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了解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李时珍的了解?师随机补充: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先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2010年3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遗产名录”。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了解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故事。
2.“宿”是本课的生字,从甲骨文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一间房子里休息,旁边还有一张床,有夜里睡觉、过夜的意思。宝盖是房子的演变,写的时候要罩住下面的字。“古寺”的“寺”共有三道横,写的时候,要注意第二道横最长。
[设计意图]李时珍的介绍,为课文内容的学习铺垫了基础,同时板书课题中,抓往本课的主要生字“宿”,从字形的演变中,了解这个生字的意义以及书写要点。
二、认读词语,时间为线,感知全文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
太阳下山 露出轮廓 断垣残壁
夜幕降临 陶碗舀水 长年累月
月光皎洁笔墨砚台若有所悟
2.引导学生观察每行首个词语的时间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生默读课文,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文章层次梳理。
4.反馈交流:太阳下山的时候,李时珍师徒正在寻找住处,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吃饭谈心,月光皎洁的时候他们记录白天的寻访所得。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进行词语认读的基础上,抓住词语中的时间线索,让学生进行课文层次的梳理,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以“苦”为点,感知人物形象
1.映示第4~7自然段,李时珍师徒的这段对话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苦)
2.默读课文,把你感受到苦的地方标下来,可以在相应的段落前画上三角号,在重点词下加点。
(1)住——破败的古寺。李时珍住在了怎样的古寺,古寺里有什么?“断垣残壁”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练习用这个词说句话。
(2)吃——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干粮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馒头和烙饼类的面食。为什么要“啃”呢?
(3)行——边走边察访,走了好几个月。(抓住关键词:“赶路、察访、好几个月”,展开想象,体会行程之苦)
3.住得苦,吃得苦,行得苦……李时珍为什么甘愿吃苦?(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为了万民得福)
4.师配乐范读师徒对话,生练读,分角色读。
5.师总结:这正是一人吃苦,为的是万民得福。(板书:一人吃苦,万民得福)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抓住了文章的核心词语——苦,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自主体验文本内容。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理解感受,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教学提出的“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作用”的要求。
6.师补充:为什么修订好《本草纲目》,就能让万民得福?原有的草药类书籍有一些信息不够准确,结果发生了很多按药书抓药,吃错药,药死人的现象。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历时27年,曾三易其稿,为求每个信息的准确,让药书能真正造福于民。
7.喝完泉水,啃完干粮,奔波劳累了一天的李时珍又在忙些什么呢?大家来看这幅图。(映示课文中的插图)哪位同学能用简短的话说说这幅插图的内容?
8.请同学们默读接下来的课文,画一画李时珍记录了些什么?
9.虽然寥寥几行字却字字有来历,字字有学问。为了区分鸡肠草和鹅肠草,李时珍是怎么做的?
10.映示:“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嚼药草有危险吗?”为什么李时珍还要这样做?
11.其实李时珍以身试药的又何止鸡肠草和鹅肠草。大家来看这段话。映示:李时珍认为,使用药物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有半点马虎。一些拿不准的问题,他总是要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听说曼陀罗花有麻醉作用,可是该服用多少才算合适呢?一天,他称出两份曼陀罗花药末,一份备用,一份吞服下去。吃完药,李时珍对徒弟说:“等会儿药力发作,你用针扎我身上的穴位,用刀子在我手上划。看痛不痛。”
12.为了获得准确的信息,李时珍屡屡以身试药,你从他身上看到了怎样的修订态度?(板书:态度严谨)
13.正是这种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和严谨认真的修订态度,才使《本草纲目》改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救治了无数的病人。好的医生能妙手回春,好的药书能“妙典回春”。(板书:妙典回春)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主要是以拓展延伸的学习方式进行的,在已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材料补充,使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心中变得更加丰满起来。在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感受的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之门,引领着学生向着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迈进。
四、再读话语,渲染气氛,同沐时珍精神
1.“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风已凉,夜已深,李时珍仍在月下修订《本草纲目》。
2.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李时珍说过的话:(配乐齐读)“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设计意图]再次回归到李时珍说过的话,用音乐渲染气氛,从这份内心独白的文字中感受李时珍的奉献精神,师生共同经受精神的洗礼。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清平镇中心小学)
