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展现教学艺术,实现创新教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1、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
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多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多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例如:烧断的灯丝若能搭上,将比原来较亮,若指导学生直接用P=U2/R来回答,学生不易接受。若这样来启发引导:
1、较亮说明了什么?
2、功率为什么变大?
3、电阻为什么变小等。
这样学生自然就容易接受。通过反向思考去找原因,本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也容易理解。
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复习设疑“温故而知新”,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学生“知新”,复习旧知识的重点要放在提出相关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重力时,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接着问: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熟了的苹果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主动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
物理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上《浮力的利用》时,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实验一)把生萝卜放入水中,使之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在上面插入薄铁片剪成的小人,直到下沉。启发提问:怎样使它继续漂浮起来?(实验二)把萝卜挖空,重做实验。(实验三)把废牙膏皮卷成一团放入水中,怎样使它浮在上面?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们求知欲一下子被点燃了,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急于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和学习之中去。
有了发散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思路或总结更合理的思路,这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训练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会综合、小结和比较。
学完一节课,在进行小结时要有所突破的提高,使学生探索之兴未尽,不断诱发新的求知欲,带着问题继续去思考,不能把小结只看成是简单的归纳和知识堆积。综合小结的目的要达到让学生去比较、反思和不断改进,提高创造思维的准确度和敏捷度。
3、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生全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目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更具有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创新教育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利用现代的电教媒体,可以有机的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还能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把素质教育轻松地融于课堂教学中。
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是潜在的,是掌握知识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愿望时,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明显增强,思维敏捷,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所以在学习中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很重要的。
(1)把一些自然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回放,这样即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
例如:对于惯性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虽然经常遇到,但是注意的并不多,因此,对于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止,单是举几个实例,难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利用动画录像,再现生活中的汽车刹车、开动、投掷等现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自然地把惯性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好物理兴趣,认识世界,探求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物理过程使它们形象化,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同时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讲解物体的浮沉时,对于物体的上浮和下沉这两个运动过程,很难通过实验观察到它们的运动过程,同时对上浮与漂浮的关系出较难理解,如果利电脑动画手段,设计出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的慢放过程,就可以非常细致的观察到。同时可以观察到上浮物体在露出液面时的慢放过程,学生会清楚的看到随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不断变大,它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变小,当F浮=G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漂浮。这样就会把本来很难描述的过程形象地利用大屏幕生动地显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如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在日常生活中是难以观察到的,但利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把声波在空间的传播方式形象的表示出来。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技术,使静止的物体画面动起来,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自然现象,并在动画之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角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机械运动的教学中,对于课本提出的“?”,用计算机设计成动画的形式,让飞行员和子弹都运动起来。然后让飞行员伸手抓住子弹,这时学生的思维会被画面中的现象所吸引,并且自然的会提问这可能吗?由此引入课题,这时学生的大脑已高度兴奋,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积极的接受知识。
还有:对于物体的运动跟所选参照物的关系,可以让课本中汽车与小朋友运动起来,并把它们分成不同的运动画面,把物体的运动情况与所选参照物的关系形象的描述出来。
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播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传统的物理演示仅限于实验演示和模型,并且有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电教手段,可使物理课堂演示得到补充、深化、扩展、提高演示效果,优化课堂教学。
许多物理实验:例如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利用温度计演示蒸发吸热等实验改在幻灯投影台上做,投影到大屏幕上,效果明显,实验现象一目了然,学生印象十分深刻。
物理实验中有的实验时间过长,受课堂45分钟限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如固体分子的扩散,若利用电视录像特技处理,能使这些“马拉松式”的实验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清楚直观,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演示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浓缩了课堂节奏。
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表明,感知愈具体,表象形成就愈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优化组合,再配合以教师的讲解,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使传播信息量增大、传播速度加快,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抓住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正确地理解概念,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磁场的磁感应线的方向与形状这部分教学时,尽管教师可以用挂图、铁屑和小磁针等教具演示,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于理解,若是利用计算计多媒体设计三维空间画面,并模似出磁场周围的磁感应线的位置、形状和方向,栩栩如生,既准确又科学。再配合传统的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论就轻而易举了。
4、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体现学生的生理特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般来说,听觉的疲劳比视觉的疲劳来得快,但视觉也不宜长时间的受强刺激。因此视、听手段一般要交替使用,单纯的听觉,中学生一般不易超过10分钟。因此,利用电教媒体在讲解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大屏幕出现的信息,使学生利用视觉器官进行短时间的自学,然后进行讲评。这样对学生视、听觉交替进行,防止学生疲劳,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对于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能持续35~40分钟,以后就会出现低谷。为了让学生的情绪由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可以在学生情绪处于平静时运用电教媒体,来进行刺激。如播放合适的音乐、出现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动画等。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突破难点、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是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遵循教学规律,从实际情况和效果出发,对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恰当的优化组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结: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进步的需要。本人从事物理教学数十年,对教学创新有深切的认识。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构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改的实质在于创新教育教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展现教学艺术的魅力,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结合多媒体技术,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得进步。教师要充分展现物理教学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高效的多媒体物理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水平,培育创新人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1、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
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多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多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例如:烧断的灯丝若能搭上,将比原来较亮,若指导学生直接用P=U2/R来回答,学生不易接受。若这样来启发引导:
1、较亮说明了什么?
