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蓝箭”、“奥星”、“中原之星”、“中华之星”之后,全球最大功率的电力机车“神龙号”下线——
“未来世界铁路机车车辆制造技术的制高点,不是在德国和日本,而是在我们中国的株洲。”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检视完“神龙号”(DJ4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国产化成果转化后深切地说。
11月初,国内第一台运能达到2吨以上的重载运输机车、同时也是全球最大功率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神龙号”将在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称“株机公司”)下线,它的出现,将改变目前国内铁路货运能力紧张的局面。
运能饱和呼唤大功率机车
“73.4亿元,180台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2004年12月,株机公司与铁道部签约了一个“巨无霸式”的定单。
巨额定单的背后,隐藏着中国铁路运能的尴尬。200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达到了12.8亿吨,可当年铁路的煤炭总运输量不到10亿吨。运能不足导致国内部分发电企业出现缺煤停机现象,严重影响了电力生产和电网安全。
而作为我国最大运输能力的“西煤东运”专用通道“大秦线”(大同—秦皇岛铁路专线),自1988年底开通以来,虽然开行过5000吨级、10000吨级的运煤专列,年运量逐年攀升,但运输能力已近饱和。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煤炭需求量将达到24亿吨。因此,发展更大功率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迫在眉睫。
2004年6月,铁道部决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向国内机车制造企业公开招标采购设计时速120公里、最大功率9600千瓦、具备牵引2万吨以上货列能力的机车,以满足大秦铁路线晋煤外运的运输需求,总数量为180台。2004年12月7日,这一“巨额大单”被联合了德国西门子的株机公司收入囊中。
“你们要踏踏实实做学生,将来要跟老师切磋技艺,最后超过老师!”刘志军对株机公司的期待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从而实现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为中国提速,为中国负重
“为什么企业拿到这个大单?”株机公司总经理徐宗祥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因为在我们的背后,站着的是世界知名企业西门子;而我们的脚下,是七十年的积淀和不断自主创新的历史。”
株机公司成立于1936年,这个曾靠修理“万国牌”蒸汽机车为业的“老字号”企业,1958年因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国产交流干线电力机车而载入中国铁路的史册。1968年,株机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完成了韶山1型机车的研发,从此,“韶山号”这个响亮的名字开始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中国电力机车一个时代的象征。
据株机公司宣传部的韩军介绍,随着公司研制水平不断提升,目前“韶山号”系列已经从韶山1型已到了韶山9型,其中,韶山4型成为铁路重载的首选车,韶山8型、韶山9型已成为近年中国铁路大提速的主动力。
2000年9月,我国首台高速交流传动DAJ1型电动车组动力头车在公司首次亮相,该机车后被命名为“蓝箭”,设计最高时速为每小时305公里。目前该机车组每天奔驰在广州—深圳的高速铁路上,运营状态良好,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王淀佐对其评价说:“‘蓝箭’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追赶世界高速铁路技术的又一道里程碑。”
这一年,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变为南车和北车两大集团,自此,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行业开始从垄断走向竞争,企业从依赖政府转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被列入南车集团的株机公司更像是“坐上了直飞机”,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蓝箭”、“奥星”、“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相继问世。值得提及的是,2002年“中华之星”在试验时曾经创造了每小时321.5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速”,这个速度曾经出现在中学时事政治的考卷上。
据了解,株机公司在国内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下,仍保持了70%以上的国内电力机车市场占有率,同时,公司产品还出口到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徐宗祥说,“我们的团队有信心在与世界知名企业的竞合中提高实力,跻身世界一流轨道牵引装备制造企业的行列,为中国提速,为中国负重。”
开拓城轨事业新领域
株机公司的大门两旁,现代化的工业厂房井然林立。
