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2005-2006年度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情况
2005-2006年,福建省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共有86个市(县、区)参加(其中有8个市,72个县,6个区)。经省科技进步考核专家组的评审,推荐通过考核的共54个地区,占全省市、县、区总数的62.79%,其中包括4个设区市、45个县(市)、5个城区。从总体上看,本次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工作进展顺利,申请并通过考核的市(县、区)均比上次(2003—2004年)考核参与度扩大。科技进步发展态势总体评价:
1.1 市、县、区各级政府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有所增强。依靠科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市(县)科技进步的宏观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科技投入得到重视和加强,本级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有较大提高,地方在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大多数市(县、区)“三项一票否决”定性与定量指标完成情况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定量指标——本级科技三项费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上,地(市)、县(县级市)、城区均在以12%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长,其中,县(市)中只有12个县(市)出现了零增长或下跌,平均县(市)的增长比例是23.1%,城区本级科技三项费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均是上升的,其平均增长比例为11.3%,说明各地方党政领导对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对于科技的投入加大,综合领导和管理科技产学研的力度加强。
1.2 科技活动活跃,科技产出增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政府服务企业的职能得到较好发挥。企业创新活动增强,产出加大,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1.3 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分析市、县、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科技投入比较大、科技实力比较强和科技产出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市、县、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科技进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科技对经济、社会影响因素指标分析出现正相关关系。市县区人均GDP、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有明显增长。社会事业推进工作力度明显增强,三废排放率、九年义务教育率、人均邮电业务量等指标呈现进步态势。
1.4 大部分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和作用得到发挥,科技工作职能充分体现,工作有为有位,在推进地方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5 不同地区之间在部分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上的差距还在加大。地区间比较分析还发现,科技进步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和比较低的地区之间,山区与沿海在部分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上的差距还在加大。2005年相比2006年,科技进步水平比较高和比较低的城市之间在本级科技三项费用、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人均财政收入、人均邮电业务量等重要指标上的差距在加大;县(市)之间在本级科技三项费用、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企业技术开发投入、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人均邮电业务量等重要指标上的差距在加大;城区之间在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人均财政收入等重要指标上的差距在加大。
2 2005-2006年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态势分析的重点
2005—2006年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收集到8个城市(不包括厦门市)、72个县(市)和6个城区共86个地区的数据。经过验证,各市县区的数据基本上可靠,将所有上报的86个地区的数据归入全省的市、县、区科技进步态势分析之列。此次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对县(市)区的科技进步数据进行重点考核,设区市的考核数据指标较为简单,因此,科技进步数据的分析也是以县(市)区的数据分析为主。对整体数据的考察重点集中在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企业发展三方面的16组数据的考察。
3 2005—2006年度福建省城市科技进步态势
全省八个城市(不包括副省级城市厦门市),在科技投入与产出方面表现平衡增长的趋势。在推进地方科技进步中主要科技三项费用指标增长幅度较大,达到14.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额上增加28.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两年内增加25.62%;年技术成交额上涨了39.66个百分点;科技发展基金增长24.7%。在肯定我省设区市在科技投入与产出整体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以下的指标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通过ISO系统等标准认证的比例在2006年占了现有企业的39.2%,这仍然低于相应的省份(根据2002年陕西省的调查数据,陕西省的随机调查的74家企业中51.35%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8.1%通过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而新的标准认证SA8000认证,在环保、人力资源等领域上对企业又有更高的要求,通过企业更少。在本级科技三项和授权发明专利数量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项目上出现了零增长和负增长,说明我省的科技发明创新工作任重道远,科技发明创新的品种数量与质量都有待提升。
从地区差异上看,第一位的福州市与第八位的宁德市在投入上的差距在拉大,两者差距由2005年的34倍增加至2006年的36倍。
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福州市与宁德市的数值差异在2005年、2006年维持在72.6倍。而对比表格可以发现,各市的科技资金使用效率上的差异明显。
