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延安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下文简称“鲁艺”)院长周扬的指示下,鲁艺的文艺工作者齐心协力创作出《白毛女》这部歌剧。这部作品改编自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其内容将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和浪漫主义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的文艺标志,并且迅速风靡各地。《白毛女》这部歌剧是我国歌剧历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是我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为中国民族歌剧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影响深远。
一、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
《白毛女》这部歌剧是延安文艺工作者为了响应毛主席在延安座谈会提出的“文艺不是超阶级要贴近工农兵群众”这一观点,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故事为主要题材,结合革命现状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一)创作人介绍
歌剧《白毛女》创作期间,根据鲁艺院长周扬的指示,戏剧系主任张庚被任命为这部作品的总负责人,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等负责作曲。编剧最初为邵子南,因为在修改过程中与其他人的观点发生了分歧,所以退出。编剧就换成了鲁艺文学系的丁毅、賀敬之二人。
(二)内容概括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的故事:1935年,河北省某县的佃户杨白劳外出躲债,后被地主黄世仁逼得饮卤而死。唯一的女儿喜儿被抢到黄家,黄家人不把她当人看,喜儿受尽了各种虐待。王大春是喜儿的未婚夫,他打了地主的狗腿子穆仁志,而后投奔了八路军。荒淫可耻的黄世仁玷污了喜儿,还要将她卖掉从而逃脱罪迹。后来,在农妇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往深山野林,在山洞里苦熬了三年,头发斑白。内心的仇恨支撑着她,让她坚信苦日子总会熬到头。1938年的春天,大春所在的革命部队来到了村里,受尽苦难的喜儿终于被从山洞中解救出来,黄世仁的种种罪恶被算清,最终为喜儿和受苦的百姓报了仇。
二、喜儿人物形象的塑造
喜儿是佃户杨白劳的独生女,虽然是个穷苦农民,生活格外清贫,但是喜儿生得开朗乐观。后被地主黄世仁各种迫害,开朗乐观的喜儿变成了满头白发的“白毛仙姑”,喜儿的性格也由于生活的起伏几经变化。
(一)开朗纯真的农家少女
歌剧的第一幕讲的是喜儿等待父亲腊月三十回家过年的场景。喜儿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她善良懂事,在家里等爹爹回来过年。第五曲中唱道:“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第十二曲《扎红头绳》中唱道:“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回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呀!扎起来。”这两段的唱词中少少的白面和红头绳就能让喜儿这样开心,可见喜儿是一个多么纯真开朗的农家女孩。
(二)绝望的穷苦农民
第二幕中,初一大早,喜儿看到父亲死在门口,自己也被卖入黄家。此时的喜儿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唱到“猛听说把我卖给人,好比烈火烧在身!莫非爹爹不疼儿?莫非爹爹嫌我不孝顺?”,把喜儿不安、绝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坚决复仇的“白毛仙姑”
喜儿在黄家被黄母打骂虐待,黄世仁玷污了她,还企图卖掉。绝望无助的喜儿在自尽的时候被张二婶救下。在发现黄世仁要卖掉她时,喜儿绝望地唱道:“他们要杀我,他们要害我,我逃出虎口,我逃出狼窝!娘生我,爹养我,生我养我我要活,我要活!”这一段唱起来,字里行间深深地表现出对于黄家的仇恨,也燃起了她强烈的想要报仇的心理。
(四)坚韧不屈的抗争者
