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ang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美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状况,并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审美教育 渗透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早已经存在于每一个心灵深处的直觉感悟与生命智慧,使人成为有完整知识和人格结构的和谐的人。而这其中,人类必须通过审美才能走向真正的自由,只有在审美活动之中,感官与精神、感受力与创造力才会幸运地获得均衡发展,才能使人处于人性完满的和谐状态。可以说,“美育”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①。毫无疑问,作为中学生核心课程的“英语”有着独具特色的美育功能。那么,令我们关切的是,美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分量如何?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美育渗透情况怎样?存在什么样的共性问题?又如何纠正或改变?这正是本文阐释的核心问题所在,并以此求教于方家,促进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向深处延展。
  一、美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王国维曾经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能不留意者也。”②蔡元培也讲过类似的话:“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桥梁。”③二人都是强调美育的本质内涵及功能所在,即美育对人性的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中的“美”,始终站在制高点上反映着特定社会历史时期人的本质力量,体现着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人的理想、追求、人的精神寄托和人的奋斗目标,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一句话,审美教育是健全人的人格、塑造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人的教育,这其中学校的审美教育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逐步盛行,社会出现了过多强调人的个体性和主体自由性、当下享乐性等现象,导致忽视了审美教育的理想性。抛弃理想,放弃精神追求,无视健全人的本质,紧盯经济。这些人性异化的现象恰恰反映出,崇尚理想性的审美教育施行的必要性。应该看到,审美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今生活到处充满美的形象,人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感染与精神上的净化,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可以说,美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美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上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那么,初中生作为人生刚起步的稚嫩群体,尤其需要美育渗透至心灵深处,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力。通过英语美育的有效渗透,在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健康生活、提高美的感悟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就英语语言本身而言,因为我国文字与西方文字差距悬殊,加之相当多初中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在不得不强迫自己学习后,所以会出现消极厌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一般。这就要求美育的渗透,艺术性地进行英语教学,让课堂如音乐流淌、戏剧演出、优美画面的铺展,使英语课堂不再是枯燥的平直的,而是一种审美活动,让学生自觉进入欣赏的心理感知活动中,如此的英语美育渗透效果肯定很好。
  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把美育尤其是初中美育教育放在语文、品德、传统文化等课程或教学活动中,而把日益重要的英语课程通常视为知识性学习,其中的美育渗透程度则相对浅得多。另外一方面,学者们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状况整体层面上关注得多,对其中的美育渗透情况则研究得甚少,即使有往往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论述,这些论述通常显得空洞而缺乏实践操作性。鉴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法,针对初中英语课堂上美育渗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初中生对课堂中美育有机渗透的诉求与渴望心态。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成效,从而找到改进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④。
  二、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美育渗透状况分析
  (一)英语课堂美感状况分析
  调查首先从初中生对当前英语课堂美感状况评价开始,立足于此,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尤其在是否渗透美感方面有个客观的判断。
  “你感觉目前英语教学课堂氛围如何?”,32%的学生认为很好,60%的学生认为一般,8%的学生认为单调。
  “你认为目前英语教学课堂最缺少什么?”,22%的学生认为是灵活的教学方法,24%的学生认为是老师的幽默,52%的学生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2%的学生认为是整体美感。
  从以上两个调查问题可以发现,60%的学生感觉课堂氛围一般,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氛围整体上显得不够富有活力。那么这里最缺少的是什么呢?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52%的学生感觉教学技术手段缺乏,教师靠单纯的“填鸭式”口传教学,整体上显得手段单一。事实上,这最终会导致课堂“整体美感”的匮乏,学生自然就会对课堂教学不够满意。
  (二)美育渗透诸层面分析
  初中英语美育的渗透不是以空洞的理论来建构的,而是可以从诸多可行的途径进行实际操作,亦即从语言美、教态美、板书设计美、心灵美、多媒体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实践训练。教师在这些方面究竟展现得如何,从受众的对象即学生的观点上,就可以看出最终的效果以及学生内心的期望。
  “你认为英语老师语言美应该如何?”方面,18%的学生认为中国式表达即可,40%的学生认为严格按英、美式读音教学,32%的学生认为圆润、轻重、顿挫、动听,10%的学生认为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即可,无所谓美感。
  英语是一个第二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知语言、接受语言,最终能以语言交际为目的的教育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倾向知识克隆,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语言美就无从谈起。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共有7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英语语言表达应象美英式标准音那样:圆润、轻重、顿挫、动听。事实上,英语语言本身具有鲜明的美感,除了具有外在的线性美外,还有诸如元音有长短、辅音有不完全爆破现象,单词读音有轻重,句子重音有强弱,语调有升降等特征。最终,英语语音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因此,良好的语音表达和英语思维有助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外国风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英语老师教态美重要吗?”方面,1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仅教学水平高就行,74%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仪容、风度、神情、姿势等都要讲究,10%的学生认为一般。
