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生们到达丰润县人民医院门口,有上万名病人在等待救治。截瘫、骨折、挤压综合伤……由于天气炎熱,得不到治疗的伤员伤口深处甚至长蛆。
大灾之后,第一个到达的是解放军,第二个到达的是医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如此,40年前唐山大地震后,也是如此。
唐山大地震,堪称人类灾难史之最,24万人的生命在地震中消失,16万人重伤,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后,一场史无前例的救援也随即展开。
由于地震波及北京、天津这两座邻近的大城市,当地医疗力量无力向唐山提供更多的医疗救援力量,唐山地震后医疗支援的重任,落在了上海医务工作者的肩上。面对满目的死伤者、面对救治物资严重短缺的现实、面对恶劣的卫生条件和自然条件,上海医疗救援队尽最大能力完成了救援任务。
从地震后72小时到达唐山开始,经历了最初2个月的紧急救援和转运,又经历了长达2年的灾后医院重建,上海医疗救援队在唐山大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海医疗救援队是唐山地震后最早到达、坚持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医疗救援队。为此,经历过大地震的唐山人,记住了上海医生。
地震40年后,重建的唐山已经是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灾害的印记早已淡去,但上海医疗救援队在唐山人民心中留下的深厚感情,却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色。7月,记者跟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华带队的回访团,重回唐山。
比战场还要惨烈
杨庆铭医生站在现在的唐山市丰润区丰润医院门诊楼前,努力寻找记忆中“丰润抗震医院”的样子,可惜,除了医院后的还乡河还在,40年前的印迹已经荡然无存。40年,唐山从废墟中站起来,城市几乎完全重建,40年,杨庆铭医生也从壮年变得白发苍苍。但是,40年前在唐山参与医疗救援的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杨庆铭刻骨铭心,年近80岁,他还是欣然参加了回访,到唐山,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一一浮现。
1976年7月,杨庆铭医生参加上海支援安徽小三线巡回医疗队,刚刚从安徽回到上海。根据医院的安排,杨医生可以享受几天假期。“平日里工作忙,加上之前巡回医疗,长时间不在家中,这个短暂的假期,打算尽尽‘男主人’的责任,把那些落下的需要技术和体力的家务活儿统统完成。”
那个夏天异常闷热,7月28日,杨庆铭从广播里听到消息:河北省发生了大地震!
1976年的中国,电视还是非常稀罕的东西,信息传递非常落后。再加上灾后唐山所有设施损毁,沦为信息的孤岛,地震当天,外界根本就不清楚灾情有多严重,甚至连地震发生的准确位置也不得而知。这时的杨庆铭并不知道,他随后就会被通知紧急集中,带上急救药品和两件换洗衣服,立即开赴唐山。
地震的惨烈程度,是4个多小时后被中央政府知道的,不久后,上海市接到卫生部的通知,要求上海组织医疗队赶赴唐山进行救援。当天下午,医疗队基本组建完成,杨庆铭作为骨科医生,在得到瑞金医院的通知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特殊的“队伍”。
“一共组建了56支医疗队,每个医疗队15人。我们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下两个名称都会出现)组建了8支正式医疗队,2支预备医疗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组建了6支,上海中医学院组建了3支。”在唐山坚守近1年的徐建中医生,清晰地记下了当年这些重要的数据。
40年前,徐建中20岁出头,意气风发,从医学院毕业后,刚刚工作不久。他还记得,医疗队的组成要求很具体:每个医疗队里有2—3名骨科或普外科医生,2名内科医生,1名麻醉科医生,1名药剂师,1名检验科医生,1名护士,3位干部(1位指导员,正副队长各1位,均须为医务工作者)。“二医的8支医疗队中,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各组建2支医疗队。二医成立了中队部,中队部共有7人,中队部政委为刘远高,队长为孙克武,我是中队部一名工作人员。”
尽管唐山大地震救援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救援,之前没有经验,但上海医疗救援队还是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到了灾区的需要,组织了灾区最急需的医生和药品。唯一没有料想到的是,地震灾情如此严重,救援队这一去,远远不是“三五天”。
组好队伍,采购好压缩饼干和棉衣,带上药品、导尿管,7月29日早上,上海医疗救援队在老北站集合,乘坐9056次专列出发。大夏天为什么要带棉衣?很多上海医生出发时不明就里,到了唐山,才知道到所有的准备,都是必要的。
记者随行的回访团,乘坐高铁到达唐山,只需要6个小时,但40年前,专列开了20多个小时,才到达天津附近的杨村。天津距离唐山还有一百多公里,但地震将铁路轨道拧成了麻花,医疗队不得不下车。火车上,医疗队终于得到具体的灾情消息,大家意识到,原本为5天左右救援所做的物资准备和心理准备,恐怕都是远远不够的。
唐山地震后,解放军最早进入灾区,第二天,地方医院开始派出医务人员到达。
凌晨,医疗队被卡车拉到天津机场,天亮后医生们乘坐军用飞机飞抵唐山。
这次飞行,在很多救援队老医生的回忆中,都是重要的环节,绝大多数医生是头一回坐飞机。杨庆铭医生的记忆更加深刻。飞机上,他向已经去过灾区的解放军打听:唐山到底怎样了?
