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以股骨头血液供应障碍为其病理特点的骨科疾病,目前其发病原因和机理尚不清楚。如果得不到及时正规的治疗,将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再加上负重(如走路、爬楼、抬重物等)引起股骨头塌陷,形成骨性关节炎,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对1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了手术治疗,经随访证实效果满意,其护理重点是进行术前、术后评估,指导病人早期正确进行功能锻炼,现就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42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59-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对18例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30-75岁,均经X线平片、CT或MRI检查确诊。病史1-20年。发病原因:外伤6例,非外伤9例,原因不明3例。
1.2治疗方法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或MRI检查,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方法。
2结果
18例术后经12月-48月的随访,优8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8%。
3护理体会
3.1术前评估术前评估是制订护理计划的前提,为使评估的资料全面而准确,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术前髋关节的功能,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学习能力等。
3.2术前指导指导病人术前床上生活及功能锻炼,解除其焦虑,调整心理状态,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协商,制订康复训练计划进程表,并督促落实,术前2-3d开始行股四头股功能锻炼,仰卧位,下腿伸直,做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和邻近关节(膝、踝关节)的抗阻力运动,为手术做准备。
3.3术后护理
3.3.1体位术后患者仰卧位,床上铺气垫,减轻身体突出部位的局部压力,两腿间置一软枕,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在患肢腘窝处垫一软垫,使髋、膝关节屈曲10°-15°,防止股直肌压迫血管吻合处。术后患肢采取平卧外展20°-30°中立位加皮牵引治疗,采用“三不”原则:不负重、不盘腿、不健侧;外展中立位,尽最大可能防止带血管蒂股前外侧筋膜瓣血管蒂扭曲或受压,严密观察患肢趾端血液循环及感觉情况,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做好护理交接班。
3.3.2疼痛的护理手术切口疼痛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出现,术日晚疼痛最剧烈,要观察疼痛出现的时间、疼痛性质及程度。在手术后24-48h内切口疼痛时,给予镇痛剂,使病人得到安静休息,达到较舒适的状态。正确及时地应用止痛剂可防止因局部疼痛致血管痉挛。必须注意有很多因素可引起切口疼痛和不适,如:咳嗽、呕吐、活动及敷料固定过紧、牵引不当等,要尽量避免并加以控制。此外,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进行心理疏导,指导病人做一些放松动作,如腹式呼吸,可使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切口松弛以阻断疼痛反应,而减轻疲劳和体力消耗。应用镇痛泵镇痛效果确切,但要密切注意病人对麻醉剂的反应,护理中要多与病人沟通、交流、善于倾听,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给病人以安全感,充分发挥心理镇痛效果。
3.3.3饮食护理戒烟、洒,尽量停用激素。对病人进行营养知识的宣教,鼓励病人早期进食易消化食物,及时补充高钙、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按医嘱口服补钙药物,促进骨质形成有利于减压区的新骨生成。多食用粗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防止便秘,预防增加腹压而引起血管痉挛。鼓励进适量的蔬菜,水果,摄取适量的水分,以促进肠蠕动。
3.3.4预防感染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术前、术中及术后根据医嘱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严格无菌换药,也是预防切口感染重要措施。鼓励患者做深呼吸,有痰及时咳出,防止肺部感染;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以促进新陈代谢,减少残余尿,防止泌尿系感染,留置导尿者做好尿管的护理。定时对受压部位皮肤进行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
3.3.5功能锻炼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向患者解释康复的必要性,得到患者的配合。足趾屈曲与背伸活动,术后立即就可进行,主要是最大限度屈伸患肢的小关节,带动小腿肌肉运动,有利于患肢的血液循环,减少肿胀的发生。下肢肌肉的收缩运动,首先指导病人进行健侧的股四头肌收缩运动,当病人掌握动作要领后,再指导病人进行患侧股四头肌等下肢肌肉的收缩运动。臀肌收缩运动,病人平卧,收缩臀肌保持10s以上再放松,重复20下,3-4次/d.术后患肢行皮牵引1个月,卧床2-3个月,指导病人在床上逐渐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主动曲伸运动,根据X线片CT等复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护理锻炼。术后4-6周除去牵引架的患者,可坐轮椅或扶拐下地行走,但应避免患肢负重。定期复查X片,观察股骨头的修复情况。出院后要定期对其随访,不断地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康复的积极性,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4出院指导①睡姿以平卧位为主,3个月后可健侧卧位,双腿间夹三角枕,保持患肢处于中立或轻度外展位,下床时患肢缓慢滑行至床边,然后下地。②术后6-8周屈髋<90°,即不宜坐过分松软的沙发,凳子高度应>45cm,且两边应带扶手;不能做翘“二郎腿”、提鞋、穿袜等动作。③下车时,术腿先着地;上车时,健腿先上,并保持身体平衡。④提高坐便器座位。术侧肢体靠前,重心移到健侧肢体,抓住扶手,缓缓坐于坐便器上,保持术侧肢体在身体前方。⑤术后6-8周避免性生活,要避免术侧下肢极度外展及受压。
4小结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至今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的疾病。但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以及随之出现的修复反应,进而发生股骨头塌陷及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治疗的关键是促进股骨头血液循环的恢复,防止股骨头塌陷,减少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的发生。目前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但由于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因此加强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除了加强基础护理,还应针对性制定适合康复锻炼计划,出院后定期随访以提高护理质量。重视术前评估制订护理计划,术后加强患肢的体位护理,皮牵引护理,正确指导功能锻炼,对肢体功能恢复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是护理人员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鹏.创伤性股骨头坏死56例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09).