  74%的学生认为教态美非常重要,仪容、风度、神情、姿势等都要讲究。教态是无声的语言,某个眼神才能增强记忆,相应的“体态语”也能给学生以感官冲击,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老师板书设计应强调美感吗?”方面,34%的学生认为不应当,只写出关键单词即可,12%的学生认为不用写、让学生听写,54%的学生认为应该,且应精心设计。
  以上有54%的学生认为应精心设计板书,说明学生视觉上喜欢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书写。板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本身就是个微型教案,这一点与教师口语表达一样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课堂中播放经典英文歌曲有什么作用?”方面,20%的学生认为没作用、听不懂,30%的学生认为培养音乐天赋,50%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听曲填词、提高英语美感。
  “把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放在英语课堂上有什么意义?”方面,10%的学生认为没意义,与英语学习无关,74%的学生认为可加深单词记忆,启发学生情感,16%的学生认为扩大学生见识面。
  “你希望在课堂上参与故事表演吗?”方面,18%的学生认为不希望、不敢、没表演天赋,50%的学生认为还可以,看别人表演,26%的学生认为非常希望,很让人陶醉、感染,提高学习效率,6%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耽误时间。
  “观赏经典英文电影有必要吗?”方面,6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但应剪辑其中经典短片学习,32%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根本看不懂,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听老师安排。
  以上四个问题,主要是从多媒体或美术展品等教学手段方面来调查学生的看法。在听英文歌曲方面,50%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听曲填词、增强英语美感。事实上,音乐是一个整体有秩序的组合,旋律美鲜明,音乐最直接打动人。听英语歌曲,进行音乐欣赏,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帮助学生听曲填词,进而增强学习兴趣,以及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也会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如音乐般的美丽;在美术品的展示方面,74%的学生认为这可以加深单词记忆,激发学生情感。美术作品主要是指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如绘画和雕塑等。以此为媒介,那些具有美术感知作用的英语教学,既丰富了学生语言,又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引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课堂故事表演方面,76%的学生喜欢观看课堂上的表演。表演故事,以一定场景、形象、意境以及完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陶醉在美的意境中。学生在体验中鉴赏美,从表演中启发和感染,这大大有助于提升学习技巧,掌握语言规律;在观看经典英文电影方面,6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尤其是经过精心剪辑的经典短片。电影是现代最普及最大众化的艺术,用蒙太奇方法剪接,连贯画面有序。那些经典英语原版电影和卡通片更能吸引中学生去欣赏,并能不知觉地掌握经典英语的表达,这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你觉得学习英语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吗?”方面,20%的学生认为没有,仅仅是语言知识学习,18%的学生认为很少,6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意义,对做人、做事、国际交往都有好处。
  “你在学习关于西方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知识时,对这几个西方节日态度”方面,60%的学生认为很好,应当视为自己的节日,10%的学生认为应坚守中国传统,与西方节日保持距离,26%的学生认为仅仅把这些视为知识学习,不能刻意改变自己生活,4%的学生认为随大流,没感觉。
  以上两方面主要调查的是英语对学生的心灵美的塑造作用。62%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非常有意义,对做人、做事、国际交往等都有好处。事实上,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这里自然会涉及西方文化的精华,如外国的风俗、人情以及诸多求真、向善的正面人性,这些都有助于加大对学生心灵教育的渗透,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健康的审美观,帮助他们学会做人。但问题的另一方面,学习西方文化不是全盘吸收,这里还有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关注。60%的学生认为应把西方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视为自己的节日,仅有10%的学生认为应坚守中国传统,与西方节日保持距离。可见,学习英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与理性的引导。不然,过分地偏离传统、沉醉于西方文化,那最终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三)有关美育教育的建议分析
  “你对初中英语美育渗透的建议”方面,20%的学生认为传授知识即可,65%的学生认为利用多种手段,增强课堂整体美感,9%的学生认为长期聘请外教,6%的学生认为不现实,无所谓。
  调查显示,65%的学生建议利用多种手段,增强课堂整体美感,只有6%的学生觉得英语美育渗透不现实,可见绝大学生渴望在整体具有美感的英语课堂上进行学习,并且重心是美学元素的多层组合。总之,加强英语教学的美育渗透是人心所向,也是当时代之必然。
  三、关于初中英语教学实施美育渗透的建议
  通过本次对初中英语教学美育渗透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初中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美育渗透方面,英语教师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改革。
  (一)教学观念上要做到根本改变。英语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还要从美学层面上,增强课堂的美感效应,以诸多层面来提升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和信念端正。以美学即审美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无论在知识学习,还是心灵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若没有观念上的改变是做不到的,否则我们只能停留在死水一般的教学模式中,这显然有悖于时代的呼唤。
  (二)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要想让美育理想地渗透在这一群求知欲强而又不稳定的初中生特殊群体中,教师本身要自觉地做到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理论上对美的本质与内涵深刻理解,实践上利用丰富的美学手段来加大美育渗透力度,以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使他们能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要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做游戏,寓教于乐。加强语言环境的感染,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环境中鉴赏美,在教材中感悟美,在活动中体验美。
  (三)政府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美育渗透情况评价机制。英语课堂的美育渗透,不仅仅靠教师本人的美学素养,也不仅仅是学生的兴趣使然,外在层面上还要有科学的美育渗透情况评价机制。这就要求,学校部门要给予密切配合,经常进行调查研究;政府部门要给予教师进行美育渗透的政策支持,在科学调查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要做到教育与美育的密切融合,从宏观上来保证美育真正能渗透到每一个英语课堂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思维总是渗透着战栗的情感,孩子一旦感受到了词的芳香,他的心里便会产生灵感”。因此,他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经独特的体验充实着语言”⑤。
  注释:
  ①转引自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30.
