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之中的想象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ek11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艺术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视觉以外,审美也不再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单一目标时,人们对艺术的期待与想象就变得愈加多重而有趣。见所未见(To See the Unseen)是独立策展人姜节泓2009年年底与广东美术馆达成的展览合作主题,在他看来,“见”与“未见”如同硬币的正反面,是人对事物认知的两面,“‘可见的’可以有‘不可见’的内在意义,而‘不可见的’可以有‘可见的’表象形式。这枚硬币,不管哪一面朝上,谁都不会忘记它所有的‘另一面’,都能直接生成与视觉发生关系的智力活动,以及对超乎视觉感知能力的各种‘存在’的领悟。”而很显然的,对于“见”与“未见”这两面,策展人更感兴趣的是在可见物之外无限与未知的“未见”。他在这个展览中,意图以艺术引导人们对事物中那迷人的不可见的部分进行想象。
  听上去这是一个极其形而上的展览,而事实上,策展人是以“实践先行”的方式对展览进行策划的,整个展览的准备过程,是策展人与艺术家并肩合作的过程。姜节泓与另一位策展人乔纳森·沃金斯也没有按照常见的策展方式将“见所未见”的主题分为若干个逻辑板块,更没有将这些板块僵硬地划分到不同的展区之中,而是全然因地制宜地就展览环境设置了隐含的策展思路。因此,这届广东三年展“见所未见”主题展一共包含三个具有不同功用的展区:即作为展览空间的广东美术馆展场、作为表演空间的广州大剧院的小剧场以及作为非美术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大型商场—正佳广场,每个展区的作品都与其地理环境自然地相合,其中的很多作品都是策展人邀请艺术家专门为“见所未见”这一主题创作的。
  主展区广东美术馆内集中的作品是最多的。这个90年代末建成的场馆,似乎已经不太能承载大型的当代艺术展览,这让这届广东三年展最后的主题展“见所未见”显得有些局促。然而策展人和艺术家们还是比较好地利用了这个相对传统的展览空间。虽然没有不同展区的概念性划分,相邻或成组的作品之间往往都有外在视觉上或内在精神上的联系。有趣的是,有的系列作品甚至被分开放置在美术馆的各个角落,仿佛热闹街区里不时碰到的连锁店,比如阿米卡·陶任的《扶手椅绘画》系列。艺术家从二手商店或者旧货店买来廉价的风景油画,然后从这些织物上剪出模型字母。这些字母组成简短的句子或短语,它们来自歌曲、涂鸦、标志或广告等—“如我們所知的世界末日”、“禁止球类游戏”等等,我们可以从镂空的字母中看到绘画后面的墙壁,而字母也因此自然显出了柔和的阴影。那一行行有趣的文字中所呈现的“未见”,透过墙壁、透过阴影、透过交错的文化让我们得以“见到”。几十张“扶手椅绘画”散落在展厅各处,不时地与不同的作品交互着,这样的安排为作品更增加了一层偶发与交叠的美感。
  美术馆展区不仅有陶任散落而充满趣味的“扶手椅绘画游戏”,也有乔纳森·西佩让两辆汽车慢速相撞这样的奇观。当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在现实或影视作品中看到快速冲撞的场景时,西佩让两辆汽车在液压机的驱动下以每天一毫米的固定速度向对方“行驶”,并且最终迎面相遇并挤压在一起。如果不是在展期最后的时间里观展,事实上我们是无法真正看见这样的奇观,而只能在展厅中对这奇观进行想象,恐怕是一千个观众脑中,有一千种不同的想象情景吧。
  那些见所未见的景观还包括植田陆雄在自然中捕捉的“风画”—通过树枝、笔、塑料薄膜等捕捉原本无形的风的痕迹;隋建国的“一立方米的黑暗”—一个完全封闭的钢制立方体,而它内部的黑暗只能任由人的想象;以及童音智制造的强光与纯白的墙面、地面的房间—当人行走于其间时,才能发现地面各处出现的凹陷与突起—无比明亮的房间,竟隐藏着诸多在视觉之外的陷阱……
  相比美术馆标准化的作品展示,此次“见所未见”主题展中还包括一个见所未见的“正佳广场计划”。正佳广场坐落于南中国最繁华的广州天河商业区,正佳集团是此次广东三年展主题展的重要赞助商,将正佳广场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看似是被硬塞进来的计划,却被策展人和艺术家们玩得相当精彩—“在这个偌大喧闹的商业广场中,任何艺术作品都会被这个环境吃掉,于是我和艺术家决定干脆把艺术作品‘藏起来’,让来到正佳广场的所有人突然地与艺术相遇。”姜节泓说。
  于是,几位勇于接受挑战的艺术家便挑起了这样的重担:周啸虎在一个观光升降梯中放置了两个和真人等大的蜡像,是两个一边交谈一边打电话的商人,被命名为“地产商的24小时”;汪建伟在商场中买了一辆自行车,并用一千把锁将自行车捆绑在商场的立柱上;黎薇在商场中庭悬挂了50个令人混淆视听的麦当劳“M”标志;格拉汉姆·古辛在正佳广场的国际电影城购买了某一放映厅某晚的整场电影票,而电影票都展示在广东美术馆中,电影放映之时无人观看……在正佳广场中我们是无法找到艺术家的名字及作品展签的,但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告知广场中有艺术品。无论是慕名而来、急于在其间寻觅艺术的人,还是只为休闲购物来到此地的普通民众,在遭遇艺术的那一刻,都会令这些作品达成艺术表象以外的某种意义。
  以“见所未见”来探讨新的想象方式的建构是一个有趣的命题。然而令人不禁要思考的是,如此一来,仿佛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作品都可以由“见所未见”来解释。当我们看到约翰凯奇经典的表演《4分33秒》,以及近几年常在各处展场看到的刘韡用旧家具材料制作的装置时,虽然我们在“见所未见”这一新的语境下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新的阐释和想象,却也让整个展览再次陷入当代艺术展事的惯常标准之下了。
