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乡医学院培育基金,名称为河南省大学生近三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动态分析与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编号为2014QN153。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河南省内23所高校内的540名特殊群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病残弱”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动机和价值取向及体育锻炼习惯等进行分析,提出促进高校“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病残弱”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一、前言
就现在而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慢慢增多,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社会助残意识的明确度增强,在现代的大学中,伤、病、残学生和体弱(“病残弱”)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良好的教育,前者占5.5%,后者占13.7%。但是如何保障和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更多人群关注的问题。通过了解“病残弱”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让他们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可以得到相应的锻炼,不但是增强了体力,也保证他们在健康的基础上,调节与矫正身体的缺陷,这是“病残弱”学生的一个更好的选择,使他们自信、乐观的面对正常人所拥有的生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病残弱”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取我省540名特殊身体条件的学生(23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
参考查阅与本研究有关联的论文、报刊等资料51篇,并从《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事业计划纲要》、《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等法规中查阅相应的有价值资料。
2.问卷调查
编写《“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调查》问卷,采用重测法,剔除了信度在0.80以下的题目,问卷的效度检验主要是通过9位特殊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为0.86和0.92。
对回收的检验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和相应调整后形成正式问卷。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539份,有效问卷535份,有效回收率为99.1%。
3.数理统计
对回收有效的问卷用SPSS进行处理统计。
三、“病残弱”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一)“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表 1 “病残弱”学生参与
体育活动的状态程度调查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偶尔参加体育活动 从不参加体育活动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人数 84 15 160 73 26 177
百分比 15.7% 2.8% 29.9% 13.6% 4.9% 33.1%
合计 18.5% 43.6% 37.9%
本文的中所指的“态度”是促使“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他可以反应出学生的内在思想,对体育活动持肯定因素的学生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做出相应的锻炼,他们总是积极、乐观的参加体育活动,而对体育活动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即使场地条件再好,他们也不会自觉的参加体育活动。
从上面可以明显的看出,偶尔参加的学生占有最高的比例43.6%,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占37.9%,他们自身所给的态度不主动不乐观,偶尔参加的活动的学生也只是因为“大家都去了,我才去”的原因去参加活动。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二)“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和价值取向
简单的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每人的目的都不相同。在调查中(表2)发现,以“强身健体”和“减轻学习压力”的两部分占有率相对较高,分别占到了32.9%和20.6%。由于身体的原因,大部分“病残弱”学生都是以学习为首要任务,他们在上课时间与业余时间,大部分的经历都放在学习上,所以减轻学习压力也成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取向之一。
(三)“病残弱”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表 3影响“病残弱”学生参
与课余体育锻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回答数 百分比%
适合参加锻
炼的场地不足 139 26.0
自信心不足 149 27.9
安全措施不行 17 3.2
没有合适的锻炼器材 50 9.3
不懂科学的锻炼方法 89 16.6
不知道参加何
种体育项目 24 4.5
缺少专业人事的辅导 36 6.7
志愿者太少 26 4.9
其他 5 0.9
合计 535 100.0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病残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宿舍,97.1%的学生从不参加课外活动,仅在体育课过程中进行体育活动;每周能坚持1-2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仅有4.3%。说明“病残弱”大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在表3中,认为场地不合适的学生占26%,27.9%的都是觉得没有自信,导致他们失去参加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病残弱”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影响“病残弱”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方面主要有两个:一是自身身体条件;二是心里因素;三是社会因素。
表 2 “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
强身健体 提高社交能力 培养健康
生活方式 减轻学习压力 缓解
不良情绪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人数 98 78 56 49 42 20 44 66 34 48 百分比 18.3% 14.6% 10.5% 9.2% 7.9% 3.7% 8.2% 12.3% 6.4% 9.0%
合计 32.9% 19.6% 11.6% 20.6% 15.3%
由于自身条件存在着差异,此类学生内心深处,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在体育活动中,他人的态度与言语,对该类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使他们表现的更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固执、反叛等性格特征,逃避学习,甚至逃避正常交往。
