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目前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金字塔的最低端,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但目前高职教育在确定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办学定位中,矫枉过正,偏离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属性。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人的教育是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的过程,忽视任何一面都会导致不良后果。文章从高职内涵剖析入手,解析了高职教育的四个面向:高等性、职业性、技术导向、教育本质。并以此为基点探讨了高职教育人文教育的建设。
关键词:人文教育 高职 职业
1 成就与问题
高职教育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到2005年底,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已经达到1147所,占全国高校数量的61.4%;高职在校生796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量的45.7%;2005年高职高专学校招生人数为290.7万,占当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53.2%。[1]同时,据教育部主管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高职高专就业率达62.1%,较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2006年达62.5%,连续三年增长。四川省2007年截至8月底止,高职高专就业率达81.78%,比本科生就业率81.46%还高0.32个百分点(据《华西都市报》11月22日1版)。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高职就业率一枝独秀,远高于本科。至此,可以说明高职教育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在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减少城镇失业人口,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国民素质,建立和谐社会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
但是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实际;投入不足,教学软硬件条件较差;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规范和政府引导严重缺失;公众歧视,认识偏颇;定位不明确,盲目升格等。[3]此外,本体价值的沦落是目前高职教育中尤其应该关注的问题[4],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于本科教育体系中,甚至可以说渗透在我们整个社会里。工具理性的猖獗,使得我们对于整个社会缺乏正确價值判断。商业气息过于浓郁,功利之风在整个社会蔓延,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同时,专业狭窄化将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人很难沟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的高职教育?在职业能力的教育(这一点几乎被大家公认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之外,是否有另外的重要关涉?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为“高职”教育。
2 “高职”之谓
“高职”全称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是高等教育金字塔的最低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四个部分构成,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四个部分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四个面向:
2.1 高等性 对于高等性的正确把握,是我们定位高职教育的关键。正确理解其含义需把握两点:第一,此处的高等是针对职业教育序列中的职中而言,说明就职业教育而言,此类学校在职业能力、技能培训上较中等职业教育更加深入;其二,此处的高等与高等普通教育(本科)之间是平等的关系,高等教育中存在两个平等的系统,一是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另一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5]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5B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技术型系列)与5A型的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型系列)位居同一个层次,可见两者地位平等。
2.2 职业性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没有职业性,高职教育就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没有区别。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6]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熏陶。
2.3 技术导向 技术是高职教育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的又一大区别。技术强调技能的习得,这里的“习”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强调应用和实践。没有应用和实践就没有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从这个层面讲是功利的教育。技术就是做的能力,需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强调知识的获得,知识是思想的本领[7],因此本科的很多专业是不强调行动的能力的,比如心理学。
2.4 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是高职教育与社会技能培训相区别的根本。培训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而教育的教育学解释,专指由教育机构提供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素质培养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或者说,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月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育是一种引导性的学习。教育和培训都是学习,但是教育比培训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其教化的功能也更强。培训可以传授技能,但很难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气质,而这正是教育可以做到的。
目前,深化教育改革,办出高职特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8]而把握高职教育的四个面向则是我们寻求高职教育突破口的关键。由于目前就业形势所迫,高职教育是前三个面向的含义得到了普遍共识,因为这种教育转向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但其中关于职业面向的理解一般还主要是停留在职业能力的上,对于职业伦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这些关涉价值理性的内容关注的热情不高。尤其是最近高职教育更有成为职业培训所的危险,学生在校时间大大缩短、理论比重大大缩减、专业课比重大大增加、综合人文素养课程不断减少甚至几乎没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重要位置,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9]
3 “机器的铸造”还是“人的教育”
3.1 机器的铸造 高职教育专业的细化、课程设置严重偏向专业、在校时间的大大缩短等措施把学生培养成指懂专业技术的工人,他们为某一工作终老,如同Bee Movie(蜜蜂总动员)的蜜蜂,一生只做一种工作,他们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在其生命剩余的时间里产蜂蜜。这种高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没有灵肉的工具,他们除了与工作、机器打交道外一无所知。或者他们还有一些别的追求,比如舒适的住宅、名牌时装、丰盛的美食。他们如同充满物欲的机器,除了谋生技能一无所知,是真正冷冰冰的铁壳子。那我们的高职教育也就变成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机器流水生产线。这种教育极具功利性,没有对善和美的追求。
3.2 人的教育 培训的高职模式最不能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除开职业能力外的其他部分。这些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面向。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有比舒适的住宅、名牌服装、丰盛的饮食更宝贵得多的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这是最好的抗毒剂,它能抵制低级的贪婪成性的趣味,能防止人拜倒在财富面前[10]。而这是我们打开丰富之门的钥匙。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和幸福的人,我们需要具备很多不同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和身心素质。我们的职业能力最多只是理性素质的一部分。而感性素质—体验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情感素质—爱的情感与对群体的关怀,身心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部分。[11]而这些部分其实构成了高职教育现在最为缺失的部分—高职人文教育。
