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经济组织,在流通领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供销社对建设农产品流通网络的政策作用缺少实效性,农民面临着农产品流通困难与市场竞争力低下等诸多问题。针对此情况,本项目采用文献法与案例法,将蚌埠市供销社作为特定研究对象,以探究供销社对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影响,最终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供销社;贸易经济;流通渠道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数以亿计的分散经营的农民面临着农产品销售困难、农业信息渠道不畅通、推广标准化困难与市场竞争力低下等诸多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明确指出:“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对于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产品流通的整体发展状况受其经济发展限制,批发市场、农产品集市仍是主要的流通渠道,农产品整体上也是个别生产、个别销售居多,完整的深加工产业链仍未形成,一些地区的供销社对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实效性存在一定的不足。据马克思的商品流通与价值实现原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与流通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若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回报率低,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导致生产受阻。[1]因此,探索如何壮大供销社规模、巩固供销社地位、发挥供销社作用,深入探究供销社在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中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丁登林(2013)认为供销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丹钰(2018)将供销社视作国家能够抓的稳、用得上、靠得住的综合为农服务组织。胡玉冰(2008)认为要加强安徽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完善度就必须培育多种农产品流通主体,发挥供销社的群体效应,树立供销社的主渠道形象。
沈坤华(2016)等认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不仅影响着农产品的销售与运行,而且关系着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吴正宇(2014)将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概括为规模大、具区域性、渠道多样、环节多,定义农产品流通的最终目的为实现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吴熠钧(2014)、李颖(2016)。
吕静(2011)认为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理想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政府掌舵、供销系统引导、划桨和社会参与的结合统一。王静(2015)利用SWOT研究法对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供销社进行剖析,认为供销社企业应实现基本职能转变,创新经营方式与手段。潘茜(2017)认为供销社应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产销对接的平台与桥梁,以新型营销业态为导向,提升服务实力。
上述成果对我国供销社系统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其研究方法与思路可以借鉴,但总体来说,关于供销社对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作用的文献研究比较少,对蚌埠市这种中小城市供销社发挥作用的研究则更加稀少,故本项目从蚌埠市供销社入手,以小见大,基于农产品流通体系方面,有依据地探索蚌埠市供销社的发展现状及将如何发挥自身力量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本文的独特之处。
二、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下蚌埠市供销社的发展现状
(一)蚌埠市供销社的发展特點及目前概况
近年来,蚌埠市供销社在全国总社、省社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确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抓住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努力进行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改造。[2]据统计,2018年1-10月,蚌埠市累计销售总额为154.04亿元,增幅为22.17%,其每年的销售额增幅都保持在10%-20%左右。
蚌埠市供销社积极探索“互联网+供销社”运营方式,整合商业资源,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综合平台的发展,例如,固镇县社有企业楚汉供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实现依托全面产业链以“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销售模式,将地区特色农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怀远县社有企业恩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新“村级代购”模式,自建线上商城进行农产品的O2O发展。
蚌埠市供销社努力将合作与自建相结合,着力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质量水平与网点分布建设。例如,社属企业新供销聚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造性打造了P2R(Producers to Retailers)和020结合的创新商业模式,一直以来致力于拓展公司经营范围及经营领域,将智能物流与农村门店结合,其零售终端门店已达3500多家,基本建立起覆盖市区的网络体系,同时也响应市供销社的政策,在基层村镇积极勘察布点,为服务三农贡献自己的力量。
