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6岁的姐姐在海峡的那头,94岁的弟弟在海峡的这头。姐姐王东明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女儿;弟弟王慈明是王国维的5子。
王国维1927年6月2日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后,留下了7个子女,如今只剩下这姐弟俩隔海相望了。
一年前,姐弟俩当起了《王国维家传》的“名誉主编”,和儿孙们一起追忆王国维的事迹,搜寻海内外王氏后人的故事。
姐姐王东明独居台北
因为几个姐姐早夭,王东明就成了王国维的长女。1913年11月,王国维一家旅居日本期间,王东明出生于京都。生下来时,父亲向人说:“我们家里已有4个男孩子,现在得了女儿,宛如‘米里捡一颗谷’,很是难得。”
父亲去世后第二年,母亲潘丽正携年幼的子女离开北京搬回海宁老家。15岁的东明和弟弟慈明就在浙江海宁插班念小学。后来,东明念完初中、高中考上中央大学,可是刚念了一年,抗日战争爆发,她只得辍学。抗战胜利台湾光复,两个哥哥调去高雄海关工作,母亲携着妹妹随同,次年王东明也随丈夫前往。此时,弟弟慈明正在上海念大学,姐弟俩含泪告别,谁也没想到从此竟天各一方,断了音讯。
到台北后,东明当了小学教师,生育了两个儿子。后来,母亲和哥哥妹妹们相继离世。晚年,两个儿子都在国外从事专业性工作,王东明独居在台北县永和市,由菲佣照料生活。台北市海宁同乡会的乡亲是她常常约来相聚的朋友,每周两次聚会,有人拉二胡,唱京剧,她爱哼京剧《四郎探母》,唱到“原来是杨家将把名姓改换,他思家乡想骨肉不能团圆……”时,她常常泪流满面。
哥哥王高明的孙子王亮考入复旦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后留在复旦大学从事古籍研究。2007年11月,他到台北看望姑婆。王东明听说侄孙儿继承了王国维的衣钵,找出她历年收集的有关父亲的资料,让他挑选若干作研究之用。
上世纪60年代,台湾大学历史系的王德毅教授编著《王国维年谱》,王东明向他透露,父亲去世前几日,“只见他从书房抱出了一叠信件,撕了再点火焚烧。我走近去看,见信纸上款写着:观道亲家有道……”言之历历,后来成为学术界极为珍贵的资料。
80年代,海峡两岸学术界重提王国维,波澜复起,对他的死因争议纷纭。1983年8月,台湾《联合报》发表王贞明、王东明的文章《父亲之死及其他》、《最是人间留不住》。王东明写道:“父亲自尽与大哥(潜明)病逝有很大关系。父亲最爱大哥,大哥病逝给父亲很深的打击,已是郁郁难欢,而罗振玉先生又不声不响地偷偷把大嫂带回娘家,还拒收恤金……此事后,不再见父亲的欢颜,不及一年他投湖自尽了。”兄妹俩齐口否定“殉情”之说。
东明是王国维最宠爱的女儿,相处时间最长,熟悉其性格和内心世界,因而她的话是真实可信的。
近几年,90高龄的王东明身体依然硬朗,性情乐观。除了聚会,她还喜欢逛艺术街、假日花市,常去乐华夜市品尝台湾小吃,爱吃豆花和萝卜丝蛋饼。前年元宵节,台北请来了四川的花灯,王东明让司机载着她去看了一晚上。
弟弟王慈明在成都生活50多年
王慈明是王国维的第五子,出生于1915年,已经在成都静静地生活了50年。
王慈明在海宁读小学,在嘉兴省立二中读初中,又在杭州读高中,后来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毕业后到昆明机床厂工作,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王慈明担任昆明机床厂副厂长,1952年,他奉命调到一机部,又去新组建的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担任总工程师。1956年,王慈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总工程师被派到成都,参与筹建了成都量具刃具厂。在昆明时,他接待过前来视察的邓小平;在成都,他参与接待过毛泽东、刘少奇、陈毅、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总工程师的身份汇报生产建设情况。
