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通用性的角度来说,事故预防策略就是对组织内个体成员行为安全性的控制问题。根据事故的共性行为原因,提出行为控制方法并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作初步探讨。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eral, accident prevention strategies of individual members i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ecurity of behavior control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behavior of the reason and gives the behavior control method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unsafe behavior of the people the causes and how to prevent, and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中图分类号:U264.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国内外资料统计表明,所有事故发生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占已发生事故总数的70%—90%[ ]。預防事故的重点工作成为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工作,因为研究人的行为,掌握人的行为规律,预测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将是事故预防的研究重点和内容。
1 控制个体因素
1.1 生理筛选
(1) 生理因素表现
1)生理状态疲劳、睡眠不足、醉酒、饥饿引起的低血糖等生理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大脑的意识水平。生产环境中的温度、照明、噪音及振动等物理因素以及倒班、生物节律等因素影响人的生理状态。
2)身体状态身体各部分的尺寸,力量的大小、视力、听力及灵敏性等身体状态的内容。
3)病理状态疾病、心理、精神异常、慢性酒精中毒。脑外伤后遗症影响人脑的意识水平。
4)药理状态服用某些药剂,如安眠药、镇静剂、抗过敏药等可降低大脑意识水平。
(2) 生理控制方法
个体在上班前填写表1自我评价表,班组长对其进行填表进行实时审核,确定当天不适合参加工作的个体员工,以上可以防治由于身体的生理不适应而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表1自我评价表
所属单位 姓名 日期
项目 疲劳 睡眠不足 饮酒 心情不愉快 饥饿
判断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对身体有特殊要求的工种要根据体检表格2对员工进行工作能力筛选。
表2体检表
所属单位 姓名 日期
项目 视力 听力 疾病 精神异常
判断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1.2 2态度
1.3 态度表现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对个体行为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煤矿生产来说,各类事故的发生都是人的行为偏离法规所造成。职工的任何一种遵章守纪行为或“三违”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活动指导下产生的,而且都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纵观人的言行,从根本上来说,态度决定一切,思想动机支配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健康的思想,则能提高心理健康的稳定性和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出安全行为,否则,随时都可出现“三违”行为,威胁安全生产。不良态度作用下出现的不安全行为有以下几种。
1) 有意违章态度,表现为个体明知规程的规定,但为了赶进尺、抢进度、图方便、少出力、走捷径,凭侥幸、撞大运、能省劲、早收工,有意投机取巧违章作业。
2) 由于安全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存在偷懒侥幸态度,作业中凑合、马虎,满不在乎,在多次的违章中,因侥幸没出事故,屡次三番再违章,构成习惯性“三违”行为。
3) 在一个小集体中,同伴带领多人违背规程规定,强行作业,个体采取了服从态度,存在从众心理的人与同伴一起作业,他人违章,自己不加分析、不制止、不反对,随大流,采取与多数人相符的违章行为。
4) 个体单独作业或行走,现场没有领导、没人监督,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违章无人知道,产生违章行为。
(1) 态度控制方法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反应迟缓、未意识到安全标志或事故隐患、冲动及爱表现自己等,都极易导致各种事故的发生。因此,只要采取各种措施,使职工的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反应适度、提高识别危险物及危险场所的能力,便可为预防事故做出一定的贡献。笔者认为进行安全态度改变训练,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广大从业人员的心理施加影响,以促使职工形成良好的安全态度,投入到生产中,预防事故。
1)心理素质测试
测查心理素质的方法很多,一般地,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测验法。根据上述方法,建立企业员工的个体心理素质档案,如表3所示。
表3心理素质测试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个人能力 个性品质 特殊能力
注意力 感知能力 记忆力
能力倾向 思维能力 行为反应能力
紧急情况下心理变化 紧急情况下行为反映
任职违章记录 短期心理预测
应用心理学仪器根据需要人为地制造某种刺激,然后观察受测者的心理反应,并测量分析其行为结果,从而确定他的心理素质。国内常用的心理学仪器已有几十种,如反应时测定仪、视觉检测仪、注意分配仪、注意稳定性测试仪、时间知觉研究装置、空间知觉研究装置、记忆仪、听力计、思维能力测试器、动作稳定器、双手调节器、手脚动作反应仪等等。也可以用语言、文字、画图、操作等方式来测验人的心理素质的方法。测验个性的方法有自陈法、投射法、情境法、评定法,自陈法应用得最多。自陈法即用自陈量表(或称自陈问卷)的方式让受测者个人提供关于自己的个性特征。有各种自陈量表,而目前用于职业心理检查比较多的是卡特尔量表。
2)改变态度的方法
