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价值探讨。方法:78例研究对象选自我院消化内科于2017年3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随机划分为常规手术切除对照组和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表现和并发症情况做比较。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治疗组的治愈率(97.44%)相比对照组治愈率(82.05%)明显提高,差异显著。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事件发生率(7.69%)相比于对照组(25.64%)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讨论:采用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不良情况,患者疼痛降低,治疗率提高,建议临床借鉴。
[关键词]无痛胃镜;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3-000-01
前言
上消化道息肉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病因是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隆起病变。流行病学显示,其发病率受生活习惯、高龄人群以及地理位置影响。患者表现为消化道穿孔出血甚至癌变。息肉摘除可以预防出血和癌变,临床首选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常规手术切除对机体损伤大,且彻底清除率不高,很有可能术后复发或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医疗技术飞速发展,无痛胃镜下电凝切治疗方法因创伤小、复发率低和不良反应低等特点备受关注。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价值,阐述如下。
1研究资料
1.1一般资料78例研究对象选自我院消化内科于2017年3月-2018年10月问收治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随机划分为常规手术切除对照组(39例)和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组(39例)。患者中有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761±6.05)。患者上消化道息肉平均直径(1.43±0.03)cm。治疗组单发上消化道息肉53例,多发25例;对照组单发上消化道息肉51例,多发27例。排除息肉直径超过2.5cm的患者、排除已出现息肉癌变者以及有器官严重疾病者。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且均已知情。
1.2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初都进行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小板水平、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术前禁食禁水,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切除,治疗组采用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前告知患者,手术进行过程中需要其配合调整体位,以便于组织和息肉的充分接触。圈套器经由活检孔插入,随后收紧圈套至息肉变为暗紫色。圈套器外管贴紧要切除的息肉组织,适当调节胃镜位置,开启电源,调节功率,展开射频治疗。息肉直径偏大并且无蒂的患者需要尽快接受手术治疗,同时术前在患者上消化道息肉基底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国药准字:H12020621)盐溶液(国药准字:H20044024,配比为1:10000)。对于粗蒂息肉和无蒂息肉患者的治疗,优先进行电凝,再行电切。术后半年,对两组患者展开随访。
1.3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消化道息肉完全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临床效果评价指标。
1.4判定方法若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息肉切除完全,且患者无不适症状视为治愈。若患者的胄镜检查结果显示有息肉残留,且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视为未治愈。
1.5统计学方法用软件SPSS 11.0对数据做统计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若P<005该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患者的治愈率比较
治疗组的上消化道息肉临床治愈率为97.44%,对照组治愈率为82.05%,组间有显著差异(x2=5.014,P=0.025)。随访中,无复发情况。见表1。
2.2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经调查,患者的术后不适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电凝电切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对照組发生率为25.64%,差异具有显著性(x2=4.523,P=0033)。见表2。
3讨论
在上消化道息肉的各种类型中,胃息肉占比较大,病因在粘膜上皮组织的异常增生。高龄群体的发病率较高,属于胃粘膜局部良性凸起病变。患病早期无典型症状,增生性息肉有恶性病变的倾向,因此需要尽早接受手术治疗。在我们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痛胃镜下电凝切治疗组的治愈率(97.44%)相比常规手术切除对照组治愈率(82.05%)明显提高,差异显著。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事件发生率(7.69%)相比于对照组(25.64%)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采用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不良情况,患者疼痛降低,治疗率提高,建议临床借鉴。
[关键词]无痛胃镜;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3-000-01
前言
上消化道息肉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病因是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隆起病变。流行病学显示,其发病率受生活习惯、高龄人群以及地理位置影响。患者表现为消化道穿孔出血甚至癌变。息肉摘除可以预防出血和癌变,临床首选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常规手术切除对机体损伤大,且彻底清除率不高,很有可能术后复发或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医疗技术飞速发展,无痛胃镜下电凝切治疗方法因创伤小、复发率低和不良反应低等特点备受关注。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价值,阐述如下。
1研究资料
1.1一般资料78例研究对象选自我院消化内科于2017年3月-2018年10月问收治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随机划分为常规手术切除对照组(39例)和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组(39例)。患者中有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761±6.05)。患者上消化道息肉平均直径(1.43±0.03)cm。治疗组单发上消化道息肉53例,多发25例;对照组单发上消化道息肉51例,多发27例。排除息肉直径超过2.5cm的患者、排除已出现息肉癌变者以及有器官严重疾病者。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且均已知情。
1.2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初都进行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小板水平、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术前禁食禁水,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切除,治疗组采用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前告知患者,手术进行过程中需要其配合调整体位,以便于组织和息肉的充分接触。圈套器经由活检孔插入,随后收紧圈套至息肉变为暗紫色。圈套器外管贴紧要切除的息肉组织,适当调节胃镜位置,开启电源,调节功率,展开射频治疗。息肉直径偏大并且无蒂的患者需要尽快接受手术治疗,同时术前在患者上消化道息肉基底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国药准字:H12020621)盐溶液(国药准字:H20044024,配比为1:10000)。对于粗蒂息肉和无蒂息肉患者的治疗,优先进行电凝,再行电切。术后半年,对两组患者展开随访。
1.3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消化道息肉完全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临床效果评价指标。
1.4判定方法若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息肉切除完全,且患者无不适症状视为治愈。若患者的胄镜检查结果显示有息肉残留,且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视为未治愈。
1.5统计学方法用软件SPSS 11.0对数据做统计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若P<005该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患者的治愈率比较
治疗组的上消化道息肉临床治愈率为97.44%,对照组治愈率为82.05%,组间有显著差异(x2=5.014,P=0.025)。随访中,无复发情况。见表1。
2.2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经调查,患者的术后不适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电凝电切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对照組发生率为25.64%,差异具有显著性(x2=4.523,P=0033)。见表2。
3讨论
在上消化道息肉的各种类型中,胃息肉占比较大,病因在粘膜上皮组织的异常增生。高龄群体的发病率较高,属于胃粘膜局部良性凸起病变。患病早期无典型症状,增生性息肉有恶性病变的倾向,因此需要尽早接受手术治疗。在我们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痛胃镜下电凝切治疗组的治愈率(97.44%)相比常规手术切除对照组治愈率(82.05%)明显提高,差异显著。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事件发生率(7.69%)相比于对照组(25.64%)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采用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不良情况,患者疼痛降低,治疗率提高,建议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