3.3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现培养人文素养目标的教育,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文、史、哲、艺等学科的学习而获取并培养全面的人文素质。袁贵仁教授(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人之两手或两脚”。[12]在工具理性猖獗的商业文明社会,我们应该多些人文关怀,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即使是高职教育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灌输,因为高职教育同样是人的教育,这也是提高学生民族认同、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13]
4 高职人文教育之开展
4.1 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三字经》曰:“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广為流传,这说明环境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人文教育环境极大影响人文教育的成效。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主要要从建设校园文化做起,保证学生在校时间,增加激发学生人文兴趣的各种活动,加强学生道德和礼仪教育。
4.2 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 要加强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主要还是从专业建设进行考虑,在专业建设和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中不狭隘局限于具体技能的培养,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和内容。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并严格控制其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专业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14]
4.3 要围绕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开展人文教育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高职人文教育目的性更加明确,除了要提高学生为人的基本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有一定职业伦理道德修养,让其所学的有用技能和知识对社会产生正面的效用。否则就会越聪明越反动了。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人文教育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保障,我们要在深刻认识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技术导向和教育本质的四个面向的基础上把握人文教育的深刻内涵,从营造人文氛围、专业建设和围绕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开展高职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3]朱建民,张文胜.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2007(6).
[4]唐林伟.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11).
[5][6]陈亚玲.对高职教育三个理论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5).
[7]张振元.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8][9][14]陆建洪.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的思考[ol].新华网.2008.12.25.
[10]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思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3.
[11]周海宏.艺术教育的核心与感性素质的培养[C].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三联书店.2006.8.
[12]卢世炬等.试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3.
[13]陈永倩.杨叔子和他的“人文教育”[N].文汇报.2008.12.25.
关键词:人文教育 高职 职业
1 成就与问题
高职教育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到2005年底,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已经达到1147所,占全国高校数量的61.4%;高职在校生796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量的45.7%;2005年高职高专学校招生人数为290.7万,占当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53.2%。[1]同时,据教育部主管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高职高专就业率达62.1%,较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2006年达62.5%,连续三年增长。四川省2007年截至8月底止,高职高专就业率达81.78%,比本科生就业率81.46%还高0.32个百分点(据《华西都市报》11月22日1版)。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高职就业率一枝独秀,远高于本科。至此,可以说明高职教育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在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减少城镇失业人口,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国民素质,建立和谐社会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
但是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实际;投入不足,教学软硬件条件较差;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规范和政府引导严重缺失;公众歧视,认识偏颇;定位不明确,盲目升格等。[3]此外,本体价值的沦落是目前高职教育中尤其应该关注的问题[4],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于本科教育体系中,甚至可以说渗透在我们整个社会里。工具理性的猖獗,使得我们对于整个社会缺乏正确價值判断。商业气息过于浓郁,功利之风在整个社会蔓延,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同时,专业狭窄化将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人很难沟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的高职教育?在职业能力的教育(这一点几乎被大家公认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之外,是否有另外的重要关涉?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为“高职”教育。
2 “高职”之谓
“高职”全称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是高等教育金字塔的最低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四个部分构成,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四个部分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四个面向:
2.1 高等性 对于高等性的正确把握,是我们定位高职教育的关键。正确理解其含义需把握两点:第一,此处的高等是针对职业教育序列中的职中而言,说明就职业教育而言,此类学校在职业能力、技能培训上较中等职业教育更加深入;其二,此处的高等与高等普通教育(本科)之间是平等的关系,高等教育中存在两个平等的系统,一是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另一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5]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5B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技术型系列)与5A型的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型系列)位居同一个层次,可见两者地位平等。