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到成都量具刃具厂视察。听说了王慈明的身份后,毛泽东对身旁的军管干部说:他父亲身穿长袍马褂,脑袋上还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外貌看着守旧,内心却是现代的、先进的,治学也是辩证的,你们应该好好读读他的书……就是这段话,给王慈明后来的生活免掉了许多磨难。
王慈明与苏州的大家闺秀顾华结婚,生有一女两儿,现在都在成都工作和安家。在成都生活50年,王慈明从未向外人提起父亲的身份,就连子女也所知甚少。
晚年的王慈明很像姐姐王东明,喜欢独居,喜欢听古典音乐和京戏,也常常哼《四郎探母》。不同的是,老人现在仍然对电子专业感兴趣,家中订了有关杂志。为了满足他的“好学”,儿女还专门为他配了手提电脑,老人经常上网浏览,偶尔还打打游戏。儿女们家里要换电器,必定请他来当“参谋”。近两年,王慈明腿脚不灵坐了轮椅,很少外出,闲着就守在电话机旁,候着台湾的姐姐打来电话。
40年后姐弟重逢
1987年2月,王东明写了《巨星陨落一甲子》的纪念文章,刊登在台湾《中国时报》上。这篇文章很快被大陆的《参考消息》转载了,这是有关彼岸王氏后人最确切的信息。读到这篇文章,身在大陆的慈明、登明两兄弟唏嘘不已。
半年后的中秋节,隔海相望了40年的姐弟终于在香港重逢了。彼岸兄妹贞明、东明和大陆的弟弟慈明、登明久久对望,哽咽着叙说……
1990年中秋,阔别故土53年的王东明踏上了“寻根之路”。10月3日,她由弟弟登明陪同着来到盐官镇西南隅,走进按原样修复的王国维故居。
东明对弟弟登明说,铸造一尊王国维铜像摆放在故居供人瞻仰,资金由她出。如今,一尊精神矍铄的王国维半身铜像伫立在那里。
1994年11月,王东明再走“探亲”之路,赴成都看望弟弟慈明,到新疆探望已故哥哥的儿辈至亲。中秋节之夜,她来到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面向一湖秋水,告慰父亲的亡灵……在上海,王东明由弟弟登明陪着重访旧居。走进石库门,触景生情,姐弟俩不由四目盈泪。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5.29
王国维1927年6月2日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后,留下了7个子女,如今只剩下这姐弟俩隔海相望了。
一年前,姐弟俩当起了《王国维家传》的“名誉主编”,和儿孙们一起追忆王国维的事迹,搜寻海内外王氏后人的故事。
姐姐王东明独居台北
因为几个姐姐早夭,王东明就成了王国维的长女。1913年11月,王国维一家旅居日本期间,王东明出生于京都。生下来时,父亲向人说:“我们家里已有4个男孩子,现在得了女儿,宛如‘米里捡一颗谷’,很是难得。”
父亲去世后第二年,母亲潘丽正携年幼的子女离开北京搬回海宁老家。15岁的东明和弟弟慈明就在浙江海宁插班念小学。后来,东明念完初中、高中考上中央大学,可是刚念了一年,抗日战争爆发,她只得辍学。抗战胜利台湾光复,两个哥哥调去高雄海关工作,母亲携着妹妹随同,次年王东明也随丈夫前往。此时,弟弟慈明正在上海念大学,姐弟俩含泪告别,谁也没想到从此竟天各一方,断了音讯。
到台北后,东明当了小学教师,生育了两个儿子。后来,母亲和哥哥妹妹们相继离世。晚年,两个儿子都在国外从事专业性工作,王东明独居在台北县永和市,由菲佣照料生活。台北市海宁同乡会的乡亲是她常常约来相聚的朋友,每周两次聚会,有人拉二胡,唱京剧,她爱哼京剧《四郎探母》,唱到“原来是杨家将把名姓改换,他思家乡想骨肉不能团圆……”时,她常常泪流满面。
哥哥王高明的孙子王亮考入复旦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后留在复旦大学从事古籍研究。2007年11月,他到台北看望姑婆。王东明听说侄孙儿继承了王国维的衣钵,找出她历年收集的有关父亲的资料,让他挑选若干作研究之用。
上世纪60年代,台湾大学历史系的王德毅教授编著《王国维年谱》,王东明向他透露,父亲去世前几日,“只见他从书房抱出了一叠信件,撕了再点火焚烧。我走近去看,见信纸上款写着:观道亲家有道……”言之历历,后来成为学术界极为珍贵的资料。