其他文献
2013年12月15日,《茁壮的诗意—王克举油画作品展》作为马奈草地美术馆的年度收官之展,为观众呈现了一次特別的视觉体验。此次展览王克举较全面的展示了其近期的写生创作,展出作品三十余幅。置身展厅,伴随着艺术家鲜明的色彩以及自然的韵律,你可以感受到柿子成熟后沉甸甸的感觉,棉花花骨朵儿努力绽放的生命力,能嗅到泥土的芳香,能听见海风刮过来的声音。  逃脱纯粹客观风景的逼真再现,更多地表现出了中国艺术家的
期刊
“中坚:70年代油画展”于2013年12月18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彭锋策划,今日美术馆主办、北京福展洲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展洲国际艺术区承辦,展出赵培智、李学峰、张文惠、康蕾、杜春辉、何永兴、努尔买买·俄力玛洪、王雷、杜海军等9位70后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共60幅。  随着时间的推移,70艺术家逐渐成长为中国油画界的中坚力量。本次展览的主题“中坚”,不仅旨在表明时间上的承上启下作用,而
期刊
中国画一直以来都是修心养性、表达性情、抒发情感的载体。古人从不吝惜在一花一虫上花功夫,同样的草木花虫,能反映性情雅俗、修养深浅。而2013年11月30日,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开幕的“平水文心—高强(南榖小莲)作品展” 亦是对花草树木下足了功夫。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63幅,包括最新创作的蔬菜系列作品《圃记·2012之一》、山水作品《山水長卷》以及没骨系列作品《石榴》等,同时还有高强在景德镇写生的6件瓷
期刊
从上世纪90年代寂灭于瞬间的圆明园画家村到之后鱼龙混杂的宋庄,北京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文化芳香或艺术腥臭,总能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艺青年,来此为自己的梦想寻找着高低不同的落点,在那些抽屉般的错落房间中,有人的梦想冲破了现实的天顶,变成为众人所羡慕的奇异植物,招摇着自身绚丽的色彩,如电影般梦幻;有人在平淡中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让梦想的种子不断向下生长,用波澜不惊的外表覆盖着内心里纵横交错的根脉;也
期刊
美术史博士,批评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图说我们的美术史系  这些年很多来美国公干、旅游的国人发现美国的基础设施许多已经老旧,和中国新建的机场、车站、桥梁相比,显得很落后,其中尤以洛杉矶机场这个美国西部最大的对外窗口最为人诟病。美国的国力尤其是政府的财力确实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如今早已是在借债度日。但是,这些“面子工程”的老旧并不等于“里子”也都老旧了,比如说,许多大专院校尤其是私立
期刊
今日美术馆 执行馆长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伦敦艺术大学博士访问学者,切尔西艺术学院客座学者  去美术馆喝咖啡  我常常和朋友说:“去美术馆喝咖啡吧”。  美术馆的咖啡会比别的地方好喝吗?我想咖啡应该差不多,但是来美术馆喝咖啡的同时可以看展览、听讲座、买点有意思的小礼品和书,最重要的是比较安静。北京前段时间特别流行去“漫咖啡”上网、谈事、甚至工作,好像在咖啡馆里的效率更高。我就问很多朋友为什么?他们
期刊
在天涯海角的另一边不期而遇  与第一界的主题展“天涯海角的另一边”既取义于亚龙湾位于著名景区“天涯海角”的另一边的地理位置又有文化空间里的含义类似,第二届的主题展“不期而遇”,同样源于三亚的海洋、旅游城市特性,不同的是这次主打国际性和学术性,并试图涵盖自然与人文、大众与学术、城市与艺术,陆地的和海洋的、东方的和西方的、传统的和现代的等相遇的元素和对象。策展团队由张子康担任总监,黄笃和徐刚分别担任国
期刊
自由撰稿人,兴趣涉及各门类艺术,理论及其界限之消融。  “Outman” No.1  奥特曼偶遇都市浪子  昏暗的清晨,奥特曼(Outman)一觉醒来,一瞬间他似乎忘了到底身在何处?  睡眼惺忪中,对面的墙壁恢复了四角方方的形状,那个令人眩晕、凸形畸变的世界似乎消失了。这一变化还缓缓飘荡在奥特曼的头脑上方,并没有使他立刻惊醒。  也许还在做梦,奥特曼昏沉沉地想。  梦境里,的确有个光亮的出口天堂般
期刊
新一年来了,各种交替的事情都在发生;对于叫做艺术的东西,难道不是吗?艺术也在发展和更替,但是如果我们不报以警惕的心态,真觉得当下的艺术状态好极了。问题是,当我们要梳理、提取出哪些让人感动、让人触动、让人思考的东西,却发现少之又少,对于这么庞大的艺术家人群,真的需要一大批这样外向的艺术家。  如果不是从社会存在的基本层面上感知现实的状态,任何所谓的艺术性都是不足以回应这个时代的。艺术性离不开艺术家个
期刊
我似乎习惯了将感兴趣的、甚至经典的事物,总是滞后去品味,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时间的堪舆和探讨,更想作为日后细细品读的背景音而存在着。北京一场雪接着一场雪的下,在这一天,天地一片白茫茫的,迎着令人抖擞的风,中午的时候去了全艺社,看了这个开幕已久的澳门女艺术家李少荘的“绘画空间”展。门外的白与空间里的白,一时间让我恍惚。李少荘的画布都已爬到了墙上,也捆在了沟壑里。大有把整个空间与装置作品一起入画的气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