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该透过情境图“美丽的画面”去挖掘其“内在的魅力”,深层次开发情境图,达到启智促思,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案例】二年级上册总复习题
下面的5件物品小明、小军、小红、小芳和小力各买了1件。
水彩笔 蜡笔 钢笔 巧克力 饼干
(1)小军买了水彩笔,小明买了巧克力,小军用的钱是小明的几倍?
(2)小力用的钱是小明的3倍,小红用的钱是小芳的2倍。小力、小芳和小红各买了什么?
学生顺利完成了两道题,很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内容。但老师并不满足,接着提出新的问题。
师:老师也买了这5件物品中的2件,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条件:其中一件的价钱是另一件的3倍。)
生1:老师买了蜡笔和巧克力。因为18÷6=3(倍)。
生2:老师也可能买了水彩笔和钢笔,因为24÷8=3(倍)。
师:那么,老师究竟买了什么呢?能添上一个条件,确定老师买的是什么吗?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议论。)
生3:只要添上老师买的都是学习用品,就能肯定是生2的方案。
师:非常好!那再添上什么条件就肯定是生1的方案呢?
生4:再添上”其中一件物品比另一件贵12元”就可以了。
(下面几双小手急不可待地高举着。)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你也选两件物品,用一句话说出它们的关系,让同桌猜猜你买的是什么。
(同学们很兴奋地互相说起来。)
生5:我买的一件物品价钱是另一件的6倍。
生6:是水彩笔和饼干,24÷4=6(倍)。
生7:我买的一件物品价钱比另一件多20元。
生8:是水彩笔和饼干,24-4=20(元)。
(有同学小声说:“他们说的是一样的。”)
师:生5和生7说的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体会到两个数之间可说成倍数关系,有时也可说成相差关系。)
师:(出示条件:妈妈花了不到30元钱买了上面5件物品中的两件,妈妈可能买了什么?并说出这两件物品间的价格关系。)同学们想知道妈妈买了什么吗?
(生独立写后汇报,互相补充得到了7种购买方案。)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又快又不遗漏地把多种方案都找出来。(引导学生提炼策略,有序思考。)
学生又一次积极思考,并小声讨论起来……
【启示】本案例教师仅用一道情境题,一题多练,启智促思,上得朴实、自然,学生学得生动、有效,使枯燥的复习课绽放出斑斓的色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精心设问,境中“深”思。问题是学习的核心。在上面的教例中,当学生顺利解决了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后,教师没有马上鸣金收兵,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老师也从这5件物品中买了2件,想知道是什么吗?”接着出示相关的条件供学生思考。教师在原题基础上,充分挖掘情境图的数学因素,巧设四次提问,层层递进,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思路慢慢拓展,使“两数间的倍数关系、相差关系”等旧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对于教材情境图的处理,抓住了“问题”这个关键,从现实生活过渡到数学模型,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得到了有效发展。
2.巧妙整合,境中“拓”思。数学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都有着质的联系,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审视和开发情境图,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正是把握了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是一次性使用情境图,使教学停留在以题讲题的机械训练中,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成功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知识点,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你也选两件物品,用一句话说出它们的关系,让同桌猜猜你买的是什么。”这一环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和思考的内容,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3.画龙点睛,境中“升”思。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对情境图的开发利用不应仅停留在量上,更应注重与学生的深入思考紧密有效地结合,适时、适当地点拨、提升,使学生的思维达到质的飞跃。在上例中,教师以“生5和生7说的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不遗漏地把多种方案都找出来”等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同时画龙点睛地引领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和提升,让学生提炼策略,发现规律性、方法性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在与同学、老师多层次的交流互动中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瑞龙◇
【案例】二年级上册总复习题
下面的5件物品小明、小军、小红、小芳和小力各买了1件。
水彩笔 蜡笔 钢笔 巧克力 饼干
(1)小军买了水彩笔,小明买了巧克力,小军用的钱是小明的几倍?
(2)小力用的钱是小明的3倍,小红用的钱是小芳的2倍。小力、小芳和小红各买了什么?
学生顺利完成了两道题,很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内容。但老师并不满足,接着提出新的问题。
师:老师也买了这5件物品中的2件,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条件:其中一件的价钱是另一件的3倍。)
生1:老师买了蜡笔和巧克力。因为18÷6=3(倍)。
生2:老师也可能买了水彩笔和钢笔,因为24÷8=3(倍)。
师:那么,老师究竟买了什么呢?能添上一个条件,确定老师买的是什么吗?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议论。)
生3:只要添上老师买的都是学习用品,就能肯定是生2的方案。
师:非常好!那再添上什么条件就肯定是生1的方案呢?
生4:再添上”其中一件物品比另一件贵12元”就可以了。
(下面几双小手急不可待地高举着。)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你也选两件物品,用一句话说出它们的关系,让同桌猜猜你买的是什么。
(同学们很兴奋地互相说起来。)
生5:我买的一件物品价钱是另一件的6倍。
生6:是水彩笔和饼干,24÷4=6(倍)。
生7:我买的一件物品价钱比另一件多20元。
生8:是水彩笔和饼干,24-4=20(元)。
(有同学小声说:“他们说的是一样的。”)
师:生5和生7说的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体会到两个数之间可说成倍数关系,有时也可说成相差关系。)
师:(出示条件:妈妈花了不到30元钱买了上面5件物品中的两件,妈妈可能买了什么?并说出这两件物品间的价格关系。)同学们想知道妈妈买了什么吗?
(生独立写后汇报,互相补充得到了7种购买方案。)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又快又不遗漏地把多种方案都找出来。(引导学生提炼策略,有序思考。)
学生又一次积极思考,并小声讨论起来……
【启示】本案例教师仅用一道情境题,一题多练,启智促思,上得朴实、自然,学生学得生动、有效,使枯燥的复习课绽放出斑斓的色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精心设问,境中“深”思。问题是学习的核心。在上面的教例中,当学生顺利解决了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后,教师没有马上鸣金收兵,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老师也从这5件物品中买了2件,想知道是什么吗?”接着出示相关的条件供学生思考。教师在原题基础上,充分挖掘情境图的数学因素,巧设四次提问,层层递进,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思路慢慢拓展,使“两数间的倍数关系、相差关系”等旧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对于教材情境图的处理,抓住了“问题”这个关键,从现实生活过渡到数学模型,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得到了有效发展。
2.巧妙整合,境中“拓”思。数学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都有着质的联系,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审视和开发情境图,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正是把握了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是一次性使用情境图,使教学停留在以题讲题的机械训练中,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成功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知识点,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你也选两件物品,用一句话说出它们的关系,让同桌猜猜你买的是什么。”这一环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和思考的内容,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3.画龙点睛,境中“升”思。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对情境图的开发利用不应仅停留在量上,更应注重与学生的深入思考紧密有效地结合,适时、适当地点拨、提升,使学生的思维达到质的飞跃。在上例中,教师以“生5和生7说的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不遗漏地把多种方案都找出来”等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同时画龙点睛地引领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和提升,让学生提炼策略,发现规律性、方法性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在与同学、老师多层次的交流互动中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