80年代,海峡两岸学术界重提王国维,波澜复起,对他的死因争议纷纭。1983年8月,台湾《联合报》发表王贞明、王东明的文章《父亲之死及其他》、《最是人间留不住》。王东明写道:“父亲自尽与大哥(潜明)病逝有很大关系。父亲最爱大哥,大哥病逝给父亲很深的打击,已是郁郁难欢,而罗振玉先生又不声不响地偷偷把大嫂带回娘家,还拒收恤金……此事后,不再见父亲的欢颜,不及一年他投湖自尽了。”兄妹俩齐口否定“殉情”之说。
东明是王国维最宠爱的女儿,相处时间最长,熟悉其性格和内心世界,因而她的话是真实可信的。
近几年,90高龄的王东明身体依然硬朗,性情乐观。除了聚会,她还喜欢逛艺术街、假日花市,常去乐华夜市品尝台湾小吃,爱吃豆花和萝卜丝蛋饼。前年元宵节,台北请来了四川的花灯,王东明让司机载着她去看了一晚上。
弟弟王慈明在成都生活50多年
王慈明是王国维的第五子,出生于1915年,已经在成都静静地生活了50年。
王慈明在海宁读小学,在嘉兴省立二中读初中,又在杭州读高中,后来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毕业后到昆明机床厂工作,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王慈明担任昆明机床厂副厂长,1952年,他奉命调到一机部,又去新组建的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担任总工程师。1956年,王慈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总工程师被派到成都,参与筹建了成都量具刃具厂。在昆明时,他接待过前来视察的邓小平;在成都,他参与接待过毛泽东、刘少奇、陈毅、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总工程师的身份汇报生产建设情况。
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到成都量具刃具厂视察。听说了王慈明的身份后,毛泽东对身旁的军管干部说:他父亲身穿长袍马褂,脑袋上还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外貌看着守旧,内心却是现代的、先进的,治学也是辩证的,你们应该好好读读他的书……就是这段话,给王慈明后来的生活免掉了许多磨难。
王慈明与苏州的大家闺秀顾华结婚,生有一女两儿,现在都在成都工作和安家。在成都生活50年,王慈明从未向外人提起父亲的身份,就连子女也所知甚少。
晚年的王慈明很像姐姐王东明,喜欢独居,喜欢听古典音乐和京戏,也常常哼《四郎探母》。不同的是,老人现在仍然对电子专业感兴趣,家中订了有关杂志。为了满足他的“好学”,儿女还专门为他配了手提电脑,老人经常上网浏览,偶尔还打打游戏。儿女们家里要换电器,必定请他来当“参谋”。近两年,王慈明腿脚不灵坐了轮椅,很少外出,闲着就守在电话机旁,候着台湾的姐姐打来电话。
40年后姐弟重逢
1987年2月,王东明写了《巨星陨落一甲子》的纪念文章,刊登在台湾《中国时报》上。这篇文章很快被大陆的《参考消息》转载了,这是有关彼岸王氏后人最确切的信息。读到这篇文章,身在大陆的慈明、登明两兄弟唏嘘不已。
半年后的中秋节,隔海相望了40年的姐弟终于在香港重逢了。彼岸兄妹贞明、东明和大陆的弟弟慈明、登明久久对望,哽咽着叙说……
1990年中秋,阔别故土53年的王东明踏上了“寻根之路”。10月3日,她由弟弟登明陪同着来到盐官镇西南隅,走进按原样修复的王国维故居。
东明对弟弟登明说,铸造一尊王国维铜像摆放在故居供人瞻仰,资金由她出。如今,一尊精神矍铄的王国维半身铜像伫立在那里。
1994年11月,王东明再走“探亲”之路,赴成都看望弟弟慈明,到新疆探望已故哥哥的儿辈至亲。中秋节之夜,她来到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面向一湖秋水,告慰父亲的亡灵……在上海,王东明由弟弟登明陪着重访旧居。走进石库门,触景生情,姐弟俩不由四目盈泪。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