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解决途径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大军人数涨势一片。面对如此形势,大学生开始出现自负、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如果不及时处理还会引起自卑、急躁、甚至偏执的行为,并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这就需要高校的就业职能部门在追求就业率的同时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更好的为其就业提供服务。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途径与方法
  
  教育部近日在北京召开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据统计,明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今年增加约30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而今年年初出现的“民工荒”又和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管是现实的情况还是媒体舆论的压力,对于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是一种心理考验。近几年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般都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如不进行及时的纾解和调试,心理压力过重的毕业生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这对他们的第一次就业和今后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将产生严重的阻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关注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就成为势在必行。
  一、由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心理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转变
  1、由自负心理导致自卑行为的转变
  一些大学生对自身定位过高,认为自己经过大学的“镀金”、或者认为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或者选择的是热门专业,自己在毕业后得到一份理想的职业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部分毕业生一开始就将眼光瞄准那些高薪水、高起点、高收入的“三高”职业,即使一时三刻没有合适的职位也不肯“屈才”其他单位,这种自负心理就常常使他们错失一些就业良机。另外一种普遍现象应届大学毕业生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签约单位作为参照物来定位自己的就业范围。有了这样的想法,即使某单位比较适合自身发展,但如果有些方面暂时不尽如人意或者一时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选择放弃,事后却追悔莫及。在身边的同学相继找到工作后,还未就业却又不肯降低要求的同学往往会走入一个心理自卑的误区。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陷,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认为自己会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因自视过高却在用人单位面前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一旦有了自卑心理的畢业生往往采取“鸵鸟政策”,不愿意再去面对用人单位,或者不能从容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对其之后的就业与择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由焦虑心理导致急躁行为的转变
  焦虑,是人们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此类毕业生,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对求职“又爱又怕”,一方面向往就业,关心求职,可是一谈到求职就惶惶然,有大难将至之感、心情烦躁、意志消沉、 忧心忡忡。有的毕业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较弱,在毕业前面临各种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引起毕业生心理焦虑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种:能否找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工作环境相对优越的用人单位?自己投简历的用人单位能否接受自己?多次求职失败怎么办?到了新的单位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或者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怎么办等等。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产生一种对自身督促的动力,在一定范围内它可增强人的求胜的心理和行为。但是过度的焦虑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调整和释放,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甚至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毕业生有过度焦虑的心理,将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长期的过度焦虑心理往往会导致毕业生的急躁求职行为,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就业失败。特别是临近毕业,有的学生在就业后期表现得过于急躁,不管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四面出击。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约过于急躁,并没有完全考虑成熟,一旦踏上工作岗位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有出入或者后期遇到了更好的岗位,或者进行违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由依赖心理导致偏执行为的转变
  一些80 后的大学生特别是城市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优越,在家庭受到父母呵护,在生活上早已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学校也没有什么打工经验,与社会接触较少。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对家庭和老师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当他们面临就业时,往往没有自己的计划,只会依赖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或者听从家长的安排。这部分毕业生因为有父母长辈的人脉关系,企图通过家人的“关系网”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士的转变。或者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能够将各种招聘信息和招聘会直接送到他们手中,从来不愿主动出击,与一些就业良机擦肩而过。而一旦没有顺利就业或者就业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容易引起偏执的行为。在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或者不公平现象时,将自己不能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心理阴影。另外,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愿降低就业期望值。还有的学生不顾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过度重视专业对口,非从事本专业或者大城市就业就不签。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要宜早不宜迟。
  我国许多高校都把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学生毕业前开几次求职面试技巧讲座、打几个联络电话等,而不是把它当做大学生涯中的一个长远规划的组成部分。事实上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毕业,其心理和生理都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在大一新生刚刚入学时就要逐步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毕业前就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态准备,不至于严重到产生心理问题时再亡羊补牢。各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具有的不同特点为其分阶段开设侧重点不同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大一新生就业心理教育的重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帮助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从而制定出适合他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的观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通过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用健康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与竞争。大学三年级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训练如何运用择业中的心理策略。大三学生大多面临着实习的过程,这一阶段就要开设一些必要的求职简历设计技巧、面试礼仪培训,并使其学会综合运用择业策略进行决策,从而为自己选好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大四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指导。经过前三年的阶段性指导和培训大四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就业知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掌握国家有关毕业生方面的规定,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多一份安心少一分压力。
  2、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个就业指导体系之中。
  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作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首先,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各类心理咨询、野外素质拓展、班团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从实践中领会心理健康知识。另外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可以开展如模拟面试、求职挫折心理体验、办公室一日体验训练、优秀企业家讲座等具有体验性质的活动。其次提倡大学生主体自我的教育。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既是就业心理辅导的客体,也是就业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整个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些心理辅导训练的教育目才能实现。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也把大学生放到自我教育的主体位置。在心理教育课中,通过各种课程的训练和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提高,为毕业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通过专题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形式,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遇到心理问题是的自我纾缓和调节的基本方法,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沿用的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就业指导中心形式和心理咨询中心,两者的服务功能都相对单一,已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变化。要使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构建一个较完善的就业心理健康体系。第一,要有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稳定的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很多心理咨询人员都是有辅导员或者就业办老师兼任,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在指导和解决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时会遇到阻碍,从长远来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也相当不利。高等学院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应该配备有一支高效稳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其中的指导老师必须要由经过培训并考核通过的专业人士或者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担任,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性。第二,建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也是相当必要的。指导中心为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之外还对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提供研究用的数据。同时,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通过制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规划对该校的就业工作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等,以求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工作的方法。第三,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心理教育档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过分迷信心理测评量表,要结合学生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其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方案或辅导策略。另外在建立心理档案的同时,还需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人群,如残疾生、贫困生、人际交往有困难的学生这些需要特别关注的人群,在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指导时应注意这类学生的心理疏导,并尽可能给予相应的就业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建中;周石其. 建立适合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10).
  [2] 林莉.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8).
  [3]刘建新. 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12).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