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重构反腐剧审美价值的召唤结构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od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所想所思,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当下如何重构反腐剧的召唤结构。从影视作品召唤结构维度看,一方面《人民的名义》的反腐尺度召唤起大众自主填白的欲望。另一方面官场众生相唤起观众审美和审丑心理。第三方面补偿心理激发观众的理解和想象。第四方面新媒体的运用激发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该剧在重构反腐剧审美价值的召唤结构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接受理论;召唤结构;《人民的名义》;第二文本
  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由德国文学美学家 H.R.姚斯(尧斯)和 W.伊泽尔提出。从接受美学理论的框架下看,影视作品作为导演创作的文艺作品,是存在的第一文本;观众在欣赏、领悟、融合、再塑而成的艺术情感与形象是第二文本。从这点意义上反腐剧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双重诉求,是当下改革开放政治需求的伴生物,通过与大众互动生成的第二文本释放其社会教育功能。《人民的名义》是反腐剧的代表之作,与时代脉搏相吻合,满足了公众诉求,观众评头论足,高度参与第二文本的创作。
  一、反腐尺度召唤大众自主填白的欲望
  《人民的名义》的播出尤为引人注目,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反响强烈。该剧自3 月 28 日开播便始终处在舆论场的中心,截至4月5日,该剧相关话题阅读量在微博上达到 2.6 亿。据调查,观影本剧的人群地域分布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等城市。对发博用户的学历进行解析,人文类、师范类、政法类大学生更爱看此剧。年龄跨度主要集中18-40岁,“90后”、“85后”成为本剧观影主力军,这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一部政治题材的电视剧。
  从情感角度角度来看,该剧卷入观众的情感,“反腐”和“现实”的关注度较高,《人民的名义》所揭露的官场腐败现象之剧烈,涉猎的社会问题范围之广,在贴近生活现实的同时着实也震撼到不少吃瓜群众。该剧一开篇即让人看到了“反腐”的威力,第一个大案就是某部委某处长贪污几个亿,副市长潜逃国外。令人惊叹的大胆设定和表现力度,以及气氛紧张、节奏紧凑的戏剧味,令不少年轻观众大呼过瘾。该剧先利用悬念,吸引观众的观影好奇,然后由真实的感知引起,由注意和意志不断开道并强化,卷入观众的感情,最后达到共鸣。最初被认定为大反派的达康书记成功地实现了逆袭,用他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表情包征服了观众。追剧之余,热心观众制作李达康的表情包刷爆网络,观众乐于将剧中人物与现实中的贪官进行对照,甚至“对号入座“,去查找了解该剧的原型。剧中众多对白也成为观众“金句”口口相传。
  二、官场众生相唤起观众审美和审丑心理
  《人民的名义》生动描述了当代中国官场上的众生相,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正反人物刻画地有血有肉。注重调研、实事求是、弘扬正气、讲求政治规矩的沙瑞金、田国富、季昌明、侯亮平、赵东来等领导,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和高评。极端追求权利的高育良、不惜一切代价捞取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祁同伟、陷入贪婪腐化泥淖的肖钢玉、刘新建、陈清泉等官员,则受到了老百姓的批判和唾弃。既能大刀阔斧改革,但又游走在腐败滥权的边缘,最具现实感的官员李达康,在中国观众和网民中大受欢迎,迅速走红。还有既廉政又肯干,但长期不得志的模范人物易学习;不求发财晋升的懒政代表孙连成;上通天庭,下接地气退休老检察官陈岩石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这里,勤政与懒政、一言堂与民主集中、为公与为私、唯上与唯民等不同的为官从政思想与行动,交替出现,轮番上演,彼此构成鲜明而生动的碰撞和对话。
  这部剧一方面展现了当下官场腐败、风气败坏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还借演员的口道出了当下人民的心声。比如,剧中有一段陆亦可的经典台词:“这贫富差距太大带来的被剥削感,权力不受监控带来的不公平感,社会保障不足带来的不安全感,这老百姓能不浮躁吗?”短短的几句台词,就道出了当今社会的问题所在。该剧既满足观众“清官意识”,对正面人物的“审美”;又满足了观众的“审丑”心理,对反面人物的塑造,最终都得以 “绳之以法”。
  三、补偿心理激发观众的理解和想象
  当今社会,人们背负生存和工作压力,一方面来自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另一方面来自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而腐败现象也是造成贫富差距的因素之一。因此,人们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现实生活中,民众无法亲眼目睹反腐败的具体过程。那么,作为反映现实的反腐电视剧就派上了用场,通过观看反腐剧,能够满足观众对于“反腐败”的心理层面的需求,补偿了对反腐的想象和理解。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完全同于生活。该剧剧本是根据真实案例编写,因此剧情非常的接近现实生活。电视里有着现实人生的清晰位置,因此,观众在看剧的时候就会有很强的代入感。
  四、新媒体的运用激发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数字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它的便捷性加剧了对反腐舆论舆论的集聚,它的交互性加剧了对反腐剧参与的热度,它大众化的易读性的传播方式成为流行趋势。新媒体时代所呈现的拟态环境是反映国民审美情趣的镜子。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随着反腐剧创作者和观众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创作者们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在进行人物塑造时,重视刻画主人翁作为“人”的属性,着力描绘人物的心理因素,挖掘腐败形成的原因,然后从思想和制度层面探讨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条件和土壤的措施和办法。观众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呈现多元化,他们通过多元化新媒体手段广泛参与作品的讨论,在观影的同时随时随地开展思想交流和碰撞,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的介入对优秀反腐剧的宣传和正能量思想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优秀影视作品制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国民审美意识。
  《人民的名义》一方面向民众传达了政府对于反贪反腐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借此重新树立政府和政府官员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部带有政治色彩的反腐大剧,贴近新时代特征,把脉观众新时期的审美脉流,将厚重、敏锐题材在影像、表述上做了深入浅出、充满日常生活化的处理。观众的参与和塑造极大丰富了本剧的魅力。该剧在重构反腐剧审美价值的召唤结构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袁爱清,王宇荣.接受美学视域下国内电影审美价值的漂移与召唤结构的重构[J].东南传播,2017(01):14—15.
