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点拨”,是教师在学生已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诱导学生的教学活动。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做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做到拨难为易,拨疑为悟。教育者点拨有力,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能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新课程理论指引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平等、开放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把握点拨时机,掌握点拨尺度,让课堂焕发活力。
一、在学生“似懂非懂”时点拨
在学习中,学生对有些内容常会一带而过,表面上看似理解了,其实并未真正弄懂。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点金之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其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学生表面上似乎也理解了句子意思,但其实并不能真正领悟其写法的精妙。因此,教师要适时地点拨:“这儿为什么用‘绿’而不用‘到’或‘过’呢?”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碰撞在了一起,有学生答道:“‘绿’比‘到’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另一位学生答道:“‘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还有学生说:“‘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有的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正是由于教师的相机点拨,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
二、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点拨
学生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其思维有时会“拐弯”,有时会“分岔”,有时会“堵塞”,从而感到疑惑不解,厌倦困顿,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思维受阻的“点”巧妙点拨,让学生有所启发,茅塞顿开。如《孔子拜师》一文,让学生感受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是教学难点。对于文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两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为了能使学生疏通思维障碍,突破难点,我适时用质疑方式,加以点拨:“当你们读这两句话时,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学生思维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为什么人们要敬佩他们的品行?”“为什么也要敬佩老子的品行?”接着,我紧扣重点词“远近闻名、不够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等词,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再继续点拨:“你通过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能体会到他们是怎样的人?”学生在相互交流了认识和感受之后,终于体会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这样的点拨与交流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也丰富了文本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三、在学生“愤悱”时点拨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一种积极思维状态。此时的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教师只要略加点拨指引,启发诱导,学生即豁然开朗,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如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学生读完以后只会说“我”和老爷爷很“厉害”,其实学生已经知道他们爬上山顶很不容易,只是苦于一时没有确切的词语来形容。这时,我便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再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图片资料等,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然后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句,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这一番点拨讲解使学生的思维找到了“支点”,他们通过朗读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由此可见,教师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把握点拨时机,做到“当点则点,当拨则拨,针对实际,相机诱导”。
四、在学生“意见相左”时点拨
在探讨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各执己见。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给予正确的解释,或启发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方法、步骤进一步探讨,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如《狐假虎威》这一课,学生对狐狸这一角色的感受就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说它狡猾,连老虎也受骗上当;有的学生说它很聪明,能够在危难之中想办法求生;有的说它镇静,面对葬身虎口的危情也能不慌不忙沉着应付,想出办法……这些感悟是不错的,然而在阅读《狐狸与乌鸦》时,同样是评价狐狸,有的小朋友说它很坏,自己不劳动却骗取别的动物的劳动成果;有的学生却说它会想办法,会动脑筋,能说好听的话骗乌鸦高兴,巧妙地得到了食物。这时,学生的意见就不一致了,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点拨,正确地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科学、全面的评价事物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当学生对问题感到茫然时,或当学生思维“举步维艰“时,教师就要恰到好处地点拨,这样能起到“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功效;当学生的回答肤浅和片面时,教师用“追问”的形式加以点拨和引导,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浅薄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
(责编侯艳星)
一、在学生“似懂非懂”时点拨
在学习中,学生对有些内容常会一带而过,表面上看似理解了,其实并未真正弄懂。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点金之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其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学生表面上似乎也理解了句子意思,但其实并不能真正领悟其写法的精妙。因此,教师要适时地点拨:“这儿为什么用‘绿’而不用‘到’或‘过’呢?”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碰撞在了一起,有学生答道:“‘绿’比‘到’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另一位学生答道:“‘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还有学生说:“‘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有的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正是由于教师的相机点拨,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
二、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点拨
学生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其思维有时会“拐弯”,有时会“分岔”,有时会“堵塞”,从而感到疑惑不解,厌倦困顿,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思维受阻的“点”巧妙点拨,让学生有所启发,茅塞顿开。如《孔子拜师》一文,让学生感受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是教学难点。对于文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两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为了能使学生疏通思维障碍,突破难点,我适时用质疑方式,加以点拨:“当你们读这两句话时,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学生思维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为什么人们要敬佩他们的品行?”“为什么也要敬佩老子的品行?”接着,我紧扣重点词“远近闻名、不够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等词,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再继续点拨:“你通过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能体会到他们是怎样的人?”学生在相互交流了认识和感受之后,终于体会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这样的点拨与交流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也丰富了文本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三、在学生“愤悱”时点拨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一种积极思维状态。此时的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教师只要略加点拨指引,启发诱导,学生即豁然开朗,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如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学生读完以后只会说“我”和老爷爷很“厉害”,其实学生已经知道他们爬上山顶很不容易,只是苦于一时没有确切的词语来形容。这时,我便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再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图片资料等,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然后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句,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这一番点拨讲解使学生的思维找到了“支点”,他们通过朗读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由此可见,教师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把握点拨时机,做到“当点则点,当拨则拨,针对实际,相机诱导”。
四、在学生“意见相左”时点拨
在探讨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各执己见。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给予正确的解释,或启发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方法、步骤进一步探讨,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如《狐假虎威》这一课,学生对狐狸这一角色的感受就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说它狡猾,连老虎也受骗上当;有的学生说它很聪明,能够在危难之中想办法求生;有的说它镇静,面对葬身虎口的危情也能不慌不忙沉着应付,想出办法……这些感悟是不错的,然而在阅读《狐狸与乌鸦》时,同样是评价狐狸,有的小朋友说它很坏,自己不劳动却骗取别的动物的劳动成果;有的学生却说它会想办法,会动脑筋,能说好听的话骗乌鸦高兴,巧妙地得到了食物。这时,学生的意见就不一致了,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点拨,正确地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科学、全面的评价事物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当学生对问题感到茫然时,或当学生思维“举步维艰“时,教师就要恰到好处地点拨,这样能起到“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功效;当学生的回答肤浅和片面时,教师用“追问”的形式加以点拨和引导,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浅薄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