处。  犹记那“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南阁子”,读书万卷,手不忍释,“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桂影、清风、明月与书本融为一体,共同构筑起一个读书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世界几乎是每一个读书人的
期刊
现在,电子游戏已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国际奥委会代表承认“具有竞技性的游戏项目”是“一种体育运动”。随之,北京大学开设了关于电子游戏的选修课。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我对此表示支持,因为北大开设电子游戏选修课的做法就像一块“试金石”,正为国家发展谋求一条新道路。  开电子游戏课,可以让人们转忧为喜。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游戏是洪水猛兽,玩游戏是不务正业,许多人对步入电子游戏行业的年轻人的前途表示忧虑。正因为如
期刊
电子游戏课程进入北大,引起了热评。我对开设这门课十分赞同,因为北大开设电子游戏课推开了新教育时代的大门。  北大开设电子游戏课,是扬自我之风采。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时,开创了北大“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优秀传统。正因如此,开设电子竞技游戏课程是北大坚持自我、展现风采、与时俱进的体现。  北大开设这一课程,与其学术自由的特色是离不开的。百年历史,“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为北大打下坚实的文化学术基
期刊
翻卷的海浪、迎风的船帆,  这是青岛的视觉符号,  历时138天,  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号科考船,  顺利返回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  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岛帆船比赛,  殷剑为中国帆船帆板项目实现金牌零突破,  帆船之都、深海基地码头,  这是青岛的自豪之名。  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坐落在“五四广场”上的“五月的风”,  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  熊熊火
期刊
《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不少网友看到这样的书名,忍不住发微博吐槽:看着《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之类唯美中又略带莫名伤感的书名,如果不看作者的话,你一定以为这是网文,然而一看真正的作者,却惊诧莫名又百思不解——胡适、沈从文、鲁迅,这些传统而严肃的文学名家,什么时候成了“标题党”?  从实际来看,这些伤感、幽怨的书名,并没有赢
期刊
沙龙一开始,朱逸然就站起来发言:“我一直在心里琢磨着怎样才能在記叙文中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  张子林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我认为抒情的方式很重要。”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比如,可以在写人或记事时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抒情,大多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表达作者不可遏制的强烈感情,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有时也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常常是为了升华所抒之情。”随后,他
期刊
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收获好评无数,并在豆瓣收获了9.4的高分。节目“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如果说2017年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是以文字和知识呈现诗词的丰富性,那么,《经典咏流传》则可说是调动起观众的听觉和感受来深度体验诗词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其实,这样的创新并非首次,在过去几年,类似“唱诗词”的音乐作品不绝于耳,比如邓丽君的《月满西楼》、王
期刊
最近,一套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竟与“神马、大神、有木有”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系列神奇的“化学反应”。用“甲骨文表情包”解读甲骨文,将古老而厚重的文化记忆“复制”到现代生活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不仅仅囿于古文字、古典诗词,传统文化已悄然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收获200万次点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那些平时身居深宫埋头修复文物的故宫工匠们,一时间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