在大结局,大春把喜儿从山里解救出来,与黄世仁当面对质。喜儿终于在众人面前说出了内心积攒已久的怨苦:“我说,我说,我要说……我有仇来我有冤,我的冤仇说不完,说不完……”这一唱段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歌剧《白毛女》中女主人公喜儿的艺术形象特征塑造
歌剧《白毛女》是歌、舞、诗三种形式相融合的民族新歌剧。歌剧情节结构吸取了我国民族传统表演方式,场景变化灵活多样。创作者以传统戏曲音乐和北方民歌为素材,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优点,创作出这部内容贴近群众生活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
(一)《白毛女》中喜儿的主导音乐
喜儿角色的音乐主要建立在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和秦腔、河北梆子等戏曲的基础上。歌剧故事发生在华北的一个小乡村里,所以作家选择的民歌全部来自华北地区。因此,民歌风格和故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小白菜》是一首很悲戚的歌曲,流行于河北一带,讲述的是在封建社会一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的悲惨生活。由于《白毛女》中喜儿的悲剧形象与《小白菜》中小女孩的遭遇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作曲家以这首民间小调贯穿全剧。《青阳传》也是一首河北民歌,歌曲用在两个地方,第一次是用来刻画喜儿被迫害前纯真开朗的少女性格,第二次奏响在结尾处,喜儿被大春等人从山洞里救了出来。这首旋律的两次出现使喜儿被迫害前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还大量运用戏曲主题,主要有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旨在刻画喜儿对地主阶级的仇恨。
(二)喜儿主题音乐的发展
在第一幕中,喜儿唱的《北风吹》就是由《小白菜》改编而来的。前面提到,这个场景描写的是大年三十喜儿等她爹回来过年的场景。由于《小白菜》悲伤的曲风不适合此时喜儿单纯开朗的性格,所以《北风吹》把节奏从原来听起来悲凉的四五拍调成欢快流畅的四三拍,将原来下行的尾音都改成上行,使悲戚的氛围变成轻松欢快的气氛,更符合喜儿被迫害前纯真的少女形象。
《我盼爹爹》中,作曲者结合《青阳传》的调式调性,将喜儿这个人物的前后性格做了对比。“我盼爹爹心中急,等爹回来新欢喜,等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从节拍来讲,这个唱段变成了四二拍,速度相比《北风吹》更快,将喜儿等爹爹回来的那种急切心理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扎红头绳》同样运用欢快的节奏型和跳音形式来谱曲。音符和跳动性旋律的添加使得整个乐段更能表现出喜儿愉悦的心情,塑造了单纯开朗的农家少女形象。
杨白劳因为觉得愧对女儿,饮卤而亡。大年初一一早,喜儿发现爹爹死在门口,这对十几岁的喜儿来说仿佛世界崩塌一样,而这时《哭爹》这首作品在与之相呼应的情节上主题又加入新变化,唱段变成了四四拍,在原来旋律主题自上而下的线性基础上,广泛采用同音反复的节奏型。结束句采用拖长的处理方式,唱法上使用了哭音,使得旋律线条呈现出一种悲哀哭诉的感觉,深深地描绘出喜儿丧父时不安、无助、悲伤的心情。
在黄家,黄母等人不拿喜儿当人看,半夜,她还要给黄母熬汤,受尽百般凌辱。而《打过了三更》这一唱段再现了喜儿难熬的悲惨生活和现实社会的不公,有层次地刻画了喜儿在黄家孤苦难熬的状态。在第二场第四幕中,黄世仁凌辱了喜儿,使得她悲痛欲绝,这时她唱起了《刀杀我,斧砍我》。但是,规整的节奏旋律表现不出她备受打击的状态,作曲家运用民间戏曲中的散板来调整音乐旋律。在四三拍“刀杀我,斧砍我”这一部分,其间出现了为下一个复仇主题做铺垫的音调。曲调采用了下行二度的方式,并在三连音的地方将音程扩大,为后面喜儿复仇做了很好的铺垫。
从《我要活》开始,喜儿的人物形象已经从一个饱受迫害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决心复仇、内心坚韧的“白毛仙姑”,所以河北梆子和山西梆子成为喜儿唱段的主曲调。在被黄世仁当作‘鬼’后,喜儿内心的愤怒可以说达到了巅峰。《恨似高山仇似海》形象地表现出喜儿内心的悲愤与不满。喜儿被大春救出之后,音乐素材又从河北梆子变回《小白菜》,暗示喜儿又可以回到以前的生活。这两种主题元素的巧妙结合生动地刻画出喜儿的音乐形象,也给观众带来很直观的感受。
四、结语
