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十多年来,头一次接手班主任工作时,毫无一点班主任工作经验,而且所带的这个班的大部分同学都显得老成世故,家庭情况各异;时不时地也会有不良事件发生,对此,除了进行说理与思想教育外,最严重的就是请家长到校配合教育。结果三年下来,作为一个平行班级,全班无一人受过校纪处分,而且全校的中考状元竟出在我们班级。第二次接手一个班,同样是一个平行班,可学生的状况比上一届的单纯多了,除了个别行为习惯较差的,大部分同学都很纯朴可爱,文明守纪。可是对于个别同学的不良行为,如违反课堂纪律,不按时交作业等,学校给予了及时的校纪处分,没想到,这个别同学非但没有改过的表现,反而出现了更严重的违纪现象:逃课、逃学、打架闹事等,而且还影响了另外几位同学……
静心想想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我不停地扪心自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的结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万玮所著的《班主任兵法》,从其中引用的“破窗户理论”中找到了答案。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车子停放在类似的环境中,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是打开的,另一辆则保持不动。打开的车辆在三天之内就被人破坏无遗,而另一辆车子则完好无损。但是当实验人员将这辆车子的窗户打破一个之后,一天之内,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了,内部的东西也被偷得一空。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
“破窗户理论”揭示了一个这样的道理,即任何一种不良的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发展。
“破窗户理论”其实透露的就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也就是说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结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没什么。所以那些有残缺的东西,大家就会去加快其损坏的程度。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则会想尽办法去保护,不由自主地维持它的良好状态,不舍得去破坏。这种心理有点类似于“墙倒众人推”的意识。它十分微妙,甚至和道德没有什么关联。所以对任何一种不良行为,如果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其实际后果就是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回顾第二次接手的班级的情况,对于那个别行为习惯不好的同学,要么我们在一开始不急于处以年级或校纪的处罚,而是给予更多的时间,尽可能地去发现其长处,挖掘其内心积极的一面,渐渐地让其积极面战胜其消极面,使其慢慢地成为一个让所有师生基本能接受的学生。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了。要么从一开始就给予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以及时制止他的错误行为,而且必须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如此也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这还启示我们,不要轻易打破你的“那扇窗”,即使打破后也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窗户”。因为在不良的环境中,人的本性中不好的一面都会暴露出来,而且因不良环境而放大,使环境更糟,形成恶性循环。
推而广之,我们周围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也可以看到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常言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比如在窗明几净的阅览室里,没有人大声喧哗或吐痰;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倒是经常可以看见吐痰、打闹甚至互骂等不文明行为。因此,环境好,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社会公德,这样往往能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反之则会因为某些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所以在校园这个大环境,班级这个小环境里,千万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行为而形成“破窗户效应”,进而影响整个集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杜绝“破窗户效应”,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环境的这种暗示和诱导的作用。对于学生们的一些“小过失”,以宽容之心待之,并且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适时给予真诚的表扬,给予精神的鼓励,让学生在被认可和被尊重中,主动张扬个性,发扬优点,放大优点,培育优点。等到优点成为学生的长处,好学生便成长起来了。而对于一些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的处理是很有必要的,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也正是“不要轻易打破那扇窗户”或者要及时修好“第一个打碎玻璃的窗户”的明智之举。
静心想想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我不停地扪心自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的结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万玮所著的《班主任兵法》,从其中引用的“破窗户理论”中找到了答案。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车子停放在类似的环境中,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是打开的,另一辆则保持不动。打开的车辆在三天之内就被人破坏无遗,而另一辆车子则完好无损。但是当实验人员将这辆车子的窗户打破一个之后,一天之内,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了,内部的东西也被偷得一空。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
“破窗户理论”揭示了一个这样的道理,即任何一种不良的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发展。
“破窗户理论”其实透露的就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也就是说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结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没什么。所以那些有残缺的东西,大家就会去加快其损坏的程度。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则会想尽办法去保护,不由自主地维持它的良好状态,不舍得去破坏。这种心理有点类似于“墙倒众人推”的意识。它十分微妙,甚至和道德没有什么关联。所以对任何一种不良行为,如果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其实际后果就是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回顾第二次接手的班级的情况,对于那个别行为习惯不好的同学,要么我们在一开始不急于处以年级或校纪的处罚,而是给予更多的时间,尽可能地去发现其长处,挖掘其内心积极的一面,渐渐地让其积极面战胜其消极面,使其慢慢地成为一个让所有师生基本能接受的学生。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了。要么从一开始就给予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以及时制止他的错误行为,而且必须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如此也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这还启示我们,不要轻易打破你的“那扇窗”,即使打破后也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窗户”。因为在不良的环境中,人的本性中不好的一面都会暴露出来,而且因不良环境而放大,使环境更糟,形成恶性循环。
推而广之,我们周围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也可以看到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常言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比如在窗明几净的阅览室里,没有人大声喧哗或吐痰;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倒是经常可以看见吐痰、打闹甚至互骂等不文明行为。因此,环境好,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社会公德,这样往往能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反之则会因为某些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所以在校园这个大环境,班级这个小环境里,千万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行为而形成“破窗户效应”,进而影响整个集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杜绝“破窗户效应”,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环境的这种暗示和诱导的作用。对于学生们的一些“小过失”,以宽容之心待之,并且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适时给予真诚的表扬,给予精神的鼓励,让学生在被认可和被尊重中,主动张扬个性,发扬优点,放大优点,培育优点。等到优点成为学生的长处,好学生便成长起来了。而对于一些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的处理是很有必要的,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也正是“不要轻易打破那扇窗户”或者要及时修好“第一个打碎玻璃的窗户”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