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将心理资本的概念和理论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重视和发展教师及学生的心理资本,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并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教育的任务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健康快乐的生活。而心理资本则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积极心理能力,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状态,对个体的认知过程、行为表现、幸福感都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可以将心理资本的概念引入到教育中,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得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并提升其幸福感。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
心理资本概念的出现与人力资本理论、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组织行为学家、管理学会前主席路桑斯在200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是以积极心理学为重要基础,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及其所包含的标准推导出来的高阶积极构念,其重要特征是心理资本是可以改变和开发的。因此,,可以通过对个体心理资本的投资和开发,增强个体的自我意识,推动其自身发展,提升竞争优势。经济学家Goldsmith和Veum Darity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影响个体生产率的一些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一般态度。2004年Luthans等人对“心理资本”概念进行了发展,强调“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自我效能(自信)、希望、乐观、韧性(复原力)。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是能够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
心理资本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积极心理能力: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来的,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并采取必需的行动来成功完成某一项特定工作的信念,即信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为自己设立高目标,选择困难的工作任务,喜欢挑战,并因挑战而强大,为实现目标他们会投入必要的努力,并坚持不懈。
2、乐观: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塞利格曼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也就是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以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心理资本强调的是一种现实的、灵活的乐观,即个体能对客观现实进行正确的评价,然后做出正确归因。
3、希望: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力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动因(或意志力)是指个体能够设定的现实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和期望,通过自我引导的决心、能量和内控的知觉可达到这些目的;而路径(或路径力)是指人们在最初途径受阻时能够找到替代路径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希望。动因和路径是达成目标的心理能量,他们可促使个体不断的前进,并具备达成目标的勇气及信心。
4、韧性:在临床心理学中,韧性定义为“以在重大困难或危险情境中能积极适应为特征的一类现象”。韧性实质上是指一个人从困境中或从挑战性的事情中恢复过来的能力以及超越平凡的意志力。推动或阻碍韧性发展的因素有三类,即韧性资产、韧性危害因素和价值观,三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即韧性。韧性资产是指根据某一具体的结果指标,一群人及其所处情境中,能够带来积极结果的一种可能测量的特征;韧性危害因素是指那些会导致不良后果发生性提高的因素,也称为脆弱因素;价值观指导、塑造着一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动,并赋予它们一致性和意义。
二、心理资本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1、为教育者提供积极心理学取向
心理资本的衍生与积极心理学密不可分,从理论上分析,积极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取向,会对教与学这一独特的双边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作用,克服消极因素的干扰,这是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引入积极心理学和心理资本的概念。在学校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让学生拥有乐观、自信、回复力以及充满希望,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要让教育者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提升,从而塑造他们更为健全的人格。
2、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有研究显示,积极心理资本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影响个体对于环境变化和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有意识地管理和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关注个体的优势、健康和活力等积极心理状态,强调心理资本的开发与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3、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心理资本理论侧重人的积极性,无疑为青少年就业指明了条阳光大道。心理资本最初就是应用在企业管理和员工管理之中,在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以前,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资本,可以使他们有更强的竞争力。有研究从心理资本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培训的新模式,认为创业心理资本是最具竞争优势的前瞻性资本。还有研究是通过剖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探讨了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促进就业的改革措施。
4、建构贫困学生的心理资本
贫困学生大多比较自卑、人际敏感,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研究者发现,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子成分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以及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有显着的相关。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整体状况以及自信、乐观和坚韧性三个子维度均显着低于非贫困生。应该针对贫困生的这个特点,分别实施教育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资本水平,令他们更为健康的成长。
5、学科教育对学生心理资本的作用
有调查报告发现,青少年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学习倦怠有重要的影响,应当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积极心理资本优势,避免学习倦怠心理、行为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可以借助某些学科的教育,例如体育、音乐、美术等,开发和提升学生心理资本的良好平台,也是实现学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资本的一个极佳的融合点。
6、教师心理资本的建设
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是针对教师群体,依托积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结合其他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从教师的自我、关系等作为切入点,实现教师的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的优化,提升教师幸福感。教师只有人格健全、情绪稳定,才能在课堂上有一个积极的生命状态,更好地发挥其教学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以身作则,培养出各方面均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
综上所述,心理资本为学校教育管理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给教育者新的启示和方法。有意识的在教育教学中引入心理资本的概念和理论,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资本,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全面发展并能够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晓庆等;心理资本理论及其教育启示;社会心理科学,2010。