蚌埠市积极进行村镇试点,探索蚌埠特色,推进供销扶贫、供销助农。在固镇县新马桥镇花谷村,蚌埠市供销社进行试点扶贫,探索供销社助农扶贫新模式,从实地调研、发掘南瓜及其农副产品的产品优势,形成具体的电商扶贫方案,到发展固镇县的农粮驿站,找准销路,建设花谷村“扶贫驿站+爱心超市”的运营模式,再到推进农超对接,在安德生鲜超市上市花谷村的特色农产品,无不体现着蚌埠市供销社致力三农工作的决心,现如今经过各方努力,花谷村的农户们已逐步实现脱贫,增收致富。
(二)蚌埠市供销社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
1.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增值能力弱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仍是蚌埠市农产品生产的主要模式,从选种、播种到收获加工、包装上市缺少一套严格的标准,面对市场,完全无法竞争过那些处于垄断地位的流通渠道中间商和农资渠道中间商。农民甚至行业专家都认为只有减产、提价才是利润的最有效保证,然而这仅仅只是一种妥协于市场混乱状态的“釜底抽薪”,几乎未考虑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消费能力。并且由于长期以来农民的教育程度及思想认知普遍较低、流通中介组织的缺位与供销关系的不稳定,最终导致了存在蚌埠市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与组织化的程度低的问题。 蚌埠农产品存在加工总量不足,市场以初级产品为主,未形成深加工产业链的问题,单独生产的农户对成熟后的农产品仅在出售前进行简单的捆扎与包装,深加工能力不强,所产生的附加值与增值能力即随之下降。一般来说,大部分农产品销售具有时效性,直接进入市场售卖的单个农户无法进行深度加工,只能妥协于当天的收购价格,其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小,品牌价值含量过低,利润主要来源于差价而非加工增值。以怀远县石榴为例,收购石榴的进价大约在5元/斤左右,经过酿造和包装后,石榴酒的市场销售价比纯石榴零售价增长了五倍不止。
2.流通主体成本过高、流通平台搭建落后
众所周知,流通效率与创新程度是农产品流通的加速器,由于蚌埠流通的制度瓶颈与物质瓶颈,农产品的中间流通成本远远大于其生产成本,这是因为大宗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过于繁杂,产品保鲜技术不高、经销商的完全负担转嫁与地区冷链物流配送的薄弱状况。据调查,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40%,蔬菜的中间费用占比高达90%,如此高昂的中间费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率与积极性,同时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与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
3.组织体制不够健全、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供销社是政府指导“三农”工作的抓手,是协调整合农产品资源的重要机构,其组织形式与组织现状关系到其工作开展的实效性。蚌埠现行供销社行政化倾向严重,发挥的社会公益性不足,其组织结构与层级关系的联结不完善,参公管理特征明显。[4]究其根源,是因为市级及以上的供销社是由政府机关演变而来的,村、县级供销社大多为盈利公司,从而其性质、职能不清晰、不明确,层级关系“似合不联”,这样一来,供销社的治理结构不完整,社内人员专注于“进体制、吃皇粮”,为农服务的功能只是一句口号罢了。
正是由于供销社逐步行政化与商业化,供销社员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不是帮扶助力,而转变成单纯的买卖关系,未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当供销社经营绩效不理想,利润率不高时,农民更加不会热情地主动参与改革发展。
蚌埠的基层供销社服务人员大多也是农民出身,老年化严重,虽说有丰富的产品生产知识与实践经验,但其思想比较保守、陈旧,学历水平较低,不信任、不愿意、没有能力运用新技术新科技进行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无法带动流通体系的现代化,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4.农民缺乏流通意识、企业经营水平不高
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农民“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如何播种、播种的时节、施肥量等农产品生产的环节被过度关注,轻视了市场的信息,如何销售、如何定价、如何竞争,许多农民一概不通,受制于流通渠道的主导者。然而供销社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与规则引导农民走进真实的竞争市场,提高农民的竞争、合作与流通意识,这也是供销社职能缺位的一部分。
蚌埠市经营情况较好的几个社有企业为楚汉供销信息科技、恩远电子商务、新供销聚超网络科技公司,不仅在流通中探索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而且还帮助供销网络广泛化、精深化布点,其区域辐射范围较广,企业的龙头作用比较突出。但是整个城市社有企业发展不均衡、不和谐,除了上述三个企业,其他社有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盈利能力较差,经营水平普遍不高,常出现融资难、负债高的经营问题,在企业的经营利润中,政府补助占比较大,实际营业销售利润比重低,整体上满足不了市民的日常需求,更无法适应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要求。
三、實现供销社发展推动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立体化服务平台
蚌埠市供销社需要联合社属大型企业、基层供销社、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与农民经纪人,建立自身的服务网络,通过龙头企业的榜样作用与资源优势、基层供销社的地缘优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专业优势、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综合化、标准化优势及农民经纪人的信息优势,拓宽经营领域与服务体系,深入推行“新网工程”与“万村千乡”工程,将服务链条从生产延伸到经营的全过程,打造全方位的立体化服务平台,增强服务三农的实力与作用。