歌剧《白毛女》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并结合剧情的发展需要,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的音乐形象,赋予音乐强烈的戏剧性,旋律高低起伏,使得人物性格得到多层次的展示。这正是全剧最成功的地方。《白毛女》也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一条歌剧创作道路的产生。
一、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
《白毛女》这部歌剧是延安文艺工作者为了响应毛主席在延安座谈会提出的“文艺不是超阶级要贴近工农兵群众”这一观点,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故事为主要题材,结合革命现状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一)创作人介绍
歌剧《白毛女》创作期间,根据鲁艺院长周扬的指示,戏剧系主任张庚被任命为这部作品的总负责人,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等负责作曲。编剧最初为邵子南,因为在修改过程中与其他人的观点发生了分歧,所以退出。编剧就换成了鲁艺文学系的丁毅、賀敬之二人。
(二)内容概括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的故事:1935年,河北省某县的佃户杨白劳外出躲债,后被地主黄世仁逼得饮卤而死。唯一的女儿喜儿被抢到黄家,黄家人不把她当人看,喜儿受尽了各种虐待。王大春是喜儿的未婚夫,他打了地主的狗腿子穆仁志,而后投奔了八路军。荒淫可耻的黄世仁玷污了喜儿,还要将她卖掉从而逃脱罪迹。后来,在农妇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往深山野林,在山洞里苦熬了三年,头发斑白。内心的仇恨支撑着她,让她坚信苦日子总会熬到头。1938年的春天,大春所在的革命部队来到了村里,受尽苦难的喜儿终于被从山洞中解救出来,黄世仁的种种罪恶被算清,最终为喜儿和受苦的百姓报了仇。
二、喜儿人物形象的塑造
喜儿是佃户杨白劳的独生女,虽然是个穷苦农民,生活格外清贫,但是喜儿生得开朗乐观。后被地主黄世仁各种迫害,开朗乐观的喜儿变成了满头白发的“白毛仙姑”,喜儿的性格也由于生活的起伏几经变化。
(一)开朗纯真的农家少女
歌剧的第一幕讲的是喜儿等待父亲腊月三十回家过年的场景。喜儿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她善良懂事,在家里等爹爹回来过年。第五曲中唱道:“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第十二曲《扎红头绳》中唱道:“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回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呀!扎起来。”这两段的唱词中少少的白面和红头绳就能让喜儿这样开心,可见喜儿是一个多么纯真开朗的农家女孩。
(二)绝望的穷苦农民
第二幕中,初一大早,喜儿看到父亲死在门口,自己也被卖入黄家。此时的喜儿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唱到“猛听说把我卖给人,好比烈火烧在身!莫非爹爹不疼儿?莫非爹爹嫌我不孝顺?”,把喜儿不安、绝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坚决复仇的“白毛仙姑”
喜儿在黄家被黄母打骂虐待,黄世仁玷污了她,还企图卖掉。绝望无助的喜儿在自尽的时候被张二婶救下。在发现黄世仁要卖掉她时,喜儿绝望地唱道:“他们要杀我,他们要害我,我逃出虎口,我逃出狼窝!娘生我,爹养我,生我养我我要活,我要活!”这一段唱起来,字里行间深深地表现出对于黄家的仇恨,也燃起了她强烈的想要报仇的心理。
(四)坚韧不屈的抗争者
在大结局,大春把喜儿从山里解救出来,与黄世仁当面对质。喜儿终于在众人面前说出了内心积攒已久的怨苦:“我说,我说,我要说……我有仇来我有冤,我的冤仇说不完,说不完……”这一唱段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歌剧《白毛女》中女主人公喜儿的艺术形象特征塑造
歌剧《白毛女》是歌、舞、诗三种形式相融合的民族新歌剧。歌剧情节结构吸取了我国民族传统表演方式,场景变化灵活多样。创作者以传统戏曲音乐和北方民歌为素材,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优点,创作出这部内容贴近群众生活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