2、功率为什么变大?
3、电阻为什么变小等。
这样学生自然就容易接受。通过反向思考去找原因,本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也容易理解。
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复习设疑“温故而知新”,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学生“知新”,复习旧知识的重点要放在提出相关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重力时,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接着问: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熟了的苹果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主动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
物理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上《浮力的利用》时,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实验一)把生萝卜放入水中,使之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在上面插入薄铁片剪成的小人,直到下沉。启发提问:怎样使它继续漂浮起来?(实验二)把萝卜挖空,重做实验。(实验三)把废牙膏皮卷成一团放入水中,怎样使它浮在上面?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们求知欲一下子被点燃了,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急于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和学习之中去。
有了发散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思路或总结更合理的思路,这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训练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会综合、小结和比较。
学完一节课,在进行小结时要有所突破的提高,使学生探索之兴未尽,不断诱发新的求知欲,带着问题继续去思考,不能把小结只看成是简单的归纳和知识堆积。综合小结的目的要达到让学生去比较、反思和不断改进,提高创造思维的准确度和敏捷度。
3、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生全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目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更具有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创新教育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利用现代的电教媒体,可以有机的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还能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把素质教育轻松地融于课堂教学中。
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是潜在的,是掌握知识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愿望时,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明显增强,思维敏捷,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所以在学习中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很重要的。
(1)把一些自然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回放,这样即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
例如:对于惯性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虽然经常遇到,但是注意的并不多,因此,对于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止,单是举几个实例,难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利用动画录像,再现生活中的汽车刹车、开动、投掷等现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自然地把惯性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好物理兴趣,认识世界,探求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物理过程使它们形象化,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同时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讲解物体的浮沉时,对于物体的上浮和下沉这两个运动过程,很难通过实验观察到它们的运动过程,同时对上浮与漂浮的关系出较难理解,如果利电脑动画手段,设计出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的慢放过程,就可以非常细致的观察到。同时可以观察到上浮物体在露出液面时的慢放过程,学生会清楚的看到随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不断变大,它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变小,当F浮=G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漂浮。这样就会把本来很难描述的过程形象地利用大屏幕生动地显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如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在日常生活中是难以观察到的,但利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把声波在空间的传播方式形象的表示出来。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技术,使静止的物体画面动起来,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自然现象,并在动画之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角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机械运动的教学中,对于课本提出的“?”,用计算机设计成动画的形式,让飞行员和子弹都运动起来。然后让飞行员伸手抓住子弹,这时学生的思维会被画面中的现象所吸引,并且自然的会提问这可能吗?由此引入课题,这时学生的大脑已高度兴奋,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积极的接受知识。
还有:对于物体的运动跟所选参照物的关系,可以让课本中汽车与小朋友运动起来,并把它们分成不同的运动画面,把物体的运动情况与所选参照物的关系形象的描述出来。
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播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传统的物理演示仅限于实验演示和模型,并且有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电教手段,可使物理课堂演示得到补充、深化、扩展、提高演示效果,优化课堂教学。
许多物理实验:例如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利用温度计演示蒸发吸热等实验改在幻灯投影台上做,投影到大屏幕上,效果明显,实验现象一目了然,学生印象十分深刻。
物理实验中有的实验时间过长,受课堂45分钟限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如固体分子的扩散,若利用电视录像特技处理,能使这些“马拉松式”的实验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清楚直观,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演示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浓缩了课堂节奏。
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表明,感知愈具体,表象形成就愈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优化组合,再配合以教师的讲解,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使传播信息量增大、传播速度加快,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抓住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正确地理解概念,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磁场的磁感应线的方向与形状这部分教学时,尽管教师可以用挂图、铁屑和小磁针等教具演示,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于理解,若是利用计算计多媒体设计三维空间画面,并模似出磁场周围的磁感应线的位置、形状和方向,栩栩如生,既准确又科学。再配合传统的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论就轻而易举了。
4、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体现学生的生理特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般来说,听觉的疲劳比视觉的疲劳来得快,但视觉也不宜长时间的受强刺激。因此视、听手段一般要交替使用,单纯的听觉,中学生一般不易超过10分钟。因此,利用电教媒体在讲解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大屏幕出现的信息,使学生利用视觉器官进行短时间的自学,然后进行讲评。这样对学生视、听觉交替进行,防止学生疲劳,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对于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能持续35~40分钟,以后就会出现低谷。为了让学生的情绪由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可以在学生情绪处于平静时运用电教媒体,来进行刺激。如播放合适的音乐、出现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动画等。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突破难点、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是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遵循教学规律,从实际情况和效果出发,对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恰当的优化组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结: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进步的需要。本人从事物理教学数十年,对教学创新有深切的认识。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构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改的实质在于创新教育教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展现教学艺术的魅力,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结合多媒体技术,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得进步。教师要充分展现物理教学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高效的多媒体物理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水平,培育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