(二)兴建专业批发市场、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批发市场是农产品主要集散和交易的物流平台,蚌埠需要发掘产地中心的批发市场,进而吸引周边中小型的集散市场,建立卫星式覆盖网络。同时,蚌埠供销社必须制定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其中包括产品质量、特色、销售定位,多方面确保市场的信誉与层次。截至目前,蚌埠市较大的批发市场有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怀远商贾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探索互联网+、电商交易、信息发布等产销模式,真正做到了O2O互联网+线下市场的双重经营模式,这种一站式农产品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农产品流通基础服务的功能,推动蚌埠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从宏观来看,全社会的流通效率与流通成本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全社会的生产效率与生产成本,因此,大力发展一个低成本、运转快、覆盖广、环节少与服务好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态是新时代的要求。借助供销社平台,利用专营超市、连锁便民店、综合服务网点与大型配送中心进行农产品的收购、配送与销售一体化建设,体现生鲜农产品的价值,学习美国的流通经验,学习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或连锁店)→消费者的流通模式,加大实施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的力度,充实现代物流业的农产品流通功能。[6]
(三)完善供销社治理结构、加强流通人才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发挥好供销社的网络优势,就必须构建双线运行机制,加快改革措施落地,增强农民对供销社的信任,全力以赴地根据职能与宗旨为基层农村服务。一方面,蚌埠市供销社需要贯彻落实省供销社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意见中的“3368基层组织建设行动计划”(3个中心、3个统一、600万元专项资金及8大建设任务),通过“供销社+”的模式,重点建设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另一方面,需要加快供销社所属集团化改制,致力构建社企分开、双线运行的经营服务体系[7],争取实现统一“蚌埠供销”品牌,在有条件的村镇复制推广黄山市农药集中配送工作经验,争取取得实效性作用。 蚌埠市供销社、社属企业、基层供销社与蚌埠市大学城、大学科技园距离不远,这要求供销社与相关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互动沟通,实现联动发展,即构建出“高校为基层农村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科研成果,供销社及所属企业为高校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和就业机会”双赢模式与互助关系,这具有很强的叠加效应。面对社会,需要注重选聘农村社会能人,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强推广先进技术的力度,开发各级各类的培训中心,深化改革人事薪资制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爱供销、善经营的基层供销队伍。[8]
(四)培养农民流通市场意识、提升社有企业经营能力
培养农民流通市场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思想需要从两方面努力,一要针对农民自身的思想改变进行,二要完善流通基础设施以增强农民的信任度与市场参与意识。首先,政府必须重视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入普及市场、科学及经济知识,提升农民的思想境界。其次,必须重视加强农村的义务教育,这是培养专业化流通人才,大规模提高农民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指示,“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尤其是乡村道路与储运工具设备的加強,结合“乡乡通工程”,必须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根据双线运行机制,供销社所属企业必须明确主体位置,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利用企业性质强化城乡双向流通功能,利用创新的现代流通元素,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市供销社必须多举办社属企业间的座谈会或交流会,发展受阻的企业必须学习龙头企业的经验与模式。比如蚌埠供销社的龙头企业新供销聚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带头发挥品牌、规模、资金等优势,在提升自身效益、规范经营机制的同时,以满足城乡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收购、参股、兼并与特许经营等模式,保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带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玉冰. 安徽省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
[2]王晨.关于新时期供销社建设的问题与思考——以蚌埠市供销合作社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04):55-56.
[3]吴熠钧. 萧山区供销社发展现状及其参与农产品流通的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4.
[4]马欣. 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方向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6.
[5]马娟芳.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供销合作社服务转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6]王静. 新经济形势下供销社企业的转型与创新研究[D].新疆大学,2015.