4 2005-2006年度全省县(市)级科技进步发展态势评价
4.1 科技投入方面
福建省全省县(市)的科技投入,以下列数据为例,本级科技三项费用,2005年为308.30万元,2006年为379.58万元,增幅为23.12%,两年内平均科技三项费用决算增长比例为19.8%,科学事业费从2005年的65.75万元增至2006年的82.32万元,增幅为25.2%;科普经费支出从2005年的21.61万元增至2006年的24.74万元,增幅为14.40%;风险投资基金从2005年的413.53万元增长为2006年的597.97万元,增幅为44.6%;科技发展资金从2005年的252.21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276.41万元,增幅为9.6%;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从2005年的1.18万人增长为2006年的1.24万人,增幅为5%。以上数据反映出福建省县(市)一级的科技投入量增长快速,但在不同领域中有明显差异。其中风险投资增长最为迅速,反映了科技融资力度增强,且方向有了多元化的发展。而数据同时提醒我省基层的科普经费不足现象普遍存在。
4.2 科技重视程度方面
科技投入得到重视和加强,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的增幅与对应年度的财政支出的增幅持平,均占到对应年度财政支出数的1.2%。其中,以泉州市晋江市两年内平均2.1%的比重居全省县(市)的第一位。全省县(市)一级达到平均数以上的有43个,未达到平均数的为29个。这些数据反映了各县市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的整体意识在增强,在地方经济财政中能给予科技更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4.3 科技产出与创新程度方面
在各地县(市)、城区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地区的科技产出成果显著(见表5、表6、表7)。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51%(2005年与2006年数据相比,下同),所占同期工业增加值比重增长0.64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数增长16.83%;平均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增长8.37%;发明专利申请数增幅为24.58%;授权专利数增长15.3%;10万人授权专利数增幅为17.7%;授权发明专利数增幅为13.02%。从中看出:(1)高技术产业的高增长性在全省表现显著。(2)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的比重明显偏低,且在2006年较2005年相比,呈现下降的趋势,从6.2%下降为4.7%,这应引起各地区乃至全省领导的关注。
4.4 科技推动企业业绩增效方面
2006年与2005年相比,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增长方面,上升了40.6%,其所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增长0.13个百分点,增幅为6.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通过ISO系统等标准认证的比例增长2.53个百分点,增幅为10%。其中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增长快速,说明企业对产品的科技创新方面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而企业中通过ISO系统标准认证的数据偏低。
4.5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
全省县(市)的平均每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上涨了137%,其中福州市闽候县、泉州市石狮市和三明市明溪县,分别以4.78倍、4.13倍和3.22倍的涨幅位列前三名。在实用科技成果转化数量方面,莆田表现出色,前十名中独占4位。反映了莆田市政府和科技主管机构在实用科技领域的政策引导到位。
而上级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总数由2005年的276家增长到2006年的366家,涨幅达32.6%,但是总量相对于周边东南部省份(广东、浙江等)来说仍有一定距离,而且分布相对集中于福州、漳州和泉州,而闽西集中在龙岩新罗区。这与各地的高校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息息相关,说明了闽东的福州和闽南地区的漳州与泉州在教育软环境和人才储备上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5 2005—2006年度福建省城区科技进步态势
福建省的6个城区在2006年的科技进步态势与2005年相比有如下特点:
——科技资金投入量明显提高,尤其是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决算增长比例和风险投资基金数额保持着高增长;
——科技成果产出方面,专利申请数出现了负增长,而专利授权数量则出现了增长,这说明了在科技产业化与专利权申请的质量上有了整体的提升,我省城区的科技成果质量稳步上升。
——从地域尺度上,沿海内陆的城区差异明显,但是闽西三明市的梅列区增长速度加快。尤其是梅列区加大投入科学事业费,逐步体现出闽西的主要科研中心应有的作用,采用引进新技术的方式加快提升自己的工业技术层次。
6 2005-2006年全省各级地区科技进步发展整体评价
从总体上看,福建省各级地区科技进步发展指标显示,福建全省的科技发展情况正向着高效、高速的方向发展,且从各地上报的材料上看各地区能从自身特点出发,发展有地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各级行政单位上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普遍增强(具体数据见上述的表格)。市、县、区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快速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强度为主线,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通过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速培养科技人才,营造科技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出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形成,实现市、县、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2006年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态势分析表明,通过考核的市(县、区)科技进步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定量考核指标的主要数据分析比较显示出市、县、区之间,山区与沿海之间科技进步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地区差异也在进一步被拉大,福州和泉州发展趋势加快显著,显示了从科技到经济的增长极的作用,而闽北地区及闽东北的宁德仍有不小的差距。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科技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进步水平不高。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科教兴市(县)工作和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的力度,整体提升我省市(县、区)的科技进步水平。
