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小小的汉字,是千万年智慧的结晶,学好汉字、写好汉字不仅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义务,更是一种自豪与骄傲!
在小学阶段,写字教学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也对写字做了明确要求。如今,“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更是将写字教学推到了教育的前沿阵地,它强调书法艺术早已超出了写字的本身,它更延伸到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意志品格的锻炼,高尚情操的陶冶。
可反观咱们现在学生的书写现状,真是不容乐观:
一、教师常常不注重以身示范
我们课本上的字都是印刷字,有些部件的笔画顺序并不明了,孩子在书写个过程中会参照课本的印刷字,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写字难度。同时,在上课时,为了节约时间,老师的板书常会用“连草字”、“简化字”,学生看得模棱两可,自己写的时候也就更加“随性而为”了。
二、学生对字缺乏认识,识记得很生硬
就这点来说既有家长的原因,也有老师的原因:许多家长过早地教孩子写字,总觉得孩子该上小学了,要早点教他写字,上学了给老师留个好印象。或者,有些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写字的重要性,生怕孩子“落后”,就早早地教他们练习“书法”,然而你真的教对了吗?孩子学进去了吗?其实不然。因为过早“写字”,孩子本身对字形、字义都不甚了解,全靠一颗幼稚的心在死记硬背,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长而久之,他们对“写字”这回事儿,就有些厌烦的心理,当然更加不愿意写,也更加写不好了。“幼儿学书,骨软易伤。”学书法不仅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孩子太小,智力和体力没有发展到足够程度,反而是拔苗助长。
三、缺少写字氛围
写字不像唱歌、跳舞、乐器那般,吹吹打打,你唱我跳,热闹非凡。也少有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去培训班学书法。有些家长认为,字写得干净整齐就可以了,没必要练成个“书法家”。相比较那些可听可见的“才艺”,字写得好看,实在算不得什么“才艺”。也多亏了《新课标》和“书写进课堂”的要求,让学校开设了“书法课”,然而教室的拥挤,让学生书写时缩手缩脚;课时的限制,让学生意犹未尽;教师的点到即止,又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面对诸多问题,到底该怎么教呢?成了许多老师的困惑。我作了以下四点探究,供大家参考:
一、追根溯源,让汉字“活”起来
中国的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它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既是“表意文字体系”,我们写字的时候就要“识字,知其意”。
以教学“霖”字为例。霖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久旱逢甘霖”是人生四大乐事之一。 “霖”字下面是“林”,“林”是指很多树木聚集在一起,有“众多”的意思。“霖”用下面的“林”来做声符,表示雨水丰沛的意思。而雨下在树林里,又下了很长时间,加上树木又能涵养水源,水当然就很丰沛啦!给学生这么一讲解,再配上“霖”字的演变过程,孩子们就很容易理解了。不仅理解了,而且对这个字印象深刻,这个字就不再是冷冰冰、硬邦邦的,而是鲜活了起来。
除此以外,要让学生养成“心中有字”的习惯。不限制不约束孩子的想象力。诸如,“海”之浩瀚苍茫、“炎”之烈日如火、“秋”之硕果累累、“雪”之银装素裹、“爱”之情意绵绵……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细水长流的一个过程,需要老师悉心浇灌,耐心等待。
二、建好间架,让字“立”起来
学生对写字有了兴趣,也就成功了一半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运用笔把字写好了。我们常说:“字要写得端正!”端正,即是指“姿势挺直,态度品行正派。或者物体不歪斜,物体各部分保持应有的平衡状态。”
写字之初,字是否写得“端正”就是评价一个字好坏的标准了,因此要让学生把字一笔一画写“端正”了。一个字,能够稳稳地“立”在纸上,那就是因为它的横竖撇捺都保持着一个平衡的状态,横多了,或者竖多了都会打破这个平衡。我们的学生常常会出現“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情况,字的间架结构不注意,就好比一个结构错位的房子,怎么看都不美观。
我们的汉字,基本有以下几个结构:
遵循结构书写原则,合理安排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前“步步观察,细细思考”,对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大致轮廓,做到“胸中有数”,写起来也就有格可依、有架可搭,不至于随意涂写了。
三、榜样的力量,让字“美”起来
我们学写字,不仅仅要写正确,还要写得美观。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更促使他们追求“美”。王羲之,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颜真卿,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柳公权,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赵孟頫,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欧阳询,严谨工整、平正峭劲……每个书法大家都各有所长。我们可以临,可以摹,在临摹的过程中感受书法大家的风采,窥一窥书写的妙法。