  [2]张德明.对话性结构营造现场感[N].南方日报,2017,04.28.
  [3]史剑辉.浅析“本文召唤结构”对影视艺术创作的启迪[J].电影文学,2008(03):23—35.
  [4]刘照普.专访 《人民的名義》 编剧周梅森[N].中国经济周刊,2017(04):33—38.
  [5]舒婷.反腐剧受众接受心理研究[J].暨南大学,201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语言层面上对小说《洛丽塔》(片段1-3)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新批评”派的理论家威廉·K·维姆萨特对隐喻机制的细致分析为理论依托,兼顾英汉两种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尽可能保留原作中生动有力的形象。  关键词:隐喻;新批评文论;《洛丽塔》  引言  隐喻(metaphor),以称为暗喻,是传统修辞学中极为普通的一种修辞格,同时也是“新批评”(New Criti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多元趋势,大众消费时代已经正式来临,异彩纷呈的广告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更加精准的展示广告设计者的设计主题及意图,可以让观者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取大量信息,同时还能够让观者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本文从图形创意的内涵及其特征着手,对图形创意在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表现及其应用。  关键词:广告设计;图形创
期刊
摘要:自2005年12月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落成,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窗口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非洲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非洲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非洲各孔子学院学生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本文以埃塞俄比亚马克雷大学孔子课堂为例,对非洲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流失现象做了一些考察,并对流失原因作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期对广大对外汉语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学生
期刊
摘要:鲜卑拓跋部在力微统治以后,与中原王朝以及临近部落的交往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雁北晋人,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拓跋社会中,他们其中的佼佼者参与到部落的政治活动中,为加强拓跋首领权力出谋画策,受到了拓跋部落首领的重用,成为了拓跋社会中的新贵阶层。新贵阶层占据了国家政治上的重要职位,排挤了部落旧贵族,从而造成了“新旧猜嫌”。随着拓跋首领权力的不断加强,新旧之间的猜嫌越来越严重,并最终演化成了政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美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但有助于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而且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多数高校尤其是农林高校对于如何有效融入生态美育存在困惑。通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将生态美育理念融入农林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有效途径,为实践这一教育理念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美育;农林高校;途径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摘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中国“新写实派”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作者通过平实、冷静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农村青年涂自强个人奋斗的悲剧以及底层小人物生活的悲哀。涂自强渴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命运,却为奔波生计而积劳成疾,最终默默死去。通过其悲剧性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他所代表的多种人物形象,他既是“身负重但奋斗者”、“现实社会的牺牲者”,又是“在梦想和现实之中摇摆不定的矛盾者”和“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无奈者”
期刊
摘要: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是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乡村散文的代表人物。他的中篇小说《最后的期限》通过对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安娜临终前画面的描写,再现子女们道德上的虚伪、冷漠、忘恩以及毫无意义的忙碌。作家试图通过这篇文章唤起读者们对生活的反思,通过反思去发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找答案。  关键词:农村;道德;反思;精神世界  瓦连京·拉斯普京是俄罗斯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20世纪下半叶俄
期刊
摘要: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女作家,由于她们笔下的上海世界有很高的契合度,尤其是对于上海女性的青睐,使她们经常被放在一起研究。而她们所塑造的上海女性的形象特点也成为研究她们笔下的上海女性的敦实桥梁。  关键词:张爱玲;王安忆;上海女性;形象特点  张爱玲的作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崭露头角之后,便在孤岛上海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时期是张爱玲创作的高产期,作品数量多,质量也好。在这一
期刊
摘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中,母女关系冲突迭起,母女两代人从误解、冲突到相互沟通理解,其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对母女关系的分析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冲突;融合  《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小说中,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这种迷
期刊
摘要: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精神,在展现了诗歌的魅力同时,增强了诗歌的精神力量,而曹操的《短歌行》作为建安时期的代表作,既蕴含了建安风骨的刚健,又展示了诗歌的创作技巧与语言内涵,对诗歌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曹操;《短歌行》;风骨  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首颇具政治抱负的诗歌,不但在内容上表达着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在风格上也颇具明朗刚健、慷慨悲壮的气势。无论是语言运用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