“左边的机车事业部,有全球最大的机车组装厂;右边的城轨事业部,有全球最先进的城轨组装厂。”韩军自豪地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2002年拿到市场准入证后,公司工厂还没有建起来,就一口“吃”下了我国城市地铁车辆招标的最大一笔订单,价值16.2亿元,成为了我国第一家以独立承包商身份进入地铁车辆市场的国企,“良好的发展和合作前景,使得西门子也把他们轨道交通这一块的总部也搬到了株洲。”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未来的几年内,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国内20多个城市在建或准备建设的轨道交通线总长超过4000公里,巨大的市场孕育着无限商机。
株机公司的优势向来以动力著称,而动力是轨道交通车辆的核心部分。经过充分论证,株机公司的领导班子2001年确立了“以打造电力机车、城轨交通两大主业,挺进地铁产业”的发展战略。
短短5年时间,公司城轨交通方面迅速崛起。株机公司先后在广州、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地铁车辆竞标中获取了40亿元的定单,由公司研制的地铁车辆在上海、广州等地良好运行。
中国制造来自于创新精神
9月21日,也就在株机公司与铁道部签约不到两年的时候,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一行再次来到株机公司,此时的“神龙号”已经从合同上的数字变成了合格的产品。
从签约到产品下线,“神龙号”的研制仅用了500来天的时间,连德方的技术代表也对之赞口不绝,“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走完了世界先进轨道装备制造企业近20年所走过的路。”
按惯例,拥有高端技术的电力机车在引进和消化过程中,先要完全“西化”地炮制几台甚至十几台才能实现国产化。但株机公司没有“依葫芦画瓢”,用公司董事长李志轩的话来说,是七十年来所形成的“精益文化”和“创新文化”使然。
根据协议,公司共派出了35个团组129人赴境外参加培训,学习西门子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文化,然后,按“金字塔”式的方式对各部门培训和交流。基于双方在制造文化上的不同,公司员工在完成175份技术文件、5000余张图纸的吸和和转化工作上,结合多年积淀的“精益文化”对部分工艺布局和技术进行了改造,同时依照数据和事实说话,让“神龙号”的主要部件在材料上实现了国产化,使之符合国情、厂情。
株机公司总经理徐宗祥说,“精益文化”的核心是“精益求精”。以世界知名大公司的重要标志“先油漆后组装工艺”为例,株机公司通过三年的工艺革命,将原有精湛的制造工艺再次推到一个新境界,以至于在此次“神龙号”的研制过程中,西门子方面的技术援助人员Andy在检测后不由得感叹:“你们中国人能把13米长的管排的精度控制在正负1毫米以内,太神奇啦!”
在检视完“神龙号”国产化成果转化后,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也评价道:“通过这次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机车车辆的设计制造技术,很快就会跨上世界先进平台。”
“未来世界铁路机车车辆制造技术的制高点,不是在德国和日本,而是在我们中国的株洲。”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检视完“神龙号”(DJ4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国产化成果转化后深切地说。
11月初,国内第一台运能达到2吨以上的重载运输机车、同时也是全球最大功率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神龙号”将在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称“株机公司”)下线,它的出现,将改变目前国内铁路货运能力紧张的局面。
运能饱和呼唤大功率机车
“73.4亿元,180台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2004年12月,株机公司与铁道部签约了一个“巨无霸式”的定单。
巨额定单的背后,隐藏着中国铁路运能的尴尬。200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达到了12.8亿吨,可当年铁路的煤炭总运输量不到10亿吨。运能不足导致国内部分发电企业出现缺煤停机现象,严重影响了电力生产和电网安全。
而作为我国最大运输能力的“西煤东运”专用通道“大秦线”(大同—秦皇岛铁路专线),自1988年底开通以来,虽然开行过5000吨级、10000吨级的运煤专列,年运量逐年攀升,但运输能力已近饱和。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煤炭需求量将达到24亿吨。因此,发展更大功率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迫在眉睫。
2004年6月,铁道部决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向国内机车制造企业公开招标采购设计时速120公里、最大功率9600千瓦、具备牵引2万吨以上货列能力的机车,以满足大秦铁路线晋煤外运的运输需求,总数量为180台。2004年12月7日,这一“巨额大单”被联合了德国西门子的株机公司收入囊中。
“你们要踏踏实实做学生,将来要跟老师切磋技艺,最后超过老师!”刘志军对株机公司的期待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从而实现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为中国提速,为中国负重
“为什么企业拿到这个大单?”株机公司总经理徐宗祥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因为在我们的背后,站着的是世界知名企业西门子;而我们的脚下,是七十年的积淀和不断自主创新的历史。”