[7]何国平. 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05.
[8]吴正宇. 供销社在构建多渠道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张佳琪(1998—)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供销社;贸易经济;流通渠道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数以亿计的分散经营的农民面临着农产品销售困难、农业信息渠道不畅通、推广标准化困难与市场竞争力低下等诸多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明确指出:“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对于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产品流通的整体发展状况受其经济发展限制,批发市场、农产品集市仍是主要的流通渠道,农产品整体上也是个别生产、个别销售居多,完整的深加工产业链仍未形成,一些地区的供销社对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实效性存在一定的不足。据马克思的商品流通与价值实现原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与流通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若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回报率低,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导致生产受阻。[1]因此,探索如何壮大供销社规模、巩固供销社地位、发挥供销社作用,深入探究供销社在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中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丁登林(2013)认为供销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丹钰(2018)将供销社视作国家能够抓的稳、用得上、靠得住的综合为农服务组织。胡玉冰(2008)认为要加强安徽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完善度就必须培育多种农产品流通主体,发挥供销社的群体效应,树立供销社的主渠道形象。
沈坤华(2016)等认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不仅影响着农产品的销售与运行,而且关系着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吴正宇(2014)将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概括为规模大、具区域性、渠道多样、环节多,定义农产品流通的最终目的为实现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吴熠钧(2014)、李颖(2016)。
吕静(2011)认为供销系统农村流通体系理想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政府掌舵、供销系统引导、划桨和社会参与的结合统一。王静(2015)利用SWOT研究法对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供销社进行剖析,认为供销社企业应实现基本职能转变,创新经营方式与手段。潘茜(2017)认为供销社应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产销对接的平台与桥梁,以新型营销业态为导向,提升服务实力。
上述成果对我国供销社系统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其研究方法与思路可以借鉴,但总体来说,关于供销社对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作用的文献研究比较少,对蚌埠市这种中小城市供销社发挥作用的研究则更加稀少,故本项目从蚌埠市供销社入手,以小见大,基于农产品流通体系方面,有依据地探索蚌埠市供销社的发展现状及将如何发挥自身力量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本文的独特之处。
二、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下蚌埠市供销社的发展现状
(一)蚌埠市供销社的发展特點及目前概况
近年来,蚌埠市供销社在全国总社、省社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确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抓住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努力进行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改造。[2]据统计,2018年1-10月,蚌埠市累计销售总额为154.04亿元,增幅为22.17%,其每年的销售额增幅都保持在10%-20%左右。
蚌埠市供销社积极探索“互联网+供销社”运营方式,整合商业资源,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综合平台的发展,例如,固镇县社有企业楚汉供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实现依托全面产业链以“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销售模式,将地区特色农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怀远县社有企业恩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新“村级代购”模式,自建线上商城进行农产品的O2O发展。
蚌埠市供销社努力将合作与自建相结合,着力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质量水平与网点分布建设。例如,社属企业新供销聚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造性打造了P2R(Producers to Retailers)和020结合的创新商业模式,一直以来致力于拓展公司经营范围及经营领域,将智能物流与农村门店结合,其零售终端门店已达3500多家,基本建立起覆盖市区的网络体系,同时也响应市供销社的政策,在基层村镇积极勘察布点,为服务三农贡献自己的力量。