一种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方向不变。也就是说,职工原来的态度不够坚定,经过一番态度改变的工作,使之态度更加坚定。另一种是以新态度取代旧态度,即方向上的改变。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或反过来,本来不遵守的变为遵守的。
1. 利用工作群体或其它社会团体来改变态度
每个群体(团体)都有自己的行为难则,这种行为准则也叫做群体规范。它是要求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如果一个群体成员违反了群体规范,群体会采取各种形式的压力使得该成员服从。因此,群体中的行为规则和群体规范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体的安全态度[ ]。
2. 通过实际活动来改变态度
利用行为来改变态度。这个策略的基础是:态度是从体验中习得的。最重要的体验是实践行为以及由行为带来的结果(是奖励性质的还是惩罚性质的)。那么,如果我们使得人们采取与该态度有关的行动,具有一些带有奖励性质的体验,就可能改变不良态度,形成良好的态度。
3. 通过改变个性来改变态度
性格是个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格指对现实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比较稳固。但是,出于人处在复杂的变化的环境中,这就决定了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性格在个体的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形成,包可以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改变。
1.4 3智力
(1) 智力因素表现
知识,技能,经验,习惯方面则是由于教育、培训不够。由于对行为者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使行为者缺乏必备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不懂操作规程、不具备安全行为的能力,在作业中完全处于盲目状态下进行的,凭借自己想象的方法蛮干,就必然会出现各种违章行为。
(2) 培训方法
1)在职教育与脱产教育
在企业里,最普通的基本教育方法就是在职教育,即在工作场所内,上级给部下传授经验的方法c离开工作场所的教育方法称为脱产教育。与其它安全教育方法相比,在职教育的最大优点是更具有现实性。在实际作业中通过边听边看,对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基本动作以及上级和前辈的规范操作得到体验,且能不间断地学习。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即容易成为工作第一,教育第二。此外,在时间上,系统教育上都受到限制。但是,如果企业认识到在职教育的重要性,并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开展,那就能克服这些缺点。
2)讲演法
这是自古以来就有且延用至今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管有多少人都能进行教育,另外,只要稍微花点精力就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但是它的基本缺点是容易机械地按照日程表来进行教育。克服这种缺点的方法是把讲演同其它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3)讨论法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与会者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它是通过与会者的经验或想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开展把握问题要点、设想解决问题的对策、决定方针及问题解决等一系列的讨论。经过这种过程的讨论法是最有效的。
4)脑力激荡法
脑力激荡法也是—种讨论法,在以下条件下进行讨论。
1. 在发表想法时,思路应尽可能开阔些。
2. 无论对于别人的想法,还是对于自己的想法。都不要加上“这是不可能的”或“是有矛盾”等。
3. 在他人想法启发下,进一步产生新的思路。
5)纸夹方法
纸夹方法是由人类文化学者川喜二郎(1967,1968)提出的创造性思想表达方法[ ],因为它使用纸夹,所以又称为纸夹方法。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举出“工作场所的安全问题”、“事故的原因”这样具体的问题,并把想到的与此有关的事写在小纸片上,并加以整理、归类,加上标题。通过进一步归纳总结,就能发现主要的问题和构成问题的原因。对问题再进一步深入,寻找“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一系列工作,使我们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群体在使用该方法时,可以相互理解,明确个人在整体中解决问题的作用。这种方法是在日本产生的优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6)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育的方法,能够掌握各学员学习的进程,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和各种各样的视听教材相结合使用,所以能适用于高度复杂的内容的学习。另外,还可能对在什么阶段发生怎样的错误,进步的程度等有关内容进行自动记录,并迅速反馈,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7)扮演法
以进行不安全作业行为的场面为素材,定期组织操作者轮流进行观察观测本工种工作情况,通过观察,理解为什么说这些行为是不安全的,使群体成员互相理解。
8)模拟场景训练
通过计算机和其连锁装置,模拟制作生产模拟实验室,模拟出与实际相似的各种各样的事态,学习有关安全行为的方法。特别是处理异常情况的训练。
9)视听方法
这是一种在最近发展起来的具有显著效果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是制作许多幻灯、电影、录像等好的作品,利用各种视听教材,开展教育。它通常同讲演和讨论法等结合运用。视听教育的机能是:(1)传授基础知识;(2)掌握方法、技巧;(3)展开情节、使人感动;(4)通过事例思考(1)事例研究。
10)安全运动
用统一的口号、反复地宣传定的仪式,争取更多人参加的活功,这样的运动,一定能取得很大的教育效果。我国每年举行一次的“安全生产周”活动,便是极为有效的一种安全教育活动。为配合“安全生产周”活动,每年都会提出一个活动主题。
2 2防止不安全行为连锁反应
2.1制定行为标准
标准的定义:所谓标准即是一种作为模式或规范而建立起来的测量单位或具体尺度[ ]。管理人员可以对照标准判断绩效和成果。标准是控制的基础。在可能的情况下,标准应尽量数字化和定量化,以减少主观性和个人对控制过程的影响。行为标准是对职工的行为进行规定的行为准则。