株机公司成立于1936年,这个曾靠修理“万国牌”蒸汽机车为业的“老字号”企业,1958年因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国产交流干线电力机车而载入中国铁路的史册。1968年,株机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完成了韶山1型机车的研发,从此,“韶山号”这个响亮的名字开始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中国电力机车一个时代的象征。
据株机公司宣传部的韩军介绍,随着公司研制水平不断提升,目前“韶山号”系列已经从韶山1型已到了韶山9型,其中,韶山4型成为铁路重载的首选车,韶山8型、韶山9型已成为近年中国铁路大提速的主动力。
2000年9月,我国首台高速交流传动DAJ1型电动车组动力头车在公司首次亮相,该机车后被命名为“蓝箭”,设计最高时速为每小时305公里。目前该机车组每天奔驰在广州—深圳的高速铁路上,运营状态良好,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王淀佐对其评价说:“‘蓝箭’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追赶世界高速铁路技术的又一道里程碑。”
这一年,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变为南车和北车两大集团,自此,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行业开始从垄断走向竞争,企业从依赖政府转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被列入南车集团的株机公司更像是“坐上了直飞机”,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蓝箭”、“奥星”、“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相继问世。值得提及的是,2002年“中华之星”在试验时曾经创造了每小时321.5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速”,这个速度曾经出现在中学时事政治的考卷上。
据了解,株机公司在国内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下,仍保持了70%以上的国内电力机车市场占有率,同时,公司产品还出口到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徐宗祥说,“我们的团队有信心在与世界知名企业的竞合中提高实力,跻身世界一流轨道牵引装备制造企业的行列,为中国提速,为中国负重。”
开拓城轨事业新领域
株机公司的大门两旁,现代化的工业厂房井然林立。
“左边的机车事业部,有全球最大的机车组装厂;右边的城轨事业部,有全球最先进的城轨组装厂。”韩军自豪地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2002年拿到市场准入证后,公司工厂还没有建起来,就一口“吃”下了我国城市地铁车辆招标的最大一笔订单,价值16.2亿元,成为了我国第一家以独立承包商身份进入地铁车辆市场的国企,“良好的发展和合作前景,使得西门子也把他们轨道交通这一块的总部也搬到了株洲。”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未来的几年内,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国内20多个城市在建或准备建设的轨道交通线总长超过4000公里,巨大的市场孕育着无限商机。
株机公司的优势向来以动力著称,而动力是轨道交通车辆的核心部分。经过充分论证,株机公司的领导班子2001年确立了“以打造电力机车、城轨交通两大主业,挺进地铁产业”的发展战略。
短短5年时间,公司城轨交通方面迅速崛起。株机公司先后在广州、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地铁车辆竞标中获取了40亿元的定单,由公司研制的地铁车辆在上海、广州等地良好运行。
中国制造来自于创新精神
9月21日,也就在株机公司与铁道部签约不到两年的时候,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一行再次来到株机公司,此时的“神龙号”已经从合同上的数字变成了合格的产品。
从签约到产品下线,“神龙号”的研制仅用了500来天的时间,连德方的技术代表也对之赞口不绝,“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走完了世界先进轨道装备制造企业近20年所走过的路。”
按惯例,拥有高端技术的电力机车在引进和消化过程中,先要完全“西化”地炮制几台甚至十几台才能实现国产化。但株机公司没有“依葫芦画瓢”,用公司董事长李志轩的话来说,是七十年来所形成的“精益文化”和“创新文化”使然。
根据协议,公司共派出了35个团组129人赴境外参加培训,学习西门子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文化,然后,按“金字塔”式的方式对各部门培训和交流。基于双方在制造文化上的不同,公司员工在完成175份技术文件、5000余张图纸的吸和和转化工作上,结合多年积淀的“精益文化”对部分工艺布局和技术进行了改造,同时依照数据和事实说话,让“神龙号”的主要部件在材料上实现了国产化,使之符合国情、厂情。
株机公司总经理徐宗祥说,“精益文化”的核心是“精益求精”。以世界知名大公司的重要标志“先油漆后组装工艺”为例,株机公司通过三年的工艺革命,将原有精湛的制造工艺再次推到一个新境界,以至于在此次“神龙号”的研制过程中,西门子方面的技术援助人员Andy在检测后不由得感叹:“你们中国人能把13米长的管排的精度控制在正负1毫米以内,太神奇啦!”
在检视完“神龙号”国产化成果转化后,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也评价道:“通过这次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机车车辆的设计制造技术,很快就会跨上世界先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