蚌埠市积极进行村镇试点,探索蚌埠特色,推进供销扶贫、供销助农。在固镇县新马桥镇花谷村,蚌埠市供销社进行试点扶贫,探索供销社助农扶贫新模式,从实地调研、发掘南瓜及其农副产品的产品优势,形成具体的电商扶贫方案,到发展固镇县的农粮驿站,找准销路,建设花谷村“扶贫驿站+爱心超市”的运营模式,再到推进农超对接,在安德生鲜超市上市花谷村的特色农产品,无不体现着蚌埠市供销社致力三农工作的决心,现如今经过各方努力,花谷村的农户们已逐步实现脱贫,增收致富。
(二)蚌埠市供销社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
1.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增值能力弱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仍是蚌埠市农产品生产的主要模式,从选种、播种到收获加工、包装上市缺少一套严格的标准,面对市场,完全无法竞争过那些处于垄断地位的流通渠道中间商和农资渠道中间商。农民甚至行业专家都认为只有减产、提价才是利润的最有效保证,然而这仅仅只是一种妥协于市场混乱状态的“釜底抽薪”,几乎未考虑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消费能力。并且由于长期以来农民的教育程度及思想认知普遍较低、流通中介组织的缺位与供销关系的不稳定,最终导致了存在蚌埠市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与组织化的程度低的问题。 蚌埠农产品存在加工总量不足,市场以初级产品为主,未形成深加工产业链的问题,单独生产的农户对成熟后的农产品仅在出售前进行简单的捆扎与包装,深加工能力不强,所产生的附加值与增值能力即随之下降。一般来说,大部分农产品销售具有时效性,直接进入市场售卖的单个农户无法进行深度加工,只能妥协于当天的收购价格,其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小,品牌价值含量过低,利润主要来源于差价而非加工增值。以怀远县石榴为例,收购石榴的进价大约在5元/斤左右,经过酿造和包装后,石榴酒的市场销售价比纯石榴零售价增长了五倍不止。
2.流通主体成本过高、流通平台搭建落后
众所周知,流通效率与创新程度是农产品流通的加速器,由于蚌埠流通的制度瓶颈与物质瓶颈,农产品的中间流通成本远远大于其生产成本,这是因为大宗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过于繁杂,产品保鲜技术不高、经销商的完全负担转嫁与地区冷链物流配送的薄弱状况。据调查,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40%,蔬菜的中间费用占比高达90%,如此高昂的中间费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率与积极性,同时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与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
3.组织体制不够健全、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供销社是政府指导“三农”工作的抓手,是协调整合农产品资源的重要机构,其组织形式与组织现状关系到其工作开展的实效性。蚌埠现行供销社行政化倾向严重,发挥的社会公益性不足,其组织结构与层级关系的联结不完善,参公管理特征明显。[4]究其根源,是因为市级及以上的供销社是由政府机关演变而来的,村、县级供销社大多为盈利公司,从而其性质、职能不清晰、不明确,层级关系“似合不联”,这样一来,供销社的治理结构不完整,社内人员专注于“进体制、吃皇粮”,为农服务的功能只是一句口号罢了。
正是由于供销社逐步行政化与商业化,供销社员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不是帮扶助力,而转变成单纯的买卖关系,未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当供销社经营绩效不理想,利润率不高时,农民更加不会热情地主动参与改革发展。
蚌埠的基层供销社服务人员大多也是农民出身,老年化严重,虽说有丰富的产品生产知识与实践经验,但其思想比较保守、陈旧,学历水平较低,不信任、不愿意、没有能力运用新技术新科技进行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无法带动流通体系的现代化,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4.农民缺乏流通意识、企业经营水平不高
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农民“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如何播种、播种的时节、施肥量等农产品生产的环节被过度关注,轻视了市场的信息,如何销售、如何定价、如何竞争,许多农民一概不通,受制于流通渠道的主导者。然而供销社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与规则引导农民走进真实的竞争市场,提高农民的竞争、合作与流通意识,这也是供销社职能缺位的一部分。
蚌埠市经营情况较好的几个社有企业为楚汉供销信息科技、恩远电子商务、新供销聚超网络科技公司,不仅在流通中探索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而且还帮助供销网络广泛化、精深化布点,其区域辐射范围较广,企业的龙头作用比较突出。但是整个城市社有企业发展不均衡、不和谐,除了上述三个企业,其他社有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盈利能力较差,经营水平普遍不高,常出现融资难、负债高的经营问题,在企业的经营利润中,政府补助占比较大,实际营业销售利润比重低,整体上满足不了市民的日常需求,更无法适应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要求。
三、實现供销社发展推动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立体化服务平台
蚌埠市供销社需要联合社属大型企业、基层供销社、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与农民经纪人,建立自身的服务网络,通过龙头企业的榜样作用与资源优势、基层供销社的地缘优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专业优势、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综合化、标准化优势及农民经纪人的信息优势,拓宽经营领域与服务体系,深入推行“新网工程”与“万村千乡”工程,将服务链条从生产延伸到经营的全过程,打造全方位的立体化服务平台,增强服务三农的实力与作用。
