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术活动中,学生们经常会表现出一种盲然和默认的情绪,他们不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愿对所参与的内容或所欣赏的作品说长道短、品头论足,总是盲目地等待着教师告诉他们或讲给他们听,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感受。所以,对这种盲然,这种默认我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压抑。为此,在美
术活动课中我改变了活动方式、方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引领学生在新课改中变化
学生在活动中,对所参与的活动内容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多年来养成了一种习惯,他们习惯了等待,习惯了拿过来直接用,他们的思维僵化,久而久之形成了现在的状态。在活动中我并没有急于改变现状,而是在方式、方法上做了文章,三步解决问题。
第一步:我把严肃的表情留在教室外,一脸灿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脸从盲然到稍有变化,既而从稍有变化到真情流露,他们的心开始剧烈跳动,僵化的思维象春天解冻的水一样,开始荡漾。后来我才知道,学生说见了我一点都不紧张,心情自然好极了,愿意和我在一起。甚至有的学生说:这个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有时像朋友,有时像老师。
第二步:我把传授知识变成了交流知识,把讲解理论变成了运用理论。具体做法是:我先说出一个主题(后来学生自己说主题),然后师生相互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开始时,学生并不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去打动他们,争取他们。如:我在一次主题为《感受色彩》的活动中,先主动和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颜色,为什么自己喜欢它们。我说得很轻松,这种轻松使学生心态平和;即而很随意地问身边的学生:你喜欢什么颜色?你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开始他们学着我的样子说,但后来他们不满足老师问他们答,主动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同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后来,我采用逆向思维,专门说他们喜欢的颜色给人的感受不好,同时说明是自己对这种颜色的看法,他们听后,竟和我理论起来,在争辩中师生达成共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对颜色的理解也不同。想一想,没有好的开端,哪能有好的结果呢?
在小学美术活动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很难理解一些美术专用术语,如:构图、色调、黑白灰关系等等。如果老师用专业术语来讲解,学生不但听不懂,还会变得手足无措,甚至无从下手。我在活动中不急于告诉学生这些难以理解的词语,而是在学生画画时逐一指出,像构图中出现的错误我会这样告诉他:一幅画上面不管画多少物体,它都要保持平衡,就像我们平时玩的跷跷板,如果一面做着一个胖子,另一面做着一个瘦子能玩呢?不能,因为两边的重量不等,不平衡所以不能玩,画画也是如此,如果所画的物体摆放的位置不当,就会出现不平衡。学生马上就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进而再让学生提出改进方法,其他的学生听了也会吸取教训,构图中常出现的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第三步:学生变等待为主动,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最大功效。学生主动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再满足别人给自己什么,自己就接受什么,而是有了自己的主见,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美术知识,让老师或同学提供相应的信息、相应的知识,他们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记得在线描写生的活动中,我本意想让学生从花卉写生入手,但学生们都不同意,他们认为没意思,于是我和他们说明自己的想法,他们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议:画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形状,(不画细节,只画外形),在这个形状里面用不同的线进行装饰。我接受了他们的提议,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想法更适合他们,不但作了线的练习,还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
二、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整体素质
个人整体素质是什么?它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许多教育家都给了它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解释。我认为个人整体素质体现在人的思想、语言、行动、情感等方方面面,它的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我在美术活动课中,特别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教育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教育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是美术活动课中永恒的主题,同时情感又是艺术的主要特征,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传达自己的感情。这说明,情感对于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美术活动课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提高了,人的精神素质也就提高了。
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的脾气、秉性、爱好都不尽相同,特别是在情感教育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参与活动,在活动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发泄不满、远离群体、自暴自弃往往是他们首选,既而便形成了自以为是、孤僻、盲从的性格或心态。于是,在活动形式、内容上我做了调整。
我首先在活动形式上进行调整,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了不同的活动方式。例如:在制作工艺品的时候,我选择小组合作方式,根据他们各自的能力分配活动内容。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没有主见的学生和想象力强的学生结组。尽量做到能力互补、各取所需、各有所获。结果还不错,他们都制作出了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身心都受益。
其次,我在活动中还融入人文化教育,极力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1.师生共同感受美、欣赏美
我利用美术活动课时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看那变幻的云朵、五彩缤纷的花朵、秋日枝头上的果实、水中嬉戏的鱼儿;听那小鸟的歌唱、孩子们的笑声;感受风儿的抚摸、运动的快乐;感受故事中人物心灵的美与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这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恩赐,是人极高的享受,是高尚的情操萌动,是师生文化修养的融汇。
2.师生共同体验美、尝试美
现在的小学生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不知道什么是生活,没有劳动的体验,自然更谈不上感受了。我在美术活动课中加入了这样的内容:看录像、实地考察、亲身经历,主要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了农民的劳动,才有米饭的香甜;有了工人的劳动,才有方便、实用的生活用品;有了交警的辛苦的劳动,川流不息的车才不会迷失方向,这一切学生只有在了解和体验后,他们才能知道物质财富和文明是许多人不辞劳苦创造的结果,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更好地把它们表现出来,才能更彻底深入地表达出来。
3.用艺术语言表现美的生活
在美术活动课中,尤其是在创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够把自己所见到的景物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如何用艺术语言、用美术方式来表现呢?我在这方面设计了一个系列活动:画表情(掌握五官在不同心情下的不同变化);画动作(肢体语言是表达心情的又一特点);画情景(有了人物的表情和人物动作后,有时我们还需要周围的环境来烘托、渲染主题);画色彩(色彩是进一步表达所画人物的心情的最佳方式)。从学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心灵纯洁似水,刻画的主题惟妙惟肖,让我们老师都自愧不如。
总之,我们在美术活动中,新课改理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老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动。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6-01
术活动课中我改变了活动方式、方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引领学生在新课改中变化
学生在活动中,对所参与的活动内容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多年来养成了一种习惯,他们习惯了等待,习惯了拿过来直接用,他们的思维僵化,久而久之形成了现在的状态。在活动中我并没有急于改变现状,而是在方式、方法上做了文章,三步解决问题。
第一步:我把严肃的表情留在教室外,一脸灿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脸从盲然到稍有变化,既而从稍有变化到真情流露,他们的心开始剧烈跳动,僵化的思维象春天解冻的水一样,开始荡漾。后来我才知道,学生说见了我一点都不紧张,心情自然好极了,愿意和我在一起。甚至有的学生说:这个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有时像朋友,有时像老师。
第二步:我把传授知识变成了交流知识,把讲解理论变成了运用理论。具体做法是:我先说出一个主题(后来学生自己说主题),然后师生相互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开始时,学生并不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去打动他们,争取他们。如:我在一次主题为《感受色彩》的活动中,先主动和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颜色,为什么自己喜欢它们。我说得很轻松,这种轻松使学生心态平和;即而很随意地问身边的学生:你喜欢什么颜色?你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开始他们学着我的样子说,但后来他们不满足老师问他们答,主动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同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后来,我采用逆向思维,专门说他们喜欢的颜色给人的感受不好,同时说明是自己对这种颜色的看法,他们听后,竟和我理论起来,在争辩中师生达成共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对颜色的理解也不同。想一想,没有好的开端,哪能有好的结果呢?