当然,这些大家的风采我们勤学苦练也不一定能“望其项背”,那何不找找身边的榜样呢?教师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是学生的楷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当以身作则,不论是板书还是批语都将字写得规范、美观,供学生模仿和学习。此外,在写字课堂上,教师亲自写一写,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这些都能起到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学生来说都是无声地引导。
四、创造氛围,让写字快乐起来
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赞叹他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品质之余,我觉得幼时的王羲之肯定是很“痛苦”的。日也写,夜也写,长年累月不停写,难道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吗?做一件事情很“痛苦”,大多凡人都是不愿意去做的,更别提玩心十足的孩子们了。那么怎么让写字这件事变得快乐呢?我想可以这么做:1.亲子共书。经常听到家长们数落孩子:“怎么字写得这么差!”“擦掉,重写!”“你看看,歪歪扭扭,像狗刨”……那么不如爸爸妈妈们也来写写看?我常在班级里布置“亲子共书”的作业,家长写前4个,孩子写后4个。别看家长平时一板一眼的,真叫他们跟孩子一起写字了,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候,孩子们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老爸,你坐直嘛!”“老妈,你头太低了!”“不准用连草字!”……看着爸爸妈妈抓耳挠腮,苦思冥想的样子,孩子们乐开了花,可久而久之,似乎有什么不一样了——家长们不再对孩子恶语相向了,对孩子更加耐心了,有些家长每日都留一些时间陪着孩子一起写字,有些家长会跟孩子一起研究字帖,琢磨怎么把字写得更好看,孩子们呢也喜欢跟家长一起探讨写字的经验和诀窍。
以下是亲子共书的部分作业:
在学校更要营造浓浓的书香气息。虽然学校有安排写字课,但是一堂课总共40分钟,收拾课桌准备工具10分钟,写完收拾10分钟,老师讲解10分钟,剩下可怜兮兮的10分钟练习,实在是不够。我利用午休时间,午饭后稍事休整,即可做准备开始写字练习了。教室小,人与人挤在一起,难以书写。我就将课桌拉开来,单人单桌,中间留30厘米左右的空隙,虽然空隙不大,但足以让每位学生施展开来。虽然我并没有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写,但是教室里总是会静悄悄的,写字的写字,没带书写工具的也会静静地看书或者看字帖。写好的字我会进行评奖,优秀的张贴在教室后面进行展览,也拍照发上班级群,孩子们受到表扬更有写字的兴趣了,家长们看到孩子的进步也很欣慰。
我就是这样将我的写字教学做得切实有效的,虽然谈不上出类拔萃,但我跟家长们、孩子们一起在努力,看到家长们和孩子们与日俱增的进步,那就足够了。写字,是个积累的过程,细水长流,你一定能看到效果。
(宁波市北仑区高塘小学 浙江宁波)
在小学阶段,写字教学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也对写字做了明确要求。如今,“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更是将写字教学推到了教育的前沿阵地,它强调书法艺术早已超出了写字的本身,它更延伸到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意志品格的锻炼,高尚情操的陶冶。
可反观咱们现在学生的书写现状,真是不容乐观:
一、教师常常不注重以身示范
我们课本上的字都是印刷字,有些部件的笔画顺序并不明了,孩子在书写个过程中会参照课本的印刷字,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写字难度。同时,在上课时,为了节约时间,老师的板书常会用“连草字”、“简化字”,学生看得模棱两可,自己写的时候也就更加“随性而为”了。
二、学生对字缺乏认识,识记得很生硬
就这点来说既有家长的原因,也有老师的原因:许多家长过早地教孩子写字,总觉得孩子该上小学了,要早点教他写字,上学了给老师留个好印象。或者,有些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写字的重要性,生怕孩子“落后”,就早早地教他们练习“书法”,然而你真的教对了吗?孩子学进去了吗?其实不然。因为过早“写字”,孩子本身对字形、字义都不甚了解,全靠一颗幼稚的心在死记硬背,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长而久之,他们对“写字”这回事儿,就有些厌烦的心理,当然更加不愿意写,也更加写不好了。“幼儿学书,骨软易伤。”学书法不仅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孩子太小,智力和体力没有发展到足够程度,反而是拔苗助长。
三、缺少写字氛围
写字不像唱歌、跳舞、乐器那般,吹吹打打,你唱我跳,热闹非凡。也少有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去培训班学书法。有些家长认为,字写得干净整齐就可以了,没必要练成个“书法家”。相比较那些可听可见的“才艺”,字写得好看,实在算不得什么“才艺”。也多亏了《新课标》和“书写进课堂”的要求,让学校开设了“书法课”,然而教室的拥挤,让学生书写时缩手缩脚;课时的限制,让学生意犹未尽;教师的点到即止,又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面对诸多问题,到底该怎么教呢?成了许多老师的困惑。我作了以下四点探究,供大家参考:
一、追根溯源,让汉字“活”起来
中国的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它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既是“表意文字体系”,我们写字的时候就要“识字,知其意”。
