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现场:象往何方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79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象“断鼻”家族,成了中国云南近期最受瞩目的“明星”。许多人被它们“萌”倒,“看看大象到哪儿了”成了每日功课;许多人不吝赞誉,从心底肯定中国对亚洲象多年以来的温情照顾;还有许多人为之辛劳,一路小心翼翼守护它们的北移和南迁。
  大象走了这么久,它们到底要去哪儿?
  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共生的道路,又将走向何方?

如何做到“人象平安”


  2021年6月25日夜间至6月26日凌晨,对追踪和守护这“出走”的15头亚洲象的人们来说,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这天傍晚,象群与玉溪市峨山县富良棚乡政府所在的集镇之间,只有约1.5公里的直线距离。它们沿着乡政府北面的山坡时停时走、迂回前行,有很大的概率要在当晚经过集镇。
  “大象要来了,请大家早点回家,关好门!”遍布集镇的喇叭响起来自乡政府的通知。不久,街道上就见不到什么人了。天黑以后,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又挨家挨户提醒:“请配合关好灯!”并解释这是为了防止大象被亮光吸引进入集镇。到了晚上10点多,当地为了保险起见,拉闸断电了一个多小时。之后,许多卡车开进集镇的各主要路口停住;万一大象走进来,它们就是隔开人与象的屏障。
  实际上,当地的防范工作早已开始。前一天晚上,乡政府工作人员就把在街头乘凉、购物的居民早早劝回了家。25日是当地传统的赶集日子“街天”,一大早,少量没接到提前通知,还是来参加“街天”的村民被陆续劝离。靠近大象行进路线的各个路口,都已设置好卡点,控制人车出入。
  一切都是为了让大象平静地从集镇旁通过。人们的努力最终成功:当晚,象群除了像往常一样在田地里吃了点庄稼、享用了人们投喂的食物外,没有造成其他麻烦。它们安然绕过集镇,继续往南迁移。
  大的集镇可以让象群繞过,而散布在山林间的小村落则免不了要迎接它们的直接“光临”。6月23日深夜至6月24日凌晨,峨山县大龙潭乡绿溪村下属的几个村民小组接到预警:象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很可能要进村。
6月24日中午,指挥部专家指导村民在象群即将经过的路边投喂玉米。摄影/王煜

  “我是23日晚上11点左右接到警报的,之后赶紧通知了所有村民。家里房子只有一层或者周围没有其他村民居住的人,都集中到了村里的一栋公共建筑的二层。”24日上午11时左右,大吉村民小组组长施伟锋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24日凌晨2时许,大象从村子靠着的山坡下来了。从后来的痕迹可以看出,象群下山后马上在一户村民房后的玉米地里吃了一顿,接下来往村里走。
  记者在现场看到:连接玉米地和村子的是一条只有一米多宽的小巷,这是大象的必经之路。施伟锋说:人们都觉得大象个头大体型重,但它们可以顺利地从这条巷子进村,可见十分灵活。
  按照指挥部的提示,他从村民手里买了大约100公斤的玉米,与一些盐混合在一起,提前撒在了村口,目的是引导大象走出去,让它们不在村里逗留。
  这招奏效了,象群“笑纳”了投喂的食物。记者在投喂点只看到少许玉米粒残留,其他的都已被它们吃光。
  象群顺势走出了大吉村民小组,往临近的新村村民小组方向走去。那个方向是一片较为开阔的山谷平地,有连片的农田。大象沿途啃食了一些玉米,从脚印和粪便的分布看来,它们穿过山谷又爬上了山。
  象群从新村小组附近上山几个小时后,又下山走进了与新村直线距离大约1.6公里的大木箐村民小组。不知是否因为爬山消耗了不少体力,大象进到村里后,开始觅食行动。
  “接到通知后我就睡不着了,因为我们这里从来没有来过大象,不知道它们会干什么,我要等着它们走了才放心。”大木箐村民施春华告诉记者。对于自身和邻居们的安全,他并不十分担心,因为村干部之前告诉他,只要不被刺激,大象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况且,他家的房子在村里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这让他更放心了一些。
6月3日,野象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取食工作人员投喂的食物。