[2] 尹海兰,逄巧巧,刘梦玺;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教育的任务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健康快乐的生活。而心理资本则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积极心理能力,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状态,对个体的认知过程、行为表现、幸福感都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可以将心理资本的概念引入到教育中,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得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并提升其幸福感。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
心理资本概念的出现与人力资本理论、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组织行为学家、管理学会前主席路桑斯在200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是以积极心理学为重要基础,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及其所包含的标准推导出来的高阶积极构念,其重要特征是心理资本是可以改变和开发的。因此,,可以通过对个体心理资本的投资和开发,增强个体的自我意识,推动其自身发展,提升竞争优势。经济学家Goldsmith和Veum Darity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影响个体生产率的一些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一般态度。2004年Luthans等人对“心理资本”概念进行了发展,强调“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自我效能(自信)、希望、乐观、韧性(复原力)。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是能够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
心理资本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积极心理能力: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来的,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并采取必需的行动来成功完成某一项特定工作的信念,即信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为自己设立高目标,选择困难的工作任务,喜欢挑战,并因挑战而强大,为实现目标他们会投入必要的努力,并坚持不懈。
2、乐观: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塞利格曼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也就是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以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心理资本强调的是一种现实的、灵活的乐观,即个体能对客观现实进行正确的评价,然后做出正确归因。
3、希望: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力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动因(或意志力)是指个体能够设定的现实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和期望,通过自我引导的决心、能量和内控的知觉可达到这些目的;而路径(或路径力)是指人们在最初途径受阻时能够找到替代路径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希望。动因和路径是达成目标的心理能量,他们可促使个体不断的前进,并具备达成目标的勇气及信心。
4、韧性:在临床心理学中,韧性定义为“以在重大困难或危险情境中能积极适应为特征的一类现象”。韧性实质上是指一个人从困境中或从挑战性的事情中恢复过来的能力以及超越平凡的意志力。推动或阻碍韧性发展的因素有三类,即韧性资产、韧性危害因素和价值观,三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即韧性。韧性资产是指根据某一具体的结果指标,一群人及其所处情境中,能够带来积极结果的一种可能测量的特征;韧性危害因素是指那些会导致不良后果发生性提高的因素,也称为脆弱因素;价值观指导、塑造着一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动,并赋予它们一致性和意义。
二、心理资本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1、为教育者提供积极心理学取向
心理资本的衍生与积极心理学密不可分,从理论上分析,积极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取向,会对教与学这一独特的双边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作用,克服消极因素的干扰,这是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引入积极心理学和心理资本的概念。在学校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让学生拥有乐观、自信、回复力以及充满希望,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要让教育者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提升,从而塑造他们更为健全的人格。
2、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有研究显示,积极心理资本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影响个体对于环境变化和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有意识地管理和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关注个体的优势、健康和活力等积极心理状态,强调心理资本的开发与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3、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心理资本理论侧重人的积极性,无疑为青少年就业指明了条阳光大道。心理资本最初就是应用在企业管理和员工管理之中,在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以前,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资本,可以使他们有更强的竞争力。有研究从心理资本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培训的新模式,认为创业心理资本是最具竞争优势的前瞻性资本。还有研究是通过剖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探讨了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促进就业的改革措施。
4、建构贫困学生的心理资本
贫困学生大多比较自卑、人际敏感,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研究者发现,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子成分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以及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有显着的相关。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整体状况以及自信、乐观和坚韧性三个子维度均显着低于非贫困生。应该针对贫困生的这个特点,分别实施教育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资本水平,令他们更为健康的成长。
5、学科教育对学生心理资本的作用
有调查报告发现,青少年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学习倦怠有重要的影响,应当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积极心理资本优势,避免学习倦怠心理、行为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可以借助某些学科的教育,例如体育、音乐、美术等,开发和提升学生心理资本的良好平台,也是实现学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资本的一个极佳的融合点。
6、教师心理资本的建设
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是针对教师群体,依托积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结合其他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从教师的自我、关系等作为切入点,实现教师的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的优化,提升教师幸福感。教师只有人格健全、情绪稳定,才能在课堂上有一个积极的生命状态,更好地发挥其教学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以身作则,培养出各方面均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
综上所述,心理资本为学校教育管理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给教育者新的启示和方法。有意识的在教育教学中引入心理资本的概念和理论,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资本,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全面发展并能够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晓庆等;心理资本理论及其教育启示;社会心理科学,2010。
[2] 尹海兰,逄巧巧,刘梦玺;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