2.2 职业性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没有职业性,高职教育就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没有区别。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6]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熏陶。
2.3 技术导向 技术是高职教育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的又一大区别。技术强调技能的习得,这里的“习”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强调应用和实践。没有应用和实践就没有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从这个层面讲是功利的教育。技术就是做的能力,需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强调知识的获得,知识是思想的本领[7],因此本科的很多专业是不强调行动的能力的,比如心理学。
2.4 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是高职教育与社会技能培训相区别的根本。培训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而教育的教育学解释,专指由教育机构提供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素质培养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或者说,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月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育是一种引导性的学习。教育和培训都是学习,但是教育比培训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其教化的功能也更强。培训可以传授技能,但很难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气质,而这正是教育可以做到的。
目前,深化教育改革,办出高职特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8]而把握高职教育的四个面向则是我们寻求高职教育突破口的关键。由于目前就业形势所迫,高职教育是前三个面向的含义得到了普遍共识,因为这种教育转向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但其中关于职业面向的理解一般还主要是停留在职业能力的上,对于职业伦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这些关涉价值理性的内容关注的热情不高。尤其是最近高职教育更有成为职业培训所的危险,学生在校时间大大缩短、理论比重大大缩减、专业课比重大大增加、综合人文素养课程不断减少甚至几乎没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重要位置,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9]
3 “机器的铸造”还是“人的教育”
3.1 机器的铸造 高职教育专业的细化、课程设置严重偏向专业、在校时间的大大缩短等措施把学生培养成指懂专业技术的工人,他们为某一工作终老,如同Bee Movie(蜜蜂总动员)的蜜蜂,一生只做一种工作,他们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在其生命剩余的时间里产蜂蜜。这种高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没有灵肉的工具,他们除了与工作、机器打交道外一无所知。或者他们还有一些别的追求,比如舒适的住宅、名牌时装、丰盛的美食。他们如同充满物欲的机器,除了谋生技能一无所知,是真正冷冰冰的铁壳子。那我们的高职教育也就变成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机器流水生产线。这种教育极具功利性,没有对善和美的追求。
3.2 人的教育 培训的高职模式最不能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除开职业能力外的其他部分。这些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面向。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有比舒适的住宅、名牌服装、丰盛的饮食更宝贵得多的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这是最好的抗毒剂,它能抵制低级的贪婪成性的趣味,能防止人拜倒在财富面前[10]。而这是我们打开丰富之门的钥匙。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和幸福的人,我们需要具备很多不同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和身心素质。我们的职业能力最多只是理性素质的一部分。而感性素质—体验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情感素质—爱的情感与对群体的关怀,身心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部分。[11]而这些部分其实构成了高职教育现在最为缺失的部分—高职人文教育。
3.3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现培养人文素养目标的教育,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文、史、哲、艺等学科的学习而获取并培养全面的人文素质。袁贵仁教授(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人之两手或两脚”。[12]在工具理性猖獗的商业文明社会,我们应该多些人文关怀,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即使是高职教育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灌输,因为高职教育同样是人的教育,这也是提高学生民族认同、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13]
4 高职人文教育之开展
4.1 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三字经》曰:“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广為流传,这说明环境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人文教育环境极大影响人文教育的成效。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主要要从建设校园文化做起,保证学生在校时间,增加激发学生人文兴趣的各种活动,加强学生道德和礼仪教育。
4.2 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 要加强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主要还是从专业建设进行考虑,在专业建设和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中不狭隘局限于具体技能的培养,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和内容。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并严格控制其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专业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14]
4.3 要围绕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开展人文教育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高职人文教育目的性更加明确,除了要提高学生为人的基本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有一定职业伦理道德修养,让其所学的有用技能和知识对社会产生正面的效用。否则就会越聪明越反动了。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人文教育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保障,我们要在深刻认识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技术导向和教育本质的四个面向的基础上把握人文教育的深刻内涵,从营造人文氛围、专业建设和围绕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开展高职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3]朱建民,张文胜.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2007(6).
[4]唐林伟.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11).
[5][6]陈亚玲.对高职教育三个理论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5).
[7]张振元.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8][9][14]陆建洪.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的思考[ol].新华网.2008.12.25.
[10]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思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3.
[11]周海宏.艺术教育的核心与感性素质的培养[C].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三联书店.2006.8.
[12]卢世炬等.试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3.
[13]陈永倩.杨叔子和他的“人文教育”[N].文汇报.200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