结合我国的规范标准以及上述分析,笔者制定行为标准如表4所示。
表4 行为观察表
日常行为规范 观察项目 行业行为规范 观察项目
着装 是否整齐 安全防护用品的佩带情况 是否正确佩带
走楼梯 是否扶扶手 攀爬、行走 是否有保护措施或飞奔行走
搬运 是否屈膝操作 操作 各类错误操作
2.2对照标准检查实际行为绩效
(1) 个人观察
直接观察和个人接触对一线管理人员来说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一线管理者较之高层管理
者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做个人观察,观察方法如图1。
当管理人员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被观察个体的行为偏离标准时,应及时对该行为进行记录,并重视该错误行为的发生原因,为今后采取什么措施能幫助其下属更容易、更安全或更有效地去完成工作而不发生同类的不安全行为做准备,同时对标准制订的合理性进行检验。
(2) 口头与书面报告
组织中部门较大,工作地点分散在不同地区。或按时间进行分班工作的那些单位,就有必要使用报告制度。观察员的观察报告力求做到简明、全面和正确。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是把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结合起来,报告中如能提供统计数据加以证明,则更为有效。在报告中涉及不利于自身的内容,也能真实地反映情况,提交可靠而又准确的报告。
(3) 抽样检查
在控制过程中怎样使对照措施做得更好,对以下几点进行抽样调查。1)信息是适时的吗?2)测量单位是适宜的吗?3)收到的信息是可靠的吗?可靠性多大? 4)信息是有效的吗? 1)信息是否送给了需要该信息的权力层面?
2.3行为纠正
采取行为纠正的第一步是分析事实,以确定产生偏差的原因。只有对问题做了彻底的分析后,管理人员才能采取适当的行为纠正。下一步管理人员决定采取何种补救措施,以便在将来能得到较好的结果。通常行为纠正可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措施:一种为立即执行的临时纠正措施;对于某些可能迅速地、直接产生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多数应立即采取行为纠正措施。
行为纠正主要有使用监督和指导两种方式。监督是按照预定的标准检查正在进行的工作,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指导是管理者针对工作出现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下属改进工作,或与下属共同商讨矫正不安全行为的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以便使工作人员能正确地完成所规定的任务。管理者亲临现场观察就是一种最常见的现场控制活动。当管理者直接视察下属的行动时,管理者可以同时监督员工的实际工作,并在发生问题时马上进行纠正。但事中控制也存在控制工作容易受管理者时间、精力、业务水平制约的问题。
事后行为控制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行为结果上,通过对行为结果进行测量、比较和分析,采取措施,进而矫正今后的行动。如企业对不安全行为进行观察统计后,发现近期不安全行为发生次数增加,而且事故发生率增高,则应加强控制,和改进监督和指导方法,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事后控制的最大弊端是在实施矫正措施之前,不安全行为就已经产生或已经造成了后果,即“亡羊补牢”。但是在实践中,有些情况下,事后控制又是事先和事中控制所无法替代的。事后控制能弥补事先和事中控制的疏漏,能为管理者评价今后的计划制定与执行提供有用的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借助事后控制,认识组织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为进一步搞好事先和事后控制创造条件,实现控制工作的良性循环,并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提高控制效果。
另一种,则是针对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采取根治措施,不仅要分析问题是如何发生和为什么会发生,而且为了避免同类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应采取什么措施。行为发生前的控制,事先控制要输入各种影响行为执行的变量及影响这些变量的各种因素,同时还必须注意“干扰”因素——一些意外的或无法预计的因素。因此,为了搞好事先控制,组织管理系统的所有职能,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都要积极给予配合,及时提供有可能导致行为改变的各种信息,并根据各方面的信息慎重地做好行为标准的修正工作。对行为标准所进行的动态调整既要依据组织的外部环境,又要依据组织的内部环境;既要在计划的抽象表现形式的各个层面上进行。又要在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各个层面上进行。事先控制发生在实际工作开始之前,它以未来为导向,在工作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预测和估计,采取防患措施,以便在实际偏差产生之前,管理者就能运用各种手段对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纠正,将其消除于产生之前。由于事先控制是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因而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事后控制只能亡羊补牢的弊端。又由于事先控制是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的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不会造成心理冲突,易于被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3结论
根据事故的共性行为原因,对个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对个体生理、态度、智力等要素的控制。依据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针对于企业的行为纠正方法,控制个体因素,进行生理筛选,态度控制和智力选拔,并制定标准,应用行为观察的方法对个体进行行为控制的方法。
作者简介:张志伟(1978-),男,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核电安全管理、事故预防(行为科学),核电安全预警技术等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