[2]李学阳.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24).
[3]温书泉,邓戈锋,卢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03).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42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59-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对18例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30-75岁,均经X线平片、CT或MRI检查确诊。病史1-20年。发病原因:外伤6例,非外伤9例,原因不明3例。
1.2治疗方法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或MRI检查,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方法。
2结果
18例术后经12月-48月的随访,优8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8%。
3护理体会
3.1术前评估术前评估是制订护理计划的前提,为使评估的资料全面而准确,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术前髋关节的功能,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学习能力等。
3.2术前指导指导病人术前床上生活及功能锻炼,解除其焦虑,调整心理状态,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协商,制订康复训练计划进程表,并督促落实,术前2-3d开始行股四头股功能锻炼,仰卧位,下腿伸直,做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和邻近关节(膝、踝关节)的抗阻力运动,为手术做准备。
3.3术后护理
3.3.1体位术后患者仰卧位,床上铺气垫,减轻身体突出部位的局部压力,两腿间置一软枕,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在患肢腘窝处垫一软垫,使髋、膝关节屈曲10°-15°,防止股直肌压迫血管吻合处。术后患肢采取平卧外展20°-30°中立位加皮牵引治疗,采用“三不”原则:不负重、不盘腿、不健侧;外展中立位,尽最大可能防止带血管蒂股前外侧筋膜瓣血管蒂扭曲或受压,严密观察患肢趾端血液循环及感觉情况,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做好护理交接班。
3.3.2疼痛的护理手术切口疼痛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出现,术日晚疼痛最剧烈,要观察疼痛出现的时间、疼痛性质及程度。在手术后24-48h内切口疼痛时,给予镇痛剂,使病人得到安静休息,达到较舒适的状态。正确及时地应用止痛剂可防止因局部疼痛致血管痉挛。必须注意有很多因素可引起切口疼痛和不适,如:咳嗽、呕吐、活动及敷料固定过紧、牵引不当等,要尽量避免并加以控制。此外,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进行心理疏导,指导病人做一些放松动作,如腹式呼吸,可使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切口松弛以阻断疼痛反应,而减轻疲劳和体力消耗。应用镇痛泵镇痛效果确切,但要密切注意病人对麻醉剂的反应,护理中要多与病人沟通、交流、善于倾听,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给病人以安全感,充分发挥心理镇痛效果。
3.3.3饮食护理戒烟、洒,尽量停用激素。对病人进行营养知识的宣教,鼓励病人早期进食易消化食物,及时补充高钙、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按医嘱口服补钙药物,促进骨质形成有利于减压区的新骨生成。多食用粗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防止便秘,预防增加腹压而引起血管痉挛。鼓励进适量的蔬菜,水果,摄取适量的水分,以促进肠蠕动。
3.3.4预防感染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术前、术中及术后根据医嘱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严格无菌换药,也是预防切口感染重要措施。鼓励患者做深呼吸,有痰及时咳出,防止肺部感染;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以促进新陈代谢,减少残余尿,防止泌尿系感染,留置导尿者做好尿管的护理。定时对受压部位皮肤进行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
3.3.5功能锻炼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向患者解释康复的必要性,得到患者的配合。足趾屈曲与背伸活动,术后立即就可进行,主要是最大限度屈伸患肢的小关节,带动小腿肌肉运动,有利于患肢的血液循环,减少肿胀的发生。下肢肌肉的收缩运动,首先指导病人进行健侧的股四头肌收缩运动,当病人掌握动作要领后,再指导病人进行患侧股四头肌等下肢肌肉的收缩运动。臀肌收缩运动,病人平卧,收缩臀肌保持10s以上再放松,重复20下,3-4次/d.术后患肢行皮牵引1个月,卧床2-3个月,指导病人在床上逐渐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主动曲伸运动,根据X线片CT等复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护理锻炼。术后4-6周除去牵引架的患者,可坐轮椅或扶拐下地行走,但应避免患肢负重。定期复查X片,观察股骨头的修复情况。出院后要定期对其随访,不断地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康复的积极性,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4出院指导①睡姿以平卧位为主,3个月后可健侧卧位,双腿间夹三角枕,保持患肢处于中立或轻度外展位,下床时患肢缓慢滑行至床边,然后下地。②术后6-8周屈髋<90°,即不宜坐过分松软的沙发,凳子高度应>45cm,且两边应带扶手;不能做翘“二郎腿”、提鞋、穿袜等动作。③下车时,术腿先着地;上车时,健腿先上,并保持身体平衡。④提高坐便器座位。术侧肢体靠前,重心移到健侧肢体,抓住扶手,缓缓坐于坐便器上,保持术侧肢体在身体前方。⑤术后6-8周避免性生活,要避免术侧下肢极度外展及受压。
4小结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至今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的疾病。但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以及随之出现的修复反应,进而发生股骨头塌陷及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治疗的关键是促进股骨头血液循环的恢复,防止股骨头塌陷,减少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的发生。目前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但由于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因此加强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除了加强基础护理,还应针对性制定适合康复锻炼计划,出院后定期随访以提高护理质量。重视术前评估制订护理计划,术后加强患肢的体位护理,皮牵引护理,正确指导功能锻炼,对肢体功能恢复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是护理人员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鹏.创伤性股骨头坏死56例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09).
[2]李学阳.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24).
[3]温书泉,邓戈锋,卢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