  不过,“意外”还是发生了。他在距离自家一百多米远的田边有一间小粮仓,平时用来储存收获的粮食、放置农具。大象经过他的粮仓时,破门而入,拖出了一些玉米开始“大餐”。天亮后施春华来收拾时,看到大象吃了大约3袋玉米,估计总共100多公斤。再看粮仓的门,钢板焊接的门锁部件已经被大象弄断。
  大象只是弄坏了门锁,吃了这几袋玉米,粮仓还有十几袋玉米安然无恙,农具也都完好如初。看到损失不大,他松了一口气。来查看现场情况的玉溪北移亚洲象保护与防范工作前线指挥部负责人让他放心:他的损失之后将由保险公司赔偿,政府也将给予相应补贴。
  象群之后又造访了大木箐南边的小龙箐村民小组,好在一切平静。6时左右,象群回到了山地,往南边的富良棚乡走去。这4个小时里,象群穿过了4个村庄。
  它们的活跃行动还在继续。6月24日中午12时20分左右,亚洲象群从山上沿着道路走下来,即将踏上当地主要的公路。公路的旁边,是峨山县富良棚乡大假佐村。   无人机监测显示:象群离山路与公路的交叉路口还有500米。指挥部组织村民在路口附近的路边投放一些玉米,供大象到达后进食。道理也很简单:大象吃饱了,就不会再到人居住的地方觅食。
  象群还有300米即将到达路口时,《新民周刊》记者看到:之前停在路口设卡的一辆大卡车离开,为象群让路;其他车辆也快速驶离,交警部门随即封锁了附近的公路;大假佐村的村民全部回到家中,锁好大门。人们静静地等待大象路过。
  当地村民几百年来从未遇见野生大象,因此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当地又有把大象当成吉祥物的习俗,人们认为“大象可以带来充沛的雨水、风调雨顺”“吉象临门”,因而即使稍被侵扰,也并没有对象群产生强烈的排斥。然而,这一切是建立在“人象平安”的基础之上。平安,来自每次提前的预警、准备,临场的合理处置。
  在大象经过的村子里查看时,指挥部工作人员碰巧遇上一户村民从山上采回了十几盆野生菌菇,正在与来收购的商贩交易。眼下正是当地野生菌菇肥美的时节,采菌卖菌能给村民带来一笔不少的收入,但如果贸然上山、误入象群活动的范围,就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指挥部负责人一边提醒村民注意远离象群,一边把这份担忧记在心里:“回去之后开协调会时,要再跟所有村组干部强调这一点。安全提醒不能漏掉任何一个人。”

“护象人”的长情守望


  作出合适的护象决策,离不开指挥部的“眼睛”——无人机监测队。
  5月31日的监测任务中,象群突然向队员们靠近,玉溪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无人机小队队员李仁培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当时他们离大象最近只有二十米。队员们马上跳进车里驶离,当时只能一边驾车狂奔,一边在车中继续操控无人机。
  行车途中,操控信号很可能暂时断开,无人机就要靠预设程序自主停留在空中;如果找到下一个监测点的速度不够快,无人机电池耗尽或者遇上风力增大等突发情况,不仅可能“跟丢大象”,甚至有坠机的危险。
  最后,他们拉开了与象群的安全距离,并成功再次取得对无人机的平稳控制,保持对象群的连续监测。
  有一次,象群向山顶爬去。通过监测数据,队员们发现山顶有600多米高,而无人机的升高限度是500米,如果还要跟上去,就要撞山了。“这种情况,我们只能主动‘放弃’一段时间。”李仁培说,当时他们收回无人机,立即开车飞驰一个小时到了山的另一边,重新让无人机找到了大象。
  在“追象护象”的这一个多月里,4名队员已经历了许多次突发情况。任务的持续强度、不确定性,是他们之前在执行无人机常规警务任务时未曾遇到的挑战。
  暴雨、大雾等极端天气出现时,无人机暂时无法飞行,他们就要在野外等候。一旦天气转好,他们立即让天上的“眼睛”重新聚焦到象群。
6月25 日傍晚,玉溪市巡特警无人机小队商议监测点转场事宜。摄影/王煜
6月3日,消防車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为野象提供饮水。