(五)“病残弱”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表 4 “病残弱”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锻炼方式 选择数 百分比%
在教师、志愿者有指导下进行锻炼 97 18.1
和同伴一起锻炼 55 10.3
个人自主锻炼 292 54.6
社区或郊外锻炼 66 12.3
其他方式 25 4.7
合计 535 100.0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表4),该特殊群体的学生,以个人锻炼形式的学生占有292人(54.6%),而在教师或志愿者指导下进行锻炼的学生占有97人(18.1%),选择自主锻炼的学生,往往会更加自闭,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病残弱”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病残弱”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大部分大、中专院校没有针对“病残弱”学生群体单独开展体育技术教学课,“病残弱”学生对目前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的课程评价方法满意度较低,特殊体育课教学在许多大、中专院校没有开展,由于学校针对性与创新性不够,因此,体育健身活动在“病残弱”学生群体中无法广泛开展。
(二)建立完善的“病残弱”学生体育课程体系
“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应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特殊教育救助制度,以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和器材设备、协助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病残弱”学生,实现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协同发展和有机整合。“台面性球类项目”课程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适合在大中专院校开展,是对现有“病残弱”学生参加的体育保健班课程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三)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方法促进“病残弱”学生体育锻炼
“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应该更注重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动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生理与心理协调发展。对“病残弱”学生的体育课考评应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体育实践考试应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情况,制定达标要求,以促健康、强体质为主,以合理的评价考核方法去促进他们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韩景军,王悦.对我国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07):145-147.
[2]谢陶.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03):80-83.
[3]李波,岩岗研典,朱琳琳.日本高校体育特殊教育实施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04):1-7.
[4]潘跃林.高校特殊需求群体体育教学“4.5.4评价”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03):82-85.
作者简介:牛文亚,男,(1981-),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新乡医学院体育教学部,从事运动生理学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河南省内23所高校内的540名特殊群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病残弱”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动机和价值取向及体育锻炼习惯等进行分析,提出促进高校“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病残弱”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一、前言
就现在而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慢慢增多,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社会助残意识的明确度增强,在现代的大学中,伤、病、残学生和体弱(“病残弱”)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良好的教育,前者占5.5%,后者占13.7%。但是如何保障和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更多人群关注的问题。通过了解“病残弱”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让他们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可以得到相应的锻炼,不但是增强了体力,也保证他们在健康的基础上,调节与矫正身体的缺陷,这是“病残弱”学生的一个更好的选择,使他们自信、乐观的面对正常人所拥有的生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病残弱”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取我省540名特殊身体条件的学生(23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
参考查阅与本研究有关联的论文、报刊等资料51篇,并从《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事业计划纲要》、《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等法规中查阅相应的有价值资料。
2.问卷调查
编写《“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调查》问卷,采用重测法,剔除了信度在0.80以下的题目,问卷的效度检验主要是通过9位特殊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为0.86和0.92。
对回收的检验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和相应调整后形成正式问卷。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539份,有效问卷535份,有效回收率为99.1%。
3.数理统计
对回收有效的问卷用SPSS进行处理统计。
三、“病残弱”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一)“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表 1 “病残弱”学生参与
体育活动的状态程度调查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偶尔参加体育活动 从不参加体育活动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人数 84 15 160 73 26 177
百分比 15.7% 2.8% 29.9% 13.6% 4.9% 33.1%
合计 18.5% 43.6% 37.9%