2005-2006年,福建省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共有86个市(县、区)参加(其中有8个市,72个县,6个区)。经省科技进步考核专家组的评审,推荐通过考核的共54个地区,占全省市、县、区总数的62.79%,其中包括4个设区市、45个县(市)、5个城区。从总体上看,本次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工作进展顺利,申请并通过考核的市(县、区)均比上次(2003—2004年)考核参与度扩大。科技进步发展态势总体评价:
1.1 市、县、区各级政府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有所增强。依靠科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市(县)科技进步的宏观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科技投入得到重视和加强,本级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有较大提高,地方在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大多数市(县、区)“三项一票否决”定性与定量指标完成情况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定量指标——本级科技三项费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上,地(市)、县(县级市)、城区均在以12%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长,其中,县(市)中只有12个县(市)出现了零增长或下跌,平均县(市)的增长比例是23.1%,城区本级科技三项费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均是上升的,其平均增长比例为11.3%,说明各地方党政领导对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对于科技的投入加大,综合领导和管理科技产学研的力度加强。
1.2 科技活动活跃,科技产出增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政府服务企业的职能得到较好发挥。企业创新活动增强,产出加大,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1.3 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分析市、县、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科技投入比较大、科技实力比较强和科技产出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市、县、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科技进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科技对经济、社会影响因素指标分析出现正相关关系。市县区人均GDP、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有明显增长。社会事业推进工作力度明显增强,三废排放率、九年义务教育率、人均邮电业务量等指标呈现进步态势。
1.4 大部分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和作用得到发挥,科技工作职能充分体现,工作有为有位,在推进地方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5 不同地区之间在部分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上的差距还在加大。地区间比较分析还发现,科技进步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和比较低的地区之间,山区与沿海在部分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上的差距还在加大。2005年相比2006年,科技进步水平比较高和比较低的城市之间在本级科技三项费用、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人均财政收入、人均邮电业务量等重要指标上的差距在加大;县(市)之间在本级科技三项费用、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企业技术开发投入、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人均邮电业务量等重要指标上的差距在加大;城区之间在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人均财政收入等重要指标上的差距在加大。
2 2005-2006年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态势分析的重点
2005—2006年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收集到8个城市(不包括厦门市)、72个县(市)和6个城区共86个地区的数据。经过验证,各市县区的数据基本上可靠,将所有上报的86个地区的数据归入全省的市、县、区科技进步态势分析之列。此次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对县(市)区的科技进步数据进行重点考核,设区市的考核数据指标较为简单,因此,科技进步数据的分析也是以县(市)区的数据分析为主。对整体数据的考察重点集中在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企业发展三方面的16组数据的考察。
3 2005—2006年度福建省城市科技进步态势
全省八个城市(不包括副省级城市厦门市),在科技投入与产出方面表现平衡增长的趋势。在推进地方科技进步中主要科技三项费用指标增长幅度较大,达到14.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额上增加28.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两年内增加25.62%;年技术成交额上涨了39.66个百分点;科技发展基金增长24.7%。在肯定我省设区市在科技投入与产出整体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以下的指标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通过ISO系统等标准认证的比例在2006年占了现有企业的39.2%,这仍然低于相应的省份(根据2002年陕西省的调查数据,陕西省的随机调查的74家企业中51.35%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8.1%通过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而新的标准认证SA8000认证,在环保、人力资源等领域上对企业又有更高的要求,通过企业更少。在本级科技三项和授权发明专利数量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项目上出现了零增长和负增长,说明我省的科技发明创新工作任重道远,科技发明创新的品种数量与质量都有待提升。
从地区差异上看,第一位的福州市与第八位的宁德市在投入上的差距在拉大,两者差距由2005年的34倍增加至2006年的36倍。
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福州市与宁德市的数值差异在2005年、2006年维持在72.6倍。而对比表格可以发现,各市的科技资金使用效率上的差异明显。
4 2005-2006年度全省县(市)级科技进步发展态势评价
4.1 科技投入方面