解放军回答他:你去过战场吗?那里比战场还要惨。
“战地”急救
大部分医生没有去过战场,但在唐山,他们却成了“战士”。
其实,在到达唐山之前,医生们就已经跟战士一样了。上海带去的物资,要从火车转移到飞机上,葡萄糖盐水还是玻璃瓶装,一箱葡萄糖很重,但无论男女,一人一箱扛在肩上。每个医疗队还要带一个帐篷,帐篷是由很重的铁杆和帆布材料制成的,也由队员们扛上飞机。
大灾之后,第一个到达的是解放军,第二个到达的是医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如此,40年前唐山大地震后,也是如此。
唐山大地震,堪称人类灾难史之最,24万人的生命在地震中消失,16万人重伤,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后,一场史无前例的救援也随即展开。
由于地震波及北京、天津这两座邻近的大城市,当地医疗力量无力向唐山提供更多的医疗救援力量,唐山地震后医疗支援的重任,落在了上海医务工作者的肩上。面对满目的死伤者、面对救治物资严重短缺的现实、面对恶劣的卫生条件和自然条件,上海医疗救援队尽最大能力完成了救援任务。
从地震后72小时到达唐山开始,经历了最初2个月的紧急救援和转运,又经历了长达2年的灾后医院重建,上海医疗救援队在唐山大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海医疗救援队是唐山地震后最早到达、坚持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医疗救援队。为此,经历过大地震的唐山人,记住了上海医生。
地震40年后,重建的唐山已经是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灾害的印记早已淡去,但上海医疗救援队在唐山人民心中留下的深厚感情,却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色。7月,记者跟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华带队的回访团,重回唐山。
比战场还要惨烈
杨庆铭医生站在现在的唐山市丰润区丰润医院门诊楼前,努力寻找记忆中“丰润抗震医院”的样子,可惜,除了医院后的还乡河还在,40年前的印迹已经荡然无存。40年,唐山从废墟中站起来,城市几乎完全重建,40年,杨庆铭医生也从壮年变得白发苍苍。但是,40年前在唐山参与医疗救援的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杨庆铭刻骨铭心,年近80岁,他还是欣然参加了回访,到唐山,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一一浮现。
1976年7月,杨庆铭医生参加上海支援安徽小三线巡回医疗队,刚刚从安徽回到上海。根据医院的安排,杨医生可以享受几天假期。“平日里工作忙,加上之前巡回医疗,长时间不在家中,这个短暂的假期,打算尽尽‘男主人’的责任,把那些落下的需要技术和体力的家务活儿统统完成。”
那个夏天异常闷热,7月28日,杨庆铭从广播里听到消息:河北省发生了大地震!
1976年的中国,电视还是非常稀罕的东西,信息传递非常落后。再加上灾后唐山所有设施损毁,沦为信息的孤岛,地震当天,外界根本就不清楚灾情有多严重,甚至连地震发生的准确位置也不得而知。这时的杨庆铭并不知道,他随后就会被通知紧急集中,带上急救药品和两件换洗衣服,立即开赴唐山。
地震的惨烈程度,是4个多小时后被中央政府知道的,不久后,上海市接到卫生部的通知,要求上海组织医疗队赶赴唐山进行救援。当天下午,医疗队基本组建完成,杨庆铭作为骨科医生,在得到瑞金医院的通知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特殊的“队伍”。
“一共组建了56支医疗队,每个医疗队15人。我们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下两个名称都会出现)组建了8支正式医疗队,2支预备医疗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组建了6支,上海中医学院组建了3支。”在唐山坚守近1年的徐建中医生,清晰地记下了当年这些重要的数据。
40年前,徐建中20岁出头,意气风发,从医学院毕业后,刚刚工作不久。他还记得,医疗队的组成要求很具体:每个医疗队里有2—3名骨科或普外科医生,2名内科医生,1名麻醉科医生,1名药剂师,1名检验科医生,1名护士,3位干部(1位指导员,正副队长各1位,均须为医务工作者)。“二医的8支医疗队中,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各组建2支医疗队。二医成立了中队部,中队部共有7人,中队部政委为刘远高,队长为孙克武,我是中队部一名工作人员。”
尽管唐山大地震救援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救援,之前没有经验,但上海医疗救援队还是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到了灾区的需要,组织了灾区最急需的医生和药品。唯一没有料想到的是,地震灾情如此严重,救援队这一去,远远不是“三五天”。
组好队伍,采购好压缩饼干和棉衣,带上药品、导尿管,7月29日早上,上海医疗救援队在老北站集合,乘坐9056次专列出发。大夏天为什么要带棉衣?很多上海医生出发时不明就里,到了唐山,才知道到所有的准备,都是必要的。
记者随行的回访团,乘坐高铁到达唐山,只需要6个小时,但40年前,专列开了20多个小时,才到达天津附近的杨村。天津距离唐山还有一百多公里,但地震将铁路轨道拧成了麻花,医疗队不得不下车。火车上,医疗队终于得到具体的灾情消息,大家意识到,原本为5天左右救援所做的物资准备和心理准备,恐怕都是远远不够的。

凌晨,医疗队被卡车拉到天津机场,天亮后医生们乘坐军用飞机飞抵唐山。
这次飞行,在很多救援队老医生的回忆中,都是重要的环节,绝大多数医生是头一回坐飞机。杨庆铭医生的记忆更加深刻。飞机上,他向已经去过灾区的解放军打听:唐山到底怎样了?
解放军回答他:你去过战场吗?那里比战场还要惨。
“战地”急救
大部分医生没有去过战场,但在唐山,他们却成了“战士”。
其实,在到达唐山之前,医生们就已经跟战士一样了。上海带去的物资,要从火车转移到飞机上,葡萄糖盐水还是玻璃瓶装,一箱葡萄糖很重,但无论男女,一人一箱扛在肩上。每个医疗队还要带一个帐篷,帐篷是由很重的铁杆和帆布材料制成的,也由队员们扛上飞机。