本文的中所指的“态度”是促使“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他可以反应出学生的内在思想,对体育活动持肯定因素的学生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做出相应的锻炼,他们总是积极、乐观的参加体育活动,而对体育活动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即使场地条件再好,他们也不会自觉的参加体育活动。
从上面可以明显的看出,偶尔参加的学生占有最高的比例43.6%,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占37.9%,他们自身所给的态度不主动不乐观,偶尔参加的活动的学生也只是因为“大家都去了,我才去”的原因去参加活动。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二)“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和价值取向
简单的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每人的目的都不相同。在调查中(表2)发现,以“强身健体”和“减轻学习压力”的两部分占有率相对较高,分别占到了32.9%和20.6%。由于身体的原因,大部分“病残弱”学生都是以学习为首要任务,他们在上课时间与业余时间,大部分的经历都放在学习上,所以减轻学习压力也成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取向之一。
(三)“病残弱”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表 3影响“病残弱”学生参
与课余体育锻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回答数 百分比%
适合参加锻
炼的场地不足 139 26.0
自信心不足 149 27.9
安全措施不行 17 3.2
没有合适的锻炼器材 50 9.3
不懂科学的锻炼方法 89 16.6
不知道参加何
种体育项目 24 4.5
缺少专业人事的辅导 36 6.7
志愿者太少 26 4.9
其他 5 0.9
合计 535 100.0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病残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宿舍,97.1%的学生从不参加课外活动,仅在体育课过程中进行体育活动;每周能坚持1-2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仅有4.3%。说明“病残弱”大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在表3中,认为场地不合适的学生占26%,27.9%的都是觉得没有自信,导致他们失去参加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病残弱”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影响“病残弱”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方面主要有两个:一是自身身体条件;二是心里因素;三是社会因素。
表 2 “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
强身健体 提高社交能力 培养健康
生活方式 减轻学习压力 缓解
不良情绪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人数 98 78 56 49 42 20 44 66 34 48 百分比 18.3% 14.6% 10.5% 9.2% 7.9% 3.7% 8.2% 12.3% 6.4% 9.0%
合计 32.9% 19.6% 11.6% 20.6% 15.3%
由于自身条件存在着差异,此类学生内心深处,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在体育活动中,他人的态度与言语,对该类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使他们表现的更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固执、反叛等性格特征,逃避学习,甚至逃避正常交往。
(五)“病残弱”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表 4 “病残弱”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锻炼方式 选择数 百分比%
在教师、志愿者有指导下进行锻炼 97 18.1
和同伴一起锻炼 55 10.3
个人自主锻炼 292 54.6
社区或郊外锻炼 66 12.3
其他方式 25 4.7
合计 535 100.0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表4),该特殊群体的学生,以个人锻炼形式的学生占有292人(54.6%),而在教师或志愿者指导下进行锻炼的学生占有97人(18.1%),选择自主锻炼的学生,往往会更加自闭,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病残弱”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病残弱”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大部分大、中专院校没有针对“病残弱”学生群体单独开展体育技术教学课,“病残弱”学生对目前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的课程评价方法满意度较低,特殊体育课教学在许多大、中专院校没有开展,由于学校针对性与创新性不够,因此,体育健身活动在“病残弱”学生群体中无法广泛开展。
(二)建立完善的“病残弱”学生体育课程体系
“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应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特殊教育救助制度,以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和器材设备、协助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病残弱”学生,实现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协同发展和有机整合。“台面性球类项目”课程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适合在大中专院校开展,是对现有“病残弱”学生参加的体育保健班课程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三)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方法促进“病残弱”学生体育锻炼
“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应该更注重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动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生理与心理协调发展。对“病残弱”学生的体育课考评应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体育实践考试应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情况,制定达标要求,以促健康、强体质为主,以合理的评价考核方法去促进他们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韩景军,王悦.对我国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07):145-147.
[2]谢陶.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03):80-83.
[3]李波,岩岗研典,朱琳琳.日本高校体育特殊教育实施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04):1-7.
[4]潘跃林.高校特殊需求群体体育教学“4.5.4评价”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03):82-85.
作者简介:牛文亚,男,(1981-),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新乡医学院体育教学部,从事运动生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