(二)兴建专业批发市场、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批发市场是农产品主要集散和交易的物流平台,蚌埠需要发掘产地中心的批发市场,进而吸引周边中小型的集散市场,建立卫星式覆盖网络。同时,蚌埠供销社必须制定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其中包括产品质量、特色、销售定位,多方面确保市场的信誉与层次。截至目前,蚌埠市较大的批发市场有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怀远商贾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探索互联网+、电商交易、信息发布等产销模式,真正做到了O2O互联网+线下市场的双重经营模式,这种一站式农产品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农产品流通基础服务的功能,推动蚌埠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从宏观来看,全社会的流通效率与流通成本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全社会的生产效率与生产成本,因此,大力发展一个低成本、运转快、覆盖广、环节少与服务好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态是新时代的要求。借助供销社平台,利用专营超市、连锁便民店、综合服务网点与大型配送中心进行农产品的收购、配送与销售一体化建设,体现生鲜农产品的价值,学习美国的流通经验,学习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或连锁店)→消费者的流通模式,加大实施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的力度,充实现代物流业的农产品流通功能。[6]
(三)完善供销社治理结构、加强流通人才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发挥好供销社的网络优势,就必须构建双线运行机制,加快改革措施落地,增强农民对供销社的信任,全力以赴地根据职能与宗旨为基层农村服务。一方面,蚌埠市供销社需要贯彻落实省供销社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意见中的“3368基层组织建设行动计划”(3个中心、3个统一、600万元专项资金及8大建设任务),通过“供销社+”的模式,重点建设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另一方面,需要加快供销社所属集团化改制,致力构建社企分开、双线运行的经营服务体系[7],争取实现统一“蚌埠供销”品牌,在有条件的村镇复制推广黄山市农药集中配送工作经验,争取取得实效性作用。 蚌埠市供销社、社属企业、基层供销社与蚌埠市大学城、大学科技园距离不远,这要求供销社与相关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互动沟通,实现联动发展,即构建出“高校为基层农村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科研成果,供销社及所属企业为高校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和就业机会”双赢模式与互助关系,这具有很强的叠加效应。面对社会,需要注重选聘农村社会能人,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强推广先进技术的力度,开发各级各类的培训中心,深化改革人事薪资制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爱供销、善经营的基层供销队伍。[8]
(四)培养农民流通市场意识、提升社有企业经营能力
培养农民流通市场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思想需要从两方面努力,一要针对农民自身的思想改变进行,二要完善流通基础设施以增强农民的信任度与市场参与意识。首先,政府必须重视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入普及市场、科学及经济知识,提升农民的思想境界。其次,必须重视加强农村的义务教育,这是培养专业化流通人才,大规模提高农民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指示,“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尤其是乡村道路与储运工具设备的加強,结合“乡乡通工程”,必须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根据双线运行机制,供销社所属企业必须明确主体位置,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利用企业性质强化城乡双向流通功能,利用创新的现代流通元素,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市供销社必须多举办社属企业间的座谈会或交流会,发展受阻的企业必须学习龙头企业的经验与模式。比如蚌埠供销社的龙头企业新供销聚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带头发挥品牌、规模、资金等优势,在提升自身效益、规范经营机制的同时,以满足城乡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收购、参股、兼并与特许经营等模式,保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带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玉冰. 安徽省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
[2]王晨.关于新时期供销社建设的问题与思考——以蚌埠市供销合作社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04):55-56.
[3]吴熠钧. 萧山区供销社发展现状及其参与农产品流通的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4.
[4]马欣. 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方向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6.
[5]马娟芳.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供销合作社服务转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6]王静. 新经济形势下供销社企业的转型与创新研究[D].新疆大学,2015.
[7]何国平. 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05.
[8]吴正宇. 供销社在构建多渠道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张佳琪(1998—)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