  无人机小队里的4名特警,每个人都能当操控无人机的“飞手”,也精通“地勤”业务。6月25日上午,在一次收回无人机时,队员们发现镜头上黏了一些粘稠的白色液体。“开始我们还以为是飞鸟的粪便,但仔细一看,发现是无人机摄像云台上的一个减震气囊爆裂,减震液喷了出来。”队员们当即自己动手,用备用配件替换上去,让无人机恢复平稳安全运行。
  李仁培说:减震气囊是维持摄像云台稳定性的部件,虽然算是耗材,但在他之前几年的无人机飞行中,还从来没遇到过爆裂的情况,可见这次任务的飞行强度之高。实际上,从5月25日上岗以来,4人小队只在象群进入昆明市晋宁区的几天有短暂休息,其他时间每天都在执行日间10小时的监测任务。
  与他们交接班、负责夜间无人机监测的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队员。
  6月20日,夜幕降临,象群进入它们的“食堂”——周边村民种植的玉米地。在无人机的红外成像中,监控队员们发现象群在啃食玉米的过程中分散成三个小群,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一小群2头,走在最前;第二小群7头,在其他象群中间;第三小群5头,在最上方。每个小群之间的直线距离已经大于300米。
  象群的分离活动让监测队员警惕起来。“第二架无人机,准备起飞。”监测队员紧紧盯住显示屏,值班的领导也赶到监测点。
  如果象群分离太远,盯住象的任务压力会更大。6月6日,象群北迁到昆明市晋宁区时,一头野象离群至今未归,给后续监测和防护带来不少困难。独象活动无规律,给周边村镇带来较大安全隐患。这样的情况,人们都不想再看到。
  30分钟过去、60分钟过去……象群还是分散成小群在田间觅食。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队员段孟超操控无人机盯住两个小群,他的队友杜伟操控无人机盯住另一个小群。
  “如果象群一直不汇合,只顾小群自己吃,那就麻烦了。”有人焦虑起来。“应该不会!这群象一起生活了这么久,说不定一会儿之后就聚到一起。目前暂时分开只为了吃到更多想吃的。”段孟超给出这样的分析。
  他的判断是对的。又过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显示屏上的三处黑点慢慢聚到一起,象群开始向中间收拢。人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有象开始睡觉了!”监测队员段现能喊道。在无人机4倍变焦镜头之下,队员们清晰地看到一头大象倒头躺在玉米地里,一动不动。大象能睡,但监测队员们不能睡,必须继续关注它们的动向。
其他文献
乳腺是哺乳动物哺育子代的重要器官,其通过分泌乳汁给子代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乳腺的健康发育对泌乳以及提高子代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脂肪组织是乳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乳腺发育和循环重构过程中,乳腺脂肪组织随之呈现规律性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乳腺脂肪组织的动态变化是乳腺循环性发育重构的重要特征.脂肪组织能够分泌特殊的\"脂肪因子\"调节上皮细胞的功能和乳腺的发育,并且存在与上皮细胞相互转换的潜能.本综述综合近年来乳腺脂肪组织的相关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脂肪组织调节乳腺发育的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犯人体T淋巴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胃肠道T细胞是HIV的首要靶标及主要攻击部位,是HIV的重要储存库。HIV感染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数量及分布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之间互相作用形成肠-免疫系统,与HIV感染进展有着密切相关性。HAART虽然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但存在着免疫重建不良的现象,中医在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免疫重建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故从\"肠-免疫\"角度探讨中医治疗艾滋病的机制。
养精蓄銳,准备迎战  很多初三学生的家长都说,升入初三的孩子更不让人省心。比如,他们突然变得让人难以理解,敢反抗权威,对父母不尊、不敬、不服,还对父母的反应与批评极端敏感,与父母的冲突越来越厉害;他们突然有了一些古怪的行为问题,如缄默、关门独处、答非所问、凝神静思…  对初三学生来说,这个寒假,不仅是中考大战前休整的驿站,更是调整心态、补充弹药、养精蓄锐、蓄势待发,为中考做准备的加油站和补给站。 
艾滋病VCT是指人们经过咨询,在知情和保密的情况下,自愿选择是否接受HIV抗体检测、改变危险行为及获取相关服务的过程[1-2],是目前及时发现HIV/AIDS患者的措施之一。石家庄市自2007年开展免费艾滋病咨询检测工作,VCT门诊已成为本地HIV/AIDS患者发现的主要途径。目前,中老年人群艾滋病报告病例不断增加,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3]。
天气越来越冷,人穿着暖和的棉袄御寒,狗、猫、兔等从秋天开始多长出了一层细细的绒毛,如同穿上了保暖服。有的动物干脆找一个安全舒适的住处,倒头睡到来年春天。可植物是怎么做的呢?  丢掉大包袱  我们知道,生物的发育、生长,主要靠消耗体内的热量物质——糖和蛋白质来维持。植物的枝越多,消耗的热量就越多。秋末冬初,天气渐冷,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减少,使叶黄素占据上风,于是叶子变得枯黄;同时,生产糖分的光合作用基
最近,“野象旅行团”几乎“住”在了热搜上。  两群野象从老家——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出发,开启了漫无目的的“迁徙之路”。一群北上500多公里,大摇大摆一度逛到了昆明境内;一群南下滞留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威胁着科学家60余年来收集的130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  村民们不吝于一遍遍向来访者讲述大象进村的故事,网络上也形成了一片“云吸象”的热潮,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亚洲
1935年2月,红一方面军回师贵州,二渡赤水后发起了铜遵战役。2月26日,红三军团十二团作战参谋孔宪权率领突击队攻打娄山关南侧的敌指挥所,发起冲锋后遭敌反扑,孔宪权被六发机枪子弹击中左腿,受重伤倒在血泊中。部队把他安置在地方上养伤,留下了三百块大洋和一些药品。1955年2月,孔宪权担任了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在他积极努力下,纪念馆征集到1200多件珍贵藏品,成为红色历史的生动见证。1964年11月,
对等时圆模型,从模型建构、分析及应用等角度进行了描述,以期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提高考试应变能力。
中國空间站效果图。  自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进入外层空间的宇航员,拉开了载人航天的序幕,到今年中国的航天员入驻自己的天宫空间站,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60年。  60年间,全球一共有九种载人航天器将人类送上太空,而这九种航天器其实就是两类:垂直起飞垂直返回的载人飞船与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航天飞机。而水平起飞水平降落的空天飞机目前还只停留在纸面上。
在阮乐艺术教育中,入门期的基础训练至关重要,基础训练的教学效果越优异、基本功越扎实,越能保证习阮者在不断学习新技艺和提高演绎水平的道路上顺畅前行。我们注意到,很多采用指弹或拨弹的民族乐器的教学都是从右手学习“弹”“挑”开始起步,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阮却有着特殊的自身特性,即阮的琴弦相对较粗硬。以中阮为例,与属于同一分类的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相比较就会发现,琵琶、三弦的琴弦比起阮的琴弦要细一些、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