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作者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结果的评价等方面探讨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笔者认为,一节课教学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在于是否“有效”,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要体现学生的知识内化。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那么,就历史课堂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历史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历史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标尺,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一步。历史课新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采取了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笔者认为制定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历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明确每一课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是载体,落实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导向,升华每一课的教学内容。
二是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目标服务于课堂教学,新课程的改革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去,因此教学目标确定时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
三是体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课改后的历史课堂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因此教学目标更应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历史认识观,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为学而学。
下面,笔者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第15课《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谈谈教学目标确定。
1.知识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
(2)能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意义。
2.方法与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自主收集史料和运用阅读归纳的方法,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主要过程中的基本史实。
(2)能够通过历史情境剧,体验“民主思想”如何深入民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是艰巨而曲折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2)在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的基础上,产生社会责任感的意识。
以上的教学目标,既体现了教师对这节课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课堂教学也就有的放矢,其有效性也自然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教学过程开展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那么,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实现有效性呢?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后,“活化”历史成为了一种趋势,这也给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断地变换课堂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集中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应现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问题探究法、小组竞答法、合作探究、情境模拟、影视多媒体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及不同的班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2.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方法是多样的,例如:课前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善于创设各种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彰显自己的个性,教师只需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确定后,教学过程和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之一。新课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突出,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最佳的。
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自己去阅读教材,主动去思考和发现问题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合作学习,即学生为完成某一历史任务而与他人的相互合作,它不仅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益,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知识水平及能力出发,对某一历史主题进行实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这也是历史教学的真谛所在。
三、教学结果评价的有效性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中,应从以下三方面来体现教学结果的有效性:
1.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形式,可以是历史论文、历史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2.尊重评价主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及方法、思维方式、情感价值观等都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评价学生不能笼统地一个标准去衡量。
3.强调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虽然现在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仍脱离不了考试这一关,但是教师也不能否认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取得的考试之外的收获,这才是历史学科得以发展的深层意义。
(作者单位:中山市三乡镇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齐健主编.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赖俊辰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笔者认为,一节课教学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在于是否“有效”,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要体现学生的知识内化。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那么,就历史课堂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历史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历史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标尺,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一步。历史课新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采取了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笔者认为制定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历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明确每一课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是载体,落实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导向,升华每一课的教学内容。
二是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目标服务于课堂教学,新课程的改革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去,因此教学目标确定时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
三是体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课改后的历史课堂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因此教学目标更应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历史认识观,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为学而学。
下面,笔者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第15课《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谈谈教学目标确定。
1.知识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
(2)能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意义。
2.方法与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自主收集史料和运用阅读归纳的方法,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主要过程中的基本史实。
(2)能够通过历史情境剧,体验“民主思想”如何深入民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是艰巨而曲折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2)在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的基础上,产生社会责任感的意识。
以上的教学目标,既体现了教师对这节课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课堂教学也就有的放矢,其有效性也自然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教学过程开展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那么,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实现有效性呢?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后,“活化”历史成为了一种趋势,这也给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断地变换课堂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集中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应现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问题探究法、小组竞答法、合作探究、情境模拟、影视多媒体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及不同的班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2.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方法是多样的,例如:课前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善于创设各种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彰显自己的个性,教师只需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确定后,教学过程和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之一。新课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突出,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最佳的。
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自己去阅读教材,主动去思考和发现问题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合作学习,即学生为完成某一历史任务而与他人的相互合作,它不仅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益,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知识水平及能力出发,对某一历史主题进行实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这也是历史教学的真谛所在。
三、教学结果评价的有效性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中,应从以下三方面来体现教学结果的有效性:
1.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形式,可以是历史论文、历史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2.尊重评价主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及方法、思维方式、情感价值观等都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评价学生不能笼统地一个标准去衡量。
3.强调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虽然现在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仍脱离不了考试这一关,但是教师也不能否认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取得的考试之外的收获,这才是历史学科得以发展的深层意义。
(作者单位:中山市三乡镇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齐健主编.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