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问”≠培养思维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s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满堂问”已经成为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做法,不少教师已经将“满堂问”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划上了等号。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二者之间并不能等同。如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提问,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课改 设问 艺术 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摒弃了“满堂灌”的做法,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自主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发现许多问题。
  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课改精神,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仓促回答或保持沉默,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此时的学生不是在享受学习过程,而是备受折磨。教师所问问题难易无度,一些问题过于简单,诸如:“常见的太阳活动类型有哪几种?”“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荒漠化的概念是什么?”等等,这些细碎、简单的“小问题”学生一看书便明白,这样会出现师生“小步子慢慢走”的现象。也有一些问题难度太大,如对于高一的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夏至日这一天,北京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是什么?”很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遇此情况,教室里一片寂静,教师只能自问自答了。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乍看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这种“问”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教师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来追问学生、变相操纵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形成定势思维,其思维的火花难以绽放,学习兴趣逐渐淡薄,反应逐步迟钝,探究问题的激情最终以敷衍来替代,其思维习惯被定格在浅层次上,谈何培养思维能力?其次,频繁的提问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带着沉重的精神负担,怎么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呢?学生不是在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又怎能放飞思维的风筝呢?再次,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一厢情愿的“问”,没有学生问的机会,学生缺少自我反思的时间、缺少“悟”的过程,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单调、厌倦,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又从何说起?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变“满堂问”为“一问千金”,我想,这样的提问就能真正为教者所用,就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课堂提问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讲究提问的艺术。
  
  一、因境设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应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入手,结合
  实际生活,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提出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矛盾或与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相矛盾的地理现象,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在讲述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时,可以提问学生:一月份,日地距离较近,为什么我们北半球感觉较冷呢?在学习青藏地区时可提问:青藏高原是全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但为什么这个地区气温却不高?通过提问,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类提问应多安排在新课或新内容教学的开始,一般不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运用这种提问要紧扣课文,问题与新内容的联系应自然、贴切,时间上不宜过长,避免单纯追求趣味性。
  
  二、由情激思
  
  教师应从自身教学的特点出发,肩负起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并把这种责任感、使命感融入自己的感情之中,然后通过自己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去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点燃他们求知欲望。如讲述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时,我痛心地对学生说:由于人们滥捕滥猎、滥砍滥伐,不少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枯竭,面临灭顶之灾。野生动植物也似乎在向我们哭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面对这种状况,该怎么办?人类能让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学生听后,一种危机感、使命感油然而生,稍加思索,他们便纷纷举手献计献策。
  
  三、反面设问
  
  即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同一问题从反面提出问题,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如讲述地球自转的知识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地球没有自转,还会产生昼夜交替吗?会出现什么后果呢?这种提问往往比正面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有效果。但在使用中也更需谨慎,一堂课中问题的深浅、多少,要视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而定,而且,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避免学生钻牛角尖,误入歧途。
  
  四、以新设问
  
  有些知識点,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且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但在此时,用新异突起的刺激信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转化为有意注意,则往住能深化题意、开拓思路,并激励学习情绪。如在“现代化运输方式”中,教材列举了五种主要运输方式,学生根据生活实例,都可以理解接受,如此时提问:空中索道缆车及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属于哪种运输方式时,就可以深化运输方式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运输方式还会不断发展。
  
  五、角色转换
  
  地理课堂提问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一方面要求教师全神贯注地介入双边活动中,通过置疑、指导、更正、启发、评价等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新领域、更深层次去思考、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当一回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悟”出道理,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六、营造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氛围讲究温馨和谐,要让他们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感觉,这是他们能够真正放开手脚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重要前提条件。要通过提问题,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回答好问题,让这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追求。这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在这种氛围当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人格是比较健全的,他们学习起来也是充满活力和斗志的。因此,我们在设问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一方面,不要让提问成了制服学生的法宝;另一方面,要善于从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让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去放飞思维的风筝。
  只要教师掌握了提问的技巧,将“满堂问”变为有价值的“问”,将教师的“问”与学生的“问”有机结合,定能启迪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
其他文献
摘要: 美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现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的美育应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使美育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宏大工程之中。  关键词: 美育 素质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    美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元素和内容,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广泛关注。现在,在美育实践向更深的层面发展的时候,应该与当前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宏
摘要: 作为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重视育人;应该作学生的表率,尊重信任学生,真诚关心学生。本文主要介绍了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强调“言传与身教并举”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专业知识 教学方法 备课 思想教育 为人师表    学生时代,总想着每个学期都能有好教师给我们上课,更希望教师们都重视学生。如今自己已为人师,一直从事大专生的教学工作,因为大专生基础一般,学习兴趣也
摘要: 合理正确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实现全纳教育理念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听障人和正常人搭建一个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学习型组织可以集合各种网络资源,深刻改变传统社会中机械、僵化、缺乏生命活力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在移植到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听障教育中,网络学习团队的建设实践,对于听障教育信息化具有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 全纳教
父母曾一直是孩子快乐、安定、温情和依赖的象征,但突然有一天仿佛一切都变了,孩子开始对父母的言行表示质疑,甚至“看不起”父母了,昔日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变得“硝烟”弥漫。这让我们警醒,孩子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成长阶段——青春期,他们正用着反叛的眼光看着我们,也审视着他们周围的一切。而另一方面,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我们的教育也在摸索中走过。种种的烦恼,问题不断向我们袭来,常常弄得我们手忙脚乱,不仅给孩子而且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质,从总体上讲,非正式群体价值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相吻合,与正式群体行为目标相一致,能够促进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反之,非正式群体价值目标与社会目标相悖,与正式群体行为目标不一致,则会干扰正式群体的正常活动,不利于社会前进。    一、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有利于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一般地说,
摘要: 科学课程对于推行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三个方面着重阐述了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关键词: 科学课程 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课程的主要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对加强中小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