福建省全省县(市)的科技投入,以下列数据为例,本级科技三项费用,2005年为308.30万元,2006年为379.58万元,增幅为23.12%,两年内平均科技三项费用决算增长比例为19.8%,科学事业费从2005年的65.75万元增至2006年的82.32万元,增幅为25.2%;科普经费支出从2005年的21.61万元增至2006年的24.74万元,增幅为14.40%;风险投资基金从2005年的413.53万元增长为2006年的597.97万元,增幅为44.6%;科技发展资金从2005年的252.21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276.41万元,增幅为9.6%;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从2005年的1.18万人增长为2006年的1.24万人,增幅为5%。以上数据反映出福建省县(市)一级的科技投入量增长快速,但在不同领域中有明显差异。其中风险投资增长最为迅速,反映了科技融资力度增强,且方向有了多元化的发展。而数据同时提醒我省基层的科普经费不足现象普遍存在。
4.2 科技重视程度方面
科技投入得到重视和加强,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的增幅与对应年度的财政支出的增幅持平,均占到对应年度财政支出数的1.2%。其中,以泉州市晋江市两年内平均2.1%的比重居全省县(市)的第一位。全省县(市)一级达到平均数以上的有43个,未达到平均数的为29个。这些数据反映了各县市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的整体意识在增强,在地方经济财政中能给予科技更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4.3 科技产出与创新程度方面
在各地县(市)、城区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地区的科技产出成果显著(见表5、表6、表7)。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51%(2005年与2006年数据相比,下同),所占同期工业增加值比重增长0.64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数增长16.83%;平均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增长8.37%;发明专利申请数增幅为24.58%;授权专利数增长15.3%;10万人授权专利数增幅为17.7%;授权发明专利数增幅为13.02%。从中看出:(1)高技术产业的高增长性在全省表现显著。(2)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的比重明显偏低,且在2006年较2005年相比,呈现下降的趋势,从6.2%下降为4.7%,这应引起各地区乃至全省领导的关注。
4.4 科技推动企业业绩增效方面
2006年与2005年相比,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增长方面,上升了40.6%,其所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增长0.13个百分点,增幅为6.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通过ISO系统等标准认证的比例增长2.53个百分点,增幅为10%。其中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增长快速,说明企业对产品的科技创新方面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而企业中通过ISO系统标准认证的数据偏低。
4.5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
全省县(市)的平均每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上涨了137%,其中福州市闽候县、泉州市石狮市和三明市明溪县,分别以4.78倍、4.13倍和3.22倍的涨幅位列前三名。在实用科技成果转化数量方面,莆田表现出色,前十名中独占4位。反映了莆田市政府和科技主管机构在实用科技领域的政策引导到位。
而上级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总数由2005年的276家增长到2006年的366家,涨幅达32.6%,但是总量相对于周边东南部省份(广东、浙江等)来说仍有一定距离,而且分布相对集中于福州、漳州和泉州,而闽西集中在龙岩新罗区。这与各地的高校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息息相关,说明了闽东的福州和闽南地区的漳州与泉州在教育软环境和人才储备上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5 2005—2006年度福建省城区科技进步态势
福建省的6个城区在2006年的科技进步态势与2005年相比有如下特点:
——科技资金投入量明显提高,尤其是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决算增长比例和风险投资基金数额保持着高增长;
——科技成果产出方面,专利申请数出现了负增长,而专利授权数量则出现了增长,这说明了在科技产业化与专利权申请的质量上有了整体的提升,我省城区的科技成果质量稳步上升。
——从地域尺度上,沿海内陆的城区差异明显,但是闽西三明市的梅列区增长速度加快。尤其是梅列区加大投入科学事业费,逐步体现出闽西的主要科研中心应有的作用,采用引进新技术的方式加快提升自己的工业技术层次。
6 2005-2006年全省各级地区科技进步发展整体评价
从总体上看,福建省各级地区科技进步发展指标显示,福建全省的科技发展情况正向着高效、高速的方向发展,且从各地上报的材料上看各地区能从自身特点出发,发展有地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各级行政单位上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普遍增强(具体数据见上述的表格)。市、县、区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快速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强度为主线,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通过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速培养科技人才,营造科技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出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形成,实现市、县、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2006年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态势分析表明,通过考核的市(县、区)科技进步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定量考核指标的主要数据分析比较显示出市、县、区之间,山区与沿海之间科技进步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地区差异也在进一步被拉大,福州和泉州发展趋势加快显著,显示了从科技到经济的增长极的作用,而闽北地区及闽东北的宁德仍有不小的差距。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科技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进步水平不高。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科教兴市(县)工作和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的力度,整体提升我省市(县、区)的科技进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