(一)《白毛女》中喜儿的主导音乐
喜儿角色的音乐主要建立在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和秦腔、河北梆子等戏曲的基础上。歌剧故事发生在华北的一个小乡村里,所以作家选择的民歌全部来自华北地区。因此,民歌风格和故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小白菜》是一首很悲戚的歌曲,流行于河北一带,讲述的是在封建社会一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的悲惨生活。由于《白毛女》中喜儿的悲剧形象与《小白菜》中小女孩的遭遇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作曲家以这首民间小调贯穿全剧。《青阳传》也是一首河北民歌,歌曲用在两个地方,第一次是用来刻画喜儿被迫害前纯真开朗的少女性格,第二次奏响在结尾处,喜儿被大春等人从山洞里救了出来。这首旋律的两次出现使喜儿被迫害前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还大量运用戏曲主题,主要有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旨在刻画喜儿对地主阶级的仇恨。
(二)喜儿主题音乐的发展
在第一幕中,喜儿唱的《北风吹》就是由《小白菜》改编而来的。前面提到,这个场景描写的是大年三十喜儿等她爹回来过年的场景。由于《小白菜》悲伤的曲风不适合此时喜儿单纯开朗的性格,所以《北风吹》把节奏从原来听起来悲凉的四五拍调成欢快流畅的四三拍,将原来下行的尾音都改成上行,使悲戚的氛围变成轻松欢快的气氛,更符合喜儿被迫害前纯真的少女形象。
《我盼爹爹》中,作曲者结合《青阳传》的调式调性,将喜儿这个人物的前后性格做了对比。“我盼爹爹心中急,等爹回来新欢喜,等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从节拍来讲,这个唱段变成了四二拍,速度相比《北风吹》更快,将喜儿等爹爹回来的那种急切心理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扎红头绳》同样运用欢快的节奏型和跳音形式来谱曲。音符和跳动性旋律的添加使得整个乐段更能表现出喜儿愉悦的心情,塑造了单纯开朗的农家少女形象。
杨白劳因为觉得愧对女儿,饮卤而亡。大年初一一早,喜儿发现爹爹死在门口,这对十几岁的喜儿来说仿佛世界崩塌一样,而这时《哭爹》这首作品在与之相呼应的情节上主题又加入新变化,唱段变成了四四拍,在原来旋律主题自上而下的线性基础上,广泛采用同音反复的节奏型。结束句采用拖长的处理方式,唱法上使用了哭音,使得旋律线条呈现出一种悲哀哭诉的感觉,深深地描绘出喜儿丧父时不安、无助、悲伤的心情。
在黄家,黄母等人不拿喜儿当人看,半夜,她还要给黄母熬汤,受尽百般凌辱。而《打过了三更》这一唱段再现了喜儿难熬的悲惨生活和现实社会的不公,有层次地刻画了喜儿在黄家孤苦难熬的状态。在第二场第四幕中,黄世仁凌辱了喜儿,使得她悲痛欲绝,这时她唱起了《刀杀我,斧砍我》。但是,规整的节奏旋律表现不出她备受打击的状态,作曲家运用民间戏曲中的散板来调整音乐旋律。在四三拍“刀杀我,斧砍我”这一部分,其间出现了为下一个复仇主题做铺垫的音调。曲调采用了下行二度的方式,并在三连音的地方将音程扩大,为后面喜儿复仇做了很好的铺垫。
从《我要活》开始,喜儿的人物形象已经从一个饱受迫害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决心复仇、内心坚韧的“白毛仙姑”,所以河北梆子和山西梆子成为喜儿唱段的主曲调。在被黄世仁当作‘鬼’后,喜儿内心的愤怒可以说达到了巅峰。《恨似高山仇似海》形象地表现出喜儿内心的悲愤与不满。喜儿被大春救出之后,音乐素材又从河北梆子变回《小白菜》,暗示喜儿又可以回到以前的生活。这两种主题元素的巧妙结合生动地刻画出喜儿的音乐形象,也给观众带来很直观的感受。
四、结语
歌剧《白毛女》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并结合剧情的发展需要,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的音乐形象,赋予音乐强烈的戏剧性,旋律高低起伏,使得人物性格得到多层次的展示。这正是全剧最成功的地方。《白毛女》也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一条歌剧创作道路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