以教学“霖”字为例。霖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久旱逢甘霖”是人生四大乐事之一。 “霖”字下面是“林”,“林”是指很多树木聚集在一起,有“众多”的意思。“霖”用下面的“林”来做声符,表示雨水丰沛的意思。而雨下在树林里,又下了很长时间,加上树木又能涵养水源,水当然就很丰沛啦!给学生这么一讲解,再配上“霖”字的演变过程,孩子们就很容易理解了。不仅理解了,而且对这个字印象深刻,这个字就不再是冷冰冰、硬邦邦的,而是鲜活了起来。
除此以外,要让学生养成“心中有字”的习惯。不限制不约束孩子的想象力。诸如,“海”之浩瀚苍茫、“炎”之烈日如火、“秋”之硕果累累、“雪”之银装素裹、“爱”之情意绵绵……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细水长流的一个过程,需要老师悉心浇灌,耐心等待。
二、建好间架,让字“立”起来
学生对写字有了兴趣,也就成功了一半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运用笔把字写好了。我们常说:“字要写得端正!”端正,即是指“姿势挺直,态度品行正派。或者物体不歪斜,物体各部分保持应有的平衡状态。”
写字之初,字是否写得“端正”就是评价一个字好坏的标准了,因此要让学生把字一笔一画写“端正”了。一个字,能够稳稳地“立”在纸上,那就是因为它的横竖撇捺都保持着一个平衡的状态,横多了,或者竖多了都会打破这个平衡。我们的学生常常会出現“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情况,字的间架结构不注意,就好比一个结构错位的房子,怎么看都不美观。
我们的汉字,基本有以下几个结构:
遵循结构书写原则,合理安排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前“步步观察,细细思考”,对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大致轮廓,做到“胸中有数”,写起来也就有格可依、有架可搭,不至于随意涂写了。
三、榜样的力量,让字“美”起来
我们学写字,不仅仅要写正确,还要写得美观。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更促使他们追求“美”。王羲之,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颜真卿,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柳公权,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赵孟頫,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欧阳询,严谨工整、平正峭劲……每个书法大家都各有所长。我们可以临,可以摹,在临摹的过程中感受书法大家的风采,窥一窥书写的妙法。
当然,这些大家的风采我们勤学苦练也不一定能“望其项背”,那何不找找身边的榜样呢?教师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是学生的楷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当以身作则,不论是板书还是批语都将字写得规范、美观,供学生模仿和学习。此外,在写字课堂上,教师亲自写一写,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这些都能起到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学生来说都是无声地引导。
四、创造氛围,让写字快乐起来
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赞叹他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品质之余,我觉得幼时的王羲之肯定是很“痛苦”的。日也写,夜也写,长年累月不停写,难道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吗?做一件事情很“痛苦”,大多凡人都是不愿意去做的,更别提玩心十足的孩子们了。那么怎么让写字这件事变得快乐呢?我想可以这么做:1.亲子共书。经常听到家长们数落孩子:“怎么字写得这么差!”“擦掉,重写!”“你看看,歪歪扭扭,像狗刨”……那么不如爸爸妈妈们也来写写看?我常在班级里布置“亲子共书”的作业,家长写前4个,孩子写后4个。别看家长平时一板一眼的,真叫他们跟孩子一起写字了,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候,孩子们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老爸,你坐直嘛!”“老妈,你头太低了!”“不准用连草字!”……看着爸爸妈妈抓耳挠腮,苦思冥想的样子,孩子们乐开了花,可久而久之,似乎有什么不一样了——家长们不再对孩子恶语相向了,对孩子更加耐心了,有些家长每日都留一些时间陪着孩子一起写字,有些家长会跟孩子一起研究字帖,琢磨怎么把字写得更好看,孩子们呢也喜欢跟家长一起探讨写字的经验和诀窍。
以下是亲子共书的部分作业:
在学校更要营造浓浓的书香气息。虽然学校有安排写字课,但是一堂课总共40分钟,收拾课桌准备工具10分钟,写完收拾10分钟,老师讲解10分钟,剩下可怜兮兮的10分钟练习,实在是不够。我利用午休时间,午饭后稍事休整,即可做准备开始写字练习了。教室小,人与人挤在一起,难以书写。我就将课桌拉开来,单人单桌,中间留30厘米左右的空隙,虽然空隙不大,但足以让每位学生施展开来。虽然我并没有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写,但是教室里总是会静悄悄的,写字的写字,没带书写工具的也会静静地看书或者看字帖。写好的字我会进行评奖,优秀的张贴在教室后面进行展览,也拍照发上班级群,孩子们受到表扬更有写字的兴趣了,家长们看到孩子的进步也很欣慰。
我就是这样将我的写字教学做得切实有效的,虽然谈不上出类拔萃,但我跟家长们、孩子们一起在努力,看到家长们和孩子们与日俱增的进步,那就足够了。写字,是个积累的过程,细水长流,你一定能看到效果。
(宁波市北仑区高塘小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