  ②王国维:《王国维文选》,《论教育之宗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2210.
  ③蔡元培:《蔡元培文选》,《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
  ④此调查在2012年9月到10月期间进行,范围以固始县教师进修学校、二中、张广乡直初中学生为主,以不计名方式进行答题。此次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到有效答卷195份,有效率为97.5%。问卷收回后,我们即对有关数据进行了计算机处理,结果以列表方式显示。此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英语课堂美感状况、美育渗透层面和有关美育教育的建议等三部分,共16道题.
  ⑤[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3:161.
其他文献
摘 要: 唐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盛世年代,女性的才华得以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其中,宫苑诗人徐惠和女冠诗人李冶以其扎实的文学功底,书写个性的女性文学声音,彰显女性独立的人格特点。徐惠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和李冶不讳言情的豪放情感探索,给予当代女性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徐惠 李冶 书写声音 当代意义  唐代作为一个文化开放,女性社会地位相对提高的时代,无论是宫廷女性还是民间女性,女性诗
摘 要: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似乎天生与工科专业相联系,而与文化教育类专业关联不大。文化教育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既存在先天劣势,又有待发掘的优势。本课题希望通过加强与企业联系,从提供咨询与培训、课程开发、人才及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该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模式 文化教育类专业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
摘 要: 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仅仅课内得来的“法”可以用于课外学习,课外的阅读也同样可以促进课内学习,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文章以《今天我是升旗手》为例,阐释了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课内学习 促进作用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是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逐渐变成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跨文化广告的传播必然会遭遇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语言文化方面。这些语言文化的屏障体现在中西广告中的不同方面,造成了不少广告语言失误案例的出现。本文主要以中西方广告为例,探讨广告中涉及的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及社会语言学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 广告 跨文化传播 语言文
摘 要: 作者记录了一次以“走进义乌名人——吴晗”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习吴晗身上刚正勇为、追求真理的精神。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吴晗 刚正勇为  一、活动背景  文化的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激勵人”,“大语文”课堂的教学更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了让学生能与新课标的理念同行,在以“健美、乐学、仁和”六字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中,我们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
摘 要: 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结合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对如何创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语文课堂 活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前全国在园幼儿近3000万,幼儿教师只有13
摘 要: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正确解读文本。作者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狼》这一课为例,结合课堂实例,论述了当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误读频繁产生的原因,并就此类现象提出了相应地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误解 文本正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形式出现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当然其中也不乏不足之处。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狼》一课
摘 要: 动画就是发明、创造一种未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包括电影、动画等诸多媒介形态,在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或民族精神之后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于动画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中美两国都作出了全新的尝试与探索,并各自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中国动画从以孙悟空为典型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多元语境衍生,由神话传说演变为多元民俗文化的综合体;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米老鼠”的带领下逐渐筑成了属于自己的动画商业王国,走
摘 要: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时代呼唤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生活情味,挖掘教材的生活底蕴,拓展教材的生活维度,抒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用语文;把教材教活,把课堂盘活,构建“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关键词: 生活 语文 生活语文教学观  读书就像吃饭,如果不能较好
摘 要: 现代儿童接触广阔的、自然的能进行户外游戏的区域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大多数居住区中儿童游戏场地相对较少,活动形式单调,景观单一并且缺少设计。本文就如何创设户外游戏环境进行了分析,以期让游乐场在正式为儿童游戏的乐园。  关键词: 户外游戏环境 创设要求 儿童游戏  一、户外游戏环境的现状  笔者曾采访了一批“80后”,问他们对童年游戏的一些记忆,发现他们印象深刻的童年游戏都是在户外游戏。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