1.(板书课题)了解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李时珍的了解?师随机补充: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先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2010年3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遗产名录”。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了解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故事。
2.“宿”是本课的生字,从甲骨文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一间房子里休息,旁边还有一张床,有夜里睡觉、过夜的意思。宝盖是房子的演变,写的时候要罩住下面的字。“古寺”的“寺”共有三道横,写的时候,要注意第二道横最长。
[设计意图]李时珍的介绍,为课文内容的学习铺垫了基础,同时板书课题中,抓往本课的主要生字“宿”,从字形的演变中,了解这个生字的意义以及书写要点。
二、认读词语,时间为线,感知全文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
太阳下山 露出轮廓 断垣残壁
夜幕降临 陶碗舀水 长年累月
月光皎洁笔墨砚台若有所悟
2.引导学生观察每行首个词语的时间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生默读课文,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文章层次梳理。
4.反馈交流:太阳下山的时候,李时珍师徒正在寻找住处,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吃饭谈心,月光皎洁的时候他们记录白天的寻访所得。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进行词语认读的基础上,抓住词语中的时间线索,让学生进行课文层次的梳理,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以“苦”为点,感知人物形象
1.映示第4~7自然段,李时珍师徒的这段对话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苦)
2.默读课文,把你感受到苦的地方标下来,可以在相应的段落前画上三角号,在重点词下加点。
(1)住——破败的古寺。李时珍住在了怎样的古寺,古寺里有什么?“断垣残壁”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练习用这个词说句话。
(2)吃——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干粮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馒头和烙饼类的面食。为什么要“啃”呢?
(3)行——边走边察访,走了好几个月。(抓住关键词:“赶路、察访、好几个月”,展开想象,体会行程之苦)
3.住得苦,吃得苦,行得苦……李时珍为什么甘愿吃苦?(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为了万民得福)
4.师配乐范读师徒对话,生练读,分角色读。
5.师总结:这正是一人吃苦,为的是万民得福。(板书:一人吃苦,万民得福)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抓住了文章的核心词语——苦,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自主体验文本内容。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理解感受,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教学提出的“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作用”的要求。
6.师补充:为什么修订好《本草纲目》,就能让万民得福?原有的草药类书籍有一些信息不够准确,结果发生了很多按药书抓药,吃错药,药死人的现象。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历时27年,曾三易其稿,为求每个信息的准确,让药书能真正造福于民。
7.喝完泉水,啃完干粮,奔波劳累了一天的李时珍又在忙些什么呢?大家来看这幅图。(映示课文中的插图)哪位同学能用简短的话说说这幅插图的内容?
8.请同学们默读接下来的课文,画一画李时珍记录了些什么?
9.虽然寥寥几行字却字字有来历,字字有学问。为了区分鸡肠草和鹅肠草,李时珍是怎么做的?
10.映示:“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嚼药草有危险吗?”为什么李时珍还要这样做?
11.其实李时珍以身试药的又何止鸡肠草和鹅肠草。大家来看这段话。映示:李时珍认为,使用药物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有半点马虎。一些拿不准的问题,他总是要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听说曼陀罗花有麻醉作用,可是该服用多少才算合适呢?一天,他称出两份曼陀罗花药末,一份备用,一份吞服下去。吃完药,李时珍对徒弟说:“等会儿药力发作,你用针扎我身上的穴位,用刀子在我手上划。看痛不痛。”
12.为了获得准确的信息,李时珍屡屡以身试药,你从他身上看到了怎样的修订态度?(板书:态度严谨)
13.正是这种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和严谨认真的修订态度,才使《本草纲目》改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救治了无数的病人。好的医生能妙手回春,好的药书能“妙典回春”。(板书:妙典回春)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主要是以拓展延伸的学习方式进行的,在已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材料补充,使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心中变得更加丰满起来。在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感受的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之门,引领着学生向着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迈进。
四、再读话语,渲染气氛,同沐时珍精神
1.“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风已凉,夜已深,李时珍仍在月下修订《本草纲目》。
2.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李时珍说过的话:(配乐齐读)“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设计意图]再次回归到李时珍说过的话,用音乐渲染气氛,从这份内心独白的文字中感受李时珍的奉献精神,师生共同经受精神的洗礼。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清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