在小学美术活动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很难理解一些美术专用术语,如:构图、色调、黑白灰关系等等。如果老师用专业术语来讲解,学生不但听不懂,还会变得手足无措,甚至无从下手。我在活动中不急于告诉学生这些难以理解的词语,而是在学生画画时逐一指出,像构图中出现的错误我会这样告诉他:一幅画上面不管画多少物体,它都要保持平衡,就像我们平时玩的跷跷板,如果一面做着一个胖子,另一面做着一个瘦子能玩呢?不能,因为两边的重量不等,不平衡所以不能玩,画画也是如此,如果所画的物体摆放的位置不当,就会出现不平衡。学生马上就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进而再让学生提出改进方法,其他的学生听了也会吸取教训,构图中常出现的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第三步:学生变等待为主动,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最大功效。学生主动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再满足别人给自己什么,自己就接受什么,而是有了自己的主见,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美术知识,让老师或同学提供相应的信息、相应的知识,他们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记得在线描写生的活动中,我本意想让学生从花卉写生入手,但学生们都不同意,他们认为没意思,于是我和他们说明自己的想法,他们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议:画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形状,(不画细节,只画外形),在这个形状里面用不同的线进行装饰。我接受了他们的提议,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想法更适合他们,不但作了线的练习,还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
二、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整体素质
个人整体素质是什么?它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许多教育家都给了它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解释。我认为个人整体素质体现在人的思想、语言、行动、情感等方方面面,它的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我在美术活动课中,特别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教育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教育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是美术活动课中永恒的主题,同时情感又是艺术的主要特征,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传达自己的感情。这说明,情感对于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美术活动课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提高了,人的精神素质也就提高了。
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的脾气、秉性、爱好都不尽相同,特别是在情感教育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参与活动,在活动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发泄不满、远离群体、自暴自弃往往是他们首选,既而便形成了自以为是、孤僻、盲从的性格或心态。于是,在活动形式、内容上我做了调整。
我首先在活动形式上进行调整,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了不同的活动方式。例如:在制作工艺品的时候,我选择小组合作方式,根据他们各自的能力分配活动内容。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没有主见的学生和想象力强的学生结组。尽量做到能力互补、各取所需、各有所获。结果还不错,他们都制作出了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身心都受益。
其次,我在活动中还融入人文化教育,极力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1.师生共同感受美、欣赏美
我利用美术活动课时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看那变幻的云朵、五彩缤纷的花朵、秋日枝头上的果实、水中嬉戏的鱼儿;听那小鸟的歌唱、孩子们的笑声;感受风儿的抚摸、运动的快乐;感受故事中人物心灵的美与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这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恩赐,是人极高的享受,是高尚的情操萌动,是师生文化修养的融汇。
2.师生共同体验美、尝试美
现在的小学生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不知道什么是生活,没有劳动的体验,自然更谈不上感受了。我在美术活动课中加入了这样的内容:看录像、实地考察、亲身经历,主要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了农民的劳动,才有米饭的香甜;有了工人的劳动,才有方便、实用的生活用品;有了交警的辛苦的劳动,川流不息的车才不会迷失方向,这一切学生只有在了解和体验后,他们才能知道物质财富和文明是许多人不辞劳苦创造的结果,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更好地把它们表现出来,才能更彻底深入地表达出来。
3.用艺术语言表现美的生活
在美术活动课中,尤其是在创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够把自己所见到的景物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如何用艺术语言、用美术方式来表现呢?我在这方面设计了一个系列活动:画表情(掌握五官在不同心情下的不同变化);画动作(肢体语言是表达心情的又一特点);画情景(有了人物的表情和人物动作后,有时我们还需要周围的环境来烘托、渲染主题);画色彩(色彩是进一步表达所画人物的心情的最佳方式)。从学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心灵纯洁似水,刻画的主题惟妙惟肖,让我们老师都自愧不如。
总之,我们在美术活动中,新课改理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老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动。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